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池塘健康养殖管理与病害防控措施的探讨

作者: 吴敏

随着人们对鱼类食物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水产养殖业不断向前推进,因此需要迅速提高养殖户的养殖品质,在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提高社会效益,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淡水鱼养殖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管理,如果在养殖过程中出现失误,就会造成疾病肆虐,同时也会对养殖户和当地的淡水鱼产业造成影响。此外,除管理方面的原因外,温度、气候等也是造成鱼体疾病的原因,从而影响池塘的正常养殖。在淡水鱼养殖中,重点要做好池塘的管理和疾病的控制。本文对淡水鱼类的健康养殖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鱼类疾病的控制方法,为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一、淡水鱼养殖管理

1、水温要求

按照饲养鱼对温度的需求进行了划分:温水养鱼通常水温在15~30℃,例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团头鲂等;冷水淡水鱼饲养通常水温在10~20℃,如虹鳟,细鳞鲑等;高温养鱼通常水温在18~30℃,如罗非鱼,淡水鲳等。

2、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养鱼池的面积在0.33~0.67hm2,便于管理。养鱼池,鱼苗池,鱼种池的面积一般在0.2~0.33hm2。

深度:成鱼池塘的深度通常在2~3m。在寒冷季节最厚的冰面下1.5~2m为宜。育雏池的水深以1.0~1.5m为宜。鱼种池的深度通常在1.5~2m。

水质:充足的水源和优良的水质是水产养殖的基础。

对基质的需求:池底以中肥土、砂质壤土为佳,其次为粘性土。

3、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在投放前10~15d要用药剂清塘,消灭水中的病菌及天敌。一般采用干、湿两种清塘方式干法清塘,即用75kg/667m3的生石灰或4~5kg/667m3的漂白粉,对其进行杀菌处理,以避免病鱼入塘。鱼的消毒通常是通过药浴的方式进行的,而药浴的浓度和时间要根据养殖的品种、规格及水的情况灵活地进行,以免鱼发生意外。苗种的消毒要轻,要快,要避免伤到鱼,一次泡的量也不能太大。常用的药物剂量和泡浴的时间如下:用3%~5%食盐水浸泡5~20min;用15%~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10min;用15%~20%的漂白粉溶液浸泡5~10min。

下塘时,应选择无风、阳光充足的天气,并向阳背风的地方,将育苗的容器斜对着池塘水面,待池塘温度与池塘内温度相差不大于3℃时,再让鱼游进池塘,以免因温度变化而引起鱼不适应。

4、鱼种放养

大型鱼类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在池塘中,普通的草鱼按重量为0.25kg进行养殖,4个月后,到秋天可以达到0.5~0.75kg,如果草鱼种的放养时重约为0.5~0.75kg,那么秋天可以生长到1.0~1.5kg。最容易放养的鲢鳙鱼体长常为12~18kg,出塘后可达到0.5~0.75kg。其它鱼类如鲤鱼、鲂鱼、鳊鱼等则是采用一月龄鱼种,密度较小,一般在12~14cm,养殖数月后,鲤鱼可达到规格0.5kg,团头鲂0.16~0.35kg,鲫鱼0.2kg。

5、鱼种放养密度

在有氧限制且无法冲水的水塘,则以160kg为宜;对于不限制充氧和限制冲水的水塘,其鱼重设定为260kg;对于不限氧或不限冲的鱼池,其鱼重设定为400kg。

6、饲料投喂

以粗蛋白28~32%的饲料喂养,辅以青绿料。采用“前粗后精”“四定四看”的饲养方法,即一天2次,每次2h以内完成投喂,草鱼8分饱即可。3~6月份饲喂28%蛋白饲料,日投饲率3%,配合适当的青料饲喂;在7~9月期间,应严格控制颗粒饲料的投喂量,达到1.5%的日粮比例,28%的颗粒料的蛋白质,增加青料的投喂量,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在10~11月,以32%的蛋白粉饲喂饲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连续饲喂后,停止饲喂1个星期,并在此期间继续饲喂原粮。日常生活中要在饲料中加入一些维生素类的药物,能够预防草鱼出现各种致死性、传染性疾病,降低发生大规模死亡的发生概率。加强水质管理,6~10月在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每日下午1~3点打开2h供氧,清晨适当增加氧气,如果是连续多云的天气,则要提早增加氧气。适当补充新鲜水到池塘中,按照“少排少进,多换”的方法,对水质进行逐级调节。6~9月,每3~5d补水1次,每次补水10cm,以后15~20d,水面1m水深时,用生石灰10~20kg/667m2,全池泼洒1次。

7、清塘消毒

每个冬季干池塘后,排水,挖泥底,暴晒几天。同时,清除周围的池塘杂草,堵塞池塘漏点进行修复,疏通水道,修整防洪排水沟周围的基坝,进出口水闸修缮,减少病害栖息地产卵地点,创造鱼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此外,水塘用生石灰125g/667m2 或漂白粉15kg/667m2进行彻底消毒。清塘消毒后7~10d可放鱼苗。在大批量放养鱼苗前应先放养一个小笼试一下塘内是否适合大批放养,如小笼的鱼24h后健康没有死亡,即可以进行大批量放养。如小笼内的鱼类死亡说明塘内的消毒药物含量过高,还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处理之后才能进行大批量鱼苗放养。

8、鱼种消毒

鱼苗在放养之前应对鱼种进行消毒灭菌,消灭体内外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鱼病,防止池塘细菌繁殖。在放养鱼苗前可用15~20mg/kg高锰酸钾水溶液对鱼苗进行15~20min的药浴。或用8mg/kg硫酸铜+10mg/kg漂白粉合剂对鱼苗进行20~30min的浸洗,在对鱼苗消毒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鱼苗的运动情况,如发现有鱼苗浮头挣扎,应立即对消毒水添加适量的清水进行稀释,或快速将鱼苗倒入大的水域内。有些鱼类可进行疫苗注射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如鱼在入塘放养前进行出血性疾病疫苗注射,可有效的防治该病疾病的暴发与流行。

二、淡水鱼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1、细菌性烂鳃病

鱼类粘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该病以4~11月为高峰期,对各种淡水鱼都有影响,特别是在水温较高的地方,更有可能爆发,造成淡水鱼类大批死亡,在夏天发病后,还会伴随着肠炎病,28~35℃的气温变化也很快。发病后,河鱼动作迟缓、反应迟缓、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甚至停止进食。病鱼的身体颜色是黑色的,特别是头部是黑色的,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鱼腮部有充血的情况,掀开鳃盖可以看到大量的粘液。要防治此病,首先要做好水塘的清洁,在投放鱼苗前要对水塘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可用生石灰将强力的强氯精兑水进行彻底消毒,然后全池塘喷洒消毒,间隔20d左右进行一次消毒。在养殖草鱼的池塘中,可采用水质改良剂或添加新鲜水,以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和溶氧。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对病鱼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续2~3次。另外,在3~6d内使用鱼必康或因必克混合饵料,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病毒性疾病

病毒侵染导致的一种病毒性疾病在淡水鱼类中也是常见的,特别是由呼肠弧病毒所致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病毒性疾病,在6~9月是该病的高发季节,对2~15cm长的草鱼和1龄青鱼都有一定的影响,27℃的水温更易发生暴发流行。发病后的表现比较明显,病鱼的各脏器、组织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淤血,口腔、头顶部充血、眼球突出,剥皮后可看到肌肉呈块状充血或出血点,病情严重的鱼会引起全身肌肉充血、鲜红,肠壁充血发炎,主要以注射草鱼冻干疫苗来预防。在流感高发期,可选择二溴海因、强氯精类等消毒剂,根据水质状况,间隔15d或20d进行一次消毒。在平时的养殖中,可以把大蒜捣烂,或者用蒜素直接加入饲料中,就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如果是生病的鱼,同样可以选择二溴海因或强氯精进行消毒,一天一次,持续2~3次,同时投入三黄粉,持续6d,用药后观察鱼塘情况。

3、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目前淡水养殖中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1}粘液症,主要影响鲤鱼,患鱼的鳍上会长出灰白色的细胞囊,然后在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会在眼睛、肠子等处长出细胞囊,导致鱼身体发生肿胀。{2}指环虫病(指环虫)。主要为害草、鲤等鱼类,发病后可在鳃丝上发现指环蚴。{3}轮纹病。该病以鲫鱼为主,在5~8月为爆发期,发病后不易察觉,并伴随疾病传播,表现为离群独行,重则表现为呼吸困难、窒息等症状。{4}小瓜线虫病。小瓜线虫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寄生虫病,在多种淡水鱼中均有发生,发病后可造成鱼类及幼鱼的死亡,15~20℃是该病的高发季节,30℃以上该寄生虫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炎热的夏天,一般不会发生该病。发病初期,鱼鳃上出现很多白色小点,病鱼身上的粘液也会增加,严重者会出现一层薄薄的白霜,整个身体都变得暗淡无光。若发生粘孢子症,应将鱼塘内的白灰进行全面消毒,以限制其成长的环境与空间。对于病情较重的鱼类,可用渔丰碘、菌毒克等进行治疗,对于病情不太严重的鱼类,可用敌百虫来进行杀灭。如果发生了小瓜线虫病,可以用生石灰对鱼塘进行彻底的消毒,这样可以有效的杀灭害虫和虫卵。小瓜线虫不能耐受高温,应将温度调节至30℃或更高,再用1%的盐水对患病的鱼类进行15min的浸泡,每次1d,连续3~5d。

4、出血病

主要症状:首先,必须对这类症状进行分析和经验总结,以便于后续的对症下药。在患病初期,病鱼主要出现进食量减退,体表呈现暗黑色,鳞片无光泽。根据发病进程,鱼体头部先发黑,然后尾部边缘开始褪色,有时也可能在背部出现线状白色带,最终病鱼头部、口腔、眼眶和鱼鳍等不同部位呈现出血症状。眼球有时突出,呈斑点状出血;剥开鱼皮,全身鱼肉呈红色肌肉型,腮丝出血或灰白色。内部脏器呈鲜红色出血,肠内无食物,有时体腔内有腹水;有时胆囊、肠系膜及周围脂肪均出现点状出血,呈“肠炎”型。这几种类型可单独出现,或者混合出现。

治疗方法:首先,要加强对草鱼亲本的防治,确保亲本无病毒感染,以防在春季繁殖的幼苗成为病毒携带者;其次,要清除鱼种池塘过多淤泥,并用200mg/L生石灰或20mg/L漂白粉进行消毒,或清淤后,排干池底的积水让阳光暴晒8d。另外,在鱼种下塘前可以使用聚维酮碘等消毒液充分浸浴之后再下塘;最后,要加强养殖管理,定期对鱼塘加注清水,泼洒生石灰。高温季节注满池水,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等调节水质及池塘底质,以保持水质良好,水温稳定。主养草鱼应以青饲料与精饲料合理混合搭配、科学投喂,促使满足草鱼不同生长期所需不同养分,满足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增强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坚决杜绝投喂变质饲料,定期使用黄芪多糖、水产专用VC等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同时投喂大黄药饵,每千克饲料加大黄粉20g,制成药饵连喂6d,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降低发病率。目前,比较有效的防治方法是用灭活疫苗,对草鱼进行腹腔注射免疫。当年鱼种注射时间是在6月中下旬,一般鱼种规格在6cm即可注射,每尾注射0.2mL。一冬龄鱼种每尾注射1mL。经注射免疫后的鱼种一般1个月之后可获得免疫力,其免疫保护力可达12个月。

5、肠炎病

主要症状:病鱼食欲减退甚至完全不摄食,体色发黑、游动缓慢。在患病早期,剖开肠管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呈紫红色,尤其以后肠段明显,严重时内壁糜烂,肠道内没有食物或后段有少量食物。肠壁弹性差,而黏液多,肛门红肿外突,严重时腹腔内有黏液,将病鱼头部拎起,有淡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有的鱼会出现脓样白便的症状。

治疗方法:预防肠炎病,首先,要从平时的养殖投喂开始注意,为了增加投喂过程的科学和合理性,最好的方式是饲料混合搅拌后再投喂。新鲜的鱼饵饲料最好超过80%的水饱和度,并且在投喂过程中要做到定时定量,从而确保鱼群觅食的规律性;其次,在葡萄球菌的肠炎病盛行期间,也必须在饲料中加入大蒜素,并以饲料添加2~5g/t,投喂1周为宜;最后,通过对养殖水域配合加入二氧化氯等杀菌药物,也能对肠炎病的预防和治疗起到较好作用。

三、淡水鱼养殖病害预防措施

1、加强水质监测,提升水生环境质量

首先,应该加强实施淡水鱼养殖水质监测工作,根据淡水鱼的生长和抗病需要,密切关注水质的pH、溶氧、氨氮、亚硝酸盐以及致病菌等指标,监测发现水质参数有问题,及时采取改良措施,如监测发现养殖水体pH过低,应该少量多次使用氢氧化钠进行调节,用1∶1000的稀释溶液全池泼洒;如监测发现水体中含有白体假单胞菌,应该彻底清池消毒,在鱼池中喷洒霉菌净或氰基甲烷,防范淡水鱼白皮病原体的繁殖和传播。其次,针对致病菌在鱼塘淤泥中藏匿的问题,养殖人员应该半年至一年清淤1次,清淤后在鱼塘喷洒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水体用生石灰200g/m3或漂白粉20d/m3,使水体环境保持洁净,以达到防治鱼病的目的。最后,在给鱼塘注水或换水时,应该避免使用过塘水和带菌水,用液氮对新注入的水进行预消毒,将水体的致病菌传播途径有效切断,从而建立稳定、安全的水生环境,提高淡水鱼养殖病害的防治效果。

2、优化饲养方式,确保鱼营养摄入均衡

在淡水鱼饲养中,给鱼调配和投喂营养均衡的饵料,不仅能够加快鱼的生长速度,也能增强鱼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有利于淡水鱼的健康生长。因此,在防治淡水鱼养殖病害时,应该优化饲养方式,根据淡水鱼的生长需求,合理调整饵料的营养结构,适量补充各种营养素,从而确保淡水鱼营养摄入均衡,更好地预防各类病害。首先,应该掌握好投喂饵料的质和量,保证饲料新鲜,做好食场和投喂工具的消毒,最好采用自动投饵机,每天定量、定位、定时地投放饵料。其次,在调整淡水鱼饲料的营养结构时,饲养人员应该综合考虑淡水鱼对蛋白质、氨基酸、油脂的摄入需求,适度减少饵料中的菜籽粕,添加氨基酸含量高的饵料,饵料蛋白质和氨基酸水平控制在30%~35%,同时添加约20%的油脂饵料,使淡水鱼饲料的吸收利用率更高,达到防病、促生长等目的。最后,在调整淡水鱼饵料时,饲养人员还应该定期添加复合维生素和胆汁酸,强化鱼的免疫力、保护鱼的肝胆健康,同时有效降低饵料系数,从而实现淡水鱼病害防治目标。

综上所述,要防止淡水鱼病害影响养殖户的正常养殖生产,就必须做好养殖管理和病害的防控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但要提高整个养殖管理的质量,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如果出现病害,也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把疾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提高淡水鱼的综合养殖效益。

(作者单位:537200 广西桂平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