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池塘生态养殖模式带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探讨
作者: 方锦宏鲫鱼是一种杂食性的鱼类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以植物为食,喜欢群居,在我国的各地水域当中均有广泛分布,并且鲫鱼的肉质细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富含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此外我国中医认为鲫鱼还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补气温胃、除湿,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当前随着市场对优质鲫鱼需求量的逐渐增加,传统池塘养殖模式下生产的鲫鱼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引导养殖户转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和养殖方法,严格按照生态无公害养殖技术要求,注重加强养殖环节的水体调控,强化病害的有效防范,并规范药物的使用行为,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药品,明确药物的使用间隔,确保用药安全,避免产生药物残留。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鲫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帮助。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逐渐加快以及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高品质水产产品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在传统养殖管理模式下由于高密度养殖、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导致水体环境恶化较为严重,生产出来的鲫鱼存在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同时高密度和超高密度养殖模式下水体当中的病原微生物显著增加,不利于提高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当前无公害鲫鱼在市场中深受欢迎,通过发展无公害鲫鱼养殖产业,能够更好地引导农户转变传统的养殖认知,增加养殖户经济效益,最终推动无公害养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但要认识到相比较于传统的养殖模式,鲫鱼无公害养殖有着更为严格的技术规范,所以需要积极深入到基层地区开展有效的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对养殖环境的有效调整,尤其是应该严格调控好放养密度,注重做好科学饲喂和水质的有效调控,减少水体当中有机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蓄积量,当出现病害之后应该立即进行有效的水体消毒,并结合病害种类选择相对应的药物进行治疗,严格规范药物使用行为及使用频率,保证用药的精确合理,切实提高鲫鱼无公害生态养殖效益和养殖质量。
一、无公害生态鲫鱼的质量要求
无公害生态鲫鱼在进行质量评定过程中,主要通过感官和安全卫生标准两个方面入手。无公害鲫鱼的感官标准大致分为活鱼和鲜鱼的感官要求,对于活鱼,要求其健康无病、游动灵活、体表有自然的光泽和颜色,形态匀称、外观正常无畸形,鱼鳞紧密完整,且无缺损。鲜鱼的感官要求则包括形态匀称、无畸形,鱼体颜色和光泽度正常,鳞片和鳍片完整不易脱落,表面无赘生物,鱼鳃呈鲜红或紫红色,腮丝清晰可见,无异味或仅有少量透明黏液,肌肉结实富有弹性。安全卫生标准主要涉及鱼体内药物残留和重金属含量是否超标,检测时不得检出甲醛、呋喃唑酮、喹乙醇等物质,每100g鱼体中的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应低于15mg,只有感官检查合格率超过90%的鲫鱼才进行安全卫生指标的检测,否则直接判定为不合格,如果安全卫生检测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合要求,则应按不合理处理。
二、鲫鱼池塘生态养殖技术措施
1、池塘建造
在生态无抗养殖模式之下,基于池塘的面积通常以0.3~0.6hm2为宜,4~5月份池塘水深能够保持在1.0~1.5m,6~9月份池塘水深能够保持在1.5~2.5m,池塘底部应该保持清洁平整,淤泥的厚度最多不能够超过0.2m。堤坝高度高于最高水位1m以上,底部宽度为堤坝顶宽的3倍,进水口设置在堤坝底部或侧部,直径20~50cm,出水口设置在堤坝底部,直径15~30cm,设有拦鱼设施,溢洪道设置在堤坝顶端,宽度与池塘宽度相等,高出最高水位0.5m,同时在池塘当中搭配增氧设施,增氧机按333m2/台计算,功率0.5~1KW,增氧叶轮按1333m2/台计算,直径2~3m,增氧管道使用PE管或PVC管,直径50~75mm。养殖场地周边应该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无工业三废及农业城市生活医疗垃圾污染的水域,保障水源充足。
2、水源与水质标准
无公害鲫鱼养殖模式下要加强对水源的科学把控,周边无工业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水质清澈,无异味、异色,pH值6.5~8.5、溶解氧≥5mg/L、氨氮≤0.5mg/L、亚硝酸盐≤0.1mg/L、总硬度50~200mg/L(以CaCO3计)、透明度≥30cm、浮游植物种类丰富,数量适中,以绿藻和硅藻为主,细菌总数≤1000个/mL,大肠杆菌群≤100个/100mL。
3、放养前的准备
每年鲫鱼放养之前将池塘中的水排至剩余水层7~10cm,清除池塘底部的过多淤泥,促进有机物的分解,清理结束之后,要保持池塘的淤泥维持在0.2m以内,紧接着对池塘进行消毒处理推荐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和有害生物,漂白粉消毒使用8~10kg/667m2,加水溶解后全池均匀泼洒,生石灰消毒推荐使用60~80kg/667m2,先将生石灰放入小坑中加水溶解,然后迅速均匀泼洒全池。在进行池塘消毒的同时,还需要做好池塘的整修工作,检查并加固塘坝,确保塘坝的稳固性,清除塘底的杂物使塘底平整,根据需要对池塘进行“四改”,即小改大、浅改深、死水改活水、漏水改保水,以提高鲫鱼的养殖效益。在清塘后的7~10d,开始加水,加水量约为池塘的1/3,要注意控制水质,保持水体的清洁。
4、鱼种放养
(1)种苗选择
选择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的品种,常见的有湘云鲫、皖鲫等,并确保引种养殖场的信誉好、资质齐全,保障种苗健康无病,选择体长 5~8 cm、体重50~60g的鱼苗,要观察鱼苗是否活泼、游动正常,体表无损伤或病变。根据国家标准(NY/T 816-2004),一级二级鲫鱼种苗质成活率、无病率、平均体长畸形率应该分别达到≥90%和≥85%、100%和≥98%、≥5.0和≥4.5、≤2%和≤5%。
(2)科学放养
无公害鲫鱼的放养时间一般控制在4月下旬~5月上旬,可以采用单一放养养殖方式或者混合养殖方式,推荐采用混养养殖方式,与其他鱼种(如鲢鱼、鳙鱼、草鱼)混养,形成生态互补。一般情况下放养量为 50~60g/667m2 的大规格鲫鱼鱼种1500~2000尾,50~150g的鲢鱼鱼种150尾,100~250g的鳙鱼鱼种20~30尾。放养前对鱼苗进行消毒,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或聚维酮碘溶液,推荐使用2%~4%的氯化钠溶液浸浴消毒5min,或者使用0.1%~0.2%的高锰酸钾溶液,水温保持在20℃浸浴20~30min,或者选择使用1%有效碘的聚维碘酮溶液浸浴5min。一开始需要将鱼苗放入暂养池或网箱中,让鱼苗逐渐适应池塘的水温和环境,然后将其放养到池塘当中。
5、鲫鱼的科学饲喂
(1)饲料搭配
在鲫鱼养殖管理过程中,推荐以人工颗粒饵料为主,人工颗粒饵料的饲料配方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了以下几种:一种是鱼粉14%、酵母3%、豆饼22%、菜粕17.5%、棉粕10%、糠麸8%、次粉20%、油脂1%、磷酸二氢钙1.8%、食盐0.5%、沸石粉1%、多维、微量元素预混料1.2%,粗蛋白质含量33%;另一种是鱼粉20.6%、棉粕15%、豆粕10.4%、玉米10%、次粉19%、麸皮10.6%、粗糠3.5%、复合氨基酸0.4%、鱼油0.5%、预混合添加剂4%,粗蛋白质含量32.5%;还可以按照鱼粉8%、酵母粉3%、豆粕16%、菜粕25.5%、棉粕10%、小麦6%、 糠麸6%、次粉20%、油脂1%、磷酸二氢钙1.8%、食盐0.5%、膨润土3%、多维、微量元素预混料1.2%进行搭配,粗蛋白质含量33%。
(2)饲料投喂
在鲫鱼鱼种下塘初期,应该首先进行饲料投喂的有效驯化,每次饲料投喂时间控制在30~40min,驯化期间水深深度控制在1m左右,在鲫鱼驯化成功之后,再放入鲢鱼、鳙鱼,这样能够促进鱼苗的健壮生长。并且饲料在投喂过程中应该坚持四定原则,通常每天上午的8:00~10:00、下午的14:00~16:00各进行一次投喂。同时鱼种放养之后应该在饲料台周围进行饲料投喂,每次投喂时可以敲打铝盆或者其他金属物,能够引导鱼种到饲料台进行采食,并保证不要向鱼种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要按照鲫鱼的营养需求配制,颗粒饵料或者购买有关部门认证的饲料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无公害鲫鱼饲料。在饲料投喂过程中应该做到适量均匀,每次投喂半小时之后能够吃完为宜,夏秋季节连续阴雨天气或者鱼病流行期,应该减少饲料的投喂量,预防饲料投喂过多导致水质恶化。
6、池塘水质调控
在养殖鲫鱼过程中,每天需巡查鱼塘,关注水质的变化情况。池塘的水应保持一定的肥度,但不宜过于肥厚,透明度应控制在30cm左右。如果发现透明度降至20cm左右,且水呈黑色,说明水质已经恶化,需要及时补充新水。在养殖期间,可以适量使用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当池水的pH值低于7时,可以在全池泼洒生石灰,用量为20~30mg/m3水体,以维持良好的水质环境。在6~8月份,每隔5~10d注水一次,每次注水15~20cm。如果发现水质老化,应更换水体,排出池水的30%,然后注入新水至原水位。每天清晨和下午各开增氧机一次,每次2~3min,高温季节每次3~4min,在闷热或阴雨天气及傍晚有雷阵雨时应提前开启增氧机,当鱼类出现浮头现象时应及时开机。对于水质较肥的池塘,可以增加鲢鱼和鳙鱼的放养量;底栖动物丰富的池塘,可以少量放养青鱼或鲤鱼。水质清瘦且水生植物过多的池塘,可放养少量草鱼等草食性鱼类。对于野杂鱼多的池塘,可以适量放养3~5cm的大口鲶、乌鳢或鳜鱼等肉食性鱼类,同时用渔网及时捞出一些小杂鱼,减少敌害生物。
7、常见疾病防治措施
(1)鱼病预防
鲫鱼患病通常是由于水体环境差和养殖管理不当,导致病原体入侵所引起。因此,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主要以预防为主。在鱼苗和鱼种放入池塘前,需严格消毒处理,可用2%~4%的食盐水浸泡5min,或用20mg/L(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min,鱼苗和鱼种入塘15d后,可泼洒漂白粉1~2g/m3水体(28%有效氯)一次,高温季节,饲料中按每千克鱼体重每日添加5g大蒜头或0.47g大蒜素,同时适量加入食盐,连续7d。巡塘时如果发现死鱼,需要及时捞出并埋掉,防治感染其他鱼,病鱼池中使用过的渔具要浸泡消毒,可用2%~4%的食盐水浸泡5min,或用20mg/L(20℃)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30min,或用30mg/L的聚维酮碘溶液(1%有效碘)浸泡5min。从5~10月,每隔15d用250g漂白粉溶于水后,泼洒在食场及其周围,连续泼洒3d。鲫鱼收获尤其是在拉网锻炼、捕捞、筛选、运输鱼种及轮捕食用鱼过程中应谨慎操作,避免鱼体受伤。
(2)药物使用注意规范
在治疗鱼病时,使用的渔药应以不危害人类健康以及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尽量使用生物渔药和生物制品,提倡使用中草药。渔药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NY5071-2002)》的规定,严禁使用未经生产许可证、批准文号和产品执行标准的渔药,禁止在鲫鱼养殖管理过程中使用孔雀石绿、五氯酚钠、氯霉素、呋喃唑酮(痢特灵)、硝酸亚汞、醋酸汞、呋喃丹、六六六、滴滴涕、氟氯氰菊酯、甲基睾丸酮等禁用渔药。严格执行成鱼上市前的停药制度,成鱼上市前30d停止使用内服药,上市前10d停止使用外用药。
(3)鲫鱼常见疾病的治疗
①细菌性肠炎
鲫鱼细菌性肠炎主要是通过水体、饲料和工具船舶,潜伏期一般为1~7d,疾病发展较快,一旦感染症状会在短时间内明显表现出来。发病之后主要症状是腹泻,粪便呈绿色或黑色,有时带有血丝,食欲减退,生长缓慢,体重下降,鱼体消瘦,体力减弱,游泳能力下降。严重时,病鱼会出现腹部膨胀,肠道充血、发炎等症状,部分病鱼可能出现死亡现象,死亡率取决于感染程度和治疗措施。当出现上述疾病之后,应该停喂一天,让鱼体休息和恢复,使用适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常用药物包括了硫酸新霉素粉剂,使用剂量为100mg/kg·bw,添加到饲料当中,每天投喂一次,连续使用6d。同时在鱼群的饲料当中添加扶正解毒散(主要成分是板蓝根,黄芪,淫羊藿),使用剂量为0.3~0.4g/kg·bw,每天使用两次,连续使用一周。
②烂鳃病
鲫鱼烂鳃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疾病,发病过程通常分为潜伏期、初期、中期和后期四个阶段。潜伏期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症状,但抵抗力已开始下降,随后病鱼鳃丝发炎,鳃部出现充血、出血等,食欲减退、游动缓慢等现象。病情加重之后鳃部炎症加剧,鳃丝组织破坏,导致鱼体缺氧,病鱼呼吸困难、浮头、离群独游等症状。后期病鱼鳃部严重受损,导致死亡,全身发黑、瘦弱,鳃部腐烂,呼吸功能丧失。针对该种变化,推荐使用恩诺沙星粉剂,使用剂量为400mg/kg·bw,添加到饲料当中,每天一次,连续使用7d。同时在饲料当中添加黄连解毒散(主要成分是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使用剂量为0.3~0.4g/kg·bw,每天一次,连续使用一周。
③细菌性出血病
发病后病鱼体表出现红色充血现象,尤其是在鳃盖、腹部、鳍条基部等部位较为明显,使肌肉呈现红色或暗红色,眼球因充血而突出,腹部出现膨胀现象,触摸感觉较硬,周围皮肤发生红肿并伴有脓液流出。病情加重之后鳃丝出现坏死、出血或充血现象,鳃颜色变暗。将病死鱼进行解剖,能够观察到的肝、脾、肾损伤、肿大并且颜色变淡,腹腔内可能积聚大量腹水,使腹部膨胀更加明显。针对该种病害推荐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粉剂,使用剂量为0.81~1.6g/kg·bw,首次用药加倍,每天一次,连续使用6d为一个疗程。或者选择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粉剂,使用剂量为1g/kg·bw,每天一次,连续使用5d为一个疗程。同时搭配使用维生素C钠粉(一次用量),和大黄芩鱼散(主要成分是鱼腥草、大黄、黄芩),使用剂量分别为75mg/kg·bw,和1g/kg·bw,每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d。
综上所述,在鲫鱼池塘无公害生态养殖模式之下,应该将关注重点放置在池塘的科学建造、水质的严格把控以及鱼苗的选择放养、水体的有效调、控科学饲喂等几方面,注重加强常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有效识别,当出现病害之后能够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将病害对鲫鱼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同时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渔药的使用,避免出现药物残留,确保生产出的鲫鱼绿色生态安全无公害,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高品质需求,最终带动基层地区水产养殖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246500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渔政监督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