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及有效病虫害防治

作者: 陈洁

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逐渐成为提高玉米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该技术通过精确控制种植密度,配合通透的栽培方式,有效促进了玉米的光合作用与养分吸收,进而实现了玉米的高产与优质,然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问题常常成为制约产量与品质的关键因素,为了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原理与应用,同时针对玉米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防治策略。通过本文的阐述,期望能为广大农户提供实用的种植指导与病虫害防治建议,助力玉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优点

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种植方法,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展现出了显著的优势,通过合理增加种植密度,该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光能资源,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进而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同时,选择耐密品种,使得玉米在密植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有效提升了单位面积的产量,此外,该技术还采用了宽窄行种植、间作等创新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还能够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和利用率,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在提高玉米产量、优化品质以及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模式

1、玉米密植宽窄行的技术模式

在传统的玉米种植模式中,常见的小垄宽度往往设定在63~72cm之间,然而,通过引入宽窄行种植技术,将相邻的小垄合并,形成宽度在126~142cm之间的大垄。在这样的配置下,大行间的距离控制在88~102cm,而窄行的距离则维持在33~45cm,这种新的布局不仅优化了土地利用,还考虑了植株间的通风和光照需求。

2、玉米密植比空技术模式

比空技术模式是一种创新的种植策略,它打破了传统的连续垄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种植户会有意地每隔2垄或3垄玉米地空出1垄,这种布局不仅巧妙地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而且为种植户提供了一个额外的收入来源,他们可以在这些空出的垄上套种其他农作物,如豆角、马铃薯等,从而实现同一块土地上的多元种植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3、玉米密植间作技术模式

间作技术模式,作为密植通透栽培技术的一大亮点,实现了多种作物在同一块土地上的和谐共生,除了玉米,种植户可以巧妙地搭配其他矮小农作物,如小麦、高粱,甚至经济类作物如甜菜、油菜等,这种多元化的种植组合不仅优化了土地利用,还提高了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例,它们间的间作比例通常为2∶1,而与茄子、辣椒等作物的间作比例则可达2∶4,充分展现了间作技术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三、玉米通透密植栽培技术要点

1、适宜品种筛选与种子前期处理

适宜品种筛选与种子前期处理是玉米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为了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必须对品种进行仔细筛选,并对种子进行适当的前期处理,在品种筛选方面,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生长周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它决定了玉米从播种到成熟所需的时间,例如,某些品种如829玉米,从出苗到成熟需要大约126d,这样的品种适合那些生长季节较长、积温较高的地区,除了生长周期,品种的适应性也是关键。不同的品种对气候、土壤和光照等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品种时,必须确保所选品种能够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以实现最佳的生长效果。在筛选品种时,还需要关注品种的根系发达程度、茎秆的坚韧性以及抗倒伏能力,这些性状对于玉米在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的生长至关重要,根系发达的品种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茎秆坚韧、抗倒伏的品种则能够在风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保持稳定,减少倒伏和损失。此外,种子的纯度和净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纯度高的种子能够确保玉米的遗传性状稳定,减少杂种优势的丧失,净度高的种子则可以减少杂草和其他杂质的干扰,提高出苗率和整齐度,为了确保种子的纯度和净度,必须选择经过严格筛选和处理的优质种子。在种子前期处理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并提高种子的发芽率。首先,通过浸泡种子在含有适宜浓度的药剂的水中,可以有效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传播,例如,使用50%辛硫磷乳油进行浸泡处理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其次,种子包衣也是一项有效的预防措施,它可以为种子提供一层保护屏障,防止地下害虫和病菌的侵袭。对于病害严重的地块,还可以使用特定的药剂进行拌种处理,以进一步增强防治效果。除了药剂处理外,催芽处理也是提高种子发芽率的重要步骤,将种子浸泡在28~30℃的温水中8~12小时,然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催芽,可以促进种子的新陈代谢和养分吸收,提高发芽率和整齐度,这一步骤对于确保玉米在播种后能够快速、整齐地出苗至关重要。

2、玉米深耕精细化土壤准备

为了确保玉米在最佳生长条件,推崇采用精细化的土壤准备方法,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翻耕,而是一套综合的土壤处理流程,首先,深松是关键,它要求深度控制在20~25cm,这样能够有效打破土壤的紧实层,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接下来,旋耕和耙平作业紧随其后,确保土壤表面平整、无大土块,为播种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起垄镇压作业则是为了进一步稳定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墒能力,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物理结构,更为玉米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3、玉米优化基肥配置与施入

基肥的施入是确保高产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基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我们强调根据预期的玉米产量来调整施肥量,如果预期的玉米产量低于7500kg/hm2,建议使用氮磷钾复合肥的施用量在4000~5235kg/hm2之间,这个范围内的施肥量能够满足玉米生长的基本需求,同时,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它既能提供养分,又能改善土壤结构。对于产量要求在7500~9000kg/hm2的玉米地,复合肥的用量应适当增加,推荐在5235~6375kg/hm2之间,而当产量目标设定在9000kg/hm2以上时,复合肥的施用量则应达到6375kg/hm2左右,以满足玉米高产的养分需求,这样的施肥策略既能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又能避免过量施肥带来的环境问题。

4、玉米精准播种

播种前的田间准备至关重要,特别是杂草的清除,推荐使用48%除草威等高效除草剂,确保玉米在生长过程中不受杂草竞争养分的影响,此外,考虑到通风对玉米健康生长的重要性,我们提倡采用6垄空1垄的栽培方式,这种布局能有效改善田间的通风条件,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播种时深度控制在4~5cm是关键,这有助于种子均匀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播种完成后,及时镇压土壤能确保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促进发芽,对于选择密植通透栽培模式的种植户,种植密度的调整应基于土壤肥力和产量目标,在土壤肥沃、通风良好的地块,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能够充分发挥土壤潜力,提高玉米产量。

5、玉米田间管理重要措施

①玉米苗期精细化管理

玉米出苗后的管理环节尤为关键,它直接关系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这一时期的管理重点主要包括查田补苗、间苗定苗以及蹲苗三个环节,种植户在玉米出苗后应定期检查田间出苗情况,这是确保苗全、苗壮的第一步,通过仔细观察,及时发现并标记出缺苗的位置,随后采取补苗措施,如移栽或补种,以保证田间的苗情均匀一致。当玉米生长至3~4片叶时,进行间苗和定苗操作至关重要,这一步骤旨在清除病苗、弱苗和受到虫害危害的幼苗,只保留健壮、生长良好的秧苗,通过合理的间苗和定苗,可以确保植株间有足够的通风和透光条件,为玉米植株的健康生长打下坚实基础,蹲苗是玉米苗期管理的另一重要环节,蹲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玉米幼苗茎叶的过快生长,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促进玉米根部的生长发育。通过蹲苗处理,可以培育出更加健壮、抗逆性更强的玉米植株,为后续的高产稳产奠定良好基础。

②玉米出苗后中耕除草方法

玉米出苗后,为了营造更适宜的土壤环境,中耕除草成为不可或缺的管理措施,深耕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建议将深度控制在10~15cm范围内,这样的深度既能疏松土壤又不至于伤害玉米根系,在玉米的整个生长期内,进行2~3次中耕即可。除草工作同样重要,特别是在玉米出苗后的3~5叶期,这一时期是杂草生长的高峰期,推荐使用4%玉农乐悬浮剂进行茎叶喷雾除草,用量为1500mL/hm2,兑水后均匀喷洒在杂草茎叶上,除草效果显著。另外,为了预防杂草的生长,种植户还可以在播种后出苗前选择土壤封闭除草,使用50%乙草胺乳油进行土壤封闭除草,将1500~2000mL/hm2的50%乙草胺乳油与适量的水混合,然后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乙草胺乳油是一种有效的除草剂,可以抑制多种杂草的萌发和生长,为玉米的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土壤环境,这种封闭除草方法能够有效抑制杂草的萌发和生长,为玉米的生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③玉米生长中科学的水分管理方法

水分管理是玉米生长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玉米的健康状况和最终产量,在播种后,我们需密切关注土壤湿度,一旦发现土壤有干燥迹象,应立即启动灌溉系统,确保玉米幼苗在生长初期就能获得必要的水分支持,特别需要重视的是玉米抽穗期,这一时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达到顶峰不仅要根据田间空气的湿度来判断是否需要补水,还要结合天气预报和土壤湿度数据,制定更为精准的灌溉计划,通过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玉米因缺水而导致的生长受阻。也要警惕过度湿润对玉米的不利影响,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情况下,田间容易积水,这时我们需要迅速启动排水系统,将多余的水分排出,通过精准的水分调控将玉米田内的持水量稳定控制在75%~80%这一最佳范围内,为玉米的高产稳产创造有利条件。

④玉米生长中追肥的关键时间和具体方法

在玉米生长的关键阶段,即7~9叶期,追肥工作尤为重要。为了确保玉米的健康生长和高产,我们选择了高效的复合肥进行追施,根据预期的玉米产量,如果预计玉米产量低于7500kg/hm2,推荐使用复合肥的用量为120~150kg/hm2,若产量目标在7500~9000kg/hm2之间,复合肥的用量应增加到150~180kg/hm2,而对于产量要求超过9000kg/hm2的高产田,复合肥的用量则应控制在180~225kg/hm2。在追肥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玉米的生长情况,及时发现并补充任何可能出现的养分不足,为了确保肥料的有效利用,追肥的位置和深度也要严格控制。建议将肥料施放在两株玉米之间,深度保持在10~15cm,这样可以确保肥料直接作用于玉米的根系,提高吸收效率,此外,在施肥的同时,还要结合中耕管理,及时去除田间的无效分蘖,这些分蘖不仅会消耗养分,还可能影响主茎的生长和发育。通过精准追肥和中耕管理的结合可以为玉米的高产稳产提供有力保障。

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1、玉米苗期苗枯病防治技术

苗枯病是玉米苗期的重要病害,防治时首选抗病品种,发病初期,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在玉米苗的叶面和茎部,每隔7~10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可有效控制苗枯病的蔓延。

2、玉米根腐病防治技术

根腐病会导致玉米根部腐烂,严重影响玉米生长,防治根腐病,可在播种前使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种子量的0.2%,发病初期可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防治,灌根时要确保药液渗透到玉米根部,每隔 10d 灌根1次,连续灌根 2~3 次。

3、玉米生长过程中青枯病防治技术

青枯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主要侵染玉米的叶片和茎部,导致叶片迅速青枯,严重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和产量,该病害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且传播速度快,对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构成严重威胁,为有效防治青枯病,农户需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首先,在种植时应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加强田间管理至关重要,应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免造成玉米植株徒长,降低抗病性,合理密植、保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也有助于减轻病害的发生。在发病初期,农户应及时采取药剂防治措施,可使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喷雾时要确保药液均匀覆盖在玉米的叶片和茎部,每隔7d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4、玉米螟虫防治技术

玉米螟虫是危害玉米生长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形态蛀食玉米的茎秆、果穗和雄穗等部位,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该害虫具有钻蛀性强的特点,一旦侵入玉米植株内部,便难以被外部药剂所触及,因此防治难度较大,为有效防治玉米螟虫,可在心叶末期采取药剂撒施的方法,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或3%广灭丹颗粒剂,将药剂均匀撒入玉米心叶内,每株玉米撒施1~2g药剂。这样可以有效杀灭玉米螟虫的幼虫,防止其进一步蛀食玉米植株。除了药剂防治外,农户还应注重农业防治措施的落实,通过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等方式,增强玉米植株的抗逆性,降低害虫的发生概率,同时,加强田间监测和调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受害植株,防止害虫扩散蔓延。

5、玉米种植中地老虎害虫防治技术

地老虎是玉米种植中常见的害虫之一,主要以幼虫形态咬食玉米幼苗,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该害虫具有夜间活动习性,白天隐藏在土壤中,不易被发现,若不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将导致玉米苗期受害严重,甚至造成减产。为有效防治地老虎,农户可采用化学药剂喷雾法进行防治,使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进行均匀喷雾,药液应覆盖玉米苗的叶面和茎部以及土壤表面,此外,在傍晚时分,可利用糖醋液诱杀地老虎成虫,进一步降低虫口密度,除了化学防治外,农户还应重视农业防治措施的应用,通过合理耕作、清除田间杂草等方式,减少地老虎的越冬基数和栖息场所,降低害虫的发生概率。

(作者单位:276816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