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管理新技术的发展和改进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总结
作者: 左文勇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既可以作为直接食用的主食,也可以加工成玉米油和其他多种副食品。由于玉米对种植条件的适应性较强,我国南北地区广泛种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玉米种植技术也不断革新,使得玉米的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本文深入探讨玉米栽培的新技术,并总结玉米常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深入分析了现代化栽培技术对玉米种植的重要性,通过推广现代化的种植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的栽培方法,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更大的发展,为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一、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
1、影响玉米出苗的因素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品种的品质和适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为了确保玉米的生产质量,种植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雨水和光照等自然条件。如果选择的玉米品种不适合当地的环境和种植条件,将无法保证玉米的生产质量。然而,许多农民在选择玉米品种时缺乏科学依据,未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因此,所选品种与当地的环境和种植条件不匹配,导致发芽率低、出苗慢从而染病。这些问题最终可能导致玉米产量降低,甚至绝收。为了提高玉米种植的效益和产量,需要科学地选择适合当地环境和种植条件的玉米品种。同时,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如湿度、光照、温度等,以制定合理的种植策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增强抗病性,降低病虫害的影响,并最终提高玉米的产量。因此,科学选择玉米品种和充分考虑自然条件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关键。这需要农民们增强科学种植的意识,加强农业技术的学习和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为农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土壤耕作不合理
要保障玉米的高产,就需要科学的制定耕作模式。在选址时需科学选择适宜的土壤,对土壤进行深翻等处理。同时,要建立合适的耕作制度,在种植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轮作。避免过度耕作和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免破坏土壤生态平衡和结构,导致土壤退化和耕作制度不健全。长期单一种植也易使土地疲劳,增加病虫害发生率。同时,要关注气候环境对玉米种植和产量的影响。此外,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知识的缺乏也应该引起重视,加强管理流程和方式,及时发现和解决玉米种植中土壤耕作不合理的问题。
3、土壤肥力不足问题
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同阶段的养分供应,且所需养分含量较高。然而,一些种植户在施肥时只依赖于化学肥料进行追肥,而未施用有机肥。这种施肥方式会对土壤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当施用过量的氮肥时,会导致田间耕作层变浅,使得作物难以有效吸收养分。此外,过量的氮肥还会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产能力,从而无法满足玉米的实际需求。因此,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需要采取合理的施肥措施,包括适当施用有机肥、生物菌肥和合理控制氮肥的施用量。
4、病虫害防治手段不合理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人们仍倾向于采用化学防治方法,但这种方法的使用方式往往存在不合理的情况。由于人们对病虫害防治缺乏正确的认识,往往误以为使用化学农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效果。因此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不考虑农药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甚至使用被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些不当的应用导致玉米药物残留超标,难以保证玉米正常生长。长期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还会导致病虫害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防治效果,对玉米的生产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种植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对病虫害防治的正确认识,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使用农药
二、玉米栽培新技术
1、玉米种植地的合理选择
玉米是一种对光照、温度和湿度有较高要求的作物。土壤质量对玉米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在玉米栽培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技术管理措施以改善土壤质量至关重要。在玉米种植前,必须对种植地进行全面质量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配方施肥。选择适合当地气候且适应能力强的品种,并结合不同玉米品种的生产特性和发育周期,确定播种深度和合理施肥,从而为玉米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土地翻耕是改善土壤质量的重要手段。采用深耕或深松整地技术可以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有效层深度,促进玉米根系向土壤纵深生长,使其能够吸收更多的养分和水分,从而提高玉米的生长质量和产量。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可以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通过将粉碎处理后的秸秆抛到田间,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构建虚实结合的土壤层结构,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更优异的生长环境,促进种子的成活和生根发芽。同时,科学选用肥料和农药也是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这有助于减少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选择优良玉米品种
当前玉米品种的多样性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同品种的品质对整体的发芽率、出苗率产生影响,同时还关系到玉米的生长及病害的发生程度。因此,在进行玉米种植时,选择优质的玉米品种尤为重要。由于不同玉米品种的生长周期有所区别,且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各异,因而在选择玉米品种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应选择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优良品种,为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打好基础。另外,不同玉米生育周期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推广玉米品种前,应在试验基地连续进行试验示范种植,达到丰产的目标并具备优良的抗性后再进行推广应用。这样有助于确保玉米品种的适宜性和优良性。在完成种子选择后,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种子处理工作,可以采用浸种的方式提升种子的保水能力,使种子的发芽趋势加快。此外,使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来杀灭种子表面的细菌,可以有效预防玉米苗期的病害问题,同时提高种子的抗菌能力,进而加强玉米的栽培效果。
3、科学确定播期进行播种
玉米是一种适应性强、可以在我国广泛种植的作物,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对玉米有着不同的影响,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确定合适的播期是实现高产的关键。需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确定玉米播种日期,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通常情况下,玉米播种时间控制在4月下旬~5月中上旬。可使用精量播种机快速完成机械化播种工作,为玉米高产稳产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玉米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株距控制在20~30cm,行距控制在30~40cm。结合播种,每公顷施加种肥磷酸二胺225~300kg、钾肥150kg或玉米专用肥450kg。
4、加大田间管理力度
对玉米田进行苗期管理、除草以及水肥管理是保证玉米生长的关键。由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周期较长,田间容易产生杂草与玉米植株争夺养分。为了保障玉米的健康生长,需要在苗期做好田间除草工作。在玉米田间除草中,有两种主要方式: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①人工除草是在玉米苗期使用人力方式将杂草去除,这种方式适合种植面积较小的种植地。②化学除草是在玉米种植出苗前喷洒化学除草剂,达到除草封闭的目的。在玉米苗期田间杂草较多的情况下,可选择除草剂喷施1次,以加强除草效果。但需要注意严格控制药剂用量,并参考药物的使用说明及实际情况合理使用,以避免使用量过多而对玉米生长造成不良影响。在玉米播种后,应密切关注田间的出苗情况。一旦发现缺苗,应从稠密区移栽幼苗,或对同一品种及时补种。在玉米生长到2~3叶时进行定苗处理,生长到4~5叶时进行间苗处理,要遵循“去小留大”“去弱留强”原则。这样可以保证玉米的品质和产量。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肥的需求不同。在玉米苗期,对水肥需求不大,通常不需进行施肥灌溉处理。在遇到连续干旱或者底肥施加不足的情况时,可施入适量尿素。此外,从拔节期向孕穗期过渡时,玉米的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改变,对水分及养分的需求量增加。应根据田间的墒情及玉米生长的情况及时进行追肥和灌溉,保证充足的水分养分供给。同时,在生长的中后期,应恰当控制氮肥的使用量,以避免土壤后期产生倒伏问题,并满足玉米生长的需求。
三、玉米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是玉米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主要包括选择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进行播种;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合理的播期;对玉米种子播前进行拌种;对于连作地块进行轮作倒茬或间作套种。在实际种植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时间和地点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农业防治还涉及到对玉米生长情况的监测,一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随着时代的进步,玉米种植区域不断扩大,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重。仅凭经验防治已不足以应对实际问题,无法确保种植效果。一些农户在种植玉米时,未合理选择种植时间,导致玉米出现腐烂、苗根生病等情况,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2、理化诱控技术
理化诱控技术,作为农业防治的重要补充手段,相较于农业防治更具主动性。它不仅继承了农业防治对环境无害的特性,更实现了对病虫害的预防、监控和有效控制,从而显著提高了防治效果。早期的物理防治手段主要依赖人工捕杀和暴晒等传统方式。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防护、紫外线灭杀、灯光诱杀以及超声干扰等现代化方法逐渐替代了传统方式,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同时避免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尽管物理防治具有较高的成本和应用局限性,但其广泛的适应性使得它在某些情况下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物理防治,或将不同方法进行组合使用,可能会产生更好的防治效果。物理防治是一种具有潜力的农业防治手段,其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发掘和推广。当地目前推广的理化诱控技术主要有田间悬挂杀虫灯、捕虫板、糖醋酒液等。
3、生物防治手段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防治手段,它能够满足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需求。生物防治手段相对复杂,对技术要求较高,仍需进一步研究推广。针对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基因工程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改变玉米的基因,可以增强其抗病虫害能力,实现更环保的防治效果。此外,针对病虫害的具体情况,还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释放天敌、诱导不育等,这些技术具有良好的效果,同时对环境的影响较小。然而,这些技术的成本相对较高,对于大部分偏远农村地区的玉米种植户来说,他们可能无法承担这些新技术带来的额外成本。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我国未来的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将得到逐步提升,并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的发展。当地主要推广的生物防治技术有生物药剂的科学应用、释放赤眼蜂等天敌、田间设置性诱捕器。
4、化学防治手段
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是目前的重要策略之一,它允许使用化学药剂浸泡玉米种子,并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进行农药喷洒。这种手段的使用效率高,覆盖范围广,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随着农药的滥用,它对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导致农药残留,进而危害人们的健康。此外,不规范的农药使用会导致病虫害产生抗药性。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改进化学防治手段,减少其负面影响,为作物栽培创造有利条件,并实现无害化的目标。
四、玉米生产中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顶腐病
玉米顶腐病对其叶片产生显著影响,导致顶端腐烂,对产量产生不利影响。感染此病的植株生长速度较慢,叶片边缘开始失绿,叶片扭曲变形,最终导致枯萎。为应对顶腐病,可以选择优良品种,采取排湿提温、消灭杂草等措施。在发病初期,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等兑水喷洒,可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减少顶腐病的产生。
2、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大斑凸脐蠕孢,有性态为玉米毛球腔菌,主要在气候冷凉地区发生,玉米全生育期均可发生。传播途径主要是靠病残体、土壤带菌,叶片感染条件:温度低、湿度大、密度大、晚播、后期脱肥。防控玉米大斑病首先要选择高抗品种。坚持农业防治,配方施肥,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为主,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发病初期选用: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叶面喷雾;也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75~100g兑水30~40kg喷雾,效果显著。
3、红蜘蛛
在一些干旱地区,红蜘蛛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一种普遍且严重的病虫害。该虫害对玉米的生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玉米叶片出现失绿、斑点或条纹现象,最终引发玉米叶枯黄。为了有效控制和减少红蜘蛛的侵害,采取一系列防治措施是必要的。①在收割玉米后,通过翻整土地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中的虫卵数量。这可以降低来年红蜘蛛繁殖的数量,从而减轻其对玉米的危害。②在播种前进行除草,能够减少杂草上的虫卵,进一步降低红蜘蛛的侵害风险。③化学药剂处理也是一种可行的防治方法。当发现玉米叶片出现失绿、斑点现象时,及时使用阿维菌素或者四螨嗪等1500~2000倍液叶面喷雾。
综上所述,玉米栽培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满足产量需求,提升玉米生产能力,应对栽培技术不断改进,采取科学的方式栽培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效果。 在栽培过程中合理选择玉米种植地,挑选优良玉米种子,明确玉米播种时间,加强田间管理,并且借助有效的防治方法预防病虫害发生,使玉米生产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推广新栽培技术,使更多农户在玉米生产上得到支持,从而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122322 辽宁省喀左县坤都营子乡产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