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养殖场犊牛腹泻的发生特征与中西医治疗措施总结

作者: 普学开

腹泻性疾病是规模化牛养殖场中发生流行率相对较高的一类综合性创造性疾病,对犊牛造成的危害严重。由于引起犊牛腹泻的原因极其复杂,包括了细菌因素、病毒性因素和营养因素,在疾病诊断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及时明确主要发病原因、治疗方案不针对,将会严重影响到犊牛的成活率和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本次研究在对规模化养殖场犊牛腹泻疾病发病原因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结合一起病例分析了犊牛腹泻病的诊断与防控要点,希望对更好地提高该类疾病的防控成效,有一定帮助。

犊牛腹泻性疾病多在牛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高发,会严重影响到犊牛的正常生长正常增重,甚至因为防治不到位,导致大批量的牛群发病死亡,影响到养殖场的规模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为更好地降低犊牛腹泻的发生流行率,就需要结合实际养殖现状,不断加强工作经验的总结,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有效降低犊牛腹泻的流行率,确保养殖安全。

一、犊牛腹泻的发病原因

1、饮食因素

犊牛在生长过程中对饮食的适应能力较差,突然的饮食改变、饲料质量不佳或过度喂食都可能引起腹泻。此外,过度使用抗生素或过量添加化学物质(如鱼粉、鱼油等)也会导致腹泻。

2、感染因素

病原菌和病毒感染是犊牛腹泻的常见原因。常见的病原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硫酸盐还原弧菌等。寄生虫感染如蝇幼虫、球虫等也可能引起犊牛腹泻。犊牛常容易受到环境中病原菌的感染,尤其是在规模化饲养场环境中传播风险更高。

3、养殖管理因素

犊牛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当面临温度变化、湿度增加或寒冷条件时,免疫力可能较弱,容易发生腹泻。此外,不适宜的饲养环境,如湿度过高、空气污浊和紧凑的生长空间,也会增加犊牛腹泻的风险。不合理的饮水管理、饮水设备不洁净、不合理的断奶和过早引入粗料等饲养管理不当的因素,都可能引起腹泻。同时,缺乏胎盘传递的免疫物质和冲母乳免疫的作用,也使得犊牛在最初几周内容易受到病原菌的感染,导致腹泻。

二、犊牛腹泻的病例分析

3月下旬在一个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犊牛群体当中出现了一类腹泻疾病,年龄越小的犊牛发病越严重,短时间内出现了脱水现象,腹部蜷缩,眼球向内凹陷。兽医接到求助之后到达养殖场对发病情况进行了诊断分析,该养殖场主要以犊牛发病为主,哺乳阶段和断奶阶段的犊牛都会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是哺乳犊牛的发病症状最严重,死亡率较高。结合外在症状初步判定为某些病原感染引发的腹泻,随即对病死牛进行了进一步的解剖,采集了典型病料组织带回实验室之后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离鉴定,在病例当中分离到了轮状病毒,由此可以判定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犊牛腹泻,在明确病原的基础上为牛群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避免损失进一步加大。

三、犊牛腹泻的流行病学

1、病原学

犊牛轮状病毒病的病原体属于轮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轮状病毒根据其抗原特性被分为A、B、C、D、E五群,其中A群为典型轮状病毒,而B、C、D、E群则为非典型轮状病毒。形态上,轮状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70~80nm,病毒粒子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类似车轮状,病毒有囊膜,囊膜上存在突起,这些突起在某些群中可以形成特定的放射状排列。环境适应能力方面,轮状病毒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多种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在粪便和不含抗体的乳汁中轮状病毒甚至可以保持侵染性达半年之久,使得轮状病毒能够在自然环境中长期存活和传播。此外,轮状病毒在pH值5~7的条件下较为稳定,而在极端的pH值下(如pH<4或pH>8)则容易失去活性。理化特点方面,轮状病毒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56℃下需要30min以上才能被灭活,而在室温下则相对稳定。紫外线照射和一些消毒剂如碘制剂、甲醛等可以用来灭活轮状病毒。

2、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犊牛后侵入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影响肠道正常的吸收功能。病毒感染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有害菌增多,进一步加剧肠道损伤,并且会引起犊牛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炎症反应和腹泻。持续的腹泻会导致犊牛失去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从而引发脱水和电解质失衡。

3、流行特点

传染源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明显的病牛和无症状的携带者,病毒可以从感染动物的粪便、呕吐物以及呼出的气体中排出,污染环境。多数情况下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即犊牛通过摄入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此外,病毒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如犊牛之间的舔舐行为,或者通过间接接触等传播。犊牛是轮状病毒的主要易感群体,尤其是出生后不久的哺乳犊牛,因为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病毒抵抗力较弱极容易受到病毒入侵感染。轮状病毒病在秋末冬初和春末夏初较为常见,呈现季节性流行趋势,这可能与气温下降、犊牛集中出生以及饲养条件有关。

四、犊牛腹泻的临床症状

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潜伏期通常为12~24h,但也有短至6~8h或长达36~48h。在潜伏期结束后,牛会开始出现临床症状。急性型病程通常在1~2d,表现为牛只突然出现严重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颜色较淡,有恶臭,牛只出现食欲不振、消瘦、脱水等症状。急性型病例通常死亡率较高。慢性型病程通常在7~10d,表现为牛只腹泻,粪便稀薄,但死亡率较低,慢性型病例中,牛只出现消瘦、生长缓慢、毛发粗乱等症状,部分牛出现关节炎、肺炎等并发症。亚临床型病程通常在3~5d,表现为牛只轻度腹泻,食欲不振,但无其他明显症状,牛只在短时间内恢复,但会成为带犊牛,进一步传播病毒。

五、犊牛腹泻的病理学变化

肠道病变是牛轮状病毒性腹泻的主要表现,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导致肠黏膜失去正常结构,在严重病例中,肠黏膜出现溃疡和坏死。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有时出现坏死,淋巴结内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如淋巴细胞、浆细胞等。肝、脾、肺等实质器官充血、水肿,肝细胞变性、坏死,脾、肺等器官的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球充血、水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在严重病例中,肾出现实质性病变,导致肾功能不全。关节囊充血、水肿,关节腔内有炎性渗出物,慢性病例中,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受损,导致关节僵硬、跛行等症状。肺泡充血、水肿,肺泡壁增厚,有时出现肺炎灶,病程较长者,肺泡腔内有炎性渗出物,肺泡壁纤维化。

六、犊牛腹泻的诊断

1、荧光抗体染色

收集犊牛的粪便样本或组织样本,按照1∶20的比例稀释样本,以减少样本中的蛋白质浓度,便于后续的免疫染色。将稀释后的样本涂抹在玻璃片上或用于染色的微孔板上,用丙酮或其他固定剂固定样本,以保持病毒的形态和抗原性,固定后,用PBS或其他缓冲液进行洗涤,去除多余的固定剂。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结合,用含有血清或牛血清白蛋白的免疫染色封闭液进行阻断,室温下放置30min,以减少背景荧光。加入已知针对犊牛轮状病毒的特异性荧光标记抗体(一抗),室温或4℃孵育1h,孵育后,用洗涤缓冲液清洗,去除未结合的抗体。然后加入带有不同荧光标记的二抗(如 FITC 或 RFP 标记的抗小鼠抗体),与一抗形成夹心结构,室温下孵育30min,再次用洗涤缓冲液清洗,去除未结合的抗体。清洗样本,去除多余的抗体和洗涤缓冲液,必要时,用吹风机轻轻吹干样本。在适当的激发波长下,使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并记录荧光信号。样本区域出现特异性荧光信号,且信号强度清晰可辨表示为阳性,样本区域无特异性荧光信号或信号非常弱,难以区分表示为阴性。如果信号较弱可能需要重复实验或使用更高倍数的放大来进一步判断。

2、鉴别诊断

①与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鉴别诊断

犊牛轮状病毒病和大肠杆菌病是两种常见的犊牛疾病,它们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疾病防控过程中,需要做好有效的鉴别。首先,从病因上区分,犊牛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而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轮状病毒属于呼肠孤病毒科,是一种单股RNA病毒,而大肠杆菌则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其次,从临床症状上区分,犊牛轮状病毒病的主要症状是腹泻,粪便呈水样或糊状,颜色为黄色或白色,有时伴有脱水和食欲不振。而犊牛大肠杆菌病的主要症状也是腹泻,但粪便呈绿色或棕色,有时伴有恶臭,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再次,从病理变化上区分,犊牛轮状病毒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肠道内有大量的轮状病毒粒子。而犊牛大肠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坏死、溃疡和肠道内有大量的大肠杆菌。最后,从实验室检查上区分,犊牛轮状病毒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毒分离和核酸检测,而犊牛大肠杆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细菌培养和抗原检测。

②与犊牛病毒性腹泻的鉴别诊断

犊牛轮状病毒病的病原为轮状病毒,病毒粒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双层衣壳,基因组为单股RNA,病毒对酸碱环境敏感,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犊牛病毒性腹泻的病原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属于黄病毒科的一员,病毒粒子呈球形,具有单层衣壳,基因组为单股RNA,对酸碱环境具有一定的抵抗力,一般消毒剂难以将其灭活。两者之间的临床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犊牛轮状病毒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脱水、生长迟缓等,病程一般为7~14d,死亡率较低。而犊牛病毒性腹泻的临床症状与轮状病毒病相似,但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数月。病情较重时,可出现顽固性腹泻、食欲丧失、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等症状。死亡率较高,严重时可导致犊牛群大量死亡。从病理学角度来看,前者主要表现为小肠黏膜充血、出血、溃疡等。肠道内容物呈水样,含有黏液和少量血液。犊牛病毒性腹泻主要体现在肝脏、肾脏、肺脏等器官的实质性病变,肠道病变较轮状病毒病严重,肠道内容物呈黏液状,有时可见到纤维素性伪膜。

七、犊牛腹泻的治疗方案

1、西药治疗方案

西药治疗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主要采用抗菌消炎,增强身体抵抗力、止泻,加强电解质补充为主要原则。常用的抗生素主要有庆大霉素和盐酸环丙沙星两种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分别为2万~4万IU/kg·bw,和20mg/kg·bw,每日2次,肌内注射,使用周期为3~5d。增强牛全身体抵抗力推荐使用黄芪多糖,按照每吨饲料添加1000g,每天投喂2次,连续使用一周。缓解腹泻症状推荐使用药用炭,按照每头牛使用200g,一次口服。补充电解质推荐使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搭配使用10%的维生素C注射液10mL,20%的安钠咖注射液10mL,混合之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5d。

2、中药治疗

中医辨证犊牛腹泻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和肛门色泽进行辨证论治。一般湿热泻推荐使用葛根芩连汤加减。每头牛葛根、黄芩、黄连各20g,甘草、茯苓、泽泻、白术、车前子各15g。每剂药加水量约为2000~2500mL。脾虚泻推荐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每头牛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各15g,山药、莲子、扁豆、砂仁、薏苡仁各20g,加水量约为2000~2500mL。头煎沸后煎30min,二煎沸后煎20min。寒湿泻推荐使用温中散寒汤加减。每头牛干姜、肉桂、甘草各15g,吴茱萸、白术、茯苓、陈皮、草果各20g。上述三种中药组方每剂药加水量约为2000~2500mL,头煎沸后煎30min,二煎沸后煎20min,每剂药煎煮后剩余约500~700mL药液,将剩余药液分成2~3次,每次给牛口服100~150mL,连服3~5剂。按照上述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段,对养殖场的患病牛进行了9d的治疗,有3头犊牛因为病情严重治疗无效死亡,剩余患病牛逐渐恢复健康。

八、犊牛腹泻的预防措施

选择优质、新鲜、干净的饲料,避免喂食霉变、变质或污染的饲料。合理搭配饲料,确保营养全面。在断奶时,及时更换适宜的饲料,以防止消化不良。断奶时机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牛的品种、气候条件、饲养管理、饲料资源和犊牛的生长发育等。通常,肉牛犊在3~4月龄、乳用牛犊在6~8月龄进行断奶较为合适。在这个阶段,犊牛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采食能力,可以逐渐过渡到固体饲料。断奶方法包括了逐渐断奶法和一次性断奶法,逐渐断奶法是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减少母牛乳汁的供应,同时增加犊牛采食的固体饲料。这种方法较为缓和,有利于减轻犊牛的应激反应。一次断奶法是将犊牛与母牛突然隔离开,使其无法继续饮用乳汁。这种方法较为直接,但对犊牛的应激相对较大。断奶后,应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如玉米、豆粕、麦麸等。同时,可额外添加0.1%~0.2%中草药、矿物质和维生素等添加剂,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在断奶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犊牛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饲料和饲养管理措施。每天对犊舍进行清理,保持干燥通风,确保牛舍温度能够控制在18~25℃。每天清理粪便,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牛舍环境消毒常用的消毒剂包括氯制剂、过氧化氢、次氯酸钠、氢氧化钠等。氯制剂有效氯浓度500mg/L。将氯制剂稀释后,使用喷雾器对牛舍地面、墙壁、设施等进行喷雾消毒。对于较难清洗的部位,可使用经氯制剂浸泡的抹布进行擦拭消毒。过氧化氢使用浓度为3%过氧化氢溶液。将过氧化氢稀释后,使用喷雾器对牛舍地面、墙壁、设施等进行喷雾消毒。次氯酸钠有效氯浓度500mg/L。将次氯酸钠稀释后,使用喷雾器对牛舍地面、墙壁、设施等进行喷雾消毒。氢氧化钠浓度为1%~2%。将氢氧化钠稀释后,使用喷雾器对牛舍地面、墙壁、设施等进行喷雾消毒,消毒作用30min。对于新引进的犊牛,应进行隔离观察,确认健康后方可与原有牛群混养。

综上所述,针对犊牛腹泻的实际发病原因和流行趋势,注重做好规模化养殖场的流行病学分析,明确常发原因,并在治疗方案制定过程中,应该将抗病毒、抗菌综合应用,构建完善的治疗方案,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患病牛的临床症状,最终推动牛养殖业的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653300 云南省元江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