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入研究

作者: 宁冬梅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行,有关人员应当结合实际需求,对现行的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从农业发展角度出发,对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以提高经济管理效果,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管理人员对农业经济管理的实施要点缺乏正确理解,实际制定的管理方案与农村发展需求不符,继而给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农业经济管理的作用

1、制度层面的保障

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施能够为农业扶持政策的落实提供助力,继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提供制度方面的保障。具体而言,管理人员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制度进行优化调整,坚持因地制宜的管控原则,围绕农村经济建设落实各项补贴及优惠政策。同时,管理人员还需对农村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加强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宣传推广,积极引进先进人才,以促进农村地区生产的规范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开展农业经济管理,从制度层面保障农业生产的有序开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村产品的竞争力,还能为新农村建设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基础。

2、经济规范建设

在当前的时代发展中,我国对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这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具体而言,随着多种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效率相比以往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也引发了经营无秩序、无规范等问题,给农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基于此,管理人员应立足根本,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采取适宜的措施转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从而保障农产品生产的规范进行,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的优化,继而建设更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农业资源的统筹规划提供助力。由此可见,通过开展经济管理,指导农业生产及经营的规范进行,不仅可以达成经济规范建设的发展目标,还能减少经济风险的发生,对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提高资源应用效率

现阶段,农村建设仍旧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应用。从实际情况来看,虽然农村地区的物质资源十分丰富,但实际应用效率相对较低,不仅没有充分发挥物质资源的优势,还可能引发资源浪费的问题,给农村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限制。因此,在经济管理背景下,管理人员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资源利用规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具体而言,管理人员需要对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进行充分调查和评估,了解各类资源的分布和潜力,从而制定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开发和利用计划。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资源利用能力,引导他们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此外,还需加强对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资源保护氛围。

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1、生产力有待提高

现阶段,部分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这方面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到位,导致居民的水电使用出现问题,道路交通条件也亟须改善。特别对于山区农村,这类区域的耕地具有更加明显的分散性特征,无法使用大型的机械设备完成耕种,这使得当地农民仅能使用人工操作的方式进行作物种植工作,最终给当地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限制。另外,多数农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对农业种植相关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导致标准化作业的实施受到阻碍。此外,水利设施的缺乏也使得当地农业无法对灾害进行有效抵御,这也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劳动力需要加强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使得老幼群体以及妇女成为农村居民的主要构成。这部分群体对外部信息的接受能力较差,对行业发展变化也难以及时把控,进而导致自身的农业意识不足,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另外,部分基层部门的人员工作能力不足,对农业给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再加上农业工作内容相对繁琐,岗位收入较低,很容易产生消极的工作态度,很容易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安全隐患。

3、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缺失

农村经济发展是提升我国整体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缺乏可靠的经济管理制度,导致农村经济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部分地方政府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足,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限,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必要的支持。其次,现有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与实际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这导致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大打折扣,难以对农村经济活动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这不仅会影响农业经济管理的质量,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此外,部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很难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这不仅会削弱经济管理效用的发挥,进而给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4、农业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产业结构的合理性是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从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农业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较为明显。究其原因,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占比较大,而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一方面,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单一,附加值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也难以带动农民收入的提升。另一方面,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市场波动或自然灾害发生,将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因此,管理人员需注重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设计,发展多元化农业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措施

1、对指导理论进行优化

为使农业经济管理体系得到改善,管理人员就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等进行重点分析,深入研究其中的难点。随后再根据当前农业发展战略、方针等,制定更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给农民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目标等。通过这种方式,农民能够全面了解行业内先进的农业知识及管理方式,并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对整体的管理制度、机制等进行优化。同时,其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农村经济的要求,并对农民的管理意识进行强化。此外,当地政府还需给予农业部门一定的资金支持,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实行相应的监督管控机制,防止经济管理中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浪费及违规行为等问题,这对后续农村经济管理的有序进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完善经济管理制度

首先,整体上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人员需要对现行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全面审视和优化,确保其与我国实际经济发展需求相匹配。这包括但不限于对相关政策法规的修订和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管理人员还需关注各项政策的执行效果,确保政策能够真正落实到位,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其次,加大农村地区资源的合理规划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需要管理人员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村自然资源的分布和潜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此过程中,管理人员还可以通过加强农民培训和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的资源利用能力和保护意识,以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最后,完善农村经济管理的监督机制,针对经济管理的实施过程进行监督,避免资源浪费等现象发生,促进经济管理规范发展。此外,管理人员还需做好对制度体系的应用,以此改正区域内农民的行为习惯,切实提高当地农业生产种植技术水平,并教导农民使用更加先进的农业设备,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3、注重对管理人才的培养

对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基层部门若想使当地的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就需要积极吸引专业的管理人员参与其中,进而给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注入活力,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转型的提供助力。具体而言,管理人员应当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加以明确了解,并增强对相关农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夯实自身的专业基础,避免因能力不足引发经济管理水平下降的问题,给农村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同时,政府部门还需制定更加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切实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继而通过专项培训、训练等方式,增强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培训内容不仅涉及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还需对其管理理念进行转变,从而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够以先进的发展观念完成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基层政府部门才能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此外,农业部门还需联合教育行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输送更多的技术人才。而为了约束这些工作人员的行为,政府部门还需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并对福利政策进行优化,这不仅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能使其行为得到有效约束,对后续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4、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现如今,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相比以往得到了显著发展。因此,为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高效发展,管理人员就需要结合当前的时代背景,科学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设备,以对农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及缺陷。这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经济管理质量,还能有效节约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消耗,进而实现农业部门的长久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且这也可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更加先进的条件。另外,管理人员还可以采用信息设备,对经济管理全过程实施监督管控,确保各参与人员的行为符合规范,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对此,农业部门还需开展适宜的知识教育活动及技术培训活动等,提高农民对现代化技术的认知水平,并增强农民对现代技术、信息设备的应用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其可以结合农村生态环境优化种植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对我国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5、加大对农产品的检测力度

为了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农产品的检测力度,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奠定基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农业部门需要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农民按照规范进行种植、养殖等活动,避免使用违禁农药、化肥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二,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农业部门需配备专业的检测人员和设备,对农产品进行定期抽检,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要及时追溯来源,并依法进行处理。第三,增强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加强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使其自觉遵守相关法规,确保农产品质量。第四,加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在农产品流通环节,农业部门需与市场监管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场所的监管,确保流通领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此外,还需加强对网络销售农产品的监管,规范线上农产品交易,保障消费者权益。

6、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农业生产不能局限于某一品种,而是要根据地方特色及实际情况等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以满足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仍有部分地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没有全面落实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给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对此,地方政府需委派专业人员进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农村产业结构现状,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若发现充足水源,可发展渔业;若当地草木茂盛,则可适当发展畜牧业;若地区具备较好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环境,可优先发展种植业,如特色水果、绿色蔬菜和优质粮食等。此外,地方政府还需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认识和参与度,引导农民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现代农业。

7、构建农村绿色经济体系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管理人员同样需要加强对周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合理规划农村区域,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统一管理。首先,针对肥料使用不科学引发的水土流失等问题,政府部门应提前做好对农村土质的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选择正确的肥料,为后续的农业生产提供指导。同时,政府部门还需对农民采购肥料的过程加以把控,保障土壤资源不受破坏。其次,严禁乱砍滥伐等现象发生,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确保生态平衡。政府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参与森林保护项目,如植树造林、绿化乡村等,从而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另外,管理人员还要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规范农业生产经营行为,避免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破坏。再次,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管理人员应积极引入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如节水灌溉、有机肥料使用、生物防治等,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培训和教育等方式,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使其在生产过程中自觉遵循绿色农业的理念。最后,发展农村生态旅游。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开发农村生态旅游项目,引导农民发展绿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生态旅游项目的开展,农村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升,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总之,在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关部门需对经济管理的实施加以重视,结合实际需求制定完善的管控措施,从而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的效用,为后续农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此,本文对优化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指导理论进行优化、注重对管理人才的培养、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等措施。通过这种方式,经济管理效率得到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也能得到提升,这不仅有助于经济管理的高效开展,还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改革的顺利开展。

(作者单位:271406 山东省宁阳县鹤山镇人民政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