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论述及对策分析
作者: 汪寒为有效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深入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此,本文利用分析法与综合法,论述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与研究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以期为提高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信息化建设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实现信息技术赋能农业综合生产。将大数据、无线通信、人工智能、遥感等技术应用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不仅可以节约劳动力,还可以对各生产经营要素进行数智化管理,以科技提高生产效率与质量。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农业资源信息的精准收集,帮助工作人员快速完成地面各类农业资源探测与识别、植被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农作物病虫害和作物产量调查、环境污染监测等,从而以全面、科学、精准的数据信息为农业决策提供依据,提高农业生产服务质量。不仅如此,利用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构建自动灌溉系统,实现农业灌溉的智能化、精准化以及节水化应用,通过新型的农业灌溉方式能够根据植物的种类、生长情况、土壤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自动调节灌溉水量、时间、频率以及灌溉方式,即节省了人工作业成本,还能够保障植物健康生长,将此种技术手段应用大规模农业种植中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2、优化农业经济产业结构
我国农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经济产业结构表现出单一化特征,这种特征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容易受到气候和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如病虫害、旱涝等自然灾害会导致过于依赖单一农产品的地区遭受严重经济损失,不仅如此,农业市场环境变化也非常容易造成农产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供需不平衡。对此,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改善单一经济产业结构,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健全规范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可以为农民提供更便捷的农业信息服务获取渠道,通过及时关注农业市场环境变化、市场销售信息、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政策扶持等信息,可以帮助农民合理调整土地、劳动生产力等传统要素的集约程度与配置关系,从而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可以大幅拓宽传统农业产业化活动空间,在农业信息服务的支持下,农业生产经营者可以摆脱资源的束缚,根据农业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借助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去搭建多样化的农业经营实体,并利用农业信息化技术去有效衔接农业生产前期、中期以及后期,使农业生产、分配和消费得到调节,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调节农业供需。
3、助力农业品牌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助力农业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的基础上,依托于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链条。
①信息技术可以为农业品牌设计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人们更好地结合地域文化特色设计产品。
②信息技术可以更深入地挖掘消费者数据,从而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与偏好的农业产品。
③信息技术能够赋能农业生产、销售全过程,建立种植、深加工、线下线上混合产品营销、售后服务全产业链种植模式。
④信息技术可以为农业品牌的溯源和产权知识保护提供技术支持,保证正宗原产地品牌不会受到侵权、盗用。
⑤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实现全平台的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数字引擎有效推广农文旅,从而带动地域特色产品生产销售,提升农业品牌价值。
4、合理配置经济资源
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整合农业经济资源,并根据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与市场环境变化,重新合理配置相关经济资源,使农业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发展。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存在个体差异性,即不同农民的土地资源各不相同,且农民家庭种植人口数量也不相同,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民间利益也会存在差别。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农业信息化平台,能够对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科学控制,并将农业资源进行整合再利用,从而起到科学控制农业人力生产成本资源的目的,有效防范农业耕种无法和农业人力资源对应,并为解决农业经济水平差距问题提供基础保障。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平台还将融合更多的市场信息和市场商机,为农村地区的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信息参考。
二、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深入开发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
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于,能否利用信息化技术采集、提炼农业行业信息,并将具有价值的信息合理、正确地用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面。因此,有关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围绕农业行业建立并完善信息化平台,并根据农村地区具体情况针对性制定农村信息资源规划目标并构建相应标准,以此为后续的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工作的规范、顺利推进提供保障。通常情况下,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包含以下信息资源:
①农业生产资源与环境信息
其主要是指利用遥感侦测技术对农村地区中的各类信息进行阶段性、周期性采集,如生产环境污染信息、病虫害信息、气候信息、农业工程与土地信息等,以此帮助农村有关部门精准、及时地了解当地农业环境变化、生产资源情况,提高有关部门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指导性、有效性,帮助当地种植者了解地区优势,合理组织农业生产活动内容。
②农业生产共享信息
其主要是指农具、肥料、幼苗、种子等有关农业活动顺利开展的信息。通过整合此类信息能够根据种植者实际情况与具体需求,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农业生产项目并减少农业活动在组织、建设方面的成本信息不对称性,避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出现供求冲突、溢价、劣质产品传播等情况的出现。
③农业生产信息
其中包括不同农作物的库存、产量、播种面积等信息。此类信息需要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其主要用于及时挖掘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而后通过所得信息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起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效果,以此帮助种植者构建科学、稳健、良好的农业生产活动,助力当地农业经济活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④农产品市场信息
其主要包括各类农产品在不同市场下的销售价格,同时也包含全国各地区同类产品的市场信息。该信息资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市场环境的效果,提高农产品市场的规范性。同时,不同地区种植者也可以在该信息资源的指导下针对性调整农业行业结构,建设当前农产品市场需求量高的农产品生产项目,从而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⑤农业科学技术信息
包括最新的农业科技、农产品加工技术、农业栽培技术、科技项目以及农业成果等。此类信息可以成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交流的重要助力,强化农业建设的科学研究。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会直接影响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状态。为此,需要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尤其是在硬件、技术、资金等方面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大力扶持,以此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助力。当地有关部门需要继续向农村,尤其是偏远地区落实宽带资费优化策略,积极推动通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的落实,最大限度上提高互联网在农村、偏远地区的覆盖率,为更多的种植者提供登录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到信息技术在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作用与帮助。例如,在农产品生产、培育过程中,通过合理应用自动化设备不仅可以大幅降低生产难度,帮助种植者减轻生产成本负担,同时也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与农产品质量,如在生产环境中安装智能监控系统、温湿度监测仪等,以确保种植者可以通过手机实时获取农产品生产环境实际情况,如是否存在外界干扰、温湿度条件是否适宜等。
除此之外,在以往的农作物生产过程中,需要种植者以人力方式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此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需要凭借种植者所积累的种植、浇灌经验进行浇灌,而这些经验在转化为实践行为期间往往会携带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进而造成浇灌费水费力或浇灌不及时的情况,降低了农产品的整体质量。通过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可以利用终端传感器帮助种植者实现智能化浇灌效果。终端传感器会实时采集农作物生长环境的水分含量,如空气水分含量、土壤水分含量,同时会记录月平均浇灌次数、年平均浇灌次数,并结合当地月温度情况、年温度情况等信息,帮助种植者分析并计算不同季节下的最佳浇灌频率与单次浇灌量。此外,在信息化建设的帮助下,浇灌工作也无需种植者亲自执行,仅需要根据系统的计算结果将浇灌量与浇灌次数以数据形式输入系统中,系统便会控制浇灌设备自动化完成浇灌工作,而种植者可以进行远程监督操控,以此切实提高浇灌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降低农作物生产方面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的同时也大幅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为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3、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多数农村地区的农业服务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其存在生产关系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现象,导致农产品滞销情况出现,阻碍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并影响了当地种植者发展农业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为此,当地有关部门应当结合实际情况,以探明农村农业生产力与市场需求情况为目标,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并完善农业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加可靠、科学、精确的农业信息查询渠道,以此降低农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帮助种植者更好地了解市场信息、农产品售卖情况以及不同销售渠道成本等。此外,利用农业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还可以帮助种植者分析当年或未来的热门农产品,从而有针对性引导种植者对既有农产品产业进行优化和对农产品类型进行创新,以此构建更加与时俱进、契合市场环境的农业生产经营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农业经济信息咨询服务体系与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因此,若想有效推动农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实现农业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效果,则必须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高端人才的引进,从而不断提升乡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与生产技术水平,为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4、注重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①需要组织业务能力培训
农业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供充足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协助线上学习交流平台的建设与推广工作,帮助更多种植者了解并熟悉利用线上学习交流平台,确保种植者能够自主通过该平台完成学习、提问、交流等行为。同时,有关单位也可以借助该线上学习交流平台,为当地种植者提供具有一定统一性、科学性、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与培训计划,帮助当地从农人员、种植者、农业科技人员等了解农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与前沿信息,并掌握最新市场动向与市场环境。例如,为充分考虑到当地种植者综合能力、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化表现,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学习方式,定期组织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进修课堂、培训班等内容,对各类从事农业行业的人员进行多样化培训,如市场流通、经营管理、生产管理等,为其建立信息化意识与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农业工作的能力。
②需要壮大地方人才队伍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为人才资源。因此,当地有关部门不仅需要注重对专业人员、从农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也需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制定人才培养、人才激励机制,以此确保发展农业经济方面的人才资源具有可持续性特点。在此方面,应当以提供良好就业条件、扩宽招聘渠道、吸引优秀毕业生加入农业信息化建设等方式,提高人才资源储备的丰富性、多样性,以确保有效应对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问题。同时,当地有关部门还需要加强与农业类院校之间的合作,促进校企联合模式的落地,强化农业类院校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鼓励其毕业后参与到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为当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5、增加资金投入,保障资金使用规范
若想有效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在助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则首先需要保证信息化建设中所使用的硬件、软件和技术等条件符合信息化建设标准。但当前部分农村地区的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并不理想,在落实信息化建设期间所使用的硬件设备会出现性能不足、功能不齐全等问题,导致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建设成效并未完全展现。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当地有关部门及政府单位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合理范围内提高对农业行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健全及有效,确保所配置的硬件设备性能可以充分承载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所形成的各类线上平台。
除此之外,当地政府部门需要对种植者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各类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调查,由于农民对设备的功能、型号、具体参数等内容知之甚少,更不要说不同性能、不同型号的设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优劣势。为此,当地政府部门应当及时指导种植者如何进行选购农业生产活动的各类设备,同时指导种植者建立规范的工作作业区,以此提高农业经济活动的专业性与规范性。同时,为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使用情况,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周期性邀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使用情况、具体用途、各项明细等进行审计,确保整个审计工作的公开性、透明性,以此为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对推动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在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开发与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并适当增加资金投入,保障资金使用规范,做好专业人才培养,从而有效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助力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441021湖北省襄阳市植物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