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病的有效诊断及综合防控措施的深入探讨

作者: 王影

猪丹毒病是生猪养殖领域发生概率相对较高,同时也是一种古老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是由红斑丹毒杆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流行,任何年龄品种的猪都可以受到病原的入侵,临床上主要划分成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不同类型患病猪的发病症状和发病严重程度会存在一定差异,并且该种疾病经常会出现继发感染或者混合感染的现象,增加了治疗难度,经常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猪丹毒病的流行病学

1、病原特征

猪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非芽孢杆菌,是引起猪丹毒病的病原菌之一,细菌形态呈长圆柱形或短杆状,单株细菌大小约为0.3~0.5μm×1.0~2.5μm。红斑丹毒丝菌在自然条件下普遍分布于土壤、鸟类、水生动物等环境中,对人和动物通常不具有感染性和致病性。该种病原存在多种血清型和生物型,根据表面抗原的差异可分为24个血清型。红斑丹毒丝菌为厌氧菌或微好氧菌,需要含有葡萄糖和其他简单糖类的培养基,生长速度较慢,需要2-3天的培养时间才能出现可见生长。

2、致病机理

红斑丹毒丝菌是引起猪丹毒病的病原菌之一,其致病机理如下:首先,病原入侵。红斑丹毒丝菌通过损伤的皮肤或消化系统等途径进入宿主体内,并在组织中定植。其次,分泌外毒素。红斑丹毒丝菌分泌外毒素,包括红斑丹毒毒素和毒性膜素等,对宿主组织造成损伤。再次,免疫反应。宿主的免疫系统会对红斑丹毒丝菌产生免疫反应,包括炎症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但是,红斑丹毒丝菌能够干扰免疫系统和抵抗宿主免疫反应,使得病原体更容易在宿主体内繁殖。最后,定植和扩散。红斑丹毒丝菌在宿主组织中定植及扩散,导致多种器官(如皮肤、淋巴结、关节、心脏等)受损,出现丹毒病症状。

3、流行特点

猪丹毒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感染了红斑丹毒丝菌的猪,同时也可通过土壤、粪便、鸟类及其他动物等作为携带者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主要是经口道或皮肤创伤入侵。猪在过度拥挤、饲养环境脏乱、饮用污水及食用有红斑丹毒丝菌污染的饲料、水等会增加猪丹毒病的传播风险。猪不能抵抗红斑丹毒丝菌的攻击,生长速度较慢的新生仔猪、免疫力低下的动物和老年猪更容易受感染。猪丹毒病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因其易患性和传染性而在猪的养殖业中造成了经济损失。尤其在高密度养殖、不合理饲养管理、环境不良等情况下,疫情容易暴发和扩散。猪丹毒病主要是由于红斑丹毒丝菌侵入猪体后分泌的毒素引起。这些毒素可引起猪皮肤和内脏器官的炎症反应,导致发热、丹毒等症状。

二、猪丹毒病临床症状

1、急性型猪丹毒病

潜伏期约为2~5天,表现为发病突然,病猪突然出现高烧和明显的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全身可见丹疹和丹斑,主要在耳垂、口角和眼周等处,并可引起关节肿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2、亚急性型猪丹毒病

潜伏期约为7~14天,病程较急性型长,在上述急性型症状基础上,病猪体重下降、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并可见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皮肤松弛等症状。

3、慢性型猪丹毒病

潜伏期约为数月或更久,病猪的症状较轻,可出现不规则性的皮肤丹毒病,主要在耳根、颈部、腹部和四肢等处,发病部位呈现红斑、结节和坏死性红肿,但病情进展缓慢,不导致死亡。

三、屠宰检疫和处理

1、屠宰前的检疫

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球菌,是引起猪丹毒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

①屠宰前检疫要点

首先,观察猪的临床症状。注意观察猪是否有发热、呼吸困难、厌食、抖动、关节肿胀、皮肤瘀点等症状。其次,检查猪的体表情况。检查猪的皮肤、耳朵、鼻孔、眼睛等部位是否有病变、溃疡、红斑等异常。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采集相应的样本(如淋巴结、脑组织、血液、脑脊液等),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分离培养,以确认是否存在红斑丹毒丝菌感染。

②结果判定

如果临床症状明显,猪体表有明显的病变,或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存在红斑丹毒丝菌,可以判定为猪丹毒病感染。需要注意的是,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常见的猪类细菌感染病原体,但临床症状和病变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测结果和专业兽医的判断来做出最终的结果判定。在屠宰前检疫中,建议与专业的兽医团队合作,并遵循当地相关法规和规定,以确保检疫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发现疑似感染的猪只,应及时隔离和进行相应的治疗或处理,以防止疫情扩散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2、屠宰后的检疫

①屠宰后检疫要点

首先,观察猪的内脏器官。仔细观察猪的肺、心脏、肝脏、脾脏等内脏器官是否有异常,如肿胀、出血、病变等。其次,检查淋巴结。检查猪的淋巴结(如颈淋巴结、胸腺等)是否肿大、出血或有其他异常。再次,进行病原学检测。采集相应的样本(如内脏器官、淋巴结、血液等),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分离培养,以确认是否存在红斑丹毒细菌感染。

②结果判定

如果发现猪的内脏器官有明显的病变,如肿胀、出血等,或淋巴结肿大、出血,且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存在红斑丹毒丝菌,可以判定为猪丹毒病感染。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红斑丹毒丝菌感染在屠宰后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病变,因此病原学检测对于确诊非常重要。

3、病原分离鉴定操作方法

从患病猪体内采集合适的样本,如血液、肺组织、淋巴结等。将样本进行适当的稀释,并进行均匀悬浮。将处理好的样本接种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如血液琼脂、蛋白琼脂培养基等。在适宜的温度(通常为37℃)下,进行培养,观察培养基上是否出现可疑的菌落。从分离得到的菌落当中挑取一小滴菌液,放在玻璃片上。将玻璃片置于火焰中加热,使菌液固定在玻璃片上。将固定的菌液滴加革兰氏染色液,静置片刻。用蒸馏水冲洗玻璃片以去除多余的染色液。将玻璃片晾干或轻轻吹干。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的菌液,观察细菌的形态和染色结果。红斑丹毒丝菌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通常形成圆形、凸起的菌落,可能呈灰白色或淡黄色。

4、处置措施

红斑丹毒丝菌是引起猪丹毒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在屠宰检疫中,如果发现疑似感染红斑丹毒丝菌的猪只,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处置措施:首先,隔离。将疑似感染红斑丹毒丝菌的猪只隔离,与其他健康猪只分开,以防止疾病传播。其次,诊断和治疗。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测,如分离培养、PCR等,以确认是否存在红斑丹毒丝菌感染。根据检测结果和临床症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如使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再次,疫情调查和监测。进行疫情调查,了解感染的范围和程度,以及可能的传播途径。加强疫情监测,对疑似感染猪只进行定期检测,并持续观察其他猪只的健康状况。第四,消毒和清洁。对隔离区域进行彻底的消毒和清洁,以杀灭病原菌并减少传播风险。最后,食品安全处理。对感染红斑丹毒丝菌的猪只进行食品安全处理,确保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

四、猪丹毒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1、屠宰环节的综合防控措施

生猪屠宰环节是猪丹毒病综合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降低猪丹毒病的传播流行率,保证猪肉安全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定期健康监测和筛查。定期进行猪群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检测、临床观察等,以及定期进行病原学检测,如红斑丹毒丝菌的分离培养等。对于疑似感染或发现感染的猪只,及时隔离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其次,加强屠宰场的清洁和消毒。维持屠宰场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设备、器具、车辆等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菌的传播风险。再次,注重做好屠宰检疫人员的人员卫生。强调屠宰场工作人员的个人卫生和防护意识,包括勤洗手、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可能性。第四,食品安全管理。对感染红斑丹毒丝菌的猪只进行食品安全处理,确保屠宰后的猪肉符合卫生标准,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威胁。最后,严格监管和管理。当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屠宰场的监管和管理,确保屠宰环节符合卫生规范和标准。加强对兽医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猪丹毒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2、养殖环节的综合防控

①关注引种安全

首先,坚持自繁自养为主,构建健康种群,减少引种,避免红斑丹毒丝菌引入养殖场。要注重选择健康种猪。选择来自健康养殖场的种猪,确保其没有红斑丹毒丝菌感染。定期进行种猪健康监测,并确保种猪无丹毒病或其他传染病的临床症状。维持养殖场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圈舍、设备和饲料进行清洁和消毒。加强员工的个人卫生和防护意识,包括勤洗手、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等。定期进行猪群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检测、临床观察等,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感染的猪只。对于发现感染红斑丹毒丝菌的猪只,及时隔离和进行相应的治疗或处理。其次,规范养殖场的引种行为和到场隔离检疫。选择来自无丹毒病和其他传染病的健康养殖场的猪只作为引种源。与信誉良好的种猪供应商合作,确保引入的猪只具备健康证明和相关检疫文件。将引入的猪只进行现场隔离,将其与现有猪群隔离开来,避免交叉感染。在隔离期间,对引种猪只进行严格的检疫,包括体温监测、临床观察和病原学检测等。如果引种猪只出现异常症状或疑似感染,及时隔离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②做好栏舍的清洁消毒

定期清除猪舍粪便污染物、全面消毒和营造清洁的生长环境是降低猪舍病原数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一方面要做到定期清理粪便污染物。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废弃物,保持圈舍干燥和清洁。采用适当的清理工具和方法,彻底清除粪便和废弃物,避免积聚和滋生病原菌。另一方面对猪舍进行全面的消毒,包括圈舍表面、设备、饮水器等。使用合适的消毒剂,按照厂家说明进行正确的消毒操作,确保消毒效果。再一方面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洗和消毒饲料槽、饮水器等设备,防止细菌滋生和传播。定期更换垫料和床材,保持干燥和清洁的环境,减少病原菌滋生的机会。第四,空气流通和通风。提供良好的空气流通和通风系统,保持猪舍内空气新鲜,并减少细菌和病原菌的积聚。定期清洁和维护通风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最后一方面健康管理和监测。定期进行猪群的健康监测,包括体温检测、临床观察等,及时发现和处理疑似感染的猪只。对于发现感染红斑丹毒丝菌等病原菌的猪只,及时隔离和进行相应的治疗或处理。

③保持猪舍内适宜的温度湿度

在寒冷的冬春季节,使用加热设备(如暖风机、电热毯等)提供适宜的温暖环境。对于较冷的地区,可在猪舍内部和外部使用保温材料,减少热量的散失。确保良好的通风,以避免空气污浊和过高湿度。利用通风设施,如通风窗、排气扇等,保持空气流通。在炎热的夏季,使用降温设备,如风扇、喷淋系统或冷却垫,降低猪舍内的温度。还可以利用遮阳网、遮阳篷等措施,减少阳光直射猪舍,降低室内温度。避免过高的湿度,使用湿帘、加湿器等设备控制湿度。定期监测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调整。可以使用温湿度计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根据不同生长阶段和猪群需求,调整猪舍内的温度和湿度,以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

④规范饲喂

合理选择饲料、科学搭配饲料、避免饲料发霉变质,以及保证饮用水清洁安全,可以增强猪群的身体抵抗力。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需求,选择适宜的饲料种类和品牌。确保饲料的质量和营养成分符合猪的需求。明确不同阶段猪群的营养需求做到科学搭配饲料,满足其营养需求。可以咨询兽医或饲养专家获得合适的饲料搭配方案。存储饲料时,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减少饲料发霉变质的风险。定期检查饲料的质量,避免使用过期或发霉变质的饲料。注意饲料的颜色、气味和质地等指标。向猪群提供清洁安全的饮用水,确保猪群随时有足够的水源。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防止水源受到污染,避免饮用水受到污染物质的污染,如化学物质、细菌等。根据猪的生长阶段和需求,适时补充营养添加剂,如维生素、矿物质等,以增强猪群的身体抵抗力。确保猪群摄取充足的蛋白质,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来源,如豆粕、鱼粉等。

⑤重视疫苗免疫接种

疫苗免疫接种是防控猪丹毒病的有效措施,特别是在禁止使用抗生素和限制使用抗生素大背景下,通过疫苗免疫接种能够大幅降低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量。当前市场上推广的商品化的疫苗主要包括了猪丹毒-猪肺疫-猪瘟三联活疫苗和猪丹毒-猪肺疫二联灭活疫苗以及猪丹毒灭活疫苗。在兽医临床上经常使用三联活疫苗进行疫苗免疫接种,通常一年免疫接种两次,分别在春秋两季进行,特别要做好新引进种猪和即将生产母猪的基础免疫接种,保障猪群有较高的抗体水平。在使用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时,要明确接种使用范围,通常发生过猪丹毒病的养殖场,不适合使用活疫苗,推荐使用灭活疫苗。

⑥注重做好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置

猪丹毒感染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置非常重要,以防止病原菌的传播。出现病死猪之后应该将病死猪尽快移出养殖场,并进行正确处理。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猪,佩戴适当的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等)。将病死猪深埋于合适的地点,远离饮用水源和居民区。埋葬时要确保掩埋深度足够,避免被其他动物挖掘或外界因素暴露。也可以利用高温焚烧设备将病死猪进行焚烧。焚烧设备应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避免对环境和周围居民造成污染和危害。

总之,猪丹毒病是一种古老的细菌性传染性疾病,虽然造成的危害较为严重,但整体上可防可控。为了更好地降低猪丹毒病的危害,在养殖环节要落实严格的管理方案,降低猪丹毒杆菌感染概率,屠宰环节要严格落实屠宰检疫制度,及时发现疑似患病猪并进行有效的诊断,切实保证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

(作者单位:130300吉林省德惠市动物检疫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