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育苗中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的有效应用措施

作者: 尹再鸣 刘聪

林业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林业领域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生物多样性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林业育苗的过程中,病虫害问题的发生始终是影响苗木生长以及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法多依赖于化学农药,虽然短期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但长期使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同时也可能导致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进一步增加了病虫害的防治难度。为此,寻求一种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成为林业育苗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及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逐步受到人们的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对病虫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减少化学农药的施入量,还能够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林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一、林业育苗中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新技术类型

1、林业育苗的绿色化学防治技术

绿色化学防治技术是一种在生态环境友好、保障作物品质和减少人畜风险的前提下,对林业害虫进行高效防治的方法,在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传统的化学防治技术虽然能够在防治病虫害方面表现出高效、快速等优势,但是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会导致病虫害出现耐药性,且大量施入化学药剂还会引发环境污染的问题。相比较于传统的防治技术而言,绿色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是对林业害虫进行有选择性的干预,从而达到控制害虫数量、减轻害虫对种苗的危害的目的,绿色化学防治技术更加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致力于减少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以此来提高林业生产的品质以及育苗的安全性。

2、林业育苗的物理防治技术

在林业育苗的过程中,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作为一种环保、绿色的方法,展示出了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物理防治技术利用病虫害的行为习性和生物学特性,采用物理的手段减少或者是阻止虫害的危害,如光照处理、温度处理和机械清除等多种手段。首先,温度处理主要是通过低温冷冻、高温消耗等方式,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从而减少虫害对苗木的危害,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安全、环保,而且对于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显著。其次,光照处理主要是利用紫外线杀灭病菌或者是昆虫,以此来减少虫害的数量,降低虫害对苗木带来的威胁,是一种对于环境无害、简单易行的绿色防治手段。最后,机械清除是指利用人工或机械手段清除病虫害,直接捕捉、剪除或破坏病虫害及其寄主,以此来迅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数量,降低其对苗木的危害。

3、林业育苗的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物种之间的关系,利用自然界的天敌、释放优势天敌和繁殖天敌等方式来,来实现对林业育苗中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该技术具备绿色、健康、环保的特点,是目前林业育苗过程中防治病虫害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主要包含微生物防治、昆虫防治以及益鸟防治等方式。第一,昆虫防治是利用有益昆虫和人工释放的昆虫来控制害虫,通过引入寄生性天敌昆虫和捕食性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瓢虫等,可以有效防治林业育苗中的害虫,以此来降低害虫们对苗木的危害。第二,微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是利用病原微生物或其代谢产物来防治害虫和病原菌,如利用病毒、真菌以及细菌等来对病虫害进行控制,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施入量,同时也能够对生态环境产生保护性作用。第三,益鸟防治主要是利用鸟类对害虫的捕食作用来防治害虫,在实际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引入麻雀、喜鹊、燕子等鸟类,以此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数量。

二、林业育苗中病虫害防治现状

1、外来有害生物种类逐渐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个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外来有害生物的传播以及入侵问题,对于蛟河市生态系统以及林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在林木种植的过程中,引入林木新品种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林木种植的多样性,促进林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会引入有害生物,进而为林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带来潜在的风险,如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有害生物的引入,不但会对林木带来较高程度的危害,甚至会导致蛟河市的林业领域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2、突发性有害生物种类逐步增加

近几年来,蛟河市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致力于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扩大林地规模,但是在营造人工林地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纯林面积大、中幼林比例高、森林状况欠佳等一系列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林地的生态功能,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林地对有害生物的抵挡能力,进一步加剧了病虫害的突发频率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最终影响了人工林的生长和林业领域的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若在抚育管理环节出现问题,还会导致有害生物在林地中大量繁殖,在缺乏天敌和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有害生物那会更容易对林木造成伤害。

3、病虫害的扩散速度不断加快

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传染性较强的特征,一旦蛟河市发生林业病虫害,往往会迅速蔓延到更多的区域,并且使用化学药剂对病虫害进行防治时,在长期使用化学药剂的情况下病虫害还会产生较强的抗药性。与此同时,目前依然在防治林业病虫害的过程中采取传统的手段,及喷洒带有剧毒的化学农药,但是由于缺乏超低量、高射程以及大型的环保防控设备,导致在喷洒农药的过程中会使农药渗入到土壤中,进而导致土壤中堆积大量的化学农药,这不但会对林业土壤和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三、绿色防控新技术在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中的具体应用

1、林木锈病防治

林叶锈病是由子菌亚门锈菌所引起的一种疾病,是一种专性寄生菌,主要会对林木的叶片造成危害,病菌主要寄生于林木叶片的表面并在其内快速生长,在林木生长的过程中会对林木造成负面的影响,虽然不会导致林木出现直接死亡的现象,但是却会直接影响到林木的生长与发育,最终导致木材质量的降低。在林木叶片受到锈菌侵袭时,通常会在其表面形成大小不同的星状瘤状物,在病情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林木的叶片上会出现黄白色的小斑点,小斑点会逐步扩大并产生晕圈,最终导致叶片表面出现大块开裂的情况,使叶片逐渐死亡并脱落,受锈病感染的叶片质感会变差,严重影响了叶片的整体美观度以及林木的功能。在使用绿色防控技术时重点采用生物防治技术,也就是利用生物之间的真菌寄生现象来防治锈病,即利用两种真菌来互相寄生,从而达到有效抑制锈病的目的,该技术有利于有一股数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也能够达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刺蛾类害虫

刺蛾类害虫在林木中的危害较为常见,其隶属于鳞翅目刺蛾科,主要以幼虫取食叶片和嫩梢为害,刺蛾类害虫的虫体通常带有瘤和刺,容易刺伤人体并释放轻微的毒素,导致刺痛和麻痒感。在当前的林业建设中,常见的刺蛾类害虫包括丽绿刺蛾以及黄刺蛾等,针对刺蛾类害虫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含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采用人工防治方法。由于丽绿刺蛾在初孵幼虫或者是取食的过程中存在集群特征,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加大对林区检查力度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处理聚集大量幼虫的叶片和枝条,一旦发现有聚集的初孵幼虫应立即采取行动,尤其是对于受到害虫侵害严重的叶片和枝条,应当及时摘除并进行销毁,以阻断害虫的生长繁殖过程,以此来避免害虫危害的扩大。尽管人工防治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但是其实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为此,人工防治虫害工作的开展需要精心组织和安排,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耐心要求较高。二是采用灯光诱杀技术。灯光诱杀技术主要是利用灯光的特殊波长和强度,吸引病虫害进入特定的区域,从而达到防治刺蛾类虫害的目的,灯光诱杀技术具有低毒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的特点,不仅可以降低对农药的依赖性,还能有效地控制刺蛾类虫害的发生。灯光诱杀技术的操作相对简单,并且技术的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林木区域以及周边生态环境的内部土壤带来影响,还会有效提高刺蛾类虫害的防治效率。通常情况下,每1.33~2hm2安装灯1盏,灯之间的距离约为150~200m,安装高度在2~3m高处即可。

3、天牛类害虫

天牛类害虫主要以食木材为生,其对林木的危害程度较大,通常通过钻入植株茎干来造成危害,导致林木生长缓慢甚至死亡。在防治天牛类害虫时,第一,可以采取加大林木检疫的措施,在引入苗木时需要重点选择适应蛟河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抗病虫害能力强的树种进行育苗,避免引进容易引发病虫害或者是不适合的树种,从而增加发生病虫害的风险。针对进口种苗的引进而言,需要做好入市前的检疫工作,只有确保种苗符合患病率的标准,才可以引进、种植。第二,在播种或者是培土时,选择2%浓度的SP003杀虫颗粒剂,施入60~75kg/667m2,该药剂具备高效、低毒的特点,在防治天牛类害虫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同时兼防叶面害虫和地下害虫。第三,实施性诱剂迷向技术,性诱剂迷向技术指的是在田间释放人工合成性诱剂,对害虫的正常交配产生干扰,从而达到减少虫害下一代数量的目标,进而减少虫害对林业苗木造成的危害,这也是林业苗木生长过程中防控虫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4、搭建虫害监测网络

根据林业育苗区域的管理特点,蛟河市可以积极组织建设林业育苗虫害测报网点,林业育苗虫害监测工作在每年的2月下旬到11月下旬进行,林业育苗虫害监测点分布于蛟河市林业区域的各个角落,各个监测点由专业的管理人员进行负责。虫害监测网络的搭建旨在实现对林业育苗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为林业育苗虫害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可以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发展趋势、危害程度等信息,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的防治建议,从而达到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蛟河市在虫害监测网络的建设中,应注重与科研院所以及农民合作,建立起多方参与、信息共享的工作机制,同时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等现代手段来不断地提升监测效率和精度,从而实现对林业育苗区域病虫情况的全方位监控,为蛟河市林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撑。

四、提高林业育苗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的有效措施

1、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力度

现阶段,生物防治技术作为一项绿色防控技术正在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绿色防控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种类选择有限、控制效果不稳定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第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生物防治天敌资源的挖掘,通过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出适应性强、针对性好的高效天敌,同时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对天敌进行遗传改良,提高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和防治效果。开展害虫行为生态学研究,揭示害虫与天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物理防治技术具有专一性强、无公害、易于推广等优势,对于物理防治技术的研究还需要防灾性信息素的合成途径和诱捕效果的优化方面,对不同树种、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信息素诱捕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以此来提高物理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普适性和长效性。

2、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宣传范围

在提高林业育苗中病虫害绿色防控效果的实践中,广泛的宣传和普及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有助于让林农充分认识到绿色防控技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蛟河市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政策引导、专家的技术讲座、农业推广站的现场演示等方式,将绿色防控的理念和方法传授给更多的群众,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知识和案例,不断地扩大的绿色防控技术的影响力,以此来增强群众的科学防控意识。其次,构建绿色防控的技术支撑体系,集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生物防治剂的研发与应用、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于一体,以及时掌握林区内病虫害发生和发展的动态,从而针对性地科学制定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最后,加强监管,确保林业育苗过程中绿色防控的规范实施,针对过度使用化学农药等违法行为,需要立即给予处罚,以此来维护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推广效果。

3、提升林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林区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掌握各种病虫害的针对性防治方法,以确保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首先,加大对林业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在培训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组织参观学习、专题讲座、技能培训班等形式,不断地强化林区管理人员对病虫害生物学特性的认识,以及生态防治技术的掌握。培训的内容应包含林木生长规律和气候变化趋势等相关知识,确保林区管理人员能够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当地林木种植的防控策略。其次,将林区内的管理责任具体地落实到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建立健全的林业育苗病虫害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求林区管理人员严格执行病虫害监测制度,及时发现林木生长异常现象,并采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法来判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及其危害程度,从而制定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最后,进一步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林业育苗中病虫害防控的标准和要求,利用法律手段保障绿色防控措施的实施,对违反病虫害防控制度的行为进行处罚,以此来提高林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感,确保病虫害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新技术的应用是林业育苗病虫害防治中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实现林木的健壮生长、改善土壤环境的目标。为此,需要在应用绿色防控新技术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对技术的宣传与推广,切实强化人民群众对该技术的认识与接受程度,从而为蛟河市林业领域的持续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132524 吉林省蛟河市庆岭镇天南林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