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树炭疽病发生规律及其综合防控技术的灵活运用

作者: 尚荣军

柿子树是柿科的一种果树,在我国有很长的种植历史。它的果实可直接食用或药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树干较大,在生长期叶片肥厚深绿,秋天果实鲜艳,具有很好的观赏性和采果性。炭疽病是柿子树常见的病害,会严重危害柿子的产量和质量。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柿子树炭疽病发病症状及影响因素,总结了炭疽病发病规律,探讨了有效的防控技术,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促进柿子树种植产量和质量的提升。

炭疽病是柿子树种植主要的病害,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旦发生,会导致柿子树枝干枯萎,叶片大量脱落,树体衰弱直至死亡,给柿子树种植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和种植人员要充分掌握柿子树炭疽病的影响因素、发病症状及规律,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综合防控技术。

一、柿子树炭疽病发病症状及影响因素

柿子盘长孢菌是引起柿炭疽病的主要病菌,柿子树炭疽病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其主要为害果实及嫩枝,引起果实腐烂、整株枯死,也可对贮藏期的柿子造成危害。

1、柿子树炭疽病发病症状

①果实发病。该病的早期症状是有针尖大小的暗棕色小点,然后逐渐扩展成椭圆状,5mm以上的病斑中间凹陷,密集分布着灰、黑等小颗粒。在潮湿的环境下,从病组织中喷出粉红色黏性小孢子。在1个果实上通常出现1个或多个不规则的病斑,造成果实过早脱落腐烂。②新梢发病。新梢发病初期,先有一个黑色的小斑点,然后慢慢扩大,变成椭圆形或褐色的病斑,中间略凹,表面有纵裂,同时还会有一些黑色的小颗粒。病斑长度10—20mm,在潮湿的情况下,会有粉红色的粘稠液体流出,病斑周围的木质部分已经腐烂,病梢很容易被折断,当病斑围绕着树枝一周时,病斑以上的枝条就会全部死亡。③叶片发病。叶片发病初期为黄褐色,后逐渐变黑,病斑形状为长方形,形状不规则,上面有许多小黑点,湿润时会流出粉红色的黏液。病斑环叶柄一周后,叶子会脱落。

2、柿子树炭疽病影响因素

①气候条件。柿子树炭疽病的发生与气象因子有着很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5℃—30℃是柿子树炭疽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28℃—30℃是其最适生长温度。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菌丝生长和产孢都要求较高的湿度,因而其发生与降雨量和湿度有密切关系。总体来看,在降水较少的年份,病害较轻;相反,如果年份降雨多,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病菌的孢子生成,有利于病害的扩散和感染,造成病害加重。②树龄。调查显示,柿子树炭疽病病原与树龄呈显著的负相关,树龄愈小,发病程度愈重。随着树龄的增长,病害的发生程度也相应降低。对于树龄超过15年的树木,基本没有疾病或疾病对树木的生长和果实造成很小的伤害。说明柿子树幼苗期是最易受害的时期。因此,控制柿子树炭疽病的关键在于苗期和幼龄时期。③品种。结果表明,同一栽培方法下,柿子树的发病程度因品种而异,如镜面柿子为高感品种,而牛心柿子、磨盘柿子等则基本不发生病害。④管理措施。种植土壤和栽培措施是影响炭疽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在黏质、砂质土壤上,柿子园发病较重;管理不严的柿园,病害加重;长期施用氮肥,施用有机肥少,灌水过多的柿子树病害加重。用药方式不当也是导致炭疽病防治效果差的一个主要原因,比如用药次数太少,无法达到对病原菌的有效杀灭;施药时间不合理,施药效果差;使用针对性差或效果差的杀虫剂,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施药浓度太低难以达到控制作用,高浓度时,易产生药害,对柿子树果实及相关制品的食用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

二、柿子树炭疽病发生规律

柿子树管理粗放,冬季清园不彻底,树冠郁闭和通风不良的地区也会加重炭疽病。另外,施用过多的氮肥,致使植株过度生长,以及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使用不当都会加重炭疽病。柿子树炭疽病病菌以菌丝形式存在于枝条的病斑内,或在叶片的伤痕、冬芽和病果中越冬。翌年初夏,病菌在春季萌发新的孢子,并通过雨水等途径扩散到新梢及果实上。病菌由伤口侵入潜伏需要3—6d,穿透表皮进入潜伏状态需要6—10d。在北方柿子产区从6月初至6月初发生病害,至雨季为发病高峰期,并持续为害秋梢。果实在6月末到7月初发生病害,7月中旬开始脱落。在多雨的年份,病害发生率较高。枝梢和树干发病多在5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果实的发病时间通常从6月下旬到7月上旬,一直到收获结束。最严重的是在7月末,果实开始掉落。

三、柿子树炭疽病防控路径

1、柿子树炭疽病化学防控方法

视降雨状况,每月2—3次喷洒药物,在雨季来临之前,喷洒“护树将军”1∶3∶500波尔多液、1500—2000倍液50%咪鲜胺;雨天后喷洒25%丙环唑乳油2000—3000倍液,或80%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在6月中旬喷波尔多液1∶5∶400倍,7月中旬喷波尔多液300倍液,8月上旬和8月中上旬喷400倍液,8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乳油1000倍液。柿子树炭疽病菌可以选择咪鲜胺、托布津、吡唑醚霉胺等进行预防,其中以甲基托布津甲维盐多菌灵效果最好。在病情较轻的情况下,用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在柿子树萌芽之前,用5号波美的石硫合剂进行喷洒;6月初到7月,用波尔多溶液1∶5∶400倍稀释后,喷洒1次。在8月上旬,可视病情轻重,用波尔多溶液1∶3∶300倍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进行喷雾预防。在果树病害较轻时,用8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洒;在发生较重时,可在17∶00之后,或者多云多雾的天气,用25%的灭草灵100倍液进行喷雾。每20d用100倍液的灭幼脲喷洒1次。

2、柿子树炭疽病农业防控方法

首先,选择抗病品种。从丰产性能好的良种筛选出抗病品种,并充分利用当地抗病的优良品种。其次,清除病源。在冬季对病枝和枯枝进行修剪,同时要做好柿子园的卫生工作,把落叶、病果、落果等都要及时清除,烧毁或深埋,以降低病害的蔓延。然后,进行苗木处理。育苗时,要将有病的幼苗或有病的植株去掉,用1∶4∶80的波尔多溶液或20%的石灰溶液浸种10min左右再进行定植。再次,降低病原的诱发因素及感染途径。及时防治虫害,保护接口处,防止其他机械损坏,各类创口可用波尔多溶液进行防护。对树干的保护,可以在晚秋时对树干进行刷白。最后,要加大种植和管理力度。要注意肥料的使用,不能过多地施用氮肥,以免徒长。对于条件差的柿子园,应采取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适时灌溉、排水、科学整形、修剪等措施,以提高树体的活力和抗病能力。柿子树对有机肥料较为敏感,施用有机肥后,其生长旺盛,病害发生率低于未施用有机肥的柿园约40%,说明在柿子园施用有机肥时应注意施肥量;在幼龄柿子园中,应适当地减少氮素的施用,并应重视P、K和S、Ca等微量元素的施用。在花期前、幼果期和膨大期,喷施“果实壮蒂灵”0.3%—0.5%的尿素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株喷施尿素0.1—0.2 kg,以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和保花保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证灌溉和排水的通畅。在雨季来临前,要做好水利设施的建设,确保雨停田干、适时降温。如果出现轻微症状,为了避免疾病的蔓延和感染,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必须尽早将病斑刮掉。要遵循刮小、刮早、刮彻底的原则。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小伤疤,容易治疗,创伤小,损伤少,容易愈合。在刮治过程中,要将病斑上已经染病发黑的坏死组织(皮层和木质部)完全刮掉,刮治后要及时涂抹伤口保护剂,如甲基硫菌灵或创愈灵等,以加快伤口的愈合。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整形修剪工作。在修剪幼龄树时,选择适当的枝条3—4个作主干枝,通常不要剪短,对相邻的、同向生长的弱、旺枝进行疏除。目前普遍保留天然的多主枝。在整形过程中,中央主干暂留,每年修剪1/2—1/3的枝条。在修剪盛果期树时,通过对主干枝夹角的调节,使内、外生长力量达到均衡。疏去过密的大枝,以促进内膛枝的生长,培育结果小枝,并支持大枝向外侧斜向上生长,逐步取代原有枝,提高主枝夹角。疏松结合,形成内膛枝。对过高和过强的枝组进行回缩,避免果枝的外移,促进后面新生枝的形成。在修剪衰老树时,由于柿子树隐芽期长、萌发率高,因此,可以利用这一特性,不断地更新,使树体生命力持久,从而达到延长结果年限的目的。

3、柿子树炭疽病生物防控手段

生物防治技术是在柿子树上引进对炭疽病具有显著抑制效果的微生物及天敌,以达到抑制或消除炭疽病菌生长繁殖的目的。由于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任何的污染,也不会给柿子树带来明显的不良效应。生物防治适合在草地或柿子园等环境中进行,若选用优良的生物药剂,采用生防手段防控柿子树炭疽病更为有效。

4、环境联防

柿子树炭疽病的蔓延与周围的环境有很大关系,而环境防御就是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多样性的生态体系,并借助多种生物的力量,采用综合性的防控手段,来维持生态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病率。防治柿子树炭疽病的生态对策包括综合防治害虫、维持草地生态系统、确保土壤质量等,必须将防治工作贯穿于柿子树生长全过程,才能从整体上减少炭疽病的发病率。

四、优化柿子树实用栽培策略

1、优化柿子树品种结构

①柿子树的具体种类。在北方有许多柿子树果实口感不佳。应不断地调整种植环境,加大调查与分析,探讨新的育种途径,深入了解新品种的生育特性,积极引入,增加其种植比重。②考虑成熟期结构。现代柿子树栽培注重经济效益,应从果实成熟阶段着手,选育早熟品种。要加强调查研究,对不同种类的树木进行分层剖析,选择“反季性”的树种,避开柿子果树的销售高峰,在淡季销售水果,既能满足市场需要,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使品种构成得到优化。③果实具体用途。山西省柿子树栽培以食用为主要用途,鲜有加工利用的品种。在北方各地,柿子树各有其独特的优点,如陕西的富平尖柿、山西的蜜柿、山东菏泽的镜面柿,这些品种都有自己的特色。为此,应针对不同地区柿子树种的特性,引入不同的柿子树品种。④优化抗寒性能。在我国北部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限制,尤其是冬天较为严寒,所以在研究柿子树的耐寒能力时应予以重视。柿子树的抗寒能力指的是树枝的抗寒能力,主要有:电导率、可溶性糖、脯氨酸测定、过氧化物酶活性、SOD和蛋白质等。在冬季,柿子树几乎完全暴露在空气中,受自然条件的直接作用。因此,要保证其在冬季具有良好的抗寒能力,首先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要做好防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工作;二是要适当地修剪枝条,确保整枝工作和种植工作的配合。在整形时,应本着“枝条稳固,保持一定高度,培养结果母枝,促进新枝的发育”的原则,避免盲目修剪。

2、提升柿子树育苗质量

①培育柿子树砧木苗。首先,柿子树种子采集应以果实完全成熟为宜,通常于10月底霜降前后采摘。采摘后先将其堆起,变得柔软后揉碎,将果肉中的残渣和杂质洗掉晾干,然后干燥保存。其次,柿子树砧木苗的管理通常在5月上中旬对其进行间苗或移植,待其出苗后有2—3片真叶时用移苗铲将其主根切去。在长至30cm左右时,可采取去心措施,以加速苗木的生长。②培育柿子树嫁接苗。首先,柿子树春季嫁接宜选在3—4月份,当砧木的汁液开始流出,叶片展开时进行嫁接。在柿子树萌芽或接穗萌动而砧木还没有萌发时,不宜进行嫁接。8月中到9月底是秋天嫁接的最佳时间。此时,砧木的表皮还没有脱落,芽点饱满,嫁接效果更佳。其次,柿子树接穗的收集和保存,要在落叶后到发芽之前进行,要选择生长健壮的和品种好的生长枝作为接穗的材料。将接穗放在阴凉的沙坑中,减少水分的散失。待到春天气温转暖,接穗即可发芽。

3、品种结构技术创新

①加大技术投入力度。北方地区柿子树种植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管理方式不科学、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造成柿子树整体产量较低。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增加资金投入,积极引入先进的基础设施,健全柿子树栽培的基本支持设施;其次,要增加科技投资,推广开发新的栽培技术,形成栽培特色,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及时进行专利保护;最后,改良土壤,让土地变得更加肥沃,让柿树得到充分的养分供应。同时,要适时、合理地加大有机肥的施用量,保证土壤的深度改良。②改良完善品种。山西省柿子树栽培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优质品种,为山西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柿子树栽培技术提供了有利条件。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柿子树栽培技术不断创新与改进,提高了柿子树综合利用效率,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山西省柿子树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③创新关键技术。柿子树栽培涉及多个环节,对技术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在接穗的顶端1cm处,用斜方向1.5 cm的切口,在穗芽的下面0.5—0.8 cm的地方,以30°的角度,把顶端的芽片从上到下一刀的底部,再把芽片进行嫁接。这也是当今柿子树改良的一种主流方式。④构建快速营林技术体系。应树立营林技术体系的意识,结合北方地区柿子树的栽培特征,优化柿子树栽培技术。要着力解决枝条耐寒问题,攻克关键技术。通过以上研究,为柿子树种的合理引入及优化改造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综上所述,柿子树作为兼具药用、食用的经济树种,对于推动种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炭疽病是柿子树最常见的病害之一,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是制约柿子树种植的关键原因。在实际种植工作中,相关人员要掌握柿子树炭疽病的发病症状及规律,综合运用化学、农业等防治技术,为柿子树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从而降低柿子炭疽病的发生概率,为柿子树种植以及柿子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044500山西省永济市林业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