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症状及防治措施科学分析

作者: 郭良忠 张凯 付振坤 孙鹏 邵仁洁 张磊

在羊群养殖期间,疾病的发生对羊群的健康及生长性能影响较大,严重威胁羊养殖经济效益。羊小反刍兽疫又名羊瘟,属于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病原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养殖场内,一旦有羊只感染此病,会快速传播蔓延,威胁整个羊群的健康,羊只患该病后致死率极高。近年来羊养殖产业趋于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养殖经济效益逐年上升。为提升养殖经济效益性,养殖户应当了解羊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临床病症等基本情况,从而针对性的做好该病的防控,维护羊养殖健康。

一、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

1、羊小反刍兽疫的致病原

羊小反刍兽疫致病原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侵染羊体后,主要威胁其淋巴及消化道上皮组织,促使羊只淋巴结、消化道、呼吸道等部位的组织出现变性、坏死,从而造成羊只出现淋巴结炎、肠炎、肺炎、口腔炎等。羊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外界环境较敏感,暴露在自然环境下存活时间短,在pH值低于5.6、高于9.6的条件下快速失活,高温70℃下立即失活。在养殖场中,一些较为常见的消毒剂均能将其灭活,例如乙醇、氯化物、碘化物、碱类消毒剂等。

2、羊小反刍兽疫的传染源

羊小反刍兽疫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病羊或带毒羊的方式造成传播,呼吸道飞沫也可传播该病。患病羊、带毒羊均为羊小反刍兽疫的主要传染源,健康羊在接触此类带毒羊污染的饲料、饲草、工具等均有感染的几率。除此之外,哺乳期母羊患羊小反刍兽疫后,其分泌出的乳汁中也有大量的病毒,羔羊在摄入带毒母乳过程中,也会发生感染。

3、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特征

羊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范围广,对于一些小反刍类动物具有较强的侵染致病能力,例如鹿、羚羊类等。除此之外,牛、猪等牲畜也易感此病。山羊群在感染小反刍兽疫后多表现为急性病症,而绵羊在感染此病后多表现为亚急性病症经过。羊小反刍兽疫在山东地区多表现为地方性流行特征,其中以2~18月龄羔羊最为易感,且感病后致死率最高,其次以母羊、成年养较为易感,哺乳期羔羊对比断奶羔羊抗性较强。羊小反刍兽疫无显著季节性,一年四季均会发病,在高湿、低温的环境下,该病多以零散疫点的特征发病。通常来说,羊小反刍兽疫在某一年会呈现暴发式地方流行特征,在当年暴发后的5~6年发生较少,为回归缓和期。羊群在暴发小反刍兽疫后,病死率较高、传播速度快,且对周边养殖场具有较强的威胁性。

二、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原因

羊小反刍兽疫发病原因较多,最为常见的有三点。第一,羊群在调运期间,跨地区运输时间长、运输频繁、羊只来源复杂,当调运来的羊携带小反刍兽疫病毒,调运后则会造成该病的蔓延传播。第二,养殖户在开展羊群管理期间,对小反刍兽疫病的发生特征、危害严重程度了解不多,防控意识不足、生物安全管理不到位,未能定期给羊群接种疫苗进行免疫,感病风险显著提升。第三,日常对羊群的饲养管理不精细、养殖卫生条件差、饲料供应营养不均衡、羊舍内环境温湿度调控不足等,均会造成羊群出现不良应激,导致其出现感病,最终引发小反刍兽疫病。

三、羊小反刍兽疫的临床症状

羊只在感染小反刍兽疫后,依据临床病症、病程经过不同,可将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及慢性型。

1、最急性型

羊小反刍兽疫最急性型发病后整个病程较快,患病羊体温快速上升至40℃以上,高烧可持续4~7d。患病羊临床表现精神状态沉郁、取食量减少或废绝、口腔黏膜出现溃烂、牙龈出血、流泪,同时伴有腹泻。部分患病羊会在感病初期出现便秘,后期转为腹泻病症。患最急性型的小反刍兽疫羊只在短时间内,会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死亡率高。

2、急性型

羊小反刍兽疫急性型病症潜伏期多为3~4d,感病后病程相对最急性型较长。羊只在感病后会表现出精神状态沉郁、取食量减少或废绝、体型消瘦,初期有浆液性鼻液渗出,后期转变为黄绿色脓性鼻液,在其上颚、咽部有皮肤溃疡,羊体有脱水、体温下降的现象。母羊在感病后,阴道分泌物显著增多,出现阴道炎,妊娠期母羊则会出现流产、早产、死胎等情况。急性型患病羊在感病后,由于机体抗病性下降,易出现各种继发性病症,部分患病羊会出现自行痊愈或转为慢性型,其中羔羊感病后致死率最高。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羊小反刍兽疫多为急性型病症转变而来,整个病程通常在10~14d。临床病症与急性型差异不大,但是病症相对较轻。患病羊精神沉郁、取食量减少、被毛凌乱无光、情绪烦躁、呼吸有腥臭味、口腔黏膜充血严重。患病后期,羊只的咽喉、口腔、下颚等部位有多个脓包、结节,肠道黏膜糜烂、结肠结节溃烂。

四、羊小反刍兽疫的病理分析

对患羊小反刍兽疫致死的羊尸体进行剖检观察,可见其气管、鼻腔、咽喉等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病变;皱胃黏膜有出血、溃疡、糜烂病症;回盲肠瓣膜有多个出血点分布,结肠直肠等部位均有严重出血,并有斑马样条纹;肝脏、淋巴结肿胀显著、多个坏死病灶,且有支气管炎。

五、羊小反刍兽疫与不同疫病的鉴别诊断

1、羊小反刍兽疫与羊口蹄疫的区别

羊口蹄疫致病病毒属于微RNA病毒科、口疮病毒属,是目前已知的最小动物性RNA病毒,其对外界具有较强的抗性水平,但是对养殖场日常所用的碱性、酸性消毒剂抗性较差。口蹄疫病毒在侵染羊体后,潜伏期多为2~4d,临床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口部流涎、唇内、舌面、齿龈等部位有多个大小不等的水疱分布。至感病后期,患病羊取食、反刍停止,多个水疱破裂,并转变为浅红色坏死烂斑。患病羊蹄部有多个水疱、痛感强烈,多为跛行。羊口蹄疫发病后多表现为良性经过,较少病例会出现病情恶化加重,患病后死因多为心肌麻痹所导致的暴毙。羊小反刍兽疫患病羊在感病后,不会出现蹄部病变,致死率高,致死因多为多器官衰竭。对患口蹄疫致死的羊只进行剖检,可见其口腔、蹄部病变;机体内食道、瘤胃黏膜有多个水疱、腐烂病斑;肺脏有浆液性浸润;心包内有积液;胃肠内部有出血性炎症;部分恶性病例心肌切面有灰白色病斑或斑点分布。

2、羊小反刍兽疫与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区别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致病原为肺炎支原体,羊只感病后潜伏期通常为18~20d,对比羊小反刍兽疫潜伏期较长。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依照其感病后的病程及临床病症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及慢性型,其中以急性型病症最为常见。羊只感病后表现出体温上升,感病初期咳嗽短湿,有浆液性鼻液渗出;初期病症表现4~5d后,出现干咳、有脓性鼻液渗出,呼吸短促、眼部有脓性分泌物,眼睑肿胀显著,体质衰弱、伴有腹泻,妊娠母羊感病后出现流产。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整个病程通常持续7~15d,对感染此病致死的患病羊尸体剖检观察,可见其病变位置与羊小反刍兽疫病不同,该病病变多集中胸部,患病羊出现胸腔积液、胸膜增厚、纤维素肺炎、心包积液等。而羊小反刍兽疫病病变位置除了在内脏组织器官部位,在其喉部、咽部均有表现。

六、羊小反刍兽疫的实验室诊断

在对羊小反刍兽疫诊断期间,除了流行学分析、临床病症、病理剖检观察之外,还需要采取实验室诊断方式进一步确诊,以提升诊断的精确性。在无菌的环境下收集患病羊鼻腔、眼、直肠拭子,或对病死羊收集羊肠系膜、肾脏、肝脏、支气管淋巴结、大肠等内脏组织病料,并使用中性福尔马林溶液对病料进行病理切片、完全浸泡保存,在执行常规的血清分离后开始实验室诊断。

实验室诊断期间,可采取血清学、病原学等方式进行检测羊小反刍兽疫病毒。血清学检测方式可以采取羊小反刍兽疫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借助酶联免疫法检测。病原学检测则是采取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普通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等进行检测确诊。

七、羊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措施

1、加强羊群引种管理

为减少羊群养殖期间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发生与影响,养殖户在开展羊群养殖期间尽可能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减少从外地引种的频率。如必须从外地引种,在引种前应当做好调查、管理工作。引种时从正规渠道进行购买优质羔羊、种羊,并对其原产地的羊群疫病发生情况及规律详细调查,避免从疫区引入带病羊群。同时,在引种前,对引种路线、时间进行合理规划,避免途径高风险疫区出现羊群感染致病。在引种时,完善对羊群的检疫流程,通过当地动物疫病的检测,确保羊群无带病后方可引入至养殖场。引进羊群在进入养殖场后,需要隔离饲养观察30d左右,观察其是否存在感病的风险,完全健康后才可与养殖场内羊群混合养殖。同时,养殖场在引种期间还需对接触的人群、运输交通等多方面实施管控,以避免疫病的传播侵染。

2、做好羊群日常饲养管理

做好羊群的日常饲养管理工作,优化羊群日常活动环境,确保羊舍内洁净、卫生、干燥,每天清理羊舍内的粪便、排泄物、污染物等,对饲料槽、饮水中的残存变质饲料、污染水进行清理,为羊群提供一个优质的活动环境。同时,在养殖期间,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减少空气中有毒气体的含量水平,避免其影响羊群的正常生长发育;定期更换羊舍内的地板垫料,保障垫料的干净、卫生,以免滋生大量的致病菌;科学控制羊舍内的饲养密度,依据羊舍面积大小,规划单个羊舍内的养殖数量;分群时,依照羊只的规格、抗病性、品种、日龄等进行区分喂养,为不同阶段的羊群提供适宜的饲料配比,以提升羊群的抗病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羊群的应激管理,避免羊群由于运输、驱赶、换群、低温等因素造成的不良应激,从而增加羊群的感病风险。做好饲料的营养管理,从正规渠道购买高品质的饲料,禁止购买劣质饲料。饲料购买运送至养殖场内后,将其存放在地势高燥、无积水、卫生的区域,避免饲料出现霉变、污染,羊群食用后出现感病。

3、定期消毒羊舍

养殖户开展羊群饲养期间,应当结合饲养规模进行定期消毒,每月至少3次全羊舍消毒、每6个月对养殖场执行一次彻底的消毒,从而减少羊舍内致病菌基数。在对羊舍大面积消毒时,可选用84消毒液、漂白粉、对氯间二甲苯酚等;对羊舍内的食槽、饮水槽消毒时,可使用高锰酸钾、来苏儿、过氧乙酸等;对于所有进入养殖场的人员、车辆、工具等要全面消毒,避免其将致病菌带入养殖场。在选用消毒剂种类时,需要交替更换使用不同的药剂种类,避免长期使用单一消毒剂,增加病菌的抗药性,影响后续防治效果。

4、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接种作为一种防控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最为高效、经济的方式,目前在羊群养殖期间应用广泛。当地动物疫病防控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做好养殖场内羊小反刍兽疫的强制免疫工作。在执行工作期间,定期走访当地羊养殖场,调查其春秋两季羊群的免疫接种情况,对于未接种的养殖场督促其早日补接免疫,并且,对养殖场内的疫苗接种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归档,全面提升该地区的羊群对羊小反刍兽疫的抗性水平,降低大面积爆发的概率。

羔羊在出生后满30日龄后即可接种该疫苗,接种时结合羊日龄、体重等综合考虑疫苗用量及次数,接种方式多为颈部皮下注射。疫苗使用种类可选羊专用免疫球蛋白(精致五联)、羊小反刍兽疫疫苗(羊瘟清)、小反刍兽疫弱毒疫苗等。疫苗接种时,严格遵照说明书使用,使用特定稀释剂量按比例稀释,稀释后的疫苗在3h内必须用完,超过3h后未使用完接种后影响有效价。接种时,禁止单个注射针头反复使用,以免出现不同羊只之间的交叉感染,影响羊群健康。接种后的羊只做好耳标标记,登记好接种时间及接种种类,便于后续日常管理。当地动物疫病检测部门应当做好地区养殖场羊小反刍兽疫疫苗接种免疫效果的检测与调查,加强对于本地疫苗生产、疫苗引进、疫苗经营及使用环节的监督管理,以提升疫苗接种后的效果。

5、疫情紧急处理措施

当养殖场内出现羊只疑似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时,需要及时将疑似患病羊进行隔离控制,并将疫病上报给当地的动物疫病防控管理部门,邀请专业人员到养殖场内进行确诊观察。一旦确诊为患病羊小反刍兽疫后,每天对养殖活动区域进行2次消毒,并且将患病羊、疑似患病羊所接触过的饲料、草料等集中无害化处理,避免健康羊接触该类带毒饲料出现感病。养殖场内的健康羊群进行紧急免疫,单头注射2头份小反刍兽疫疫苗。对于患病严重、无治疗价值的患病羊,立即执行扑杀、无害化处理,对养殖场内执行全面封闭式管理,禁止动物的出入。对于患病致死的羊尸体,执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私自加工、售卖。上级动物疫病防控部门依据羊小反刍兽疫病的发病情况进行划分管控区域,并对管控范围内的所有受到疫病影响威胁的养殖场牲畜执行全面的病原检测与流行病学调查。面对养殖场羊群疫病爆发的情况,养殖户应当做到“早、快、严”,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动物疫病检疫、监测工作,以杜绝疫情的大范围蔓延、扩散,确保养殖安全。

6、羊小反刍兽疫的治疗措施

一般来说,最急性型、急性型患小反刍兽疫的羊群救治难度较大,通常建议采取直接扑杀无害化处理;但是对于处在亚急性、慢性、患病早期的患病羊,可采取羊全清0.1mL/kg·bw肌注治疗,每日注射1次,连续使用2d即可。当患病羊伴有脱水的症状时,可在上述用药基础下,使用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注射液10mL,静脉滴注治疗,连续使用2d,即有显著治疗效果。

羊小反刍兽疫病在羊群养殖期间,具有较强的传染致病性,且感病后症状表现严重,致死率极高。为有效防控羊小反刍兽疫在羊养殖期间的影响,养殖户应当对该病的致病原、流行学、传播渠道、临床症状等有了解。一旦出现感病,养殖户应当做好羊群的日常管理,一旦出现羊群感病,立即将疑似患病羊、患病羊进行隔离,并及时消毒诊治,避免该病的大范围传播侵染,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除此之外,养殖户管理期间,还应当做好饲养管理、定期消毒、引种管理等,以提升羊群的抗病性,减少感染疫病的风险。

(作者单位:274000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鲁西南青山羊保种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