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痢疾病有效诊断及科学防治技术分析

作者: 石珏芸

众所周知,鸡白痢是危害养鸡产业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因为它主要由鸡白痢沙门氏菌所引起,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广泛流行状态,如果不能对该病展开科学诊断,采取合理措施予以防治,那么必定会对国内养鸡业的经济水平造成最为严重的影响。该病将会直接侵害雏鸡,以败血症以及灰白色下痢为主要特征,整个发病率以及死亡率相对较高。而成年鸡却存在显著的不同,一般会表现为产蛋率下降等问题。本文将会展开鸡白痢疾病诊断以及防治技术要点分析,希望为有关人员提供参考。

鸡白痢疾病的诊断,以及防治技术要点,是全新时期下养鸡场需要切实注重的内容,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养鸡的健康性水平,以及决定着养鸡业经济效益的实现,所以可以清楚了解到,此项工作开展必定具有最为显著的重要意义。但是该项工作开展也具有一定的难点,具体来讲则是要明确掌握鸡白痢疾病的特点,所制定出来的防治技术,也需要具有高度针对性。

一、鸡白痢疾病的病原与流行病学内容分析

首先,分析鸡白痢疾病的病原。该病病原主要为鸡白痢沙门氏菌。该菌在自然条件下对日光、腐败以及干燥,具有明显的抵抗能力,对高温以及化学消毒剂抵抗力也不够强,被污染的鸡蛋煮沸5min即被杀灭,较为常用的消毒剂,也能够极大程度的杀死病菌。

其次,分析流行病学。该病发病时间相对较长,一年四季都能够发病,尤其在潮湿、闷热以及多雨季节发病率,会呈现直线上涨趋势,外加饲养管理工作不够恰当,营养通风不良等其他因素,都会使该病流行的程度加剧,如果不加以处理,那么之后出现死亡问题也就难以得到避免。不同品种以及不同年龄段的鸡都会感染该病毒,但是受到侵害威胁最为明显的通常都是3周龄之内的雏鸡,因为死亡率直接达到了20%-60%,患病后的雏鸡在康复之后,大多都会终身带菌,也会呈现出隐性感染状态。对于成年鸡来讲,感染了该病后并不会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感染后的公鸡受精率会大大降低,母鸡的产蛋率会直线下降。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卵垂直传播以及水平传播,病鸡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会对整个鸡舍造成直接影响,如此也就导致了健康鸡的呼吸道以及消化道受到了极大感染。所以,切实注重鸡白痢疾病的病原以及流行病学内容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投入较大程度的重视。

二、鸡白痢疾病的临床症状分析

鸡白痢疾病作为鸡养殖中的常见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在雏鸡和成鸡之间还存在一定区别。因为雏鸡和成鸡的体质存在较大差异,在发生鸡白痢时,症状表现自然也会有区别。

1、雏鸡的临床病症分析

患有病毒的雏鸡将会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精神萎靡,雏鸡腹部相对较大,食欲也会废绝,羽毛也会蓬乱,尤其是在排便的过程当中,雏鸡排便会因为疼痛而发出明显的尖叫声。某些病鸡常常表现出关节炎,以及行走不便的状态,而某些患病雏鸡又会因为肺炎病变问题,而发生呼吸困难的问题。通常在时间为7-14日阶段,将为患病雏鸡死亡最为明显的高峰期,当雏鸡不断成长,雏鸡免疫力也会随之渐渐提升,此时此刻死亡现象也就会大大减少,但是因为受到了病毒影响,雏鸡成长速度会受到极大阻碍。

2、有关育成鸡以及成鸡的临床病症分析

首先分析育成鸡的临床病症特点。育成鸡患病主要集中在40-80日龄阶段,患病鸡只会明显表现出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以及腹泻等问题,如此发病将会在鸡群当中持续发病20-30d,同时陆续也会出现鸡只死亡的现象,死亡率会直接达到10%-20%。其次,分析成鸡的临床病症特点。通常情况来看,成鸡并没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大多都呈现的是慢性或者隐性感染,对于鸡只的影响集中在产蛋率等方面。综合来看,无论是成鸡还是育成鸡,都应当注重对疾病展开分析,如此才能确保整个病症的处理效果得到加强。

三、鸡白痢疾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要点分析

根据前文两个方面内容分析,对于鸡白痢疾病的病原、流行病学以及临床症状,大致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那么接下来将会对科学的诊断与防治技术要点展开分析,希望能够为专业人士提供相应参考:

1、切实增强养鸡人员的鸡白痢防控意识

要想从根本上科学的预防鸡白痢疾病问题的产生,那么还需要提升养殖工作人员的鸡白痢疾病防治意识,以此来明确疾病防治工作开展的重要价值,这是因为养殖人员这方面的意识得到加强之后,他们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自然会注意到鸡只生长的方方面面,也就不会出现相应的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发放有关鸡白痢疾病防治宣传手册,使得更多养殖工作人员了解有关防治知识,或者可以将主要养殖户集中起来,开展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讲座,介绍有关防治措施内容,确保让养殖人员能够学习到最新的防控知识。借助这一系列的措施,必定能够使得广大养殖人员的疾病防治意识得到加强,从而避免鸡白痢疾病对养鸡户综合效益造成较大程度影响,应当在这一过程中投入足够的时间以及研究精力。

2、注重饲养管理工作的强化

饲养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开展,将会使得该类病症发生的概率最大程度的降低,所以展开该要点的分析极为必要。落实到具体操作过程当中,有关人员要确保养鸡舍处于干净卫生的状态,诸多粪便污染物需要集中堆积,在固定地点展开合理处理。对于雏鸡的养殖舍,要确保通风以及保暖目标得到实现,同时在饲料的配比过程中,要始终保证饲料的营养水平较高,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避免雏鸡由于缺少矿物质等元素,而产生不必要的病症,其中清洁的饮用水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另外,整个养鸡场需要严格的执行封闭饲养制度,外来车辆以及工作人员在进入鸡舍前,都需要展开严格消毒工作,每天定时定期做好观察记录工作,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患病鸡只,采取措施予以处理。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养育雏鸡的时候,需要尽可能的运用笼子展开分别管理,同时借助小食槽来展开喂养工作,这样能够减少该病菌的饲料传播概率。

3、注重病原学以及血清学诊断

首先,关于病原学诊断。诊断人员首先需要借助无菌操作模式,取出病死雏鸡的器官组织,将其制作成特殊的观测涂片,之后将其放置在显微镜下展开观测,对比该病病菌独特的形状,观测所观测涂片是否相同,如果一致那么也就表明该鸡死于鸡白痢疾病,其他鸡只很有必要展开全面检测,以确保能够及时的诊断出其他潜在病鸡,维护鸡舍的健康安全性。其次有关血清诊断,该诊断方式常常运用在成鸡、隐性鸡以及大群鸡的检测过程中,因为此方法更加快速便捷,面对特殊鸡群获得的效率以及精确性都相对较高,假如在观测中2-3min发现明显的颗粒凝集或者块状物凝集,那么也就可以诊断为患病鸡只。由此可见,注重把握好病原学以及血清学诊断要点,所能够发挥的治疗疾病效果较为明显,具有关键的意义。

4、临床诊断技术要点

在临床中需要运用抗生素药物、呋喃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展开治疗,这对减少鸡群死亡率极为重要,但是通过治愈后的鸡只,也存在成为带菌鸡的危险性。在临床长期用药过程中,非常容易导致机体产生抗药性,由此建议在早期阶段,应当结合药物混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此才能使得整个临床诊断技术的应用水平,在根本上得到提升。

雏鸡发生白痢疾病时,通常可以根据临床诊断以及病理剖检来展开初步检查,比如一部分雏鸡会出现下痢疾症状,或者出现呼吸困难问题,并且死亡率也相对较高。剖检见心、肝、肺存在坏死的现象等。但是应当注意同雏鸡的曲霉菌病症有显著区别,由于雏鸡思曲霉病发病时也会出现呼吸困难问题,肺部也会产生灰白色结节,发病日龄明显相近,但是发病率以及死亡率也非常较高。但是曲霉病的结节病变不仅仅会在肺部出现,也会在气囊膜上出现,通过显微镜的检查能够清楚的发现霉菌丝以及袍子。而对于青年鸡发病来看,除了一般症状之外,剖检能够发现实质器官有坏结节,这是全新的发病动态,在诊断过程中有必要予以重视。

另外,可以应用呋喃类药物进行防控。具体应当应用喃唑酮,治疗参照含量比例0.04%展开调配,即在每5kg饲料当中添加混合2g药物用于治疗。如果做好预防之用,可以酌情进行减少。也可以用于饮水展开添加,比例应当控制在0.01%-0.02%,连续用药时间大约在1周。在具体用药的过程中,必须准确的计算出剂量,混合化展开均匀应用,避免中毒症的问题发生。

抗生素药物的应用,诊断技术人员可以运用土霉素、金霉素或者是四环素进行诊断,治疗应当参照含量比例0.02%展开调配,即每5kg饲料中混合10g药物,连续的饲喂一周。也可以应用氯霉素,治疗参照含量比例0.02%进行调配,连续用药3-4d,或者还可以应用链霉素,治疗参照为0.1%-0.2%的比例混合饮用水,连续用药在3-4d。

磺胺类药物的应用,例如,可以用磺胺嘧啶等药物混合饲料进行诊断治疗,混合比例需要控制在0.5%,而磺胺喹噁咻药物的应用,同饲料混合比例需要控制在0.1%,抗菌增效剂、磺胺联合用药,参照配比需要控制在1∶5。需要在饲料中按照0.02%的浓度展开喂服,用药的时间需要控制在1周的时间段。因此,针对该类药物的应用,需要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把握好诊断技术应用的重点环节,以此来提升诊断水平,最终保证鸡群处于健康生长状态。

5、切实把握好有关预防措施内容

首先,切实把握好鸡种的挑选工作。在预防措施制定的前期,有关人员必须从鸡种选择上加以重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需要挑选健康种鸡、种蛋以及构建健康的鸡群,坚持自己繁殖自己培养,谨慎的从外地引进种蛋。在健康鸡群当中,每年春秋两季应当对种鸡定期应用血清凝集试验,全面展开检疫工作同时不定期的展开抽查检疫工作。需要对40-60d以上的鸡只展开建议,对存在阳性的鸡只以及可能发生病变的鸡只,需要及时从健康鸡群当中清除隔离,避免对整个鸡群造成不必要的传染。在有病鸡群当中,需要每隔2-4周展开一次检疫工作,通过3-4次之后需要将带菌菌全部检出淘汰,但是某些时候的检查,需要很多次才能获得结果。

其次,重视孵卵工作。有关人员需要应用季胺类消毒剂喷雾,科学消毒孵化前的种蛋,全面擦拭干净之后再次进入孵化。不安全的鸡群的种蛋,坚决不能进入到孵房,每次孵化之前的孵房以及所应用的用具,都需要应用甲醛等消毒液,对全新引进的鸡只展开消毒,在此过程中需要切实注重隔离以及检疫工作,确保实际工作开展的诸多环节都能够具有安全稳定的特点,不至于出现不应有的感染问题。

再次,需要做好药物的预防工作。当雏鸡出壳之后,可以借助高锰酸钾液体,并使得呋喃唑酮以0.3%-0.4%浓度展开拌料,保证各个方面都具有安全性。另外,需要将胺类药物以及各种中药制剂,展开全面的混合,以此来做好鸡白痢的预防工作,但是应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条件展开选择应用。很有必要注重应用微生态制剂的前后4-5d内,禁止使用抗菌药物,这是因为微生态制剂本身属于活性制剂。另外,还需要在该过程中做好净化鸡群的检疫工作。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带菌鸡,消灭带菌鸡将会是预防该病的关键所在,需要应用凝集试验净化鸡群,构建不存在白痢疾的种鸡场地。科学的措施可以定时定期对种场内部的鸡只展开检查以及判断,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了出现了阳性鸡时,需要及时的展开淘汰,连续两次的做好全群全血凝集试验为阴性者,这时可以暂时断定为健康鸡群,之后每隔半年或者一年展开一次检疫,但是检疫工作必须按时展开操作,不能出现遗忘的现象。

最后,明确把握好各种应激因素。因为饲养工作的密度相对较大,长途高温或者低温运雏,通风不良以及鸡舍内部温度不稳定,外加卫生条件不良,这些方面的因素都会直接导致鸡只发生病变,提升鸡痢疾的发病概率,需要切实对这些方面予以重视。为了能够避免这些问题更严重,在实际处理过程中,应当全面化的减少应激因素,有效改善饲养管理工作,提升育雏鸡营养水平,不断增强鸡只的抵抗力水平,当这些方面的工作落实到位之后,必定能够使得疾病得到全面控制。

四、鸡白痢疾病防治的展望

从目前情况来看,伴随着养鸡业的持续不断发展,一方面疾病也会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特点,使用的药物种类也会持续增多,抗生素过多过量的使用,必定会造成抗生素药效不断下降等问题,更为严重的是体内残留以及过量抗生素,排泄到外界环境当中,也会造成极大程度上的污染,进而导致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变得更为恶劣。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人类对生活质量以及健康水平更加重视,要求市场当中拥有更多绿色健康的鸡肉类产品,所以在防治过程中应当朝着生态防治的角度出发,这是可持续发展以及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绿色饲料添加剂的推广以及应用,对持续推动国内饲料行业的绿色进程,将会是解决药物残留的基本问题,实现动物源性食品绿色化,提升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因此,整个养殖的健康水平得到提升,鸡只成长的环境处于最为正常的状态。因此,综合看来,该病的防治治疗在未来发展中势必会上升到更高层次,防治效果也会变得更为突出。

根据上述内容分析可知,注重展开鸡白痢疾病诊断及防治技术要点的研究,是当下国内养鸡人员以及有关部门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因为这不仅关系着养鸡的效益,同时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的健康利益。相信随着有关专业人员以及养殖人员,持续不断的研究以及实践,最终我国养鸡的健康性水平必定得到提升,而鸡白痢疾病出现的概率也会降低,从而为社会提供健康且优质的鸡肉产品。

(作者单位:665903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