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针对性防治对策合理运用

作者: 段丽娜

现阶段,人们越发重视食品质量。在日常饮食中,番茄较为常见,其富含营养物质,如有机酸、维生素等,能起到促进消化的作用。但在大棚番茄栽培期间,较易出现病虫害现象,为有效保证番茄栽培质量,需要合理运用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大棚番茄栽培技术措施与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并探究大棚番茄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对策,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一、大棚番茄栽培概述

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地区都在不断优化番茄栽培技术。为保证番茄栽培质量,需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番茄栽培环境条件,对番茄品种进行合理选择,并在栽培过程中确保阳光照射时间充足,以此创设良好生长环境,促进番茄高产。为达到这一目的,诸多农户开始应用大棚番茄栽培技术,通过搭配栽培方式,同时栽培番茄与其他蔬菜、水果,以平衡土壤中的养分,保证番茄生长条件良好。番茄栽培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其能加工生产成番茄干、番茄酱等产品。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当下,人们越发关注食品质量,为满足市场对番茄质量的要求,大棚番茄栽培技术成为主要应用的技术手段。在应用大棚番茄栽培技术时,需要合理灌溉、施肥,并科学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充分保障番茄栽培条件,以有效提高番茄栽培水平。

二、大棚番茄栽培技术措施

1、选种

在大棚番茄栽培过程中,应选择具有较强抗逆性、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优质番茄品种,以此确保番茄产量与质量,得到更多经济收益。现阶段,番茄品种较多,农户应结合栽培季节对早熟品种、中熟品种以及晚熟品种予以合理选择。具体而言,应遵循两项原则,一是在早春时期或秋末时期进行番茄栽培时,应以早熟品种为主;二是在正常季节进行番茄栽培时,应以晚熟品种为主。

2、消毒

在大棚番茄栽培过程中,应开展消毒工作。首先,进行土壤消毒,将土壤中存在的病毒杀灭;其次,进行种子消毒,利用药剂浸泡种子;最后,进行空气杀毒,具体采用高温闷棚措施。通过有效消毒,降低番茄生长过程感染病虫害的可能性,避免使用大量农药,实现无公害生产。

3、育苗

在大棚番茄栽培过程中,应开展育苗工作。育苗主要在室温环境下进行,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营养试剂,以促进番茄根部生长,保证番茄具有良好养分吸收能力,产生较强抵抗力。在育苗时,应结合番茄品种选择合适的育苗方式。以早熟品种为例,通常以无土栽培育苗方式为主,育苗时间一般为50~60天左右。同时,应结合大棚番茄栽培要求,合理确定番茄栽培时间,并在栽培育苗时期,科学控制大棚内的环境温度,在白天,应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8~30℃范围内;在夜晚,应确保环境温度不低于20℃。而对于土层温度,应控制土层5cm深度范围内的温度始终在25℃左右。此外,在番茄叶片长出后,应将环境温度适当降低,以避免出现幼苗徒长现象。

在番茄播种阶段,应在培养槽内添加营养土,并在番茄种子发芽后,将其放入培养皿内,保证每个培养皿仅放入一个种子,最后在上方覆盖土壤,以25℃为标准对温度进行控制。在芽苗完全长出后,可采取通风措施适当降低大棚内部温度,以防温度过高。待番茄苗出土后,为保证幼苗正常生长,应对大棚内部温度、湿度进行时刻关注,始终保证温度、湿度符合标准要求。如果湿度过高,可应用适量生石灰进行处理。

4、种植管理

①水肥管理

在大棚番茄栽培过程中,应合理浇灌、施肥,运用浇灌、施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种植管理。通常情况下,番茄苗生长主要经过三个时期,一是结出较大的桃形果实,二是结出蚕豆大的果实,三是花期。在番茄成果后,通常表示育苗阶段结束,此时应对灌溉频率进行合理控制,一般在10~15天浇灌1次。同时,为促进番茄生长,应科学施肥。一方面,应在播种之前的整地环节,结合土壤条件情况施加适量的肥料,并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另一方面,应在番茄生长过程合理追肥。

待番茄果实进入稳定生长状态后,开始追肥,追肥时,主要施加硫酸钾复合肥。在番茄生长时期,追肥次数应保证在3次以上。番茄成果后,应运用喷施方式,施用磷酸二氢钾肥料。通过追肥,为番茄生长提供充足养分,以充分保障果实质量。

②种植调整

在番茄生长过程中,应将生长出的多余枝条剔除,并在番茄果实进入稳定生长状态后,搭建架子并捆绑藤蔓,以此保障番茄栽培质量。

③授粉管理

进入花期时需要加强授粉管理,相比之下,番茄在这一时期的自身温度通常较低,且此时大棚内部环境较为潮湿,会出现花粉难以分散的问题,所以应进行人工授粉。人工授粉应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开展,以9~15点时间段授粉为宜,并清晰标识授粉完成的植株,以便于其他植株分开管理。

三、大棚番茄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主要采用六项措施。第一,合理选种。结合番茄种植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番茄品种,并保证所选品种具有较强抗病性,以此降低番茄生长过程感染病虫害的可能性。第二,合理轮作。结合番茄种植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轮作方式,以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将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害虫消灭,防止发生病虫害现象。通常情况下,可将番茄与十字花科类植物或豆科类植物进行轮作,而不得与茄果类植物或瓜类植物进行轮作,在部分地区,也可将番茄与水稻进行轮作,即采用水旱轮作模式。第三,消毒处理。在大棚内部,运用硫磺熏蒸的方式实施消毒,并使用一定量的生石灰,以此降低番茄生长过程出现青枯病、叶霉病等病害。第四,合理施肥。施用有机肥与磷钾肥,并对施用量进行科学控制。一般而言,在施用农家肥时,应保证每亩地施用量在2.5kg以上;在施用磷酸二铵肥时,应保证每亩地施用量在25kg左右;在施用磷酸二氢钾肥时,应保证施用量在7.5kg左右,以此加强番茄抗病虫害的能力。第五,壮苗培育。选择科学育苗方法,如养分钵方法、养分块方法等,并选择优质土壤。在育苗时,应有效处理苗床,合理配制药土,将消毒剂溶液洒在细土上,均匀搅拌确保两者融合后,取10~15g。在播种前与播种后,分别施撒药土,播种前施撒30%左右,播种后施撒60%左右,最后在上方覆盖土壤并浇水。在培育过程,及时处理病苗。第六,合理灌溉。通常情况下,可采用地膜覆盖方式,也可运用滴灌方法,但避免大水漫灌。在番茄生长初始时期,保证土壤湿润;在番茄生长中后时期,在确保土壤湿度满足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施肥。在定植幼苗后,利用薄膜遮盖垄面与暗灌沟,应用软管滴灌方式。

2、物理防治技术

在防治虫害时可运用物理防治技术,主要在大棚内设置杀虫灯来消灭害虫。通常情况下,害虫种类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杀虫灯,包括振频式杀虫灯、高压泵灯等。在设置杀虫灯时,合理控制杀虫灯高度,保证杀虫灯与地面的距离处于1~1.5m范围内,并在夜晚9点开启,在次日早上4点关闭。此外,也可运用黄板、银灰色地膜等方法对害虫进行诱杀、驱除。

3、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主要采用两项措施。第一,天敌防治。在大棚内引入害虫天敌,如七星瓢虫、赤眼蜂等。以粉虱为例,在粉虱害虫出现后,可引入丽蚜小蜂,并结合粉虱成虫数量对丽蚜小蜂投入量进行控制,如果粉虱成虫密度不超过5只,可按照每株1万只的标准投入丽蚜小蜂;如果粉虱成虫密度大于5只,应合理使用药剂,在密度降低后将丽蚜小蜂投入其中。第二,以菌治虫。运用武夷菌素对番茄灰霉病、叶霉病等病害进行防治;运用病毒唑、嘧肽霉素对病毒类病害进行防治;运用白僵菌对菜青虫、烟青虫等害虫进行防治。

4、药剂防治技术

在应用药剂防治技术时,应选择合适的药剂种类,并合理用药。结合我国生产技术规定,选择残留较少、天然、无公害的药剂,以实现绿色防治。例如,可选用霜脲锰锌药剂或杜邦克露药剂等,防治番茄晚疫病;可选用代森锰锌药剂或敌菌灵药剂等,防治番茄叶霉病。具体而言,应在分析番茄病虫害类型的基础上针对性选择药剂。同时,在用药过程,应对用药量、用药次数予以合理控制,并遵循两项原则,一是交替用药原则,二是多循坏用药原则,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药物,且在用药时,应选用合适的用药工具,以保证防治效果。在番茄生长过程中,如果出现青枯病,防治时可应用氢氧化铜药剂、硫酸链霉素药剂等进行灌根处理;如果出现金针虫、落地老虎等害虫,可炒熟麦麸后,将敌百虫可湿性粉剂加入其中,并添加一定量的水,制成有毒饵料,在晚上泼洒,以每亩15~25kg的标准控制泼洒量,以保证防治效果。

四、大棚番茄常见病虫害防治对策

1、番茄灰霉病

在大棚番茄栽培中,灰霉病较为常见,其具有范围较广、危害较大等特点,主要对花、叶以及果实造成危害。通常情况下,灰霉病最先出现在花苞,随着病害发展,逐渐扩散到果实,在果柄位置产生毛状霉,呈现灰绿色。在叶片表面会出现灰霉层,从叶尖开始逐渐向叶片中央扩散,呈现浅褐色。番茄灰霉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在温度较低、湿度较高、光照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较易发生,特别是连续多日降雨天气更易诱发灰霉病。在番茄生长过程,病毒感染可能性最大的时期为花期,尤其是果实发育时期,染病果实数量会急剧增长,出现大量烂果。

出现灰霉病后,在初始时期,应对灌水量进行控制,覆盖地膜;及时清洗棚膜,确保其透光性良好;将染病叶片、染病果实剔除,控制病源,防止病害持续扩大;采取有效通风措施与除湿措施。在关键时期,应合理运用药剂防治技术,首先,在定植后喷施浓度为70%的马甲托溶液与浓度为50%的速克灵溶液,保证进入大棚的番茄幼苗无菌;其次,带药沾花,稀释番茄灵后,将浓度为0.1%的扑海因加入其中;最后,分别在催果水喷洒前、末次灌水前用药。现阶段,常用农药种类较多,包括嘧霉胺农药、莫妮卡农药等,在降雨天气情况下,可运用烟熏方式进行防治,如使用速克灵烟剂、百速烟剂等。但为保证防治效果,应在用药前将染病叶片、染病果实剔除干净。

2、番茄叶霉病

在大棚番茄栽培中,叶霉病也较为常见,其主要对叶片造成危害。当番茄出现叶霉病后,叶片正面、反面会分别产生斑块与霉层,斑块起初呈现椭圆状,颜色偏黄绿,随着病害发展,逐渐变为淡黄色,呈现不规则形状,而霉层一般为灰褐色,在病害较为严重的情况下,番茄植株会逐渐干枯,呈现棕褐色,其叶片会向上卷起。番茄灰霉病主要由真菌与褐孢霉引起,在天气温度处于20~25℃范围内且大棚内部湿度在90%以上时较易发生,菌丝体会在种皮内部潜伏,导致土壤带菌,而为防止细菌入侵,应控制大棚内部湿度在80%以下,并在短时间内控制温度在30℃以上,如果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可施加适量磷钾肥,以此抑制细菌生长。

为防治叶霉病,首先,可在种子消毒环节,将种子浸泡在温水中,且在浸种时对水温与浸种时长进行有效控制,水温以55℃为宜,浸种时长以20min为宜,进而继续将种子浸泡在菌灵液中,30min后捞出晾干,以此杀灭病毒;其次,应轮种至少3年,以降低感染可能性,并在番茄栽培过程,对温度、湿度进行有效控制,合理通风、灌水,及时整枝打杈,多施用磷肥、钾肥,少施用氮肥;最后,应科学使用药剂,以喷施方式向叶片部位喷洒农药,以使番茄抗病能力增强,降低叶霉病发生概率。

3、番茄脐腐病

在番茄出现脐腐病后,果实脐部位置会有小斑点出现,起初呈现水浸样,随着病情发展,小斑点面积逐渐扩大,最终导致番茄凹陷。番茄脐腐病主要由缺钙引起,在长时间未灌溉而突然大量灌溉的情况下较易发生。如果长时间缺水,叶片会不断吸收果实内部的水分,对果实发育造成影响,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果实会发生萎缩现象,此时一次性大量灌溉,果实细胞难免出现破裂问题,最终发生脐腐病。同时,在番茄成长过程中,如果施肥量过多或土壤水分不足,会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导致脐腐病。

为防治脐腐病,可覆盖地膜,以保持土壤水分稳定,避免出现钙质流失的问题;应合理控制灌溉频率,特别是在结果期前,应均衡补充水分,确保土壤水分充足;应在幼果期时,以喷施方式施用氧化钙物质,每周喷施1次,喷施5次左右为止;由于坐果后,番茄对钙质的需求量较大,所以应在花期施肥,为番茄提供足量钙质,以使番茄抗病能力增强,降低脐腐病发生概率。

4、番茄青枯病

在番茄出现青枯病后,其叶片会逐渐枯萎,颜色变淡;其根茎会产生斑点,呈现水渍状,掰开后,内部存在黏液,以乳白色为主;其植株表面会变得粗造,植株上的叶片下垂。番茄青枯病主要由于细菌引起,在环境温度长期处于30℃以上的情况下较易发生,在番茄成长过程中,结果中期、结果后期出现青枯病的概率最大,但青枯病通常具有5~20天左右的潜伏期,如果土壤酸性较高且遇到连续降雨天气,会加重病情。

为防治青枯病,首先,应结合种植地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番茄品种,保证所选品种具有较强抗病能力,从根本上降低青枯病发生可能性;其次,应合理轮作,有需要时也可运用嫁接技术;最后,应合理灌溉、施肥,在果实生长阶段,应加大巡检力度,在发现青枯病时,立即清除患病植株,并将所有患病植株统一烧毁,同时,以500倍液为标准稀释浓度为77%的可杀得悬浮剂溶液,在患病植株周围淋灌,间隔1周左右淋灌1次,保证淋足,淋灌3次为止。

综上所述,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背景下,人们越发追求健康饮食。因番茄具有较高营养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为确保番茄栽培质量,一方面,应合理运用栽培技术,在番茄栽培过程中,合理选种,有效开展消毒工作,科学育苗,并加强种植管理;另一方面,应合理运用病虫害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以及药剂防治技术等,结合病虫害类型,针对性制定防治对策,以保证防治效果。

(作者单位:122000 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