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手段持续创新的影响
作者: 杜东月 杜东阳在科技进步的洪流中,我国农业作为基础,推动农业产业迈向高端已是必然趋势,提升农业效益与品质是关键目标。特别是在我国粮食作物序列中的玉米,其种植策略的现代化和环保的病虫害管理策略尤为关键。通过实施先进的农业管理技术,能够在玉米生长周期的每个阶段确保其充分吸收所需养分,增强植物抵御力,从而显著提升玉米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持续创新管理技术和病虫害防控手段对于优化玉米种植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深入研究这些技术,无疑为推动我国玉米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策略导向。
一、现代化玉米种植技术方法
1、玉米选地及整地
(1)玉米种植地选择
玉米栽培的首要任务是选址,这一步骤对最终产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为了最大化产量并确保作物的茁壮成长,选址时需着重考虑以下要素:首先,理想的场地应平整开阔,便于整齐布局种植,并利于机械化作业的高效进行。其次,土壤需富含有机质,松散且通气良好,以利于玉米根系的扩展,从而充分汲取水分和营养。其次,土壤需具备出色的保水和养分保持能力,可以减少频繁地灌溉和施肥,节省成本。优质的土壤富含丰富的养分,能充分满足玉米生长期间的需求,促进其旺盛生长。在选址时,务必避开地势低洼或含盐碱成分的土地,因其不利的土壤环境会阻碍玉米的正常生长。
(2)玉米整地方法
选定种植区域后土地整治是关键步骤。其核心在于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其松散性和通透性。在整地前,应对土壤湿度有深入理解,尤其对于黏土类土壤,需确保其处于适度干燥状态,以防止土壤固化,这种条件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在进行深翻作业前施加有机肥料,能为土壤注入丰富的有机物质,从而增强土壤的肥沃度。肥料施用后,深度翻耕有助于将养分均匀地融入土壤。然后,土壤需晾晒1—2天,这一过程将进一步提升土壤的松散性,并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更为丰富的营养来源。
2、玉米种子选择标准
为了实现高效且丰产的种植目标,针对各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应因地制宜挑选玉米品种。对玉米品种进行深入的特性分析,如其在严寒、干旱环境中的适应性,以及抵抗病虫害的能力。选择具有适应性、生长旺盛的优质种子。确保种子的高质量和纯度,是规范选择过程的核心。严格的种子生产监督体系确保了种子源头的可靠性,避免因低质量种子带来的问题。种子的存储和运输管理也需遵循严格的标准,以维持播种时种子的生命力和完整度。同时,种植人员还需考虑土壤性质、气候特征及水分条件,以便种子适应当地种植环境。
3、科学选择玉米播种时间
确保玉米繁茂生长的关键环节在于精准的播种时间。种植人员必须深入理解所在地的气候特征。通过对气候数据的详尽分析,确定适宜播种的黄金时段,以规避可能对玉米生长构成威胁的极端天气。在实践中,适配的播种时间能让玉米与本地气候无缝对接,提升其生长效能。现代科技手段如气象站信息和卫星遥感技术,使得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实时监控成为可能,从而精确锁定播种的最佳时机。借助实时的气象监测反馈系统,种植人员能在不断变化的气候环境中迅速作出响应,确保在最有利的气候条件下进行播种。
4、合理调整玉米植株密度
优化玉米植株布局是实现高产策略的重要一环。种植人员需深入探究土壤的特性,尤其是其营养成分的丰富度。通过对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基本元素进行精确测量,能够精确预测不同生长阶段作物所需的营养需求。光照条件是决定种植策略的关键因素。实践中,种植人员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分区,实施个性化的种植策略。在富含养分的土壤上,可以适度增加植株密度,以追求单位面积的产量最大化。而在土壤贫瘠或光照条件较差的区域,应选择较低的密度设置,以保证植物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防止资源的竞争过度。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遥感和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控田间土壤状况和植物生长情况。可以帮助种植人员实时调整玉米幼苗的分布,最大限度地挖掘其增产潜力,从而实现高效农业。
5、玉米高效机械化种植技术
科技的飞跃革新影响着玉米种植领域。其中,以精准播种为核心的创新技术,成为提升玉米生产质量和规模的关键途径。精准播种并非简单的撒种,而是借助高科技播种设备,根据土壤特性和耕作需求,精确控制每颗种子的植入位置、深度和间距,确保其能有效扎根并充分利用土壤资源。这样既能节省种子,又可优化发芽和存活率,避免了密植或疏植带来的生长不平衡,增强了作物的整体发育和养分吸收。更进一步,精准播种技术还间接地提升了作物的竞争力,通过减少杂草滋生,增强作物抵抗力,从而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实现了绿色种植。同样,在收获环节,传统的手工方式已被现代农业机械所取代。现代化的玉米收割机以其高效、精准的特性,取代了繁重的人工劳作,显著提升了收割速度和效率,降低损耗,确保玉米的完整性和品质。
6、玉米科学施肥方法
植物生长的繁荣关键在于合理的养分供给,而这一过程依赖于精确的科学施肥方法。首先,深入细致的土壤检测能精准定位其营养成分,如氮、钾、磷等元素的含量。以此为基础,种植人员可以定制个性化的施肥方案,确保在植物生长的各个阶段能得到相应营养补给。土壤测试不仅是施肥的起点,更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步骤。有机肥料,因其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和微量元素,不仅提升了土壤的结构稳定性,增强了其水分和养分保持能力,还为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做出了贡献。相反,无机肥料则能迅速激活植物吸收系统,满足其快速生长的需要。
将有机肥和无机肥相结合,既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提升整体施肥效果的和谐统一。通过精确掌握土壤状况并科学配比肥料,能最大程度地满足植物对养分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并确保玉米的茁壮生长。
7、掌握合理玉米灌溉方式
优化玉米生产效率的关键在于实施精确的灌溉策略,应依据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以及土壤湿度动态调整。每个生长阶段,玉米对水分的需求特性各异:在幼苗期,需求相对较低;而在花粉散播和灌浆阶段,水分需求则急剧攀升。因此,制定灌溉计划时,必须紧密追踪植物生命周期,确保在生长关键期提供充足的水分滋养。土壤湿度是决定玉米生长状况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态。为此,运用科学的土壤湿度监测方法和现代技术,如遥感监测设备,能精确控制灌溉频率和量,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这种精细化的灌溉方式,不仅能最大化利用水资源,还能显著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从而推动整个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8、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现代农业进程的深入,种植人员对于农作物种植策略的需求日益倾向于数字化与创新科技。首要任务是促使信息技术与玉米种植实践深度融合,以优化农作物品质。其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监控种植区域的气候和土壤状况,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精准的种植策略,确保科学决策。再者,种植人员可以引入无人机技术,实现对种植地的远程智能化管理,包括精确施肥以及玉米生长过程的实时监控。种植人员能够动态跟踪各个生长阶段的数据,迅速识别并解决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最终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二、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
1、利用天敌控制玉米害虫
为了防控害虫威胁,种植人员可以选择利用共生和捕食性的天敌昆虫实施生物防治策略。比如,在玉米螟防治中,种植人员可以借助赤眼蜂的微型寄生昆虫进行干预。首先,投放赤眼蜂避免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潜在污染,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其次,采用赤眼蜂防治方法减少了大量的人力投入,降低了种植人员的劳动成本,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在投放赤眼蜂时,避免在风雨天气释放,否则可能导致蜂群分散,影响效果。
2、玉米病虫害微生物防治方法
微生物控制策略是通过运用微生物自身或其分泌的抗菌物质来抵挡植物疾病。这种方法在对抗多种植物疾病时表现出显著的效果,同时对生态环境无害,避免了污染问题。比如,白僵菌作为一种常用的微生物控制剂,因其对地下害虫的强大控制力,被誉为“地下害虫特效防治剂”。它能有效地对付地老虎、金针虫、蛴螬等,同时也能显著抑制食心虫、小菜蛾、玉米蛾和松毛虫等多种害虫,其独特之处在于只需一次性施药,能长久防止害虫侵害,从而极大地降低了种植人员的劳动投入和时间消耗。在面对草地贪夜蛾的威胁时,种植人员可以选择使用绿僵菌、Bt(苏云金杆菌)或NPV(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防治剂来抵御幼虫,并在玉米田里释放夜蛾黑小峰、螟黄赤眼蜂和蠋蝽等自然天敌,以实现生物控制。在应用微生物策略控制玉米病虫害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玉米田的虫害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是关键,以判断微生物防治是否适宜,并需识别害虫的类型、数量及分布,以便选择最有效的微生物制剂。其次,某些微生物制剂可能对人类和环境造成潜在危害。因此,在实施微生物防治时,种植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制剂,尤其是在操作时,务必穿戴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
3、玉米病虫害化学防治手段
(1)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有效地运用农药是化学控制病虫害的核心策略。在实施化学防治时,种植人员需依据特定的病虫种类及危害程度,挑选适宜的农药类型和配方,并严格按照指定的剂量和施药频率操作,确保在生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病虫害防控。同时,提倡轮流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防止害虫产生耐药性,影响防治成效。比如,当玉米田遭遇玉米螟侵袭,种植人员可在初期阶段,选择施用30%的虫螨腈·吡丙醚配水作叶面喷雾,或者30%的虫螨腈·甲维盐溶液,亦可使用5%的氟氯氰菊酯乳油配水喷洒,每次间隔7—10天,视虫害状况连续喷洒1—2次。防治地老虎,可采用50%的辛硫磷乳油、40%的氯氰菊酯乳油,或90%的敌百虫晶体溶解于水中喷雾(稀释2000—3000倍)。若虫害程度严重,建议每10天喷洒1次,连续2次。
(2)高效精准施药方法
高效施药策略着重于提升农药效益,降低环境污染和成本,其核心在于精准操控。运用先进的喷洒设备和精细的施药技巧,确保农药精准定位到作物表皮和病虫害侵扰点,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担。以下是实施精准施药的关键步骤:①深入理解作物与病虫特性。种植人员需熟知作物品种特性,如生长阶段、抵抗力等,以及常见病虫害的种类、生长模式和危害特性,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②精准调配药剂。选择适当的药剂类型和浓度对防治效果至关重要。种植人员需依据作物状况和病虫害实际情况,研究药物的适用范围、剂型、浓度要求、使用量和使用周期,并确保遵循安全操作规程,防止潜在的人体和环境风险。③合理安排施药时机。施药时机直接影响防治效果。种植人员需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病虫害活动规律来规划施药时间,既要适时治疗,又要提前预防。同时,天气条件也需考虑在内,避免在高温、雨季或大风天气中施药,以确保最佳效果。
4、玉米病虫害物理防治策略
(1)灯光诱杀方法
灯光诱杀技术是一种基于昆虫对光线反应的生态友好型防治策略。在现代农业中,农户普遍采用各种光源来吸引并捕获昆虫。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光源类型包括荧光灯、紫外灯、高压水银灯、节能灯、变频灯、双波长灯以及太阳能灯等。这种技术能有效捕获多种昆虫,数量可观,成本相对较低,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操作简便。然而,光诱捕的不足之处在于,非选择性地吸引所有昆虫,包括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种类,这会对生态平衡的长期维护产生负面影响。
(2)色板诱杀方法
色板诱杀是一种运用昆虫的色彩偏好来实施的防治手段。在农田中摆放黄板或蓝板,能有效吸引并控制诸如蚜虫、飞虱、叶蝉、盲蝽等多种害虫,甚至包括果实蝇、潜蝇、蓟马和黄条跳甲等。这种方法既环保又高效。在玉米种植领域,推荐每 8m-10m 的间距设置1块色板,每公顷大约安置300—375块。起初,可以少量设置色板用于虫害监控,随着黏附害虫数量的增加,种植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增补。此外,色板的高度需与作物顶部齐平或略高于10cm—20cm,以保持最佳效果。种植人员需灵活调整色板悬挂高度,确保其始终适应作物生长阶段的需求。
5、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在实施综合防治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对病虫害进行精确的鉴定和监控,以掌握其种类、数量及发展趋势。依据病虫害的实际状况,可灵活选取单一或组合式的防治手段。初期发现病虫害时,生物防治手段如引入自然捕食者或利用生物制剂可作为首选。若病虫害情况恶化,化学农药的应用则成为迅速且有力的应对措施,以遏制其进一步扩散。此外,科学的管理方法在综合防治中同样重要,这包括合理调整种植密度、优化灌溉和施肥技术,以及定期清理杂草和翻耕土壤,这些都能破坏病虫害的生存环境,提升玉米植株的抗病虫能力。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粮食和饲料生产体系中,玉米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了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环境的可持续,必须寻求创新路径,特别是推动高产环保的种植策略和科学的病虫害防控方法。这不仅是当下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议题,也是推动玉米产业迈向卓越品质、提升农民收益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玉米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持续优化,将成为探寻未来农业增长模式的关键着力点。
(作者单位:161600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西河镇人民政府;161600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北联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