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判断生猪腹泻病因及对症用药治疗的防控对策

作者: 夏爱民

近年来,安徽省无为市以实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契机,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为当地的生猪稳产保供提供重要支撑。在规模化生猪养殖产业发展期间,不科学的饲养方式、管理方式等均会造成生猪机体的免疫力出现下降,从而感染各种疾病,造成养殖经济损失。生猪腹泻作为猪群养殖期间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后会造成生猪生长性能下降、机体脱水等症状,严重致死。为减少生猪腹泻的发生与危害,本文将结合生猪腹泻发生原因、病症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防控对策,以期能够为当地生猪养殖产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建议。

一、生猪腹泻发病原因

1、病菌感染因素

病菌感染作为生猪腹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引发猪群出现腹泻的病菌种类较多,如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猪伪狂犬病、猪伤寒病、仔猪球虫病等。猪群一旦感染此类病菌后,会表现出腹泻及其他并发性病症。生猪腹泻致病病菌的传播渠道多为直接或间接传染,其中,直接传播为带菌猪或患病猪与健康猪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染,例如,共享同一食槽内的饲料、饮水槽水源、猪舍环境等;间接传播是指健康猪接触被带菌猪或患病猪所污染的物品造成感病,例如,被病菌污染的养殖工具、地面、饲料等。病菌在进入猪体内后,其会侵染猪体的肠道上皮细胞,破坏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造成肠道功能异常,从而引发腹泻病症。除此之外,病菌感染猪体后可能会引发猪群出现机体免疫性反应,引发机体炎症疾病。生猪感染病菌后除了会表现出腹泻病症,还会出现采食量下降、体重减轻、呕吐、高热等症状,致使猪体的营养吸收利用转化能力降低,影响生长发育。

2、环境因素

生猪腹泻的发生通常与环境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联系,通过观察无为市生猪养殖情况,发现腹泻病症的发生多集中在冬春两季。在冬春季节中,气温较低,部分养殖场未能及时进行保暖管理,导致在极端低温的条件下,猪舍内温度过低,造成生猪群体不良冷应激,从而出现腹泻情况。

除此之外,环境因素中除了温度条件对生猪健康影响较大之外,环境的卫生情况也是诱发猪腹泻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部分养殖场内,养殖户不重视对养殖环境卫生的清理和维护,猪群生活期间排泄污染严重,猪舍内地面长期潮湿、排泄物堆积,致病源基数增多,猪群易受各种致病原的侵染,出现感病,进一步引发腹泻病症。

3、饲料因素

饲料作为生猪养殖期间的重要机体营养物质来源,其对保障生猪机体健康、免疫力强弱影响较大。在生猪饲养期间,当养殖户不重视饲料喂养的科学性,为生猪群体投喂变质、发霉、营养搭配不科学的饲料,导致生猪在生长期间长期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营养元素,生长缓慢、机体抗病性差,最终引发猪腹泻病症。

二、生猪腹泻发生类型

1、猪增生性肠炎

猪增生性肠炎多发生在4月龄以下仔猪,致病菌为胞内劳森氏菌,该病具有传染性,但是致死率较低。患病猪临床症状表现为慢性经过,患病猪精神沉郁、采食量降低、腹泻、间歇性便血等。随着中后期患病猪病程时间的延长,其生长发育减缓、体形消瘦、皮肤外观苍白,严重影响生长性能。对此类患病猪进行剖检观察,可见患病猪小肠黏膜增厚显著、小肠回肠处出血、坏死,同时伴有增生性褶皱,结肠处存留排泄物内有血丝、血液分布。

2、猪痢疾

猪痢疾在生猪养殖期间发病率较高,仔猪患痢疾后致死率高达30%~70%,成年猪感病后致死率相对较低。仔猪痢疾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征,仔猪感染痢疾后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状态沉郁、腹泻,排乳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稀便;感病严重后,患病猪排液体粪便、味恶臭刺鼻,机体衰弱显著。成年猪在感染痢疾后,采食量显著降低,排血便,粪便中有黏液,体温上升至40℃甚至更高,身形快速消瘦。对患猪痢疾致死的生猪机体解剖观察可以发现,仔猪小肠黏膜充血显著,肠系黏膜淋巴结有多个出血点,胃部坏死;成年猪患痢疾致死后,剖检观察可见其大肠肠壁增厚、色黑紫,肠壁内有坏死组织,肠内有稀便带血。

3、猪球虫病

猪球虫病为一种传染性寄生虫病,当养殖环境阴冷、潮湿时,该病发生概率提升。在无为市,以1~2周龄仔猪感染猪球虫病的概率较高,传播途径多为母猪哺乳垂直传播。仔猪感染球虫病后,临床症状以采食量减少、精神沉郁、呕吐、腹泻等为主,仔猪感病后腹泻可持续6d,排出粪便颜色为黄白色、糊状。对猪球虫病致死的患病猪尸体剖检观察可以发现,此类患病猪肠系淋巴结肿大显著、肠道内排泄残留物气味恶臭刺鼻、颜色深红。

4、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四季均可发病,其中以冬季发病最多,猪月龄越小感病后致死率越高。仔猪患病后临床表现为水样腹泻、排便颜色为灰白色或黄绿色,粪便内有大量未完全消化的凝乳块充盈。患病后仔猪饮水量显著提升,并伴有呕吐症状,严重出现脱水致死;成年猪在感病后会出现腹泻、间歇性呕吐病症,采食量降低,对成年感病猪不进行治疗的情况下通常在1周左右即可痊愈。对该类患病致死猪剖检观察,可见其胃部有黏膜充血、肠壁变薄、弹性减弱、肠内有大量的灰白、黄绿色液体充盈。

三、生猪腹泻防控对策分析

1、加强生猪免疫管理

在生猪养殖期间,执行接种免疫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猪群患病概率,提升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性。在生猪养殖期间,养殖户可结合当地生猪感病规律、地区环境特征对生猪接种猪伪狂犬、口蹄疫、流行性腹泻等多种疫苗,以提升生猪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感病概率。在生猪养殖期间,当出现腹泻病症,结合生猪临床表现探究腹泻的病因,通过触摸皮肤表现、体温特征、采食量情况、腹泻症状进行判定是否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以确定猪群腹泻的病因,从而进行针对性防治。作为生猪养殖管理者,在日常生猪管理期间也应当注重自身健康的维护,在猪群饲养、患病调查过程中做好自身防护,以维护生猪养殖生物安全性。

2、做好饲养管理

在日常养殖期间,养殖户需依照不同猪群的年龄、规格、机体健康情况进行分群饲养,并对其提供适宜的饲料养殖,确保满足生猪养殖的机体健康,提高免疫力。在猪饲料的保存期间,尽可能地存放在地势高、干燥的区域,避免饲料出现霉变、变质,影响猪群健康。同时,在购买猪饲料时,从正规渠道购买优质饲料,避免购买到劣质、营养搭配不均衡的饲料。在饲养猪群期间,为提升猪群机体抗病性,可在饲料中添加脂肪酸、中草药等添加剂,起到增产提效的作用。

在猪群养殖期间,除了注重饲料的安全健康性,还需要重视用水卫生、科学消毒,定期清扫猪舍,确保养殖环境的洁净性,减少猪舍内致病菌的存留量,避免猪群感病。一旦猪群出现腹泻病症,立即将患病猪、疑似患病猪进行隔离处理,避免腹泻病症的进一步传播蔓延,降低养殖场生猪患病概率。

在对生猪养殖场进行消毒时,可使用3%高锰酸钾溶液、2%~3%来苏儿溶液、2%火碱溶液等进行全场喷洒消毒,每周至少全面消毒1次,当生猪出现患病时,消毒次数提升至每周2~3次,以降低养殖场内的致病菌基数水平。在选用消毒剂时,避免长期使用单一种类的药剂,以免出现抗药性,影响消毒效果,可轮换交替使用多种消毒剂。

3、用药治疗

当养殖场内有猪只出现腹泻病症时,可采取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有3种,分别为群体给药、个体给药及注射给药。群体给药是指在规模化养殖场内为避免猪群出现集体性腹泻而采取的统一给药治疗防控方式,通常是将药按剂量、比例直接拌入饲料或饮水中,供由猪群自行采食饮水,降低猪群腹泻发生概率,减缓病症严重程度,安全性高、便捷性强。个体给药是对患病的生猪个体进行针对性用药,将药依照剂量、比例拌入饲料或饮水中,供由患病猪个体进行采食饮水,以减缓患病猪的病症。当患病猪症状严重,无法进行自行采食饮水时,可将药剂依照剂量充分融化至水中,摊凉后灌服患病猪,以提升治疗效果。注射给药是指在生猪养殖期间,当猪群患病后,依照患病猪的机体生长发育情况、感病病症种类等,注射相应的治疗药物,给药方式有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不同的药物、病症治疗周期有一定的差异性。

4、对症治疗

①猪增生性肠炎治疗

当猪场内出现猪增生性肠炎爆发时,首先将患病猪、疑似患病猪进行隔离管理,再采取集体给药的方式,每吨饲料中添加10%延胡索酸泰妙菌素可溶性粉500g,拌料供猪群自由采食,以提升猪体抗病性;对于表现出腹泻症状的患病猪可采取肌注的方式进行治疗,使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0.05~0.1mL/kg·bw或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0.05~0.1mL/kg·bw,每天给药2次,连续使用3d即可;当患病猪表现出血痢时,可在肌注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或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的基础上,加注酚磺乙胺注射液0.1~0.2mL/kg·bw、维生素C注射液0.1mL/kg·bw,每天给药2次,连续使用3~5d。

②猪痢疾治疗

当猪场内猪群感染猪痢疾后,可使用乙酰甲喹片5mg/kg·bw灌服治疗,每天给药1次,连续使用3~5d;或可使用盐酸多西环素片5mg/kg·bw,每天给药1次,连续使用3~5d;或使用10%盐酸林可霉素可溶性粉100mg、30%氟苯尼考可溶性粉250g,充分混合至1t饲料中饲喂猪群,1周给药1次即可。当患病猪临床症状表现较为严重时,在上述给药的同时,可为患病猪静脉注射葡萄糖注射液500mL、维生素C注射液10mL,每天给药1次,连续使用3~5d。

除了采取西药治疗猪痢疾,还可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对患病猪使用白头翁15g、石榴皮10g、白矾1g,先将白头翁、石榴皮混合后加水500mL熬煮,沸腾后加入白矾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在药液中,去除药渣灌服患病猪,每天用药1次,连续使用5d即可;或可使用薏苡仁30g、党参18g、藿香18g、厚朴18g、陈皮18g、茯苓18g、砂仁12g、甘草6g、黄连3g,充分混合后加水500mL熬煮,摊凉后去除药渣灌服患病猪,每天用药1次,连续使用5d即可。

③猪球虫病治疗

当猪群感染球虫病后,立即对患病猪进行隔离,并选用磺胺类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3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可溶性粉20mg/kg·bw,每天给药1次,连续使用7~10d;或使用盐酸氨丙啉磺胺喹噁啉钠可溶性粉20mg/kg·bw,每天给药1次,连续使用7d。3~6周龄的仔猪感病后,使用5%托曲利珠混悬液20~30mL/kg·bw,每天给药1次,连续使用3d即可。

④猪传染性胃肠炎治疗

当猪群患病传染性胃肠炎时,对于感病症状较轻的患病猪,可采取中药治疗方法,使用黄芩25g、甘草25g、白术20g、白芍20g、白头翁20g、郁金15g、木香15g,加水500mL小火熬煮,摊凉过滤药渣后灌服患病猪,单次单头灌服药液80mL,每天灌服3次,连续使用3~5d;或使用厚朴20g、秦皮20g、白头翁20g、车前草15g、三颗针15g、黄柏15g、泽泻15g、马齿苋10g,加水500mL小火熬煮,摊凉过滤药渣后灌服患病猪,单次单头灌服药液80mL,每天灌服给药3次,连续使用3~5d。

对于感病症状较重的患病猪,可采取西药治疗方法,使用硫酸庆大霉素可溶性粉,单头单次用药0.5~1g灌服,每天灌服2次,连续使用3~5d;或可使用30%氟苯尼考可溶性粉,单头单次用药1~2g灌服,每日摄入药剂2g即可,连续使用3~5d。当患病猪表现出脱水病症,可使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00mL、维生素C注射液5mL,静脉滴注治疗,每天给药1次,连续使用3d即可。

⑤猪群定期体检观察

生猪腹泻在养殖期间属于一种常见疾病,发生后对生猪群体的健康、生长性能影响较大。为有效防控生猪腹泻疾病的发生,养殖户应当定期对猪群进行定期体检观察。首先,养殖户需结合养殖条件、规模、猪群的健康状况制定相应完善的体检制度,包含体检的时间、频率、体检内容等。通常来说,生猪养殖依照病情发生规律及季节变化特征,每季度或半年需对猪群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关注猪群的健康状态。其次,在体检期间,对生猪群体的日常摄食情况、排泄、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其中,日常摄食检查可以观察猪群的摄食量、食欲是否正常,有没有厌食、腹泻等症状的表现;排泄则是观察猪群排出粪便的质地、颜色、气味等情况,是否表现出异常症状;活动观察则是检查猪群的日常活动情况、精神状态与疲劳程度,是否存在有异常的行为表现特征。除此之外,在定期体检中,还需要对生猪进行体温检测、常规观察。体温作为反映生猪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通常猪的正常体温范围保持在38~39℃之间,通过体温的测量可以快速发现猪群是否出现高热、发热的不良病症;常规观察通常是指体检时对猪群的皮肤、黏膜、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系统的检查,从而确保猪群的健康性。再次,还可通过收集猪体样品的方式对生猪群体执行实验室检测。收集猪群的粪便、血液、尿液等组织样品,并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了解该猪群是否存在细菌、病毒、寄生虫侵染的现象,快速诊断,及早防治,降低生猪养殖经济损失。最后,在体检结束后,应当对体检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记录,整理体检档案、归档,及时发现生猪健康问题,制定相应的防控管理措施,确保每一次体检后均有历史数据进行对比,为生猪腹泻疾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在生猪养殖期间,发生猪腹泻的致病原因有病菌感染、饲料、环境因素等,猪群一旦感染猪腹泻疾病,将会导致猪群的生长性能显著下降,影响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性。养殖户在管理期间,应当结合不同的病症综合判断出生猪腹泻的病因,从而对症用药治疗,缓解生猪感病病症,维护生猪养殖的健康性。除此之外,养殖户还应当加强对生猪群体的疫病防控管理,采取生猪饲养管理、环境管理、定期体检等措施,增强生猪抗病性、免疫能力,以降低生猪感染腹泻疾病的概率,提升生猪养殖经济效益性,维护生猪养殖产业的良好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238326 安徽省无为市陡沟镇农业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