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白斑病发病原因及采取科学合理的养殖方式

作者: 苏志芳

随着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不断扩散,病害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制约白对虾的养殖发展。白斑病作为白对虾养殖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发病后传播速度快、致死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不断扩散、养殖密度显著提升,白对虾的病害发生也愈发严重。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较为常见的病害有红体病、纤毛虫病、软壳、黑鳃、白斑病等,其中以白斑病危害较为严重。基于此,本文结合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提供养殖效益。

一、白对虾白斑病发生流行特征

白对虾白斑病通常有2种不同的类型,分为细菌性白斑病、病毒性白斑病。两种白斑病在镜检下有一定的差异性,细菌性白斑病在显微镜下观察白斑外观形状、分布不规则;病毒性白斑病在显微镜下观察分布较为均匀,在白斑中央有一个黑色斑点。白斑病传播途径可分为三种,一为白对虾虾苗在引入时,自身携带致病源,生长期间出现感病症状;二为养殖水体受到白斑病致病菌的污染或鸟类在取食感染白斑病的虾后,排泄出带病原的粪便进入池塘中,健康虾群在接触带病原的粪便后出现感病;三为养殖水体中有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体内携带致病源,白对虾摄食浮游动物后出现感病。

二、白对虾白斑病发病症状

白对虾发生白斑病后,会对白对虾的造血、结缔组织、前后肠上皮、鳃等器官造成影响,患病虾日摄食量显著降低。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应缓慢、停止摄食、弹跳无力、在池边或水面反复漫游。感病初期,患病虾的须、扇尾部位红化,虾体身形消瘦,此阶段将患病虾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在虾的头胸甲中间有放射状、雪花形的白斑分布。进入感病后期,患病白对虾的头胸、腹甲部位有脱落、剥离的情况,并且在上方分布多个黑白相间、不规则斑点,虾体胰腺肿大、糜烂;胃部残缺或消失,肝部肿胀,有红色组织液流出。在甲壳、附肢等部位有白斑分布,虾体活动性差,不久后便死亡出现下沉。白对虾白斑病发病较及时通常感病2~3d死亡,最长不超过7d即可传播至全池,感病虾全部死亡。

三、白对虾白斑病诊断方式

1、初步外观诊断

白对虾感染白斑病后,观察虾体色微红、粉红或暗红色,部分患病虾变色不显著。在感病初期,患病虾头胸甲上方有多个针尖大小的白色斑点分布,肠胃内有残存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进入感病中后期,患病虾肠胃内部残存食物清空,头胸甲易剥离,白斑逐步扩大呈片状分布,严重全身覆盖白斑。此外,受白斑病侵染的白对虾肝胰腺等器官组织出现肿大,颜色模糊边界不清,有糜烂特征。

2、实验室诊断

观察患病虾临床症状表现后,为进一步确诊,还需通过实验室诊断方式,避免出现误诊,影响治疗方式选用及治疗效果。实验室诊断期间,可采取显微镜镜检对白斑的形状进行区分。细菌性白斑病的白斑形状外观为放射状,病毒性白斑病的白斑形状为菊花状。

四、白对虾白斑病的发病原因

1、虾苗及饲料

部分虾养殖场为提升养殖效益,降低饲养成本,在挑选引入虾苗时未检查虾苗的检疫合格证书,并且采取自行选种、近亲繁殖的方式,导致虾苗品质退化严重,生长发育不良;或在对白对虾进行育苗期间,采取高温培养的方式,导致白对虾幼苗自身的免疫系统损害,抗病性降低。还有部分虾育苗场在实施白对虾育苗期间,过度、滥用抗生素,造成虾苗具有较强的抗药性,降低免疫能力,感病后治疗难度大。

2、养殖环境

当老鼠、苍蝇、鸟类等动物在接触或误食了携带白斑病的虾体或粪便后,其会通过排泄的将病原体再度传播至未被感染的池塘周边或水体中,当携带致病原的动物尸体、粪便等未能及时处理后,会导致养殖周边环境出现带菌,健康水体出现污染。当气候环境持续闷热、连续阴雨、暴雨天气后,池塘中的浮游生物出现大批量死亡,池塘水体突然变清、池底水体严重恶化时,会引发白斑病的爆发。同时,当池塘内水体不足、水质出现恶化时,池塘内的水温、污染物数量出现增加,也是诱发白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水体中的致病源在通过虾体的鳃腔膜微孔传播侵染后,会导致虾体感病恶化。此外,养殖户为提升养殖经济效益,会盲目地扩大白对虾的养殖密度,造成池塘内污染物增多、不断累积,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质不断恶化,养殖环境不良,影响白对虾的正常生长,最终引发疾病。

3、药物使用不科学

免疫增强剂的合理使用可以增强白对虾的机体抗病性,但是超剂量盲目使用,会导致白对虾的机体免疫系统出现破坏,对各种细菌、病毒的抗性降低,从而增加感病风险。在对患病虾进行疾病的治疗与预防期间,不重视对致病原因、致病菌的调查分析,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不仅造成了用药的浪费,无法起到高效的治疗效果,还对水体形成污染,促使养殖环境不断恶化。滥用化学药剂致使水体中的有害菌数量提升、有益菌数量减少,最终导致白对虾疾病的大面积爆发。

五、白对虾白斑病的防治措施

1、放养前准备工作

南美白对虾在放养前,需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虾池在冬季排干池水,充分晾晒池底,以减少池底内的致病源基数。翌年春季保持池底干燥,同时人工将池底的污染物、杂物清理干净。进入3月中旬后,池塘内放水,水位10cm左右,撒施生石灰150kg/667m2,同时使用农具耙动池泥,确保池泥与石灰充分混合均匀,达到池底消毒效果。3月底,池塘内进水至水位60~80cm,同时施入有机肥200~500kg/667m2,以丰富池塘内的饵料生物。至5月下旬,池塘内保持水位1.2m、水体透明度30~40cm、盐度3.5、水体外观为黄绿,水中的枝角类生物繁殖2~3代后即可投放虾苗。

2、选用优质虾苗及投放

选购虾苗时,选用规格为0.8~1.2cm的优质虾苗,挑选标准为体型健壮、大小均匀一致、外观干净整洁、无纤毛寄生虫、虾体外观较透明,肌肉不混沌,肠道饱满。虾苗的触须合并,坚挺向前,整体不发红,尾扇完全展开,腹节长。购买时,为保障虾苗的健康性,可将虾苗样品送至相关动物检测部门进行检测,确保无疫病、无带病原体。

白对虾虾苗投放前2d,使用40目网箱放入池塘中,并将网箱内放入虾苗100~200尾,观察两天后未见虾苗死亡的现象,表明池水适宜虾苗养殖。投放虾苗密度为6.5万尾/667m2,放苗时间为6月中下旬,选择池塘水位较深的上风处投放。放苗后,观察虾苗,会沿着池边同向游动,2d左右虾苗全部下潜。

3、做好水质管理

在白对虾养殖期间,池水颜色可反映出虾塘内浮游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常规养殖条件下,池水颜色为淡黄绿色、黄褐色、绿色、绿褐色为主,外观具有新鲜感,无异臭味。优质水质应当具备理化指标、均相稳定的特征,水体环境菌藻平衡。

为保障优质水质基础,养殖期间随时观察池水颜色,每间隔3~5d测定一次池水的pH值、氨态氮含量,同时注意水体的亚硝酸盐浓度。每间隔10~15d全池泼洒活力菌250~450g/667m2,泼洒前使用红糖发酵,以调整水体颜色,降低水体pH值、氨态氮浓度,避免影响白对虾的正常生长。在白对虾养殖后期,白对虾活动过程中产出大量的粪便,促使藻类大量繁殖,池水颜色加深,转变为深绿色或黑绿色。藻类的增多,打破池塘内原有的菌藻平衡,易引发白对虾缺氧现象。当出现此种情况时,可于上午泼洒三氯异氰尿酸粉(水产用)300~350g/667m2,泼洒后第二天水体表面会上浮大量死亡藻类,为泡沫状,堆积在水体下风口处,将其打捞出水体,可有效调节池塘内的菌藻平衡。

养殖过程中,水体的缓冲效果较低,当出现大规模降温、连续阴雨、暴雨等异常天气时,水体中的温度、含盐量、酸碱度等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出现突变,白对虾在此水体环境下易产生不良应激,突发感染各种疾病。为避免天气原因造成白对虾感病,通常在异常天气出现前,使用混合型饲料添加剂维生素C(VC含量≥50%)150~200g/667m2泼洒全池,增强虾体的抗应激能力。

在白对虾虾苗投放后,为调节池塘底质,每间隔15d全池泼洒一次池塘底质改良剂,如硫代硫酸钠粉(水产用)1000g/667m2、硫酸铝钾粉(水产用)333g/667m2等。白对虾养殖进入7月中旬以后,由于白对虾的快速生长,造成池塘内底质出现恶化,表现为池塘还原层过厚、底泥变黑有气泡逸出、白对虾粪便堆积,水色出现明显变化。通常来说,养殖期间水体除了受到蓝藻繁殖增多造成的水色不良之外,当水色表现为黑色、墨绿色、红褐色等,均是由于池塘底质恶化引发。此时需增加底质改良剂的应用频率,由以往的15d一次转变为7~10一次,改善水质,维护白对虾的良好生长发育。

4、投饵管理

白对虾养殖期间遵循前期适量少投、后期投足的基本原则进行管理。在整个养成期内,白对虾大量蜕壳时少量投饵,蜕壳后1d投喂多量饵料,在阴雨、缺氧、气候多变的情况下少量投饵。

白对虾虾苗放苗后10d内,池水中前期基础饵料较为丰富、虾苗小摄食量少,枝角类生物大量繁殖,可不进行饵料的投喂。

白对虾虾苗放苗后10~30d内,体长3~8cm,此时池水内的生物饵料无法继续维持虾苗的日常营养需求,每日投喂3次饵料,供由白对虾摄入,单次投喂量以40~50min内吃完料台饵料为宜。白对虾体长生长至5cm以后,可在饵料中加入护肝胆类药物进行投喂,例如,在饵料中加入维生素C可溶性粉50~100mg/kg或复方甘草酸苷10~50mg/kg,增强白对虾对白斑病的抗性。

白对虾虾苗放苗后的30~60d,单日投喂饵料的次数增加至4次,单次投喂量以30~40min内吃完料台饵料为准。此阶段为白对虾白斑病发病高峰期,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饵料管理。首先,严格控制白对虾饵料投喂量,单次投喂后池内50%~70%的白对虾吃饱为宜。控制投喂量可以减少池塘内的残饵、粪便量,从而降低其对水质、底质的不良影响,同时还可促进白对虾不断地游动摄食鲜活饵料,增强体质。其次,注重水体、虾体营养的调控,水体营养包含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采取上述水质管理方案,定期泼洒改良剂以稳定水体、培养水色。同时,定期添加促进白对虾蜕壳的产品,改善白对虾的体色,满足虾体蜕壳期间所需的磷、钙、镁等多种元素,消除虾体上的寄生物数量,增强虾体体质。最后,在日常投喂饵料时,饵料中添加维生素E可溶性粉50~80mg/kg,以提升白对虾的抗不良应激能力;饵料中拌入大蒜素10~20g/kg,杀灭虾体的感染菌;饵料中加入复方甘草酸苷10~50mg/kg,以增强白对虾对白斑病的抗性。上述三种不同的药品依照说明书轮流交替使用,两种药剂轮换时休药期3~4d。

白对虾虾苗放苗后第60d以后,体长达到10cm左右,每日投喂饵料次数增加至5次,单次投喂量以40~50min内吃完料台饵料为宜。此时环境温度逐渐降低,注意观察白对虾是否存在搬料的现象,即每次料台饵料吃空之后下水捞底,检查底泥中是否有残余饵料。当出现白对虾搬料时,需减少单次投喂饵料量,避免造成饵料的浪费、水质恶化的现象。

5、其他管理措施

①放鱼置网

白对虾白斑病的传播方式主要为垂直感染,通常为健康白对虾摄食了死亡虾尸体、病弱虾而出现白斑病的感染。因此,在管理期间,阻断白斑病的传染源是有效抑制白斑病大规模暴发的重要措施。

白对虾放苗后20d左右,当发现白对虾虾体出现感染白斑病病毒时,在池塘内放养规格为100g/尾的鲤鱼苗5尾/667m2,借助鲤鱼摄食病、弱白对虾的现象,清理池塘内带病白对虾。

白对虾放苗后40d左右,当发现个别白对虾虾体出现颜色转暗、头胸甲易剥离的现象,虾体内侧出现肉眼可见的白色斑点,患病白斑病。此时可在此基础上再次放养规格为500g/尾的鲤鱼5尾/667m2,捕食病弱白对虾。同时每天傍晚在池塘边投放小型捕虾笼,清晨收集捕虾笼观察白对虾状态。

当出现有80%以上的体色较深的发生白斑病的病虾时,先对患病虾进行无害化集中处理后,对同一养殖区域的虾群,在其饵料中添加0.5%VC、0.02%VE,连续使用5~7d,以增强白对虾的机体抗病性;或使用0.3%氟苯尼考可溶性粉溶液连续拌料喂养3d。

②消毒

白对虾放苗后第20~70d,每间隔10~15d,使用24%溴氯海因粉(水产用)200~300g/667m2或7.5%聚维酮碘溶液(水产用)300g/667m2全池泼洒,消毒池水。

白对虾养殖后期,池底还原层较厚时,易滋生各种致病菌,此时可使用30%三氯异氰尿酸粉(水产用)200g/667m2全池泼洒,泼洒2d后,观察白对虾虾体较为洁净、色泽光鲜。

③增氧

在白对虾养殖期间,于池塘中安装增氧机,通过增氧处理,促使池塘内水体溶氧量不低于4mL/L。

白对虾养殖初期,每天午后开增氧机2~3h,每天夜间凌晨12时至次日5时持续打开增氧机进行增氧。

养殖中后期,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每天午后开增氧机2~3h,每天夜间9时至次日5时持续打开增氧机进行增氧。

此外,在对池塘内泼洒药物前后需打开增氧机增氧1~2h,微生态制剂需在晴天上午撒施,撒施期间持续增氧。阴雨天延长增氧机开机时间,当夜间水体内的溶氧量降低至3mL/L时,且增氧机无法迅速提升溶氧量时,可施入化学增氧品制剂,如颗粒氧等,依照说明书合理施用,以确保水体溶氧量保持在4mL/L左右。

在池塘中应用增氧机可以从多方面优化白对虾的养殖环境,减少白斑病的发生。水体中溶氧量的提升,不仅可以增强白对虾的运动、摄食能力,提升对白斑病的抗性,同时还可有效中和底泥的还原力,减少池塘水体中厌氧菌的滋生。除此之外,水体中溶氧量的提升可以氧化水体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如氨态氮、亚硝酸盐等,降低有害化学物质的毒性,维护白对虾的健康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南美白对虾在水产养殖期间具有众多优势,在我国养殖面积广泛。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白斑病的发生对虾健康影响重大,具有传播速度快、致死率高的特征,一旦发病,快速蔓延,养殖经济损失严重。养殖户在实施南美白对虾养殖期间,应明确白斑病的发病特征、发病原因,及时采取科学的养殖管理方式进行合理防控,避免该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促进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单位:256658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梁才街道办事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