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运用绿色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科学化精准化防治
作者: 徐泽郑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加强绿色小麦种植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种植产量和品质,是当前小麦产业发展创新的重点。绿色高产种植技术涉及到小麦种植的整个过程,需要在遵循绿色化、生态化、环保化理念的前提下,高效运用种植技术,把握各个生长阶段的技术要点,同时对小麦常见的病虫害进行科学化、精准化防治,为小麦的绿色高产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小麦种植效益的持续增长。
一、绿色小麦高产种植所需的生长条件
小麦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广大地区都有广泛种植。要保证绿色小麦种植达到高产高质的目标,就需要在结合本地种植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小麦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并由此形成全过程、精细化的生长管理机制,尽可能的对其种植条件进行优化。对于种植户来说,要在绿色种植理念引导下,科学合理的选择种植条件,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调整。一是种植土壤环境。种植地块的土壤环境对于小麦的发育生长所产生的影响是最为深远的,它是小麦生长的重要基础载体,土壤的肥力大小直接决定了小麦生长态势,小麦生长过程中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大豆依靠种植土壤提供,因此,土壤是选择种植条件的一大重点;二是种植时间。小麦的种植时间是否合理,不仅会影响小麦的发芽成活率,也关系到后期产量和品质,一旦种植时间选择不当,就会导致小麦出现倒伏或落穗等现象。如果种植时间过早,会使小麦生长前期的幼苗面临不利的生长环境,生长发育迟缓,反之如果种植时间过晚则会造成小麦的整体生育期缩短,甚至会和病虫害高发期相冲突,增加病虫害侵袭的可能,最终会影响到后期产量和品质;第三,病虫害的防控。小麦绿色化种植管理中,最为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项管理内容就是病虫害防控工作,病虫害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一旦病虫害防控工作不到位,就会造成小麦出现大面积减产,品质也会由此降低。从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经验来看,小麦生长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品种差异、种植技术等方面如果出现差错和失误,极有可能会增大病虫害发生机率,导致小麦生长迟缓,因此,从这一点来说,加强病虫害防控管理,建立长效的防控管理机制,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也是小麦种植条件选择的重要内容。
在生态环保理念的广泛普及背景下,绿色小麦种植技术成为一种发展态势,并且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小麦种植全过程基本上实现了绿色化、环保化,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管理模式,在确保种植产量的同时实现了品质良好,尤其是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灵活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方式,展现出生态化的防治特点,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明显减少。
二、绿色小麦高产种植的影响因素
1、种植土壤
小麦的生长周期较长,在它的整个生长过程中,种植土壤是影响其产量和品质的首要因素,如果种植土壤的养分欠缺,就会直接导致小麦生长迟缓,发育不良,产量难以确保。从小麦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地区在小麦的种植管理中忽视了对种植土壤的科学化管理,统一地块会连续多年的种植小麦,没有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地块土壤的长期种植会增大病虫害发生频率。从小麦的生长习性角度来讲,种植土壤的养分缺乏,导致小麦根部所吸收的养分不足,再加上施肥的不合理,过于看重化学肥料的施加,使得土壤的理化性质发生变化,耕作层变浅,会出现严重的板结现象,不利于小麦根系的纵深化发育,最终影响到小麦的后期产量和品质。
除此之外,种植土壤质量优劣也与地块整理有很大关系,很多种植户在小麦播种前没有对种植地块进行科学整理,导致种植土壤肥力下降。种植地块的前茬农作物在收获后,没有及时进行深耕灭茬处理,农作物秸秆没有进行合理利用,导致土壤养分大量流失,蓄水和保墒性能明显下降,难以满足小麦生长所需,小麦的根系发育不稳定,一旦遇到恶劣天气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倒伏现象,导致小麦产量大幅度缩减。
2、光照管理
光照条件是所有农作物生长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对于小麦来说,光照因素也会对最终的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要保证绿色小麦高产高质就必须要重视并做好光照因素管理。小麦的生长过程较为漫长,每个生长环节对于光照的需求量都比较高,充足的光照能够使小麦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使营养物质更好的积累,这样可以为后期的开花授粉打下良好基础,小麦颗粒的饱满度是衡量其品质的重要指标,充足的光照可以使小麦颗粒的蛋白质含量增加,进而实现绿色化栽培和绿色化种植。从小麦的实际种植管理情况来看,很多地区都存在着光照不充足的现象,导致小麦的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小麦颗粒的饱满度下降,颗粒的营养成分含量缩减,不利于后期收获的品质良好。
3、播种管理
北方地区的小麦大多属于是冬小麦品种,做好播种管理也是保证其产量和品质良好的重要措施。在小麦开始播种之前要对小麦种子进行科学筛选,确定合适的小麦品种,不仅要结合本地种植实际情况,还要结合以往的种植经验,科学化选择小麦品种,务必要确保所选小麦品种具有抗病虫害性好、环境适应性强、高产优质等性能。在品种确定后,要精准把握播种时间,根据本地自然环境特点,选择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之间完成播种,播种时要确保种植地块的土壤温度在10℃以上,并对播种的密度进行合理控制,播种量要根据种植地块面积合理确定,不可过多,以免影响到整体长势。此外,在播种方式的选择上,也要根据种植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常见的有撒播、穴播、条播等形式,采用撒播形式时要在整地结束后将小麦种子均匀撒在地表,并在上方覆盖一层细土壤,但是要注意的是,撒播形式虽然不需要过多的人力劳动,但是很难确定最理想的播种量,而且种子的播种深度也会均匀不一,会影响到后期小麦幼苗的出苗整齐性,如果气候干旱少雨,还会造成种子发芽生根困难,增加后续的管理成本,同时影响到后期产量和品质,因此,该播种形式的选择要做好各方面考虑。
三、绿色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运用
1、科学整地
绿色小麦的高产要保证小麦具有绿色环保、品质良好、产量稳增的特点,由于小麦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对于种植区域的水分、养分、土壤等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开始种植前务必要做好准备工作,对种植地块进行科学化整理,提高种植土壤的肥力。首先,对种植地块的土壤进行深耕翻松,可以选用耕地机械对土壤进行深耕,深耕时要做到“上虚下实”,也就是土壤上层要保持疏松,可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便于小麦种子发育出苗,土壤下层要足够紧实,有利于种子扎稳根系,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深耕的深度要控制在至少30cm以上,在深耕之后还要及时进行压实处理,避免土壤水分流失;其次,基肥施加,在对种植土壤进行深耕的过程中,还要结合土壤的肥力情况施加基肥,通过基肥施加来提高土壤种植力,确保养分足够,基肥施加一般是以腐熟的农家肥为主,必要时可以添加适量的微生物菌剂,具体的施加量要控制在2000-3000kg/667m2有机肥,配合施用适量的氮、磷、钾肥,该将有机肥和化肥均匀混合后深翻入土中,以保证肥料能够被小麦充分吸收利用。
2、优选品种
小麦品种直接关系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要根据地区小麦种植条件科学选择适宜的品种,确保所选品种既能适应地区种植环境,又具备高产高质特性,便于后期管理。在小麦品种选择时,不能盲目的将产量作为指标,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包括种植地区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光照条件、气候特点、排灌条件等,确定出适宜地区种植且具有抗逆性强、产量高的品种。卫辉市的主要小麦品种有“新麦26”、“新麦45”、“郑麦136”等,属于是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高、环境适应性强、偏晚熟、颗粒饱满且硬,在小麦品种确定后,还要在开始播种前进行试种,选择合适的区域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较好的可以进行大规模推广种植,对于种植户来说,在选购品种时要选择正规渠道可靠商家,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晾晒和拌种处理,降低病虫害发生机率。
3、合理播种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小麦种植也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播种。选择合理的播种方式,可以保证小麦出苗后有均匀的种植密度,并且植株间的生长空间足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田间管理,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为高产丰产打下基础。对于种植户来说,要根据所选的小麦品种,综合考虑种植地块的土壤、排灌、光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播种方式,并对播种的深度和间距大小进行控制,播种的深度不能超过4cm,以免影响到小麦种子的正常发育出苗,有利于提高发芽成活率。此外,播种量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每年的10月上旬左右完成播种,播种量要控制在20-30kg/667m2。
4、施肥管理
小麦生长过程中,施肥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它是小麦保持良好长势的关键。首先,基肥施加,在播种前的整地环节,可以将基肥肥料施加在地块,基肥一般是以农家肥为主,之后进行深耕,将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增强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养分不足状况,对于土壤较为黏重的地块,可以先进行施肥之后进行翻松,基肥施加量以地块面积大小而定,一般施加45%的复合肥40-50kg/667m2,这样可以确保小麦初期生长有足够的养分支持;其次,合理追肥。小麦在进入后期生长阶段,要及时进行追肥,一般是在小麦的返青阶段、拔节阶段、抽穗阶段,一般是以尿素为主。返青阶段,如果小麦长势较弱,则需要同时进行水灌溉和追肥,这样确保小麦正常分蘖,亩穗数足够;拔节阶段可以在水灌溉的同时追施高氮复合肥20-30kg,这样可以保证小麦植株茎秆粗壮,增强抗倒伏能力;抽穗阶段可以水肥同时施加,高氮复合肥可以避免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为高产打下基础。
5、水灌溉
水灌溉也是影响绿色小麦高产优质的一大因素,卫辉市气候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夏秋季节的整体降雨量相对充足,冬春季节较少,因此,根据季节变化和小麦生长情况,及时合理的进行水灌溉,确保小麦生长所需水分足够。小麦在进入返青阶段后,需水量增加,拔节期至扬花期是需水的高峰期,而孕穗期是需水的临界期,当土壤的含水量在返青期不足60%、拔节期孕穗期不足70%、抽穗扬花期不足65%时要及时进行浇水。此外,在小麦越冬时也要进行水灌溉,保证土壤墒情足够,在入冬前进行1次水灌溉,浇好冬灌水,保证小麦可以正常越冬。灌溉方式也要合理选择,不可大水漫灌,可以采用滴灌、微喷灌等形式,尽可能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四、绿色小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绿色小麦的种植管理工作,一方面强调高产高质,另一方面也要遵循绿色化、环保化的管理理念。病虫害防治作为绿色小麦种植管理的重点内容,如果防治措施不得当,势必会造成小麦减产,小麦品质受损,因此,在具体的防治工作开展中,就要合理选择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农业防治技术等,严格控制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1、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是绿色小麦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技术形式之一,它主要是以人为干预为主对病虫害进行治理,小麦的杂草清理就属于物理防治内容,通过清理杂草来消灭病虫害滋生和蔓延条件,降低病虫害发生机率。对于常见的蚜虫、蛴螬等虫害,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在田间安置杀虫灯,用强光源进行捕杀,例如蚜虫对黄色光源的敏感性,可以设置黄色杀虫灯进行消灭,相对于其它防治方法来说,物理防治技术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相对较大,但是不会对农田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在小规模的农田环境中应用较为适宜。此外,还要加强田间巡查管理,一旦发现染病植株,就要第一时间进行清理,避免病情的进一步传播,影响到其它健康植株的正常生长。
2、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就是通过对自然界生物间的相互克制关系的利用来消灭病虫害,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基数,降低危害程度和范围。蚜虫作为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害虫,可以对小麦造成严重危害,导致小麦大面积减产降质,它的个体形态较小,数量较大,给防治工作增加了难度,此时就可以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在田间投放天敌益虫,例如草蛉、蚜茧蜂等,可以快速消灭蚜虫,抑制其大规模滋生,而且也不会对小麦正常生长造成不利影响,防治效果十分良好。
3、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技术就是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因地制宜,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合理高效的管理措施来为小麦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抗病虫性能,降低病虫害发生风险。北方地区的小麦种植以冬小麦为主,首先在播种环节,要对小麦种子进行拌种消毒处理,保持种子纯洁干净,同时对种植土壤进行翻松晾晒,消灭潜在的病虫害菌体,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成活率,要科学合理的选择播种时间,不可过早也不可过晚,尽可能的避开小麦锈病发生高峰期,在小麦幼苗阶段要根据出苗情况,及时进行补苗和间苗,确保小麦有合理的种植密度,其次要在小麦的各个生长阶段,及时进行水分施加,确保小麦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充足,保持良好长势,对于长势欠旺的小麦,要及时补充养分,增强整体抗病虫性,最后在收获阶段也要适时收获,收获过晚会导致小麦颗粒饱满度降低,影响到最终品质。
小麦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做好生长全过程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绿色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管理,灵活高效的运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因地制宜的建立完善的绿色管理机制,可以有效确保小麦的高产稳产,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对于病虫害的防治,要遵循绿色化、生态化理念,结合本地区自然环境和气候特点,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和条件,恰当的应用防治技术,可以在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前提下消灭病虫害,从而使小麦的种植效益不断增加,满足绿色种植的高产高质要求。
(作者单位:453100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汲水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