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临床特点和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的综合阐述
作者: 季艾娜牛巴氏杆菌病在牛养殖中较为常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热性、急性疫病,常呈现散发式流行特征,已被归为国家二类动物疫病。牛染病后多表现出高热、肺炎、内脏出血、急性胃肠炎等典型症状,若不及时救治,则会严重危害牛群健康,给养殖业带来较大经济损失。现就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及防控措施加以综合阐述,以期为广大牛养殖户提供有益参考。
一、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
1、病原特点
多杀性巴氏杆菌是牛巴氏杆菌病病原,属于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外观呈小杆状,其两端钝圆,中间部位稍微凸起,大小为0.5~2.5μm×0.3~0.5μm。按照该细菌的荚膜抗原不同,可将其分为A、B、C、D、E5个类型,其中感染牛的多为B型和E型,临床主要表现为败血症,感染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后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病变。该细菌在自然界中的抵抗力不强,60℃条件下20min即被灭活,70℃条件下6~10min便会灭活,遇高温或强光照射会立即失去活性。但在干燥环境下能存活2~3d,动物血液、粪便中可存活10d左右,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1~3个月。常见的消毒剂如1%~2%氢氧化钠、10%漂白粉、5%石炭酸等均能将其快速灭杀。
2、易感动物
除牛外,巴氏杆菌病对猪、羊、兔、鸡、鸭等畜禽也具有感染性,马、驴、狗等动物不易感,人不易感或感染后危害相对较轻。任何年龄、品种、性别的牛均易感发病,尤以3周岁以下的最易感,犊牛群体发病率最高,传染性也最强,若不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则易死亡。
3、传播途径
发病牛和带菌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粪便、尿液等排泄物和鼻涕、唾液等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多杀性巴氏杆菌,会对周边环境、饲料、饮水、生产用具等造成污染,健康牛直接或间接接触后经消化道染病。病牛打喷嚏、咳嗽、喘息时病毒会以飞沫的形式被排出,健康牛可经呼吸道染病,也可经皮肤被携带病原的蚊虫、跳蚤等昆虫叮咬后染病。
4、流行特点
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尤其高发于温度变化较大的季节交替时期或多雨、潮湿的季节。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性流行,同种属动物之间极易相互传播,但不易在不同属动物间产生交叉感染。饲养管理不善、牛舍养殖条件差、饲料营养不均衡等因素,导致牛只体温失调、抵抗力下降,易造成该病的暴发流行。
二、牛巴氏杆菌病临床特点
牛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后通常会有2~5d的潜伏期,根据其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可将其分为肺炎型、败血型和水肿型三种不同的类型。
1、肺炎型
肺炎型在牛巴氏杆菌病中属于常见病型,病牛体温升至40℃左右,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眼结膜充血,咳嗽,咳嗽时有疼痛感。鼻腔分泌物增多,流出带血、带泡沫或脓性鼻液。病情严重的病牛呼吸困难,颈部前伸,张口呼吸,反刍停止,可视黏膜发绀,偶见血痢,四肢无力,常卧地不起。叩诊胸部可闻大面积浊音区,胸膜有摩擦音,支气管存在呼吸音、啰音。病程5~14d不等,部分可达30d以上,病重者常因机体慢性衰竭或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
剖检可见纤维性、出血性胸膜肺炎,胸腔内存在大量含有纤维蛋白凝块的黄色积液,肺部与心包粘连,存在纤维素性心包炎。肺脏表面可见大量小型黄色坏死灶,坏死灶周边结缔组织存在包囊,肺部组织切面呈大理石状,伴有干酪样坏死物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肺脏表面呈红色、黑红色、灰白色或灰黄色,肺小叶间组织水肿,间质增宽明显。
2、败血型
病牛体温迅速升高至41~42℃,呼吸急促,脉搏跳动加快,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刍减少,被毛干燥蓬乱,鼻镜干燥。鼻黏膜充血、出血,尿中带血或红细胞,有明显腹痛感,腹泻,初期排稀粥状粪便,后期变为水样稀便,粪便中掺杂有脱落的肠黏膜、血丝和黏液,散发恶臭味。该病型发病较急,病程12~24h,若发现和救治不及时,很容易导致病牛因出血过多而死亡。
剖检病死牛,可见全身呈急性败血性变化,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皮下、浆膜等部位存在点状出血现象;大肠、小肠部位存在出血性炎症,肠道内积蓄有带血液的稀薄内容物;多器官可见出血点,腹腔内积有大量血液。
3、水肿型
病牛咽喉、舌头红肿,呼吸、吞咽困难,食欲下降或废绝,反刍次数减少或停止。眼睛红肿,可视黏膜发绀,流泪、流口水,头部、下颌和前胸部水肿严重,严重时下腹部、四肢和肛门也存在水肿,按压有窝,且存在较大疼痛反应。便血,全身虚脱,常卧地不起,病程通常为12~36h。
剖检病死牛,可见舌头肿大而伸出口腔,口腔、鼻腔内存在大量积液,皮下、肌肉、咽喉中存现胶样浸润,咽喉处、下颌间、胸前皮下存在凹陷性水肿症状,按压留痕;胸腔、腹腔中存在大量纤维素性渗出液,空肠黏膜存在大量出血点,肠道内积有大量含有粘膜组织或血液的内容物;肺脏肿胀严重,多器官可见明显出血点;切开水肿部位,流出淡黄色浑浊液体,颌下淋巴结、纵隔淋巴结等处存在浆液性出血炎症。
三、牛巴氏杆菌病实验室诊断
1、直接镜检
无菌条件下采集病牛血液、肺脏、肝脏、脾脏或淋巴结等作为观察样本,将血液制成涂片,其他病料制成涂片,分别采用37%甲醛固定后进行革兰氏染色、瑞士染色处理,倍镜下观察,可见革兰染色为两端钝圆中间凸起的阴性短小杆菌,瑞士染色为两个并列排布的两端浓染卵圆形球菌,即为牛巴氏杆菌。
2、分离培养
将无菌采集的病牛肺脏、肝脏、脾脏或淋巴结等病料分别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基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中,放置于37℃恒温箱内培养18~24h,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中未见菌体生长,血液琼脂培养基上长出灰白色、半透明、表明湿润光滑的米粒大小圆形菌落,未见溶血现象。用接种环挑取单个菌落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和美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的短杆菌和美兰染色的两端浓染的椭圆形小杆菌。
3、动物试验
取9只健康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3只。将采集的病料研磨后加入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5的混悬液,4℃条件下静置12h,取上清液,给第1组小鼠皮下注射0.2mL/只;第2组小鼠皮下注射混合均匀的培养菌落和适量生理盐水离心获取的上清液0.2mL/只;第3组小鼠皮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只作为对照。结果显示:第1、2组共6只小鼠在注射后20~36h内陆续死亡,剖检可见与病死牛相同的病理变化,第3组小鼠无任何异状。无菌采集病死鼠肺脏组织和胸腔渗出液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处理后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的短杆菌。
4、血清学诊断
采用胶体金定性检测技术进行血清学检测,将待检液滴1~2滴至胶体金试纸条加样孔内进行,室温条件下静置8~10min,当检测线(T)和对照线(C)均显现出较深的紫红色线时,结果可判定为阳性;当T显现一条较浅紫红色线,C显现较深紫红色线时,结果判定为弱阳性;当T未显现出色线,C显现较深的紫红色线时,结果判定为阴性;当C未显现色线时,结果判定无效,需重新检测。
四、牛巴氏杆菌病鉴别诊断
部分病牛在发病后很快死亡,其临床症状与炭疽病、气肿疽、恶性水肿病相似,应注意鉴别区分。患有炭疽病的病牛多表现出口鼻流血症状,血液呈暗紫色,剖检可见脾脏肿胀为原来的2~3倍大,涂片镜检时可见存在荚膜的粗大炭疽杆菌;气肿疽病牛高发于4岁以下的牛群,肿胀位置位于个别肌肉部位,触压时较柔软,肌肉病部切面呈黑色海绵状,存在气泡,散发酸性奶酪气味;恶性水肿病牛常见于存在外部损伤的牛群或母牛分娩后,肿胀部位触之较柔软,伴有捻发音,剖检可见实质器官病变,肝脏、肾脏肿胀,存在灰黄色坏死灶。
五、牛巴氏杆菌病防控措施
1、预防措施
①规范引种
建议牛养殖场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以减少外源性病菌侵入养殖场的危害。确需从外地引种时,应详细了解种源地疫病流行情况和牛群实际健康状况,做好疫病检测冯作,避免引进患病牛或带菌牛。引入的牛只不能立即放入养殖场混养,需在距离养殖场500m以外的区域隔离饲养25~30日,期间做好健康检测,无任何异常后才可放入养殖场混养。混养期间也应经常观察牛的采食、排便情况及精神状态。
②改善饲养环境
科学选址建场,并做好场内分区管理,病畜管理区应与其他功能区保持至少500m的距离,并设置单独通道,便于后期消杀;根据牛的年龄、性别和体重等合理分群饲养,饲养密度宜为3.6m2/头,以保障牛只生存质量;做好养殖环境的清洁工作,定时清理羊群粪便、尿液及其他污物,并运输到规定地点进行集中处理,避免在牛舍内堆积发酵滋生病原菌;每日定时清理饲料槽内隔天剩料,保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每日定时开窗通风,保证舍内空气新鲜,间隔3~5d更换1次垫料,保持圈舍环境的干燥舒适;适当调节温度与湿度,将温度控制为15~24℃,湿度50%~75%,多雨季节做好防潮工作;保持养殖环境的安静,避免出现不良应激,导致牛群抵抗力下降;定期做好养殖场灭鼠、灭蚊虫工作,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媒介,降低牛巴氏杆菌病发生概率。
③加强饲料营养
充足的营养是保证牛群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应针对不同营养需求的牛群科学配制饲料营养成分,确保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牛群养分摄入充足、均衡。例如,2月龄后犊牛饲料配方推荐:34.2%豆饼,24.6%玉米,4.9%苜蓿粉,32.5%麸皮,2.8%骨粉,1.0%食盐,日喂量随犊牛月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并供应有助牧草,让犊牛自由采食,促进其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饲料采买时需选择资质齐全的正规厂家,确保饲料成分安全,营养均衡,不含不良的化学添加剂。冬季青贮草料短缺时,可为牛群提供优质的青贮饲草,或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矿物质等,提高牛群身体素质,增强抗病能力。此外,饲喂应定时定量定人饲喂,帮助牛群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促进肠胃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
④严格消毒
养殖场至少每半个月进行1次严格消毒,运动场、圈舍墙面、地面等可用2%~4%氢氧化钠、84消毒液稀释剂、1%漂白粉、3%石炭酸溶液等喷雾消毒,饲料槽、饮水器等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外来车辆及人员需用0.2%过硫酸氢钾溶液、2%~4%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剂喷雾消毒,尽量减少人员流通,降低疾病传播概率。有条件的可在场内配置氢氧化钠消毒池,要注意每7d更换1次消毒液,确保消毒效果。
⑤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可有效降低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率,牛巴氏杆菌病发病较为频繁的地区,需定期为牛群进行免疫接种,以提升预防效果。目前,市场上用于预防牛巴氏杆菌病的疫苗包括弱毒疫苗、灭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亚单位疫苗和联合疫苗。其中,灭活疫苗因其安全性较高、易于运输和保存等优势而应用最为广泛。
实施免疫接种的通常为犊牛群体,按照犊牛体重,100kg以下的可肌注或皮下注射牛巴氏杆菌灭活疫苗4mL/头,体重在100kg以上的接种剂量增加至6mL/头,一般在接种2~3周便可产生抗体。需要注意的是,疫苗接种后7d内禁止使用安乃近、对乙酰氨基酚、地塞米松等免疫抑制类药物。
2、治疗措施
①紧急隔离
养殖户应予以牛巴氏杆菌病足够的重视,学习与了解该病的发病特点。养殖期间,应密切关注牛群健康状况,及早发现疑似病牛,并快速对其隔离诊断、治疗,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损失。同时,将病牛粪便、病死牛尸体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宰杀处理后流入市场,危害食品安全。将受污染的养殖环境、饲养用具等进行全面清扫和消毒,以灭杀病原菌,控制疫情蔓延。将疾病发生情况上报给相关部门,对疫点及周边地区的牛进行紧急疫苗注射,减少该疫病的扩散。此外,应做好牛群净化管理,对于有牛巴氏杆菌病史的牛群,需每间隔3个月左右进行一次全群检疫,及时将结果呈阳性的牛隔离治疗,直至连续2次检疫结果均为阴性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