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的调查报告及科学防控措施分析
作者: 陶景芳
为全面掌握青海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以供当地牦牛牛皮蝇疾病防控提供参考建议,本次调查以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24个牦牛养殖场内共16500头牦牛为调查对象,对该16500头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进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在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地区牦牛养殖场内,存在着牛皮蝇感染情况普遍较为严重的现象,以格尔木市、茫崖市两个区域的牦牛牛皮蝇感染率最高,达到34%以上,而剩余德令哈市、都兰县及乌兰县的牦牛牛皮蝇感染率也达到了24%以上,严重影响牦牛养殖的健康性。养殖户在后续的牦牛养殖生产管理期间,需要针对该疾病做好针对性防控管理措施,避免该病的进一步传播与蔓延,影响牦牛养殖经济效益。
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牦牛养殖情况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下简称海西州)为青海省8个地级行政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为典型的高寒干燥大陆性气候区。近年来,海西州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位置、气候条件,成为青海省重要的牲畜养殖基地。牲畜养殖产业作为海西州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牦牛养殖数量逐年提升。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青海省地区各项发展政策全面落实,海西州地区特色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逐步升高,当地大力发展牦牛养殖产业,目前已经趋向现代化、集约化生产。
二、牦牛牛皮蝇病概述
牦牛作为青海省海西州地区的特色牲畜养殖品种,在长期养殖生产管理下,牦牛养殖技术不断优化、完善,已经成为该地区主要农业经济收入来源。牛皮蝇作为一种寄生性病疾病,发生后对牦牛的生产性能影响较大,为有效防控该疾病对牦牛健康及养殖效益的影响,做好牛皮蝇病的防控工作非常关键。首先,在牦牛日常管理期间,做好牛皮蝇病的防控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牦牛的抗病性,减少不良应激,从而确保牦牛拥有良好的生产能力。其次,在牛皮蝇防控期间,定期检查牦牛的体表寄生感染情况,能够快速的发现牛皮蝇病,并及时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防治,确保牦牛牛皮不被破坏,避免由于牛皮蝇的寄生而影响牛皮价值。最后,牦牛牛皮蝇病防控工作的实施,可以避免牦牛由于感染该病而导致的取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的现象,从而减少饲养期间饲料、草料的投入,增强饲料转化率,起到节省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效益的作用。因此,在牦牛生产期间,做好牦牛皮蝇病的防治,是促进当地公共卫生事业的稳定发展,为牦牛生长创造优质生长环境的良好方式。
1、牦牛牛皮蝇病病原分析
海西州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寒干燥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环境气候温度较高,牦牛牧区的环境湿度、温度条件较适宜牛皮蝇的生长繁殖,同时,在夏季也是牛皮蝇疾病的高发期。牛皮蝇成虫体长约14mm,体表密布绒毛、色黄绿或深褐、头部有单眼或复眼,有触角,寄生在牦牛体表后会吸食牦牛的血液。在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发生品种多为中华皮蝇、牛皮蝇、文皮蝇等,常表现为混合感染。夏季为牛皮蝇成虫的交配繁殖旺季,在此期间寄生在牦牛体表后,其活动会对牦牛的皮下组织结构造成损伤。成虫在完成交配后,雌牛皮蝇虫会将卵产在牦牛的体表处,在经过7d左右即可孵化出幼虫。幼虫孵出后会持续进入到牦牛的皮下组织持续发育,历经30d左右可发育成为虫蛹,虫蛹在60d内会发育成为成虫牛皮蝇,循环繁殖危害。观察牛皮蝇寄生牦牛的危害规律,其初期虫卵会集中在牦牛的咽喉部位,约6个月左右会逐步危害至牦牛背部,并排出毒素,造成牦牛受害处皮肤出现穿孔,影响皮毛的完整性。
2、牦牛牛皮蝇病临床病症
牛皮蝇成虫在牦牛背部寄生产卵后会进入其皮下组织吸取血液危害,牦牛被寄生部位疼痒异常、情绪烦躁,患病牦牛不断摩擦坚硬墙体、栏杆、地面等进行止痒,导致皮毛粗糙。牦牛感病后,疼痒异常会促使其睡眠差、精神沉郁、取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身形消瘦。此时用手进行触诊牦牛背部被牛皮蝇寄生的部位,可以感觉到在牦牛背部有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凸起,观察可见凸起脓包有小孔,挤压有幼虫流出,被寄生部位牦牛毛发出现粘连、皮肤穿孔,严重影响牦牛毛皮质量。除此之外,牛皮蝇幼虫体内有毒素,不及时治疗的情况下,会出现继发性感染,有可能引发牦牛稀血、贫血病症。当幼虫寄生在牦牛喉咙处,其会进入牦牛的食道内并在食道壁停留,引发牦牛食道炎,受害牦牛生长性能减弱。母牦牛在感染牛皮蝇后,在其阴门、乳房部位会出现水肿,肉质、产奶量受到影响,增加妊娠期母牛流产概率。当牛皮蝇幼虫移动至牦牛的大脑部位,会影响其神经系统功能性,增加牦牛致死概率。
3、牦牛牛皮蝇病病理学特征
对牦牛牛皮蝇寄生部位进行病理学观察,使用手术刀在寄生部位的皮囊坏死部位沿皮肤毛孔处切开,可见囊肿内有大量白色、灰白色干酪样坏死内容物。取出病料进行观察时,可见内容物有白色、灰褐色的牛皮蝇幼虫虫体。同时,当幼虫寄生在牦牛背部皮下组织时,可以触诊有椭圆形、圆形大小不一的结节,此结节部位持续发育30d左右,可见囊肿部位显著凸起,且中央有小孔,周边有结痂,挤压有白色虫体流出。通过此两种病理学观察,可以有效判定牦牛是否感染牛皮蝇病。
三、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调查报告
1、调查对象及方法
①调查对象
2023年3月~5月期间,青海省海西州地区组织一次对当地牦牛牛皮蝇发生情况的全面调查,本次调查共涉及5个下辖县级市(县)区。其中,德令哈市共调查牦牛养殖场8个,牦牛8000只;格尔木市共调查牦牛养殖场3个,牦牛2500只;茫崖市共调查牦牛养殖场5个,牦牛3600只;都兰县共调查牦牛养殖场4个,牦牛3000只;乌兰县共调查牦牛养殖场4个,牦牛2400只;本次调查共有牦牛养殖场24个,调查牦牛数量16500只,了解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的受害情况。
②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当地县级市(县级)兽医站组织各个乡镇兽医站技术人员进村开展实地调查分析工作。依据牦牛牛皮蝇病的诊断观察顺序,对牦牛的颈部、肩胛部、背部、腰部、臀部等部位进行触诊观察。当触诊期间,发现牦牛皮肤组织存在鼓气、瘤状特征,挤压鼓气、瘤状部位有白色牛皮蝇幼虫流出,即可确诊该牦牛患病牛皮蝇。
③数据统计方式
本次数据调查统计使用Excel 2007 统计学软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归档。同时计算各县级市(县)区牦牛牛皮蝇的感染概率、各部位感染情况。
2、调查结果分析
①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
对青海省海西州地区下辖县级市(县)共24个牦牛养殖场内牦牛感染情况如表1所示。观察表1数据,在本次调查的5个县级市(县)区内牦牛牛皮蝇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以格尔木市地区牦牛牛皮蝇感染率最高,当地共调查牦牛2500只,感染数量为867只,牦牛牛皮蝇感染率为34.68%;其次为茫崖市地区,当地共调查牦牛3600只,牛皮蝇感染数量为1230只,感染率为34.17%;较次为乌兰县地区、都兰县地区,其中乌兰县当地共调查牦牛2400只,牛皮蝇感染数量为692只,感染率为28.83%;都兰县共调查牦牛3000只,牛皮蝇感染数量为841只,感染率为28.03%;最次为德令哈市,本次共调查牦牛数量8000只,牛皮蝇感染数量为1985只,感染率为24.81%。
对比牦牛牛皮蝇所造成的瘤疤数及平均密度,见表1,可以发现,瘤疤数随着各地区牛皮蝇感染数量规律而变化,两者呈正比。对比瘤疤数平均密度,可见以德令哈市地区牦牛牛皮蝇瘤疤平均密度最高,为1.64;其次为茫崖市和乌兰县,瘤疤平均密度分别为1.44、1.42;较次为都兰县,瘤疤平均密度为1.34;最次为格尔木市,瘤疤平均密度为1.2。
②牦牛牛皮蝇感染部位分析
观察表2中对青海省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感染部位的分析发现,在各县级市(县)区内,牦牛牛皮蝇感染多集中在背部区域。观察背部瘤疤数量,可见德令哈市地区牦牛牛皮蝇感染数量为1537个,感染率占总瘤疤量的47.28%,为本次调查中背部感染率最低;剩余4个县级市(县)区内,牦牛牛皮蝇背部感染率占总瘤疤量的50.76%~60.83%之间,为此5个主要寄生部位牛皮蝇寄生最多的部位。对比其他4个牛皮蝇寄生部位,可见以腰部寄生数量最为突出,在海西州地区5个县级市(县)区内寄生感染率在12.28%~22.54%之间。而颈部、肩胛部区域,牦牛牛皮蝇寄生数量相对较少,感染率相对较低。
四、讨论与分析
观察上述对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在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其中格尔木市、茫崖市两个区域的牦牛牛皮蝇感染率达到34%以上,而剩余德令哈市、都兰县及乌兰县的牦牛牛皮蝇感染率也达到了24%以上,严重影响牦牛养殖的健康性。
在进一步观察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的感染部位,可以发现,当地牛皮蝇多寄生在牦牛的背部、腰部位置,肩胛部、臀部、颈部相对较少。牛皮蝇寄生在牦牛体内后,会潜入皮肤组织中,吸食牦牛血液得以生存。并且,牛皮蝇在危害期间,还会排出毒素,造成牦牛的皮肤穿孔,严重影响牦牛的精神状态,阻碍牦牛正常生长,降低饲料转化率,从而影响养殖经济效益。
针对目前青海省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的感染情况,呈现出感染率较高的现象。为避免牛皮蝇对牦牛养殖造成持续的损害影响,技术人员提出了几项牛皮蝇防控的管理建议,内容如下:
1、牦牛牛皮蝇的治疗措施
对于本次牦牛牛皮蝇病调查中感病牦牛用药治疗,可使用乙酰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0.7mg/kg·bw注射治疗,每间隔3d使用1次,连续使用5次即可;或使用1%伊维菌素注射液颈部皮下注射治疗,1mL/50kg·bw,在用药前,需对患病犊牛进行保定,使用注射器将药液均匀注入颈部,间隔7d后再次用同剂量注射一次,可以有效防控牛皮蝇病。
除此之外,为减少牛皮蝇等体表寄生虫类对牦牛健康影响,推荐养殖户在每年春秋两季,分别对牦牛群体执行2次集体驱虫管理。驱虫时,可使用伊维菌素注射液肌注,单次注射量为0.2mg/kg·bw、或乙酚氨基阿维菌素注射液肌注,单次注射量为0.1~0.2mg/kg·bw、或阿苯达唑伊维菌素预混剂灌服,单次使用量为0.5mg/kg·bw。驱虫时,轮换交替使用多种驱虫药剂,避免多次使用单一驱虫剂造成寄生虫抗药性提升,增加防控难度。同时,各养殖场在夏季牛皮蝇高发阶段,应当加强对环境的驱蚊虫蝇管理,使用烟熏、喷洒驱虫药剂等方式,减少牦牛生活环境中的牛皮蝇数量,从而避免寄生。除此之外,在本次调查结束后,各地区牦牛养殖户应当重视对牛皮蝇寄生的牦牛治疗工作,使用驱虫药剂对牦牛进行药浴、灌服、注射用药,确保本次调查出感病的牦牛群体牛皮蝇病痊愈,提升养殖健康性。
2、当地流行病学调查及科学防控措施
依照本次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病的发生情况来看,在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病的发生、分布范围较广阔,且具有较高的寄生率。并且,牛皮蝇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在发病养殖场周边2~3km的范围内均有感染风险。为提升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防治效果,各区域动物疫病监管单位应当加强跨区域限制联防联控管理,缩小该病的发生与传播范围。养殖户在开展牦牛养殖期间,应当做好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牛皮蝇病在该养殖区域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程度,提前做好防控,从而降低其流行与传播范围,及时控制传染源。
同时,由于牛皮蝇寄生虫会在牦牛的皮肤组织下产卵,因此,需要定期对牦牛牛体皮肤进行擦拭,及时清理牛体表组织中的虫卵。养殖期间,一旦出现牦牛疑似感染牛皮蝇病后,应当立即采取科学防治措施,减少传播风险。
3、提升养殖户自身防控管理意识能力
为减少牦牛牛皮蝇病发生后对牦牛养殖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养殖户应当重视对该类寄生虫病的防控管理工作。当地畜牧养殖农技推广部门应当定期深入养殖场内进行牦牛牛皮蝇病的防控宣传教育,通过各种线上、线下渠道提升养殖户对该病的认识,了解更多的防控管理措施,并且积极应用在牦牛实践养殖生产期间,从而降低牛皮蝇病的感病率。
养殖户应当结合养殖场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牛皮蝇病的防控,在养殖期间要做好牛舍以及牧区的清理与消毒工作,及时清理牦牛排泄物,为牦牛打造一个优质卫生的生长环境,提升抗病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牦牛科学饲养管理,提升饲料、牧草的营养价值,以满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牦牛群体营养需求,提升饲料转化率。
综上所述,牦牛牛皮蝇作为一种皮肤寄生虫类疾病,发生后对牦牛的日常生长影响较大,降低牦牛的养殖饲料转化率,促使牦牛身形消瘦、生长缓慢停滞等。通过本次对青海省海西州地区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调查发现,海西州地区存在牦牛牛皮蝇感染普遍比较严重的情况,严重影响当地牦牛养殖产业发展。为避免海西州牦牛牛皮蝇感染情况持续恶化,养殖户应当通过做好当地流行病学调查,科学防控、提升自身疾病防控管理意识能力等方式,减少养殖场内牦牛的感病概率。同时,还需采取药浴、灌服、注射用药等措施,对患病牦牛进行诊治,促进牦牛群体牛皮蝇病痊愈,优化海西州地区牦牛养殖健康环境,提升当地牦牛养殖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817099 青海省海西州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