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流行特点及综合科学防治措施的应用研究
作者: 曹建莉非洲猪瘟属于大面积暴发和急性的病理现象,此疾病主要由传染性超强的细菌和病毒感染而引起,如果在生猪的养殖中一旦非洲猪瘟爆发就会对整个产业造成巨大威胁。近几年随着猪养殖产业快速发展养殖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很多养殖场都向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随着养殖数量不断增多对于猪疾病防控来说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尤其非洲猪瘟造成的影响巨大,所以要将其作为重点。本文根据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当地情况分析非洲猪瘟的综合科学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在昆明市属于郊区县,当地境内的地形比较复杂且地势为西南低和东北高,全县的平均降水量为966.4mm。近几年随着当地养殖业不断发展生猪的养殖也逐渐得到重视,很多养殖者都投入到生猪养殖行列希望以此能提高养殖收益。但实际养殖期间依然可能遭受非洲猪瘟等疾病影响从而降低养殖效益。对于非洲猪瘟来说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对生猪生命安全及整个产业稳定发展都有巨大影响,为了能确保仔猪顺利生长,实际养殖期间必须加强非洲猪瘟特点分析,如果有疑似患病个体出现,必须及时将其隔离并进行相应救治,确保疫病的蔓延能够得到控制,对其他健康猪进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减少非洲猪瘟造成的危害,使养殖者能够提高自身养殖效益并向市场供应更加优质健康的猪肉产品。
一、非洲猪瘟流行特点
1、流行病史
此疾病主要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而引发属于一种高度接触性和急性疾病,这种疾病具有超强的传播速度,而且如果遭受感染会显著增加猪的死亡率。疾病病毒会在生猪机体上进行隐藏从而进行传播,有个体发病后会对其他健康群体造成严重危害。这种疾病最早出现在非洲然后逐渐向其他区域进行传播,在各类猪疫病中非洲猪瘟较为顽强,直到目前为止非洲和欧洲等地依然会有此疾病发生。这种疾病具体始发于1909年,在疾病出现之初始终被作为猪瘟进行治疗,在1921年才有了非洲猪瘟专有名词。
2、发病历程
此疾病不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发病过程相比其他疾病更短,一旦发病就会严重威胁整个生猪养殖。对于疾病传播来说主要可分成直接传染和通过蜱虫叮咬传染,这种疾病只会传播于猪群之间且当遭受感染后饲料食用量减少为最直接的表现,甚至情况较为严重时会导致生猪快速死亡。在疾病不断发展以及病毒基因快速变异的情况下,也有个别生猪属于无症状类型,疾病反应通常在3~6个月左右出现且自身的治愈力也逐渐提高。
此疾病在2018年出现在我国,为了针对其进行控制动物免疫机构组建专家小组严格控制疫情地区并加强预防,确保能够降低损失率。疾病毒性作用会严重危害整个生猪群体,短时间内就会造成整个群体全部染病并在一个月内逐渐死亡,从而严重危害了整个生猪养殖业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
二、疾病症状和病理变化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会对猪群产生作用,生猪在受到病毒侵染后结合其具体的中毒程度,主要可将其划分成慢性和亚急性型以及急性型,同时还有一种最急性型疾病类型。和其他类型个体相比急性和最急性病毒发病后,体温会快速上升到40℃左右,而且鼻部和眼部都会分泌出毒性黏液且粪便内带血,这种类型的病猪很可能出现突发性死亡甚至致死率能够达到100%。受到猪瘟病毒感染后急性型和亚急性型的病猪都会有类似的症状体现出来,生猪皮肤部位也会有血点产生特别会有紫色血瘀出现在尾部和耳部。疾病病毒同样会对妊娠母猪产生致命性伤害,此类个体受到感染后会造成流产问题。对于慢性型个体来说站立不稳和卧地不起为主要的症状表现,同时还会伴有关节变形以及四肢肿胀等症状,也有个体会出现咳嗽等肺炎症状。感染症状出现后通常病猪会聚集起来并表现出哀嚎和精神倦怠,也有进食困难和意识模糊等症状伴随出现。
针对非洲猪瘟病理变化进行分析,以检测病猪的心脏、胆囊、扁桃体、肾脏和血小板以及淋巴结与肺部等为例,需要针对患有疾病个体实施详细解剖进行综合分析。生猪所有器官都可能因为这种疾病病毒而受到致命性破坏,如果受到感染在生猪体内病毒就会快速繁殖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死亡。通过进行解剖能够发现病猪的呼吸器官和肺部区域会出现泡沫与血点,肺部会因为水肿问题导致机能丧失从而在感染后病猪会体现出呼吸困难和咳嗽以及脱水等症状。此外猪的免疫系统也会因为疾病影响而遭受破坏,同时会全面阻断破坏猪的淋巴系统使其丧失免疫功能。
三、非洲猪瘟诊断
1、初步诊断
和普通猪瘟病毒相比非洲猪瘟病毒与其也有着一定相似之处,因为疾病比较相似所以在诊断非洲猪瘟时很可能将其与普通猪瘟病毒相混淆。此情况下必须针对疾病诊断研究的设备与资金投入加大,同时将养殖者和当地兽医对此疾病症状以及病情的把握与了解进行增强,这样当有个体出现疾病症状时就可以更加敏锐地进行感知,并结合自身了解到的疾病知识察觉是否出现非洲猪瘟。疾病出现的最初阶段需要及时对病情发展进行遏制,确保将疫病的危害程度控制在最低。
健康个体遭受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后一般潜伏周期有4~19d左右,在病毒潜伏阶段内生猪会有持续高热的现象体现出来,所以这种疾病症状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染病后随着病情不断加重病猪在此阶段的体温会开始逐渐下降,排出的粪便或有明显的带血现象。另外,如果疾病病毒造成感染猪腹腔淋巴结也会有比较显著的出血情况。结合以往养殖经验在实际饲养中如果定期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那么生猪生长期间并不具备较大的可能性会出现普通猪瘟,所以当出现相应症状后可考虑是否感染非洲猪瘟,因此这种方法也可将其应用于非洲猪瘟预防中。接受过普通猪瘟疫苗接种的生猪如果出现了瘟疫症状,此时就要优先考虑患病个体是否感染了非洲猪瘟病毒,并第一时间将其隔离快速做好并及时进行疾病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对病猪进行初步诊断后为了能更加准确地确定是否患有非洲猪瘟,还需及时对病毒展开实验室诊断,这种诊断方法一般可分为免疫荧光试验和动物接种法两种方法,在此疾病的诊断中这两种方法也是比较常见的判断方式。无论免疫荧光还是动物接种措施都有着独特的优势,同时准确度较高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非洲猪瘟病毒。
实际进行实验室诊断时需要在病猪机体上提取病猪血液,然后处理血液展开相应的检验。免疫荧光试验操作起来较为便捷,这种方法并不具备较高的成本投入所以在实验室诊断中比较适用。在解剖完病猪后需要将淋巴结制作切片,然后对病猪血液进行提取作为样本制成血涂片,进行试验时借助ASFV荧光抗体染色观察切片和涂片,在此情况下针对两者变化情况进行明确,如果有荧光颗粒物质出现在淋巴结切片中此时可以初步判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
对于动物接种试验来说在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上需要投入更多,同时这种方法也具有更高的准确率,但和免疫荧光试验方式相比这种方法在实验室诊断中适用程度较低,此措施主要在不同免疫功效猪体内注入带病毒的血液,然后对注入的个体进行实验观察,明确生猪在注入病毒血液后是否有发病现象出现同时还要确定发病时间和体现的症状,然后将此作为疾病感染判断依据。
四、非洲猪瘟综合科学防治措施
1、消毒防控
①人员消毒
对疾病传播进行防控时因为人员不断流动所以消毒工作控制效果很难提高,此情况下就要加强消毒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控制。无论养殖企业还是养殖场都要将独立的消毒室设立出来,工作人员在其中可以更换衣服并对全身进行消毒。除了消毒室外还要将相应的消毒通道设立起来,只有通过专用通道工作人员才能进入养殖区域内。日常工作中还要对人员活动范围进行严格限定,通过对其进行规范使活动范围减少这样能够避免出现交叉感染。饲养者和其他人员间也要注意防范,减少并控制和其他人员之间造成的接触,在养殖场中不同的养殖场所和区域都要将相应的管理程序设立起来,非必要时不能随意四处走动。
②车辆消毒
养殖场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运输工具和车辆进程,这些车辆都要严格消毒才能够将其放入。具体要将消毒区设立在养殖场门口部位,过往的车辆需使用高压水枪对其展开全面清洁。只有经过消毒和冲洗后才能让其通过通行卡进入养殖场。门卫需要针对每天来往车辆进行仔细记录,还要记录不同车辆的行驶路线和详细情形并做好备案,这样能够将疾病发生风险降低。
③物资消毒
养殖场中每天都会进入不同的物资,比如养殖期间使用的器械和药物以及饲料等,尤其对于饲料来说,随着养殖数量不断增加采购也变得更加频繁。日常所用的饲料不但要确保足够卫生和安全,还要保证饲料生产中已经做过高温消毒处理同时具有检验合格报告。养殖场中饲料进入后要再次对其展开一次全面检验,只有确保合格才能将其用在饲养中。储存饲料时要将其放在通风和干燥的部位,养殖中需要使用的疫苗和药品等需要前往指定机构购买。应用前必须有专人进行指导并严格根据使用说明上的用量和方法进行操作。养殖场中的相关工具和器械在使用前后都要及时进行消毒,避免因为灭菌消毒不彻底导致出现非洲猪瘟等疫病。
2、严格落实生猪检验
此疾病的始发地并不在我国,这种外来病毒发生后虽然无法对人体产生较大危害,但会对生猪的健康及生命造成影响甚至会冲击到猪养殖以及猪肉制品行业发展。所以为了减少非洲猪瘟造成的影响,必须重视疾病病毒防控并做好生猪检疫,杜绝有带病猪向我国市场流入从而造成经济损失。针对疾病病毒开展防控管理时要对疫区发展变化情况进行时刻关注,结合疫区具体变化及时更新疫情名录,确保能够更加高效和顺利地防控猪瘟疫情。
非洲猪瘟病毒相比常规的猪瘟病毒会有更强的感染效果,而且遭受感染后一般也有超高的死亡率。所以在进行进出口时必须将检查工作全面加强,确保整个检查流程更为科学化并严格管理控制疫区产品,以此减少病毒的流入。在进出口检查中需要严格检查每个船只,尤其境外人员安全性也要着重关注避免携带含有病毒的物品,从不同方向严格把控非洲猪瘟病毒。如果进出口岸出现了含病毒产品需要及时查封整个现场,违规人员和含病毒产品都要进行处理。
3、加强疾病专业支持宣传
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出综合性防治措施价值,在面对非洲猪瘟时必须着重加强疾病知识宣传讲解,结合不同方法和多种途径开展非洲猪瘟宣传,确保能够通过宣传工作让养殖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此疾病相关知识,并从内心中认识到疾病对整个养殖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然后将养殖人员认知理念进行强化。随着养殖者加深了疾病认知后可以意识层面了解到综合防控的重要意义,这样就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疾病防范中。
具体工作中与生猪养殖有关的讲座要定期展开通过讲座将养猪要点原则向养殖人员讲解清楚,使其能够了解如何在实际饲养中有效防控非洲猪瘟。还可以结合宣传文和短视频等方式加强知识宣传,当养殖者在防控中出现错误后及时进行总结。通过宣传讲解养殖知识能够确保在养殖期间每个细节都得到贯彻落实,可以进一步规范整个行业的各个流程并从根本上将非洲猪瘟防治效果提高。养殖期间检疫工作也要加大重视将检疫水平提升,如果有个体经过检疫后发现感染非洲猪瘟需要及时进行无害处理,与其产生过接触的个体也要将其隔离或集中处理,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疾病在群体内扩散。除此之外,还要杜绝出现走私生猪的问题,整个养殖场都要全面落实量化精准管理且任何猪都要将管理售卖记录做好,避免市场中有病猪流入。
4、隔离防控
首先,围墙隔离。在生猪养殖中养殖场的位置对整个养殖及疫病防控极为重要,为了减少病毒传播和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实际进行养殖时养殖户要把生活区和养殖区隔离起来。通过实体围墙的构建能够让不同区域之间形成有效隔离,尤其在非洲猪瘟的防控中需要采用封闭式管理形式对养殖区进行全面管理。养殖场可将封闭的大门和墙体构建起来,确保养殖区域能够和周边环境形成隔离状态,养殖场的每个角落和进出口都要进行严格看守,在通往养殖场的路口需要将警戒线设置起来减少无关人员靠近。
其次,粪道和料道隔离。养殖场中的料道是每天运输饲料时使用的通道,因为饲料的质量和健康度会关乎到猪的健康和养殖效果,所以料道必须保证足够卫生和干净。对于粪道来说是销售生猪和排泄物处理以及垃圾处理的必然通道,一般会将其定义为污道。此通道会因为没有及时进行清理导致细菌大量滋生,无法确保此通道的绝对卫生。在布置场地和建设场地期间需要把粪道和料道进行分开使用,避免将两条通道放到一起同时也不能随意进行共同使用。
5、建立非洲猪瘟监测体系
在强化疫病防控措施中检测工作属于其中的重要内容,在检测工作支持下能够对生猪健康水准进行准确掌握,然后再结合实情对非洲猪瘟展开针对性防控。当地相关部门要及时将非洲猪瘟监测体系健全完善,从根本上将检测水平提高。对于没有较大养殖规模和一些散养户来说很可能不够重视检测,所以检验部门要针对这些群体的检测监督进行加强,可以在固定时间对小规模和散养户展开全面检测,以此将非洲猪瘟检测水平提高确保生猪养殖受到此疾病的影响降低。
综上所述,非洲猪瘟的危害严重而且疾病传播速度快,影响的不仅有生猪健康还会威胁到整个产业持续发展。实际工作中需要对疾病专业认知进行强化,只有具备正确认知和深入了解疾病后才能将科学判断做出,更好地区分普通猪瘟和非洲猪瘟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把对应的防控方案建立起来减少疾病造成的危害。只有采用综合科学防治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非洲猪瘟带来的影响,让养殖人员能够实现经济增收并促进生猪养殖业实现持续和健康地发展。
(作者单位:651500 云南省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动物卫生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