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养殖成活率的影响因素及科学饲养管理措施应用

作者: 杨成华

清镇市位于贵州省中部,牛养殖产业一直以来就是清镇市重要的畜牧养殖业之一,近年来,清镇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以金融帮扶、技术支撑全力助推肉牛、奶牛养殖产业发展,完善发展模式,切实提升牛养殖效益,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牛养殖中,犊牛(0~8月龄)成活率直接关系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对此,应充分了解犊牛成活率的影响因素,结合犊牛特性,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手段,持续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和生长质量。现就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的技术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一、犊牛成活率的影响因素

1、先天性发育不良

在牛繁殖育种过程中,清镇市部分养殖场尚未构建完善的繁殖方案,母牛配种工作存在较多不合理处,如无序杂交、近亲杂交等,使得母牛生产能力和后代质量不断下降,后代犊牛先天发育不良,易受各种疾病侵染,增加死亡率;母牛怀孕后饲养环境不佳、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寒冷潮湿等均会引发多种疾病,采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也会对腹中胎牛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母牛流产或产畸形胎、死胎等,导致犊牛死亡率增加;母牛怀孕后,对营养的需求不断增加,需摄入充足营养物质,若此间饲料营养补充不到位,或饲喂劣质饲料,均会导致母牛营养不良,进而影响母牛健康及腹中胎牛的正常发育,犊牛出生后往往极为孱弱,难以喂养。

2、分娩因素

多数养殖场为充分发挥母牛生产性能,往往不会定期对母牛更新换代,年龄较大的母牛身体素质较差,机体代谢减缓,营养物质获取不充足,造成整体生育质量下降,增加难产概率,进而影响犊牛的成活率和身体健康;犊牛体格大,也易造成分娩困难现象;母牛难产时,人工助产方法不正确,或助产工具未经彻底消毒处理等,均会增加犊牛病菌感染几率,进而影响犊牛健康,增加死亡率。

3、护理不到位

母牛分娩后,养殖户需精心做好初生犊牛的护理工作,以防发生痢疾、感冒、肺炎等疾病,若未能及时进行治疗,则会增加病死概率。此外,也存在因饲养管理不细致导致犊牛被踩死、压死、卡死的情况。

4、犊牛饲养环境不佳

犊牛由于年龄较小,其肠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消化能力不强,若所处养殖环境条件较差,寒冷、潮湿、卫生差,则易对犊牛产生应激刺激,增加多种病原菌侵染几率,引发严重的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降低犊牛养殖成活率。

二、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1、科学选种选配,实施季节性产犊

结合当地养殖实情,开展规范化选种配种工作,种公牛、能繁母牛尽可能选择基因优良的品种,避免近亲繁殖,确保后代犊牛基因优良。科学调整母牛产犊季节,采用同期发情、同期化排卵和定时输精方式,适当调整人工授精时间,在每年的6月份到12月份开展人工授精操作,并通过B超检查母牛早期妊娠情况。

2、母牛孕期饲喂管理

根据母牛身体情况、怀孕时期、哺乳与否等对母牛分群饲养,加强饲料喂养,满足怀孕母牛不同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一般情况下,母牛成功怀孕后的前4个月,胎牛生长速度相对缓慢,4个月后生长加速,分娩前2个月发育最快、体重增加也最快,因此,要根据胎牛生长发育特点合理制定母牛饲养方案。提前做好饲草料储备,购买优质饲料原料,利用近红外分析仪对饲料中各项常规营养指标进行分析,根据结果调整配方。饲喂前应注意检查饲料中是否掺杂异物,禁止饲喂发霉变质料槽,每日供给充足洁净饮水。此外,密切关注母牛健康状况,保持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利于自然分娩。

3、加强犊牛出生管理

(1)正确接产

接近母牛生产时,需将产房彻底打扫干净,并喷洒2%~4%氢氧化钠溶液全面消毒,地面铺设3~5层厚软、干净的垫草,确保环境干燥舒适。牵引钳、脐带剪刀、5%碘酊、1%高锰酸钾溶液等助产工具和药品均需准备齐全,助产工具用前均经灭菌处理。密切观察临近预产期的怀孕母牛,采用直肠探查法确定胎牛姿势,制定最佳助产、接产方案。分娩前用36~38℃温开水将母牛臀部、后肢、外阴部及乳房周边清洗干净,并擦拭1%高锰酸钾溶液灭菌。可自行分娩的做好接产工作,分娩困难的要及时人工助产,确保母牛、犊牛生命安全。人工助产时尽量保持动作轻揉,避免损伤到母牛产道,不小心误伤的也应及时处理伤口,以防细菌感染。

(2)犊牛出生护理

犊牛脱离母体的第一时间,需及时清理口腔、鼻腔内黏液,确保呼吸通畅,对于无法正常呼吸的,应倒提犊牛后肢,轻轻拍打脊背、胸部,迫使气道内黏液流出,恢复犊牛呼吸;产房温度应控制在29~35℃范围内,用干毛巾将犊牛体外羊水擦干,以防受凉感冒,或将犊牛放在母牛跟前,让母牛舔舐干净;犊牛自行扯断脐带后,应擦拭5%碘酊消毒,未自行扯断脐带的,可用脐带剪在距离腹部8~10cm处将脐带剪断,挤压干净脐带内积血,擦拭5%碘酊,次日再擦拭消毒1次,以防细菌感染。

4、初生犊牛饲喂要点

(1)初乳喂养

初生犊牛机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外界病原的能力较弱,需通过吮吸富含免疫蛋白的初乳获取被动免疫。初乳是指母牛分娩后7d内分泌的乳汁,黏性大,味微咸,呈白黄色,富含免疫球蛋白、干物质、矿物质和维生素A。初乳由于黏度高,进入犊牛肠胃后可黏附于肠壁上,对肠壁黏膜产生较好的防护作用,其酸度对肠道内不良菌群的增殖能起到较好的抑制作用,其包含的硫酸镁盐还具有较好的促排泻效果,有利于犊牛早日排出场内胎粪。新生犊牛出生2h内,其十二指肠吸收免疫球蛋白的效率达到顶峰,之后随着时间的推迟吸收率也逐渐下降,因此,应尽量让犊牛在出生后的2h内吃上足够量的初乳。若母牛死亡或母牛患有乳房炎等疾病,可考虑哺喂其它健康产犊母牛的初乳、冷冻初乳或人工配制初乳,冷冻初乳应放置于50℃以内的温水中解冻后再哺喂。

(2)喂乳方式

①人工喂乳

第1次哺喂初乳量应控制为犊牛体重的9%~10%,一般为3~4kg。第1次哺喂后的6~9h内喂第2次,3~4次/d,连喂6~7d,日哺喂量为犊牛体重的8%~10%,约为6L。喂完及时擦拭干净嘴边残留乳汁,防止相互舔舐。第1次哺喂初乳可选用带有橡胶奶嘴的初乳灌服器,之后可用奶瓶灌服,喂奶温度控制为37~38℃。灌服器使用前后均需清洗和高温消毒,哺喂前可采用手摸法检查奶嘴是否已插入食道方向,牢牢控制好犊牛身体,避免挣脱将乳汁误吸入气管内,引起咳呛。

②自动喂奶机喂乳

初乳期结束后,可将犊牛赶入犊牛圈,用自动喂奶机哺喂常乳。日饲喂常乳量推荐:7~14日龄7~8L,15~60日龄8L,61~70日龄1.5L,分3次喂乳。常乳温度控制为37~38℃,实时监控犊牛吮乳情况。犊牛进入犊牛圈初期不会到自动喂奶机处吮吸乳汁,饲养员可将其拉至喂奶机旁引导、调教3~5次。同时,犊牛也会自行观摩其他犊牛吮奶行为,饥饿时凭本能吸吮饲喂机乳头,逐渐习惯自动喂奶机喂乳方式。饲养员可通过自动喂奶机后台软件查看每头犊牛的吮奶量、吮奶速度等,便于及时调整饲喂方案。

(3)饮水供应

犊牛在正常饲喂情况下,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较快,而牛乳中所含水分较少,难以满足犊牛机体需求,对此,应保证犊牛群的充足饮水供应。刚开始供应饮水时,可在清水中掺入少量牛乳或奶粉,让犊牛逐渐养成饮水习惯,之后再供应全清水。饮水供应时间可放在犊牛哺喂乳汁后的1~2h,确保饮水充足、洁净、温度适中。通常情况下,犊牛7~15日龄内的饮水温度应控制在35~37℃范围内,15日龄后供应20~25℃的常温水即可。3周龄后,运动场水槽内每日应放足干净饮水,让犊牛自由饮用。

5、早期补料

(1)干草

犊牛长至7~10日龄时,可将少量优质干草铡成0.5~2cm的碎草段,放置于犊牛栏草架上,诱导犊牛采食,训练犊牛咀嚼能力,促进其瘤胃发育,健全瘤胃微生物系统,扩大瘤胃容积,逐步完善消化系统,为犊牛的快速生长发育奠定基础,同时也能防止犊牛舔食异物,降低疾病发生率。

(2)精饲料

犊牛15~20日龄时,可尝试在食槽内添加少量精饲料,饲料配方推荐:糠麸粉41%、玉米粗粉21%、优质干草粉颗粒20%、糖蜜10%、饼粕类5%、磷酸二氢钙2%、其他微量盐类1%。初次饲喂精饲料时,可在哺喂常乳后涂抹少许精料于犊牛嘴上,诱其舔食,涂抹饲喂2~3d后,再将适量混合精料倒入饲料盘内放于犊牛栏内,让其自由舔食,注意每日需将前日剩余料渣倒掉后再添新鲜饲料。初喂精饲料可选用干粉料,日饲喂量12~20g/头,数日后增加饲喂量至85~100g/头。适应5~7d后,可在精料内添加适量温水搅拌均匀,待其糖化后再饲喂,湿料饲喂量应根据犊牛日龄调整。

(3)多汁饲料

犊牛长至20日龄时,可将新鲜胡萝卜、黄瓜等切碎后拌在混合精料中投喂给犊牛,初期投喂量22~25g/头,之后逐渐加量。也可饲喂甜菜、南瓜等新鲜蔬菜,但饲喂量应相应减少。

(4)青贮饲料

犊牛长至2月龄时可饲喂优质青贮饲料。初期饲喂时,饲喂量宜控制为100~150g/d,之后逐渐增加,3月龄时饲喂量增加至1.6~2.2kg/d,4~6月龄时饲喂量增加至4~5kg/d。

6、适时断奶

早期断奶可节省大量牛乳成本和人工成本,且能促进犊牛瘤胃发育,增加采食量。断奶时应结合犊牛体重、日龄、日进食量和饮水量等诸多因素,制定科学的断奶方案。一般来讲,身体发育状况良好、年龄超过3月龄、采食量超过2kg的犊牛即可实施循序渐进的断奶计划,而身体素质较差,生长发育缓慢的犊牛可在5~6月龄时再断奶。断奶后不能立即将犊牛带离原来的牛舍,可在原舍中继续饲养8~10d后再转至小群饲养,避免突然更换饲养环境导致犊牛应激,免疫力下降而诱发疾病。

犊牛断奶7~14d内,精神稍有不振,机体消瘦,体重增长速度减缓,被毛干燥无光泽,腹部下垂,部分犊牛还会出现反应迟钝、呆立不动的情况。这是由于断奶换料后前胃正处于适应状态,瘤胃机能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微生物菌群正慢慢建立。之后犊牛采食量会逐渐增加,所有不适症状随之消失,体重也随之增加。

7、加强犊牛饲养管理

(1)优化养殖环境

通过完善的污染物、污水处理系统科学处理牛舍、运动场内的粪便、尿液及其它垃圾,避免在养殖场内堆积发酵,滋生病原菌和寄生虫等;产房做好防寒保暖措施,避免冷风侵入,利用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将温度调整为17~25℃,相对湿度65%~75%,为初生犊牛提供温暖、舒适的生存环境;冬季来临前,犊牛舍应安装必要的取暖保暖设备,门窗上可安装草帘,栏内铺垫厚实干燥的褥草,舍顶安装大功率取暖灯,将舍内温度调整至16~25℃,避免犊牛受凉;犊牛舍每日于上午温度适宜时开窗通风2~3h,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可用室内大型通风设备或空气净化器,改善舍内空气质量。

(2)定期消毒

养殖场需每间隔10~15d全面消毒1次,疫病高发期可间隔2~3d消毒1次。运动场、牛舍墙面、地面等可用2%~4%氢氧化钠、10%漂白粉、3%~5%来苏尔溶液等喷雾消毒,人流密集的过道可撒铺生石灰消毒;料槽、饮水器、饲养工具等可用1%新苯扎氯铵、0.1%高锰酸钾溶液等浸泡或擦拭消毒,之后放在流动清水下冲洗干净,晒干或烘干后再用;外来车辆、出入人员等可用0.1%过氧乙酸、2%~4%氢氧化钠溶液等喷雾消毒。

(3)适量运动

适量运动能让犊牛产生热量,促进机体血液循环,改善体质和食欲,增强抗病能力,维持犊牛机体健康。犊牛8日龄后,可在晴朗天气将其驱赶至运动场自由运动20~30min,晒晒太阳,促进骨骼生长,之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天气不好、气温偏低时尽量让犊牛待在舍内,避免受凉染病。

(4)刷拭牛体

每日用专用软毛早晚各刷拭1次犊牛体表,可依照“头-颈部-身躯-四肢-蹄部”的刷拭顺序,8~10min/次。既能将犊牛体表的脏污刷拭干净,减少皮肤病、寄生虫病的发生,又能促进犊牛体表血液循环和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抗病能力,且能增加管理人员与犊牛间的友好互动,使犊牛性格驯良,有利于提高饲养配合度。

(5)去角

对于育肥和群饲用途的犊牛,可在犊牛7~10日龄时去角,防止犊牛间相互顶角、争斗,造成机体损伤。电烙法、固体苛性钠法是养殖场常用的去角方法。电烙法首先要将电烙器插电加热,之后压在需要去除的角基部,直至角基部皮肤灼烧呈白色后停止,在皮肤表面撒一层硼酸粉。采用固体苛性钠去角法时,需选择晴朗天气,在犊牛哺乳后剪除去角部位皮肤上的牛毛,打圈涂抹凡士林膏体,防止药液流出后伤及头部、眼部。之后将棒状苛性钠稍微沾些水,立即涂擦于角基底部,直至表皮渗出微量鲜血后停止。

8、常见疾病防控

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是犊牛期最为高发的两类疾病,可着重进行预防性药物注射和特异性免疫接种。呼吸系统疾病高发于犊牛2月龄前,此阶段可皮下预防性注射泰拉霉素注射液2.5mg/kg·bw;预防犊牛白痢,怀孕母牛分泌前4~10周时可皮下注射大肠杆菌K99疫苗5mL,体内抗体可通过初乳进入犊牛体内,达到被动免疫效果;对于存在牛巴氏杆菌病流行史的养殖场,犊牛长至4~6月龄时,可肌注牛巴氏杆菌病油乳剂疫苗3mL,3~6个月后再注射1次,剂量同为3mL,免疫期可维持9个月;超过6月龄的犊牛,可皮下注射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弱毒疫苗lmL,间隔30~45d再接种1次,剂量同为1mL,可有效降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发生率。

综上所述,犊牛是牛养殖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直接关系到区域内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对此,为保障清镇市牛养殖业的蓬勃健康发展,需提高犊牛成活率及成长质量。实际养殖中,养殖户应充分了解影响犊牛成活率的相关因素,科学选种选配,实施季节性产犊,加强母牛孕期饲喂管理、犊牛出生管理、犊牛饲喂管理、断奶补料及犊牛日常饲养管理,并积极做好常见疾病防控工作,促进犊牛健康成长,提高犊牛养殖成活率,切实保障养殖效益。

(作者单位:551400贵州省清镇市王庄布依族苗族乡农业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