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加强农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作者: 李晓云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国农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农村农业经济得到了有效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农村现代化建设、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和发展。做好“三农”问题、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策略、推动农业经济水平提升、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开展和实施的直接途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是决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发展和建设都相对落后,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政策不够完善,极大地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农业经济的提升以及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受到严重阻碍。

当前社会发展中,绿色生态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农村农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都需要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对于农业生产而言,农业发展对环境、气候的需求是比较高的,在环境条件良好、生态稳定的环境中开展农业生产,不仅能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指数,生产健康、绿色的农副产品,为食品安全作出巨大贡献。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推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相互依存、彼此依赖,只有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逐渐向着现代化建设的方向推进,但是农业产业结构单一、集体资源利用率低下、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不佳,是阻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本文分别从农业经济管理和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分析,探究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并为提升农业经济高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在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和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措施,在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农业经济体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从而优化农业经济的发展结构,促进新时期农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问题

1、缺少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

①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农业生产模式相对落后,很多农村地区仍在沿袭传统的小农式生产模式,但新时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此外,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不够规范、严谨,致使农业生产模式散乱、无序,不能充分地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农业经济管理的执行力不够力度,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引领力度不足、缺少改进和创新的动力,农业经济管理的指导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②缺少有效的农村融资、产销联合管理制度。新时代背景下,农村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创新和改革农业生产模式和理念,向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和变革。但是,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和升级需要具备大量资金的支持,才能在设备、技术上满足变革需求,但农村经济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独立的金融体系,农民很难在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进行贷款和融资,这对于农业生产改革和创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此外,农业经营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缺少联合机制,导致很多农产品生产后出现滞销、中间商压价等销售问题,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缺少创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当前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成为各大领域发展和改革的重要武器,农业生产与经营应该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积极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但是,当前农业经济管理缺少创新性,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科技手段不足,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够充分。此外,缺少创新型人才,很多农村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导致在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缺少技术和农业思想的创新,限制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缺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思维

①生态环境保护重视不足。随着农村农业生产的不断推进,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生态环境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缺少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控制,一味地追求生产利益,那么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也将被葬送。大量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土地资源板结、水资源污染,不仅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会为农业灾害带来可乘之机,一旦受到外界灾害的侵袭,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薄弱,农业生产活动将受到严重威胁。为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生产活动是实现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人民的生活质量越来越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使人民在饮食上不再局限于温饱状态,而是对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更加重视。新时代背景下,绿色食品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民对绿色的、健康的农业产品需求越来越高。为此,积极优化经济结构,构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活动是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并不是很合理,绿色农业发展重视不足,无法满足当前生态建设的需求。

③综合收益不高。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生产趋向于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在建设绿色农业的过程中,农村可以从生态环境、绿色发展的方向建设多样化产业结构。例如,开展绿色旅游、生态园区等多途径经济体系。农村可以利用绿色生态理念加强林业、农副业的生产和发展,为农业经济提供更多的收益渠道。而且,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也能为农产品的销售打开市场和渠道,农民可以在农业生产中采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农业经济模式,提升农产品价值和经济效益。但是,当前很多农村在这方面的建设并不突出,绿色农业、多样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不够完善,综合效益无法得到提升。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1、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

①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制度的完善是规范和约束农业活动的原则与依据,完善的制度保障能够有效提升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和稳定性,为此,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将完善、健全管理制度作为重要途径。农村在发展和经营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经济管理制度,制定规范化、科学化的经济管理条例,为农村的经济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

例如农村经济管理相关部门可以派遣管理人员到城市经济管理部门去学习和进修,了解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进而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模式,促进管理制度实现细致化、严格化、完整化和系统化发展,为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

此外,土地闲置、集体经济发展现状不如意的问题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可以积极创新和改革闲置土地资源利用制度,增强对集体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提升经济效益,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②在优化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农业生产结构的完善,建立多元化农业生产结构模式,提升农业收入水平。例如,加强农业产销联合机制,实施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加强绿色农业的建设,提升农作物自身的经济价值。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农产品销售渠道,构建网络销售平台,将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包装,并在网络上销售。这样农产品能够以更加合适的价钱售卖出去,而农业市场的流动性也会相应增强,避免出现求大于供的问题。此外,加强农作物加工体系的构建,利用先进的、科学的农作物保存、运送、包装方法,使农作物的价值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③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扩展融资方式,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国家和政府需要推出新的农村融资方式,为农民贷款、融资开通绿色通道,给予农村建设足够的资金支持。加强人才建设,人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乡村振兴战略下,若想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的建设,保证人才数量和质量是极其必要的。例如,引进优秀的管理人才。政府需要在政策、资金、宣传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为返乡或者是留乡工作的人提供有利条件,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管理队伍工作者进行系统地学习和培训,使其无论是在技术上和思想上都保持创新性和先进性,进而构建专业、高效的管理人才队伍。

2、发展生态农业,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①建立健全的生态农业服务制度。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是当前农村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生态农业服务制度,寻找并解决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生态服务质量和效率。例如,健全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和利用。传统的农业种植以家庭承包制度为主,采取的是小规模的种植模式,而这样的生产模式使规模化的农业经济管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的建设。为此,农村需要在土地资源上采取集约化管理和经营,将土地集中统一进行种植和管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加强农业生产活动的规模化管理和经营,加强物联网和物流等服务体系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利用,增加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渠道,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此外,在生态农业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健全生态农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旅游业和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旅游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不仅能够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收益途径,而且还能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农产品品牌效应的宣传。而且,生态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的居住环境也得到了很大地提升,这为农村休闲养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为此,农村建设过程中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积极开展农村旅游业、休闲养老机构等,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②制定完善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体系。生态农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正在完善和推进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需要国家、政府以及农村区域相互配合、稳步推进,将其作为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断完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战略布局。例如,立足于生态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的发展途径进行统筹规划,基层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需要深入到农村基层对所辖的区域进行深入的调研和了解,对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农业发展现状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融入可持续发展和物质循环理念,积极开展生态农业体系的构建和农业生产活动的部署,推动农业生产链条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有效融合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不同层面对两者进行协调和统筹,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共享。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应用,增强农民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识,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农业技术的水平,将科学、高效的农业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从而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③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视,给予生态农业经济建设充足的支持和协助。例如,农业生产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具备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不断创新和改革农业生产模式、构建新的农业经济体系、聘请专业的优秀人才、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提升农业经济效益。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支持和资助,在政策上为农民提供金融贷款惠民政策或者是减少税收政策,保证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有可利用的资金获取渠道。此外,政府还需要为农户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根据农户的土地资源数量或者是农业生产活动需求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除此之外,政府也要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对于破坏生态环境、一味追求农业收益的个人或者集体采取严厉的惩罚和警告。此外,在生态农业经济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给予农民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支持,政府派遣专业的技术人员到农村基层宣传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鼓励和带动农村开展有机农业,为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加强农村基础建设

①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推进,水资源短缺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农业用水短缺是影响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阻碍。为此,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构建节水灌溉设施,既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还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充足的水分,保证农业生产质量的提升。例如,建设喷灌、微灌等节水设施,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②加强网络设施建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各个领域均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农业经济若想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为此,需要农村地区建设和完善网络体系,加强农民对网络的认识和了解,普及网络信息,为农业发展科技化提供保障。例如,建设互联网,在田间管理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实现远程监测和管理,加强对土壤湿度、温度、农作物光照利用率、水分、肥料等影响因素的监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③加强道路基础建设。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道路运输问题是影响农业经济提升的一大重要因素。政府以及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对道路建设的重视,给予农村一定的资金支持,对农村的主干运输道路进行修建,保证大型的运输车辆能够通行,进而为农作物的售卖提供便利条件。此外,政府在修建道路的过程中还可以聘用当地村民作为劳动力,为农民的经济收入提供多样化渠道,满足更多劳动力的工作需求,推动农村经济的流转。

(作者单位:463900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权寨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