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技手段实施大豆种植技术和田间智能管理措施
作者: 杜东阳 杜东月作为我国农作经济体系中的基石作物,大豆的多功能性无可替代。其产量、品质与经济效益的优化,对于整个农业产业链乃至相关产业的繁荣至关重要。相较于其他农作物,大豆的种植技术要求更为精细。为了实现大豆生产的可持续增长,实施精准的田间管理策略显得尤为关键。
大豆是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多元脂肪酸的经济作物。然而,生产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如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频繁的病虫害威胁以及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方式,导致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受到影响,经济效益潜力未能充分挖掘。因此,深入研究大豆的高产优质种植策略以及有效的病虫害防控措施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还将显著提升整体种植产业的经济效益。
一、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方法
1、大豆种子的选择和处理
长期单一栽培研究显示,连续种植同一种大豆超过5年可能导致产量显著下降大约14%的降幅。因此,在大豆高产模式中,应避免无计划地自留种或引进不明品种。种植人员需因地制宜,依据当地气候特性和农业技术水平,精心挑选新型大豆品种。对于高温区域,推荐选择生长周期较长的品种;而在低温环境,应优先选择生长周期较短的类型。此外,大豆的抗逆性,如抗倒伏和抗病虫害能力,也是决定产量稳定性的要素。大豆的生存适应性是保障高产和持续收益的基础,同时在选种时,务必考量品种与当地市场需求的契合度,以确保农户的经济效益。
2、大豆选地及整地方法
为了确保大豆的优质种植,首要应精挑适宜的土地资源,优先选择地形平坦且土壤富含养分的区域,为大豆的茁壮生长奠定坚实的土壤基础。避免连续在同一块土地上种植大豆,以防止病虫害的滋生,保护农民的经济效益。整地过程中,推荐采用深度松土法,若不具备深松条件,可以采取秋季深耕,确保土层厚度超过30cm。针对我国各地各异的大豆种植环境和生产条件,整地策略需因地制宜,如在地势低洼且湿度适中的地方,可采取轻便的播种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前茬作物的残余物应妥善清理,并配合进行深度达12cm—15cm的翻土,同时在深松操作中严格控制深度,遵循逐步推进的原则。整地工作需兼顾土壤特性和耕作实践,做到科学合理。步入春季播种阶段,应采用浅度耙地和适度镇压的技术手段,以激活土壤活力并保证种子的良好扎根。
3、掌握规范播种方法
①适期播种。对于大豆的种植,最佳的播种时间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因素进行适时调整。通常将大豆的播种时间在4月上旬至5月20日之间,然而,对于中晚熟的品种,其播种时间应当安排在早熟品种之后,以确保适宜的生长周期。②足墒播种。土壤的湿度状况对种子发芽率起着决定性作用,确保适宜的湿度是实现高发芽率的关键。通常,大豆播种的理想土壤水分含量应在70%—80%之间。如遇到10mm的降雨量,应抓住时机及时播种。如果土壤湿度不足,推荐先灌溉以增加湿度再进行播种操作,这样有助于实现全部种子一次出苗,且幼苗整齐健壮。③播种深度。播种的精确深度对夏季大豆的发芽率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强化播种深度是关键。为了实现大豆的丰盈和整齐出芽,理想的播种方法是让种子贴近土壤表面。通常,建议的夏季大豆播种深度在3cm—5cm之间,但应根据土壤类型进行微调。黏土质地的土地适合稍浅的播种,而砂质土壤则适当加深,以确保大豆的发芽率和生存率。
4、合理把控大豆种植密度
在大豆种植的初始阶段,精确调整播种密度能有效地改善田间的光照和通风状况,从而促进大豆的健壮生长。种植人员需综合考虑播种方法、种子特性、土壤湿度、播种日期以及预期产量等多种因素,以科学地调整密度,以期达到提升产量和品质的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应按照“肥沃土地适合稀播,贫瘠土地适合密播”的方法,通常大豆每亩播种量为4kg—6kg,中小粒种品种播种量为4kg,大粒种则为6kg。如果采用等行距播种,行间距应设为40cm;若选择宽窄行播种,宽行宽度为45cm,窄行宽度为25cm。鉴于大豆的生长期长且植株高大,种植密度宜稀不宜密。对于高肥力的土地,种植密度建议为每亩1.1万株,中等肥力的土地为1.3万株,而低肥力的土地则推荐1.5万株。
5、大豆灌溉排水方法
大豆在其生长周期的不同阶段,对水分的需求表现出独特的特性。在初期的幼苗阶段,水分需求相对较小,占生长周期的约20%,此时适宜适度灌溉,以促进根系的稳固发展,过量的水分反而可能阻碍其正常扎根。
随着生长进入花蕾绽放和豆荚形成阶段,大豆对水分的需求急剧上升,超过了其总需水量的50%。这是大豆生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充足的水分是支撑植物扩张和果实生成的关键。此时,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至关重要,需定期灌溉,并确保水分均匀分布至土壤深层。在干旱的季节,水分供应尤为关键。缺乏水分将对大豆的成长构成威胁,甚至可能导致产量锐减。因此,种植人员需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灵活调整灌溉方法,既满足大豆的需求,又避免资源浪费。同时,掌握浇水的时机,以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影响作物收成。此外,良好的排水系统同样不可忽视。过量的水分可能导致作物遭受涝灾,损害生长。尤其是在雨水频繁的时节,确保田间排水设施畅通无阻,能有效预防涝害,为大豆创造理想的生长条件。
6、大豆田间除草管理措施
化学除草的理想时期是在播种之后,作物尚未萌发出苗之际。此时,可选用精异丙甲草胺乳油或二甲戊灵乳油实施表土喷雾,以达到封闭除草的目的。若在播种后除草效果不佳,需依据田间杂草状况,在大豆生长初期采取相关措施,可使用精喹?氟磺胺微乳剂进行喷雾处理。进行化学除草时,应选择清晨或傍晚温度较低、无露水时施药,确保药剂喷洒均匀,以提升防治效果。
7、及时补苗
大豆萌发后,种植人员需密切关注出苗动态。如察觉有遗漏,应迅速补种,以避免生产上的损失。播种后7—10天内,种植人员需定期巡检,对于出现异常死亡的苗株,需立即标识并进行挖除,实施应急补救措施。为了提升补种的成功率,建议采用连根移植的方法,能显著增强新苗的存活概率。此外,应把握补种时机,过早或过晚的补种都会对最终产量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间苗工作也是关键步骤,及时剔除杂草和病株,保持适宜的植株密度,确保每株大豆能充分获取营养和水分,从而提升产量。首轮间苗后,种植人员应持续关注植株生长状况,如发现过于密集,应及时剔除质量不佳的大豆苗,为优质苗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
8、采用全面的机械化采收技术
在大豆的采收季节,不恰当的收获手段或时机的选择,无论是提前还是推迟,都会对大豆的产量造成负面影响,并且会减少其蛋白质含量。因此,应采用全面的机械化采收技术。在准备阶段,应精确测量豆荚的水分含量,以确保适时采收。理想的采收应在天气条件良好时进行,以提高大豆的采收效率。在运用机械采收过程中,通过轻轻摇动大豆植株,如果听到种子碰撞的声音,表明大豆已完全成熟,达到了采收的标准。
二、大豆田间智能管理措施
1、大豆田间监测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革新,智能化的农田管理系统在大豆田管理中崭露头角,革新了传统的种植模式。这一创新应用,为大豆种植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效与精确度。借助于高科技的植入式设备和智能监控装置,种植人员得以实现对大豆生长环境的全面实时监控,包括作物生长动态、土壤养分状况以及气候参数等关键信息。所有收集的信息会及时发送至云端平台,成为后续数据分析的强大支持。而数据分析是通过深度解析海量数据,能迅速洞悉大豆生长的动态和环境影响。例如,一旦系统发现土壤湿度偏低,会立即启动智能化预警机制,主动提出补给水源的建议。这种实时反应不仅有效防止了缺水对大豆生长的潜在威胁,而且显著提升了灌溉策略的效率和精准度,实现了农业的智能升级。
2、大豆精准控制技术
精准控制技术在现代农业操作中占据核心地位,特别是在肥料和灌溉管理中展现出显著优势。借助于高级智能控制系统,种植人员能够依据即时的监测数据和精确的作物生长模型,对诸如灌溉、施肥、农药施用等关键环节实施精准调控。智能感应设备提供的详尽信息,帮助种植人员深入理解每株作物的生长状况及其即时需求,以此优化施肥和灌溉策略。例如,在大豆种植基地,技术人员会安装高精度传感器在灌溉喷头,实时监控喷水的流量、压力和角度等参数。通过对这些细致数据的深度解析,能够灵活调整灌溉的时间、角度和每次的水量分配,确保大豆种植过程中的标准化操作。这一智能管理模式的应用,显著提升了灌溉效率,可以节省约20%的水资源,同时保持作物健康生长,大幅降低了运营成本。系统还具备智能感知功能,一旦发现土壤养分供应不足,它会自动调整施肥剂量,精确匹配大豆生长需求,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资源浪费,以及养分缺乏对生长的不利影响。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智能系统结合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实时监测数据,实现精准农药施用,显著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防治效果并降低农药消耗。
三、大豆病虫害防治要点
1、大豆灰斑病防治方法
大豆灰斑病普遍存在于多种大豆种植区域,其病症表现为病斑,形状可为圆形或不规则,特征是中央呈现灰白色,而边界则显现出深棕色。病情恶化时,可能导致叶片枯黄并提前脱落。在大豆的开花和结荚阶段,若遭遇低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该病害的发生率将显著提高。因此,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以及实施精准的农田管理是预防的关键。推荐使用35%的多克福进行种子处理,以达到良好的防病效果。在病害初期,可以施用25%嘧菌酯稀释2000倍的溶液,或者选择10%的苯醚甲环唑,用量为18kg/hm2,两者均能展现出显著的防治成效。
2、大豆花叶病防治要点
大豆花叶病是一种病毒引发的毁灭性病害,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构成严重威胁。染病叶片的颜色会发生微妙变化,由正常绿色转为淡绿并伴有皱褶,随着病情加剧,叶脉区域会出现坏死迹象,而籽粒上则可能出现明显的斑点,导致大豆产量下降5%—7%。这种病害对大豆商品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有效防控,需采取一系列防治方法。可选用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进行种植,并实施轮作制度,与其他作物交替种植以降低病毒的滋生机会。一旦发现病害,应迅速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如使用70%甲基托布津或70%百菌清等杀菌剂进行喷洒。蚜虫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因此,对蚜虫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一旦发现受感染的植株,务必采取严格措施,如深埋或焚烧,以防止病害进一步扩散。
3、大豆霜霉病防治方法
大豆叶片和籽实深受此疾困扰,其病害后果严重,可能导致叶片大量凋落,大豆产量锐减,最极端情况下可能损失高达50%。病害的发生与当地土壤环境息息相关,低温早春条件有利于病原菌的迅猛滋生,雨后则为孢子形成提供了有利时机,通过植物的伤口侵入叶片,加剧了疾病的扩散。为了有效抵御,除了优选抗病性强、高产稳产的品种,还需采取策略性措施。比如在播种时采用拌种技术,或施用甲霜灵和福美双等防治药物。一旦疾病显现,应使用甲霜灵2000倍液或代森锰锌1500倍液进行喷洒,每7—10天施药1次,连续2—3次,能显著抑制病情。
4、豆天蛾防治措施
豆天蛾幼虫对大豆叶片的破坏性始于孵化初期,尤其在成长至第三阶段后,其肆虐程度加剧,能将整片豆叶吞噬殆尽,严重干扰大豆的生理机能,阻碍结荚过程,进而大幅削减农作物的产量。针对这一问题,种植方法调整至关重要。首先,通过深度耕作技术,可有效清除土壤中潜藏的老熟幼虫,从根源上控制害虫数量。其次,实施大豆与其他作物的轮作模式,通过生态多样性降低豆天蛾的生存优势。当监测结果显示幼虫数量已达到干预阈值,可采用高效且环保的防治手段,如施用4.5%的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以1500倍稀释比例均匀喷洒于叶片背面,这种精准的防治措施能显著提升防治效果。
5、大豆蚜虫防治方法
大豆蚜虫的生命周期活跃且繁衍迅速,其对大豆作物的影响不容忽视。它们不仅导致叶片黄化,加剧了煤污病的发生,还充当病毒病的媒介,令花朵扭曲,严重冲击了大豆的产量和品质保障。传统防治手段如使用吡虫啉和抗蚜威虽然有效,但长期使用易引发蚜虫的抗药性问题。因此,种植人员应根据当地蚜虫活动模式,灵活采用新一代的防治策略,例如可选用1%的苦参碱,每公顷用量为27000ml,或者采用50%氟啶虫胺腈,每公顷推荐剂量在675g—1125g,这些措施能显著提升防治效果。同时,关键在于实施药物轮换策略,以防止蚜虫产生耐药性,这是保护作物免受侵害的重要环节。
6、大豆食心虫防治技术
食心虫对大豆的破坏主要源自其成虫对豆荚的侵袭,导致豆粒受损严重。每年的7月底到8月初,食心虫的活动达到了高峰,此时若能有效防控,将大幅削减田间的虫害基数。成虫阶段的食心虫会在豆荚上进行繁衍,孵化出的幼虫直接潜入豆荚内部。为了预防这种侵害,农业生产者应实施科学的轮作策略,如大豆与其他作物交替种植,同时优先选择具有强大抗病性的大豆品种。在大豆的开花和结荚关键期,采用化学防治手段针对成虫,能有效减少幼虫数量。例如,使用特定比例的杀螟硫磷乳油溶液喷洒,能展现出显著的防治效果。
总之,在实施大豆栽培策略时,关键在于掌握大豆种植地域特性,灵活运用科技手段以实现种植效益的最大化。这涉及对环境因素如气候变化,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深度理解。需要系统地评估标准化种植模式的适用性,选择适宜的大豆品种,精准施肥和精细管理,适时进行补植,同时持续优化种植实践,以此提升大豆的品质和产量,从而显著提升整体种植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1616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北联镇人民政府;16160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河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