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振兴

作者: 马杰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通过创新农业经营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实现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一、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1、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及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农业生产、经营、销售等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个人或组织。主要包括大农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等,这些个人或组织有一定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经济组织,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作用,是我国实现小农户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载体。

首先,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农业对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农业经营主体,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高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将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金融、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农业经营主体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下,农村劳动力日趋短缺已是越来越严峻,种粮效益偏低,留在农村务农人员年龄偏大。通过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能够主动地开展土地利用,更好地运用和推广新技术,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开辟新路径,破解“明天谁来种地”的难题。

2、农业经营主体面临的问题

首先,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业经营主体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带动小农户困难,现在跟小农户的联结主要靠土地流转,而且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在劳动力、技术、土地等方面存在供需不匹配的情况,阻碍发展,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模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应。

其次,资金缺乏,融资难。农业经营主体在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融资渠道和信用担保体系,很多农业经营主体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这限制了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增加了经营风险。

再次,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引入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然而,目前很多农业经营主体科技创新意识和投入不足,缺乏对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这使得他们在农业生产中难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进而影响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因素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然而,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这使得他们在面临风险时难以应对,甚至导致生产损失和经济利益的损失。

最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包括水利、交通、电力、通信等方面。然而,目前很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业经营主体在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和不便。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必要性

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持续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经营主体需要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

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带动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金融、物流、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增强农业发展和农村治理的可持续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采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可以减少农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可以增强农业发展和农村治理的可持续性。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途径

1、政策支持与引导

①制定优惠政策支持

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环节。政府可以出台财政资金补贴政策,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际需要和困难,给予其一定的资金补贴,以降低其经营成本和风险。这种补贴可以包括生产资料购买、产品销售、土地租赁、用水用电、农业保险等多个方面,使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税收减免或税收返还等措施,以减轻其税收负担。例如,可以对其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税收进行减免或返还,以鼓励和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完善土地政策和用电阶段性优惠服务。完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丰富农民财产权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取得土地经营权,也可向其他主体流转土地经营权。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制度。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同时扩大农村产权交易范围与信息公开范围,将农村招标、投标活动纳入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对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需用电,可以实行阶段性优惠政策,降低其用电的成本。

政府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项目。同时,政府可以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低利率、长期限的贷款支持,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

②加强政策宣传引导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识,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一环。政府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向农民普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概念、特点、优势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围绕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联农带农、农民就业增收、带动脱贫发展等方面,充分挖掘典型模式和成功案例,组织开展系列宣传,形成全社会关注乡村产业、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良好氛围。

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培训班和研讨会。针对农民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开设相关的培训班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成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等,向农民传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念、管理技巧和市场营销策略等知识。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和学习,提升农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认知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

最后,政府可以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息服务平台,为农民提供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的信息服务。通过平台上的案例分析、经验分享、专家咨询等功能,帮助农民更好地了解和应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理念和实践。

加强政策宣传是提高农民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认识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手段,开展多样的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认知水平和参与度,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支持环境。

2、教育培训与人才养成

①开展农业技能培训

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可以组织专业的农业技术培训机构,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业技能培训。这些培训可以包括农作物种植、果树栽培、畜牧养殖、农业机械使用等方面,帮助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和方法。此外,这些培训还要有针对性,对国家支持的农业发展方向可以开设专班,例如“玉米大豆套种技术”专班,为农民提供针对性地指导和建议。

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这些专家可以深入农村基层,与农民交流互动,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为他们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同时,专家们还可以向农民介绍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趋势,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现代农业市场的变化。

开展农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和教育,为农民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现代农业生产的各种技术和方法,提高其农业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②培养管理型人才

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政府可以加大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与高校、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等合作,开设农业经营管理专业课程,提供实习机会和就业指导,培养一批具备现代农业经营理念、掌握农业管理技能的专业人才。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和支持优秀的退役军人、返乡人才、高校毕业生、爱农人士等到农业领域创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建立健全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规范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和管理,确保其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人才信息库和交流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人才信息和咨询服务,促进优秀人才的合理流动和配置。

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并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提供专业的管理和技能培训课程以及政策支持,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价机制以及人才信息库和交流平台等措施,以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投身农业领域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3、金融体系建设与资金扶持

①完善农村金融体制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问题,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之一。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财政贴息、担保等措施,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成本,鼓励其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

健全农村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建立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及时识别和防范金融风险。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提供保险、担保等措施,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险和损失,提高其融资的可得性和稳定性。

政府可以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监管和指导。通过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和指导政策,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行为和服务标准,确保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引导其合理利用金融服务并规避风险。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问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农民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力度,推动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创新,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并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监管和指导,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灵活、可靠的金融服务支持。

②设立农业发展基金

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农业发展基金,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可以用于农业生产、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方面,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自身实力和发展潜力。同时,基金还可以通过投资和参股等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

重点支持具有示范带动效应和产业引领作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例如,可以优先支持从事绿色农业、有机农业、智慧农业等新兴农业领域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还可以支持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

③拓宽农业保险服务领域

农业保险具有一定的政策属性,属于“准公共物品”有着保护农民利益、支持农业发展的责任,随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农业保险的功能应从农业生产环节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扩展保障农业生产、维护粮食安全、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首先,要不断丰富农业保险承保品种与保险种类,形成符合地方农业特色的农业保险体系。其次,要完善财政补贴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要求对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精细化。探索多样化财政补贴方式。最后,要提升农业保险一线专业人员的能力,加强队伍管理和培训,不定期地监督考核农险人员。

总之,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阶段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通过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市场运作和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可以不断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繁荣。最后,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共同见证农村经济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038100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农业机械发展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