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与诊断及防治措施的研究探讨
作者: 多扎牛巴氏杆菌病又被称为出血性败血症,是由革兰氏阴性染色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发病之后患病牛主要以高热、多脏器出现出血、败血症、急性肺炎和胃肠道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一旦出现患病牛,病原就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着整个群体快速传播蔓延,致死率能够达到10%以上。该类疾病目前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给牛养殖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青海省治多县牛养殖产业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养殖规模扩大背景之下以牛巴氏杆菌病为代表的外来传染性疾病的传入风险极大增强,疾病的防控压力逐渐增大,一旦处理不当,将会对牛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本次研究探讨了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与诊断和防治措施,希望对更好地控制概率疾病的发生流行,确保养殖安全有一定帮助。
一、牛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
1、病原学
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体是多杀性巴氏杆菌,属于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无鞭毛、非芽孢形成的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在普通显微镜下呈短杆状,两端钝圆,一般为0.5~1.5μm×1~3μm大小。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环境适应性强,可以在土壤、饲料、饮水等环境中长期存活,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剂如氧化剂、碘伏、过氧化氢等都能迅速将其杀死。但在自然界中该菌可在动物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寄生,并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体外,从而传播给其他动物。
2、致病机理
多杀性巴氏杆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牛体内,穿破牛的皮肤、黏膜等天然免疫系统,进入牛体内后利用牛体内的营养迅速生长繁殖,产生大量细菌,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多种毒素,如内毒素、外毒素等,这些毒素可导致牛的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全身性症状。此外,多杀性巴氏杆菌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以及菌体本身可引起免疫细胞的损伤,导致免疫功能受损,使牛更容易受到其他病原菌的感染。细菌感染机体之后,还会引发机体出现多发性的炎症,如充血、水肿、渗出等,炎症反应会进一步损伤组织细胞,加重病情。同时病理组织学多种多样,如脓肿、蜂窝织炎、关节炎、肺炎、肠炎等,导致牛的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3、流行特点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高度致死的传染病。养殖场中巴氏杆菌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牛,可以通过其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呼出的气体中含有的病原体,成为传播的源头,另外,病牛的粪便、尿液、口水等也可以污染空气、饲料和饮水,使病原体通过这些途径传播。从易感群体来讲,任何年龄品种的牛对病原的易感性都很强,其中犊牛是最易感的群体,尤其是那些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的幼牛。此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牛也容易感染此病。该种疾病在大多数养殖场中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此时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有利于病原体的生存和传播,疾病在牛群中传播迅速,一旦有牛感染,很快会导致大规模的疫病。
二、牛巴氏杆菌病临床症状
牛巴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一般为2~5d,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划分成急性败血型、肺炎型以及水肿型。急性败血型主要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精神沉郁,食欲废绝,黏膜呈青紫色,呼吸困难,鼻流带血泡沫,腹泻,粪便带血,病牛多在24h内因虚脱而死亡。肺炎型最为常见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干咳,鼻流无色或带血泡沫,严重时出现口呼吸,病牛迅速死亡。水肿型发病之后病牛胸前和头颈部水肿,有疼痛感,舌、咽高度肿胀,呼吸困难,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眼红肿、流眼泪,病牛常因窒息而死。
三、牛巴氏杆菌病病理学变化
病死牛解剖之后可以发现急性败血型血液呈暗红色,凝固不良、全身各脏器充血、出血,脾大,充血、出血,肝脏、肾脏有出血点,心瓣膜和心内膜有出血点,肺脏充血、出血,呈暗红色。肺炎型主要以肺脏病变为主,肺泡肿大,质地变硬,肺泡间隔增宽,充满炎症细胞,肺实质内有出血点,胸膜充血、出血。水肿型则体现出皮下组织、黏膜、眼结膜高度水肿,咽喉部、舌头肿胀,表面有出血点,心包积液,心脏肿大,肺脏水肿,质地变软。
四、牛巴氏杆菌病实验室诊断
1、涂片染色
准备牛巴氏杆菌病病料(如血液、脾脏、肺脏等)、载玻片、生理盐水、革兰氏染色液(结晶紫、碘液、酒精等)。然后将病料制成涂片,均匀涂布在载玻片上,在室温下干燥然后固定,加生理盐水覆盖涂片,进行初染,加碘液进行媒染,使菌体着色,加酒精进行脱色,除去多余的染色剂,加复染剂(如番红)进行复染,使菌体呈现红色,最后,用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将染色好的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革兰氏阴性染色的棒状杆菌不存在,芽孢两端钝圆。
2、分离培养
若病牛已经死亡,可以从尸体的心脏、肝、脾、肺等器官中采集样本,若病牛仍然存活,可以从其鼻腔、口腔、消化道或生殖道采集分泌物或排泄物。将采集到的样本加入无菌生理盐水或缓冲盐水,进行稀释,用无菌棉签或注射器抽取稀释后的样本,然后将处理好的样本接种到含有血清的培养基上,如血液琼脂平板、巧克力平板等,将培养基放入含有5%二氧化碳的恒温培养箱中,保持37℃左右的温度,进行培养。在培养24~48h后取出培养皿,观察菌落形态,可以分离得到的菌落为灰白色、湿润、有光泽、圆形或稍扁平、边缘整齐。挑取典型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荚膜染色,观察菌体的形态和结构,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呈球杆状,两端浓染。
五、牛巴氏杆菌病鉴别诊断
1、与牛炭疽病的鉴别诊断
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而牛炭疽病则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两者的病原体不同,可通过实验室检测进行区分。此外,牛巴氏杆菌病病程发展较快,病牛在短时间内出现高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迅速恶化。而牛炭疽病病程发展较慢,病牛出现症状后,病情会逐渐加重,病程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牛巴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急性炎症,如肺充血、出血、坏死等,而牛炭疽病的病理变化则主要表现为慢性炎症,如肺纤维化、炭化等。
2、与牛气肿疽的简便诊断
牛巴氏杆菌病与牛气肿疽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如高热、呼吸困难等,但两者在病因、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上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进行诊断时,需要仔细鉴别。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呼吸困难、咳嗽、鼻流涕、腹泻等,病理变化表现为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特别是肺脏、肝脏、脾脏等。治疗上,青霉素类、庆大霉素等抗生素疗效较好。而牛气肿疽则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高热、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发绀、全身肌肉震颤等,病理变化表现为局部组织发生气肿、坏死,严重时可导致组织坏疽,治疗上,青霉素类、链霉素等抗生素有一定疗效,但需配合清创、引流等治疗措施。
3、与牛恶性水肿的鉴别诊断
牛巴氏杆菌病与牛恶性水肿在临床症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两者都表现为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因此需要对两种疾病做出有效的鉴别。从病因上区分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而牛恶性水肿则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这两种病原体属于不同的菌属,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首先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从临床症状上牛巴氏杆菌病的病牛出现高热、呼吸困难、腹泻、皮肤发红等症状,而牛恶性水肿的病牛则表现为急剧腹痛、可视黏膜发绀、呼吸急促、全身肌肉紧张等症状。此外,牛恶性水肿的病牛还会出现肚皮下气肿、腹胀等症状。从病理变化来看牛巴氏杆菌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全身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而牛恶性水肿的病理变化则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腹膜炎、气肿等,通过详细的病理检查,可以发现两种疾病的病理变化存在明显差异。
六、牛巴氏杆菌病治疗措施
确定疫病之后应该立即封锁养殖场,将染病牛单独隔离,并对污染圈舍进行有效的清理,坚持每天上午下午各消毒1次,持续1周以上,推荐使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10%的生石灰乳。对于有治疗价值的牛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该坚持强化抗菌、消炎、补充能量为治疗原则,患病牛使用30%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使用剂量为10mL并搭配使用10%的樟脑磺酸钠10mL、10%的葡萄糖注射液300mL,混合之后缓慢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使用3d为一个疗程。对于病情严重的患病牛,除了采用上述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搭配使用40%的乌洛托品80mL、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0mL、10%的维生素C注射液40mL,混合之后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使用3d。按照上述方案进行3~5d的治疗之后,病情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对于养殖场病情较为严重,没有治疗价值的牛群,应该立即进行淘汰无害化处理,切断病原传播渠道防范该种疾病在养殖场中周期性地传播蔓延。
七、牛巴氏杆菌病预防措施
1、加强免疫接种
牛养殖管理过程中为有效预防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流行应该根据牛群的健康状况、年龄、用途等因素确定免疫接种对象,通常对幼龄牛、母牛和种牛进行免疫接种,以保护新生犊牛和提高整个牛群的生产性能。根据疫苗的保护期限和当地的疫病规律,制定合理的免疫接种时间,通常每年秋季进行免疫接种,以应对次年春夏季节可能出现的疫病。常用的免疫接种方法有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和口服等,应根据疫苗类型和牛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免疫接种方法。免疫接种过程中应该建立免疫接种档案,记录牛只的品种、年龄、性别、免疫接种时间、剂量和疫苗生产厂家等信息,检查和分析免疫接种效果,及时调整免疫接种计划。接种期间推荐使用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灭活疫苗100kg以下的牛,每头使用4mL,100kg以上的牛,每头使用6mL,免疫期9个月。
2、加强引种检疫管理
在外引种过程中,应充分了解供种场的疫病状况、种牛的健康状况和免疫接种情况等信息,尽量从疫病防控严格、种牛健康的供种场引进种牛,避免引入带菌牛只。引进种牛前,应对种牛进行严格的检疫,包括临床检查、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等,发现病牛或带菌牛只,应立即隔离、治疗或淘汰,确保引进的种牛健康。对新引进的种牛进行隔离观察,观察期至少1个月,其间应加强饲养管理,确保种牛健康,并定期进行疫病检测,观察期满后,确认种牛健康的,方可与原有牛群接触。
3、加强营养管理
在牛巴氏杆菌病预防期间,应加强牛的营养管理,以此来提高牛抵抗力。饲料在选择过程中确保营养全面均衡,包括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适当提高饲料中的能量水平,以满足牛的生产需求和能量消耗,同时添加一定比例的纤维饲料,促进牛的消化功能和肠道健康,保证饲料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平衡,增强牛的抵抗力。比如成年肉牛玉米秸秆、麦秸、豆秸等纤维饲料占50%~60%、玉米、小麦、大米等谷物饲料为30%~40%、豆粕、菜籽粕、棉籽粕等蛋白质饲料在5%~10%,矿物质和维生素预混剂为2%~5%。饲喂过程中应该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添加,一般每天喂食3~4次,避免一次性喂食过多,导致消化不良。注意饲料的加工处理,确保饲料中的营养能够充分吸收,例如,将秸秆切碎、磨碎,与谷物饲料混合均匀,观察牛的食欲和消化情况,适时调整饲料配方和饲喂方法。如发现食欲不振、消化异常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
4、强化饲养环境消毒
牛舍环境消毒剂的选取应考虑消毒剂的杀菌谱、稳定性、安全性、环保性等因素。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了卤素类消毒剂如漂白粉、消毒威等,这类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细菌、病毒、真菌等均有杀灭效果。或者氧化剂类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这类消毒剂具有氧化作用,能够破坏细菌、病毒的细胞结构,使其死亡。或者醛类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等,这类消毒剂具有广谱杀菌作用,对细菌、病毒、真菌等均有杀灭效果。上述几种消毒剂的使用浓度,一般控制在0.1%~10%左右,要严格按照消毒剂的使用说明书规范药物的使用剂量,同时,在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时需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确保消毒效果达到预期,同时避免对牛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5、加强宣传教育
为了有效防控牛巴氏杆菌病,除了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和严格的疫病防控措施外,加强养殖户牛巴氏杆菌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也至关重要。养殖户需要了解牛巴氏杆菌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特点、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知道巴氏杆菌属于条件病原菌,平时在牛上呼吸道处于休眠状态,一旦外界气温剧变,迅速刺激机体激活病原,病原菌快速繁殖,毒力迅速增强,导致宿主牛体疫病发生。同时引导养殖户掌握牛巴氏杆菌病的诊断方法,包括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测。当牛出现发热、肺炎、内脏出血、急性肠胃炎等症状时,应高度怀疑牛巴氏杆菌病,并及时请兽医进行确诊,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养殖户应积极参加当地兽医部门举办的牛巴氏杆菌病防控知识培训,了解最新的防控技术和研究成果,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养殖户自身的疫病防控能力,为我国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巴氏杆菌是自然环境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性致病菌,传播渠道多种多样,在健康动物的上呼吸道黏膜当中普遍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导致动物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是牛养殖管理过程中卫生调控不合理,应激因素较多,牛群受到寒冷、闷热、气候突变、潮湿、拥挤、圈舍通风不良等诸多因素影响之后,就会给巴氏杆菌的入侵传播产生毒素提供条件。因此,在养殖管理期间应该注重做好牛群的针对性管理,保持圈舍通风良好,防寒保暖,发现患病牛之,应该立即隔离,并进行有效的病原分离鉴定,规范地选择抗生素进行治疗,对未发病的牛群进行紧急的免疫接种,提高牛群身体抵抗力,从而缩小疫病发生范围,保证养殖安全。
(作者单位:815499 青海省玉树州治多县加吉博洛镇农牧业技术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