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地区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应用实施

作者: 马玉宝 张忠峰 刘菁宇 李少龙 王晓鹏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有效落实“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任务,保证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提高玉米种植经济效益,有必要将绿色防控技术引入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实现农药减量增效。鉴于此,本文利用分析法与综合法,以奈曼地区为例,分析与研究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以此为促进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奈曼地区玉米病虫害防治现状概况

奈曼归属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辖旗,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5℃,四季分明、春秋温和、冬春干燥、冬寒夏热,是玉米种植黄金地带。奈曼玉米播种占据全旗粮食比例85%左右。玉米是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玉米螟、黏虫、草地贪夜蛾、锈病、玉米大小斑病等是玉米种植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此类病虫害会严重影响玉米高质高产,必须进行有效防治与治理。在以往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以治理为主,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欠缺,且病虫害的治理以化学农药居多,虽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效,但也对玉米高质高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与现代病虫害绿色防控理念不符。因此,需进一步推广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通过合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实现农药减量增效与玉米增产提质。

二、奈曼地区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围绕玉米生长习性、奈曼地区环境特点等因素,合理利用农业防控、绿色病虫害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用以实现绿色、健康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效果。在实际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要以农业防控为基础,以生物防控和物理诱杀为主,将化学防控作为底线,科学做好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并同步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及时开展防治工作。

1、农业防控

在玉米病虫害的绿色防控体系中,农业防控属于较为常见且有效的一种绿色防控手段。在农业防控中,要求玉米种植人员、管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对玉米种植前期、中期的重视。

①整地

由于玉米作物本身的特殊性,其前茬根系会保留在土壤中。所保留的根系若不及时处理,则会逐渐成为各类虫害繁殖、扩散主要源头,进而危害到整片玉米种植地的土壤,增加了土壤中虫卵、成虫的含有率。为避免上述情况出现,在种植前应及时清理前茬作物秸秆、杂草、碎石等,确保玉米种植地土壤表层的干净整洁,从而在源头扼杀虫害的繁殖与扩散,实现绿色防控效果。所整理的前茬作物秸秆、杂草等可以通过堆肥、粉碎等方式作为农家肥使用,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玉米作物的种植成本,又能够保证肥料的绿色、无污染。除此之外,玉米种植人员还需要在种植前深翻耕土地,深翻耕土地的作用有以下几点:其一,晒地。深翻耕土地可以将表层土下的土壤置换到地面,通过阳光、紫外线的照射可以起到灭杀虫卵的效果;其二,提高土壤通透性。深翻耕后的土壤具有松散、松弛的特点,可以有效降低土壤表层及浅层的水分含量,干燥的土壤会减少害虫的留存率与繁殖率,为后续玉米作物的健康成长提供基础保障。

②选种

选种属于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的关键部分,健康、良好的玉米品种能够大幅降低玉米作物出现病害、感染虫害的概率。在选择玉米种子期间,需要综合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温湿度、降水量、光照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确保所选品种适合本地环境。在选种完成后,还需要玉米种植人员以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筛选和处理。

在筛选方面,需要选择种子外表光滑、饱满且具有光泽的种子,此类种子往往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抗病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部分病害及虫害,如可抵御出苗期的玉米螟、地老虎、蚜虫等虫害的侵蚀,同时也可以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概率。内蒙古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气温在25℃左右,冬季中西部最低气温小于-20℃,东部最低气温低于-50℃,整体来看地域性温差较大。其中奈曼属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玉米产量较高的地区,其具有气候条件适宜、温湿度适宜等诸多优势,在选择玉米品种时,需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耐寒、耐旱、稳定性好、抗逆性强、产能高的玉米品种,如京科968、宏硕SK899、中科玉505、TK601、宏博701等。

在处理方面主要选择药剂拌种。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种子的抗病虫害性,则需要在选种、筛选等环节结束后对种子开展进一步处理,如晾晒、药剂拌种等,这样既能够去除种子本身携带的病原菌、虫卵等,同时也可以提高种子入土后对土壤内虫害的抵抗能力。一般情况下需要在正式播种前的48-72小时进行药剂拌种,可使用的药剂有65%吡虫啉悬浮剂3-4.7mL/kg、25%精·咪·噻虫胺悬浮种衣剂6-6.5mL/kg、30%噻虫·咯·霜灵悬浮种衣剂3-4.7mL/kg等进行药剂拌种。通过药剂拌种的方式可以保证玉米的健康发育、根系正常生长,为玉米作物的高质高产奠定重要基础。

③科学施肥

为保证施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玉米种植人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施肥前测量土壤肥力,并根据土壤肥力情况严格控制化肥用量,合理的化肥用量可以在保证玉米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减少害虫的滋生、降低玉米作物出现病害的概率。若土壤本身肥力较高、营养充足,且目标产量大于每亩1100kg,则可以在每亩地中施加锌肥2-4kg、复合肥40-45kg、商品有机肥130-160kg等作为基肥,而后观察玉米作物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并进行适当补肥,以亩为单位,如在4-5叶期,在苗肥中添加尿素10-12kg;在大喇叭口期,在穗肥中添加尿素15-20kg等,以此确保玉米作物的健康成长,避免出现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情况。若土壤本身肥力中等、营养成分适中,且目标产量处于每亩900-1000kg,则可以在每亩基肥中添加100-130kg的商品有机肥、20-30kg的复合肥,同时在每亩苗肥中添加15kg尿素、在每亩穗肥中添加10kg尿素。若土壤肥力较低、营养较少,且目标产量在每亩750-900kg,则可以在每亩基肥中添加100-120kg商品有机肥、30-40kg复合肥,同时在每亩苗肥中添加5-8kg尿素、在每亩穗肥中添加10-14kg尿素。根据具体土壤情况,针对性添加不同的肥料与肥量,为玉米作物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种植人员在施加肥料前,不仅需要考虑到所添加肥料类型、具体量等是否满足玉米作物在当前阶段的营养需求,同时也需要综合考虑后续的养地、整地工作,持续提升土壤肥力,以确保玉米作物年年高质高产。

在增强土壤肥力方面,还需要综合实际情况,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尽可能加大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该项技术具有显著的绿色、健康特点,同时也可以成为处理秸秆的方式之一,降低玉米种植户处理秸秆的成本、采买肥料的成本等,为玉米种植业的可持续健康、绿色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其二,促进绿肥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建立畜禽类粪便的回收渠道、消杀处理渠道等,减少商品有机肥的应用频率,保证土地、玉米作物的绿色健康;其三,拓展施肥方式,保证施肥方式的多样化,以此满足不同地理条件的施肥需求,如机械施肥、人工施肥、半机械半人工施肥等方式,以此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通过做好上述三方面工作,并在施肥期间结合实际情况严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推广高效绿色施肥技术,降低施肥成本、提升肥力利用率,有效减少化肥使用量,最终实现减肥、增产目标。

④合理密植

为保证玉米种植环节的合理、有效,需要玉米种植户结合实际情况落实精细化管理模式,在不影响玉米产量、品质的前提下,将保护玉米种植环境放在首位。为此,需要玉米种植人员结合地区气候条件、种植时间、玉米品种及相应特点、基肥类型与用量等相关因素,合理把控玉米密植度。为进一步凸显绿色防控理念,玉米种植人员可以采用多样化管理模式对田间作物进行管理,如丰富田间作物类型,在同一生态区中种植具有抗倒伏、抗病虫害的不同杂交品种,这样不仅能够间接提高作物的抵抗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田间作物单一,从而防止病虫害出现后对种植户造成严重损失。此外,还需要确保种植区域的生态平衡,如保证鸟类、蜂类等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利用生物防治角度实现绿色环保的病虫害防控效果。

⑤清除杂草与杂物

在玉米种植期间,玉米种植户应当多查看田间杂草生长情况,及时清理田间生长的杂草与杂物,避免杂草密度过大而影响玉米作物根部的通风,确保玉米作物根部始终保持在相对干燥、通风的条件,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田间病虫害的滋生与扩散,进一步提高玉米作物自身品质和产量。

2、绿色病虫害防治

①物理诱杀

在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需要借助更多的科技、设备实现高效、低污染的工作效果。在玉米种植期间,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构建虫情预警系统,将能够识别、捕杀、性诱虫害的设备安装在虫害主要寄生的作物田或易发生虫害的场所,而后在此类设备中安装无线通信模块并接入虫情预警系统,必要时也可以在此类设备附近加装视频监控终端,从而更好地通过线上方式观察设备是否存在损坏、异常以及虫害具体情况等。目前,较为常用的虫害捕杀设备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太阳能杀虫灯。该装置能够充分利用害虫所具有的趋光性特点实现绿色、无污染的诱杀效果。该装置在实际应用时具有针对特定虫群的灭杀效果良好、管理简便等优势,通常情况下仅需要在每1公顷安装1盏太阳能杀虫灯即可起到有效的害虫灭杀效果。此外,利用虫情预警系统也可以实时观察到该设备灭杀害虫的具体量以及设备自身完整性,以便于及时指派工作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打扫,确保太阳能杀虫灯的正常、稳定运行;其次,性诱剂灭杀。在诱捕器中放置草地贪夜蛾性诱剂,每亩配置1套诱捕器。根据该害虫特点,将诱捕器放置在距离地面高约1.3-1.5m处即可实现良好的虫害诱杀效果;最后,使用糖醋液等混合液体。部分害虫具有显著的趋化性特点,因此可以将糖醋液倒入容器内并放置在特定位置实现害虫灭杀效果,此种方式能够有效针对玉米作物中所存在的黏虫、玉米螟、地老虎等虫害,同时此种方式还具有绿色环保特点。

绿色防控技术的重点在于预防。为此,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实现玉米作物虫情的提前预警效果。虫情预警系统不仅包括上述的各类灭虫、诱虫部分,同时也包括现代电、光以及数控等先进技术,可以借助感知设备监测各个点位的作物生长情况、病虫害情况、环境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实现了玉米田间的无人化自动管理。不仅如此,该系统还可以通过增添其他设备而实现更多农业种植管控效果,如自动化诱虫、杀虫、排水、分装、采集等。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利用视频监控设备周期性采集害虫诱捕器中虫群尸体图片信息,同时借助无线通信模块自动化上传至虫情预警系统平台,平台数据库会自动存储、记录所上传的内容并以表格形式体现。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调取每日记录情况,查看相关图片内容判断诱捕器灭虫情况,在大量数据样本综合分析下便可以得出该阶段虫害数据,如虫害情况、分布、特点及变化等,最终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制定行之有效的绿色防控策略,实现玉米田间的动态化、精准化、科学化管理。

②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技术属于玉米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的关键部分,通过生物防控不仅能够取得显著的病虫害防控效果,同时也能够有效达成绿色环保要求。玉米作物不同生长周期中所出现的虫害、病害种类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所采用的生物防控手段也截然不同。以玉米苗期中的玉米螟为例,针对该阶段的虫害可以使用苏云金杆菌方式进行生物防控防治,该手段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且不会影响玉米作物本身质量、不会残留毒素、不会对其他生物及玉米田间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影响,具有显著的虫害防治成效。尤其是在该虫害的集中侵害时期内,可以适当提高苏云金杆菌的应用频率,一般建议每5-7天应用1次,综合实际情况连续使用2-3次即可。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属于寄生蜂,赤眼蜂会将蜂卵产在玉米螟卵内进行发育,本质上属于一种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此种生物防治方法需要参考玉米螟产卵时间,在玉米螟产卵初期放蜂2次,首次放蜂后需间隔5-7日方可进行二次放蜂,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赤眼蜂在玉米田间的覆盖率与存留率。为更好地防治玉米螟等相关虫害,可以每亩放蜂7500-8500头。

③化学防控

化学农药的使用会对玉米生长、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必须科学控制化学农药用量。通常来说,化学农药应在玉米病虫害高发期使用,根据病虫害类型选择适宜的化学农药成分,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显著的病虫害防治成效。在采用化学防控手段进行玉米病虫害预防与治理时,应按照绿色防控原则,选择毒性较小、环境污染较小、土地影响小的杀虫剂,并根据病虫害情况,科学控制杀虫剂用量。如玉米螟、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可以选择含有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氟氰菊酯等成分的杀虫剂。具体防控时间可根据玉米田间普查情况而定,要尽量选择在清晨或者黄昏时施药。化学农药的施药应在低龄幼虫高峰期使用,如果选择应用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应选择在虫卵孵化盛期施药。同时,还需要科学选择施药方式,如轮换用药、混合用药等,并科学控制药量,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

综上所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推广能够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科学水平与防治效率,是保障玉米生产安全与高质高产的重要举措。在实际开展玉米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要根据玉米生长习性、气候环境、农技水平等具体情况,依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选择适宜的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用以保证病虫害防治成效。

(作者单位:1.028300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28319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3.028322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东明镇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