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技术与林业病虫害有效防治方式的研究分析
作者: 孟艳波当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条件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人们行为的影响,在我国不同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破坏等现象,环境污染的现象也愈发严峻。近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遵循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此,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植树造林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植树造林建设,我国的森林覆盖面积不断提升,整体的林业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林业的发展。但是在林木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影响,从而降低林木的质量和产量。因此,需要重视植树造林技术的应用,积极寻找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一、植树造林技术应用与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我国通过在林业建设中大力发展植树造林技术,目前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我国的林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在我国生态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植树造林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植树造林建设中,由于造林技术不科学、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到位等问题的影响,不仅会对林木的质量和产量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也会影响植树造林建设的功效,制约着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林业建设方面的探索比较晚,所以在实际的植树造林建设与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也在不断寻找优化和改善的方法,从而弥补各种缺陷和问题。基于此,为了进一步发挥植树造林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以及林业发展的积极影响,相关的植树造林技术人员需要掌握科学的植树造林技术,寻找更多绿色、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实现我国林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植树造林技术分析
1、做好苗木育苗工作
在正式开展植树造林建设之前,需要做好苗木的育苗工作。在科学的育苗工作下,能够显著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促进苗木的健康生长发育。因此,需要提升育苗工作的有效性。在实际的育苗工作中,需要重视育苗基地的选择,以地势平坦、土质肥沃的土地为主,也要确保育苗基地周围有河流或湖泊,保证充足的水资源供应,或者育苗基地能够方便排灌设施的建设。
2、进行苗木种子处理
在育苗工作之前,需要进行苗木种子的处理。首先,需要进行苗木种子的筛选,剔除各种有缺陷以及携带病原菌的种子,选择粒大饱满的苗木种子。同时,需要对精细挑选的苗木种子进行药剂浸泡处理,也可以使用种子包衣剂进行种子处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防止各种害虫的侵扰。另外,在实际播种之前,需要合理选择播种的方式和范围,以机械播种为主,能够提高苗木的整齐性。之后需要进行喷水保湿,并进行催芽处理。
3、建立苗木种子库
苗木种子库的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措施,能够对湿地植被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影响。需要对种子库的组成进行分析,了解当地受损湿地的苗木品种,评估整体的资源储备状况,对湿地植被的恢复情况与能力进行判断,从而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对于部分的湿地植物来说,自身就具有储存种子库的能力,所以对处于泥底的种子来说,通常不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需要对地表的植物进行分析。在完善的种子库管理下,能够降低各种外界环境的干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抵御性。另外,在种子库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实现湿地植被的重建,对各种濒危物种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4、完善种子的分类管理
对苗木的种子进行分类管理,能够提高种子库的管理能力。首先,需要根据种子在土壤中的残留时间不同,可以将种子库分为暂时性与持久性两种。同时,需要根据种子在土壤中的活性时间不同,也可以将种子库分为短期性、暂时性、长期性三种。另外,需要完善种子库的大小和结构。根据单位面积内不同密度的种子进行科学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种子库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需要适当调整。
三、植树造林的技术方法
1、播种造林法
播种造林法是常用的造林方法之一,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将苗木种子均匀地进行撒播,确保苗木的发芽与生根,保持健康的生长状态。通常情况下,播种造林法主要用于面积较大以及地势相对复杂的种植地区,能够起到较高的应用价值。播种造林法具有很多的优势,整体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而且苗木种植的时间比较短,成本支出也不高。同时,在开展播种造林法技术之前,也要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需要对播种区域的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包括土壤、水文、地质等,并且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进行科学选择,以此来保障苗木种子的出芽率在预期范围内。
2、植苗造林法
植苗造林法就是将发育至适宜移栽阶段的苗木进行移栽,选择根系完整、长势健康的苗木,移栽到相应的种植区域内。植苗造林法对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具有积极的作用,属于植树造林技术中最常见的技术手段之一。植苗造林法的优势十分显著,不仅操作流程简便,而且不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移栽后的苗木成活率也很高。在植苗造林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苗木的质量满足造林技术的基本要求,需要表现出优良的性状,同时也要科学选择种植的区域,确保种植区域满足苗木的种植和生长需求。另外,当苗木移栽工作完成后,需要定期对移栽后的苗木进行观察,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避免周围环境对苗木的生长产生影响。
3、分殖造林法
在分殖造林法的应用过程中,植树造林技术人员需要将苗木的根部以及枝干进行适当地裁剪,然后将这些裁剪出来的根部和枝干进行定植。分殖造林技术与传统的植苗造林技术相比,不需要单独进行苗木的培育,而且整体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在与其他技术相比之下,通过分殖造林技术培育的苗木成活率显著提高。通常情况下,往往会在果树的种植过程中会采取分殖造林技术。但是,分殖造林技术对土壤质量以及生长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在实施分殖造林技术的过程中,需要选择整体环境优良的种植区域,在一些面积较大、范围较广的植树造林建设工程中,则不建议采取分殖造林法。
四、植树造林的程序
1、场地清理
对植树造林的场地进行清理,是进行植树造林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确保种植场地的整洁,才能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也能为苗木的生长发育提供开辟的空间。首先,在苗木栽植之前,要进行造林地彻底的清理工作,完善各项环境清理措施,清除多余的灌木、枯枝、杂草等,提高地面的整洁度。同时,要将之前残留的树根、倒木等也进行清理。另外,需要完善整体植树造林技术中的相关介质,为苗木的生长提供最佳的环境。对于场地的清理工作来说,不同造林地也要采取不同的措施,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和道法自然的相关准则。
2、科学整地
植树造林建设与农业种植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进行植树造林活动之前,也需要对种植区域进行整地。在植株造林建设的整地环节,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确保整体种植环境与区域种植环境的协调性。如果需要进行区域整地,可以采用带状或块状的整地方式。全面整地需要在大型机械的辅助下,对种植区域进行全面的翻垦,通常会在广阔平坦的区域选择全面整地的方式。无论是哪种整地方式,都能够对土壤环境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使土质变得更加松软,去除土壤中的各种石块和土块,使栽植的苗木更易成活。
3、苗木移栽
苗木移栽是植树造林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只有做好了苗木移栽工作,才能确保整体造林活动的完整性与科学性,真正发挥植树造林的作用。在移栽的过程中,也会根据不同的植树造林技术,来选择相应的苗木移栽方式。在利用植苗造林技术进行植树造林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在种植地挖掘适当大小的土坑,并且将苗木以垂直的方式置于土坑中,之后覆盖表土,确保将土壤压紧压实。在移栽的过程中也要选择好时期,温度和湿度要选择在适宜的区间内,避免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否则就会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
4、养护管理
①灌溉
水资源是植树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所以在苗木的养护管理过程中,需要按照苗木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在苗木移栽工作完成后,需要灌溉充足的水源,在灌溉的过程中需要稳固苗木,避免苗木被水流冲倒。在苗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环境,如果长期干旱少雨,那么就要进行适当的灌溉工作;如果出现连续降雨的现象,那么要注意观察苗木生长区域是否发生洪涝,当发生洪涝时,需要做好相应的排水工作。避免土壤湿度过大,造成苗木根系的缺氧,从而发生根部腐烂等现象。
②施肥
在苗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元素的支持,才能提高苗木的抗性,保障苗木的茁壮生长。在施肥管理中,需要根据苗木生长的土壤情况考虑施肥的种类和用量,施肥的时间最好选择在雨后。在苗木生长的前期,需要以氮肥为主;在苗木生长至中期时,也可以适当进行追肥;在苗木的生长后期,主要以钾肥和磷肥为主,能够促进苗木的木质化,加快苗木的生长发育。
③除草
在苗木生长的环境下,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灌木和杂草,这些灌木和杂草不仅会与苗木抢夺养分,不利于苗木的正常生长,而且容易滋生各种病虫害,还会增加火灾的风险。因此,在植树造林过程中,需要进行除草管理。可以通过喷施除草剂的方式来进行除草,效果和效率都十分显著,比如可以使用环嗪酮水分散粒剂等药剂进行除草。也可以适当进行松土,降低各种杂草的滋生。
④修剪与间苗
当苗木生长发育至一定的时期后,需要进行适当地修剪与间苗工作。在苗木的养护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苗木生长环境的光照、水分、温度、养分等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间苗工作,能够使苗木的生长密度保持在合理范围内。适当修剪苗木的枝干,能够降低大风等恶劣天气对苗木生长的影响。通过适当修剪苗木顶端的枝干,可以消除苗木顶端优势的影响,增加苗木的冠幅。
⑤防寒保暖
对苗木进行防寒保暖也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在苗木移栽工作完成后,除了浇水和施肥等管理以外,需要做好对苗木根系的覆盖保护。可以选择地膜、麦糠等作为覆盖物,能够有效提升土壤温度,降低水分的蒸腾流失,有利于苗木的根系稳固,促进根系的伸展生长。但是在覆盖物的选择中,要做好相应的消毒处理工作,避免覆盖物中的病原菌和虫卵对苗木的健康生长造成威胁。
五、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化学防治
在植树造林建设中,化学防治是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最普遍和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各种化学杀菌剂和杀虫剂来消灭各种病原菌和害虫,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但是在应用化学防治的过程中,也要遵循保护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则,严格控制化学药剂的用量和频率,也要避免使用较高浓度的化学药剂,避免化学药剂中的化学物质对苗木的生长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在苗木发生了严重的虫害,通常会使用噻虫啉、氯氰菊酯、噻虫·高氯氟、阿维菌素等,能够有效控制虫害对苗木的破坏。但是也要根据具体发生的虫害类型,来合理选择杀虫剂。比如苗木出现了螨虫、线虫等虫害时,可以选择5%的阿维菌素。常见的化学杀菌剂有春雷霉素、甲基硫菌灵、石硫合剂等,比如苗木出现了腐烂病,可以使用3%的甲基硫菌灵进行防治。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也是苗木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物理防治不需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剂,通过物理的手段来防治病虫害,不会对苗木生长的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树干涂白处理,其实就是将石灰水涂抹至树干处,能够有效防止各种病虫害对苗木的侵扰,避免害虫进入树干内部,同时还能起到对树木的保暖作用。常见的物理病虫害防治技术还有害虫诱捕器、杀虫灯等,根据害虫的习性特点,将害虫吸引至相关的物理杀虫设备中,能够实现对害虫的集中捕杀。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就是会对当前生态环境内的昆虫进行无差别捕杀,包括各种有益的昆虫,对林业生态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也可以使用黄板、屏障法等物理防治技术,可以阻止卷叶螟、斜纹夜蛾等对苗木的破坏。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绿色、高效、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主要是以天敌的方式来对各种病虫害进行消灭,具有成本低、维持生态平衡等优点,不需要使用各种化学药剂,也不用采取各种物理技术手段,就是在自然的环境下,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通过在苗木生长的环境中,释放一些害虫和病原菌的天敌,能够有效控制林业生态环境中的病虫害。比如以苗木生长中常见的黄刺蛾害虫为例,这类害虫主要啃食苗木的叶子,会造成叶片的裂口,影响苗木的正常光合作用,所以可以通过释放黑斑小峰等方式,对黄刺蛾进行消灭;也可以繁育一些益鸟,比如啄木鸟等,能够有效控制松毛虫、天牛等害虫的繁育;也可以投放一些瓢虫、蜘蛛等,对各种害虫进行捕食;或者种植一些捕虫草也能起到消灭害虫的作用。对于各种病害来说,可以使用芽孢杆菌、链霉素、真菌病毒、噬菌体等进行生物防治,也能对各种病害起到有效的防治。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水平,需要进一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建设工作,不仅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而且在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平衡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我国在各种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因此,必须重视对林业资源的管理,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植树造林技术人员需要重视各项技术措施,使植树造林技术更加科学、合理,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开发更多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降低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这些措施的促进下,为我国的林业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单位:132222吉林省永吉县大岗子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