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合理应用与病虫害科学防治举措

作者: 刘健 张海艳

水稻作为粮食作物,在全国范围内获得广泛种植。哈尔滨地处我国北方,受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当地以寒地水稻种植为主。为实现寒地水稻稳产、高产的种植目标,应当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要点,并在实际生产中合理应用,这样才能在增加水稻产量的同时,提升水稻的品质。

一、培育壮秧

1、选种与处理

(1)优选良种

寒地水稻稳产高产的种植目标与品种的选择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所选水稻的品质越好、抗性越高、越容易实现稳产高产的目标。因此,在寒地水稻壮秧培育阶段,要对选种环节高度重视,尽可能选择优质的水稻品种。所选的水稻品种除了应当具备规范要求的纯度和净度之外,还要有较高的发芽率,无破损、无病虫。要确保所选的水稻品种能够适应种植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不早衰、不贪青、抗倒伏、分蘖高、抗病性强。

(2)播前处理

当稻种选好后,应在播种前采取晾晒、浸泡、包衣等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种子的成活率,并预防后期常见病害的发生。

①选择晴好、无风或是微风的天气,对经过人工或是机械筛选的种子进行晾晒,可将稻种均匀摊铺在晾晒垫上,通过晒种消灭种子表面的致病菌,晒种的时间控制在48h左右。晒种期间若是突然降雨,要及时将种子收起,并在雨停之后重新晾晒。

②将晾晒的种子放入盐水溶液浸泡,在浸种的过程中,可将颗粒不饱满的稻种全部剔除,浸种时间以48-72h为宜,将浸泡好的种子从盐水溶液中捞出后用清水冲洗,去除种子表面的盐分。

③浸泡好的稻种要及时进行包衣处理,做法是选用适宜的种衣剂,如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等,与清水混合后制作种衣。

2、苗床与床土

在寒地水稻培育壮秧期间要选择适宜的地块作为苗床地,可将背风向阳、附近水资源充足、排水顺畅、便于管理的平地作为首选。根据寒地水稻种植面积的2%进行计算,每公顷所需的苗床面积约为200m2。当苗床选好后,要配制适宜的床土,按培育壮苗的目标,床土可以选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草炭灰、优质土,三者的比例为10%、30%、60%,混合均匀后备用,苗床的用土量约为10kg/m2左右。

3、播种育苗

哈尔滨地区寒地水稻的育苗时间为每年的4月中旬,经过1个月左右的生长发育后便可在5月中下旬时插秧。水稻播种要做到适时适量,尤其是播种量,既不可过多,也不宜过少,大量的种植经验表明,合理稀植是培育壮秧的前提。由于后续的大田插秧工作是通过相关的农机设备来完成,所以应按照机插量确定最佳的播种量。当播种量确定之后,要尽可能提前早播,在3月上旬时,应为接下来的育苗做好准备工作,搭建大棚,并在棚内的土壤上覆盖地膜,以加快床土的解冻速度,增加土壤的温度。为确保水稻的秧龄达到大田插秧要求,使秧苗入地时带蘖,可在播种的过程中,采用三膜覆盖技术,或是在育苗的大棚内设置加温设施,以提高棚内的温度,以此来实现早出苗、出壮苗的目标。

4、育苗期管理

(1)控温

从育苗开始直至第一片真叶长出的这段时间,日间的温度应当保持在25-28℃,通过地膜密封的方式保温;秧苗1叶到2叶的这个时间段内,日间的温度应始终保持在22-25℃之间,如果日间的温度过高,则可揭开地膜,若是夜间无霜害或是温度不低的情况,则不需要覆盖地膜;秧苗4叶时,日间的温度以20℃左右为宜,夜间温度应不低于10℃。当出现高温天气时,要做好通风降温,避免棚内的温度超过40℃,育苗期间当棚内的温度低于不同叶龄对应的温度时,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温度。

(2)水分管理

寒地水稻育苗过程中要加强水分管理,以控制好苗床的水分,以此来实现旱育壮秧的目标。所谓的旱育壮秧具体是指在相对干旱的条件下使秧苗的根系获得更好的发育,基于这一前提,可在水稻插秧前的2-3天不浇水,从而为秧苗的旱育创造条件。对于插秧前盘根状态不佳的秧苗,可提前1-2天使用生根粉促进秧苗生根,要控制好生根粉的用量,以4.5-7.5g/m2为宜,兑水后制成溶液,浇灌于稻苗的根部,以此来促进根系的发育,为旱育壮秧提供保障。

(3)控制秧苗高度

当水稻秧苗出现徒长的状况时,会只长秆而不长粒。因此,只有矮化才能促进秧苗分蘖。为抑制秧苗生长,可以选用多效唑,通过喷施的方式给药,这样还能促进秧苗分蘖,提高秧苗叶绿素的含量,增强酶的活性,提升秧苗抗旱及抗寒能力。出苗2周后是多效唑药液喷施的最佳时间段。

二、大田栽培

1、稻田准备

寒地水稻大田栽培前,地块耕整是最为重要的准备工作,最佳的作业时间为秋季,在该时间段开展稻田耕作能够达到熟化土壤、消灭害虫和杂草的效果。常规的作业内容包括耕地、碎土、平地、封闭灭草等,经过常规处理的稻田土壤会变得更加细碎、土质更为疏松、耕层更加深厚,可为秧苗移栽和后续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条件。

(1)耕地

翻耕和旋耕是稻田最为常用的耕作方法,可将两种方法结合到一起使用。第一年时,在秋季对稻田进行翻耕整地,翻耕深度控制在15-20cm之间;第二年时,对稻田采取旋耕的方式整地,耕深控制在12-24cm左右。

(2)平地

整平地块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旱整地,另一种是水整地。寒地水稻的稻田可以先旱整、后水整,具体做法如下:先用耙地机将稻田内表层土耙细、耢平,随后向稻田内灌水泡田,5-7天后开始水整地,铲除稻田内高的部位,并将低的部位垫平,保持寸水不漏泥的状态,整平稻田后保持浅水层,避免出现跑浆、落干的现象,从而确保表土沉实。当利用手指在稻田的土壤上划沟后,沟槽可以缓慢合拢时是最为适合水稻插秧的状态。

(3)封闭灭草

田间杂草会与水稻秧苗争夺养分和水分,所以要在水稻秧苗正式移栽前,将稻田的杂草去除干净。最为简单且有效的除草方式为化学除草剂,应当选用高效、低毒的除草剂,如浓度为30%的阿罗津乳油、浓度为10%的吡嘧磺隆,保持5cm左右的水层厚度5-7天,待水层自然落干至花达水时便可插秧。

2、秧苗移栽

秧苗的移栽时期与寒地水稻稳产、高产目标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联,选择最为合适的时期移栽秧苗,除了能够使水稻的产量获得保障之外,还能提高水稻的品质。当本地气温稳定在13℃以上、地表5cm以下的土层温度稳定在14℃以上时,便可将水稻秧苗移栽到大田内。大量的种植经验表明,哈尔滨地区的高产插秧期为每年的5月15日-25日之间,过早或是过晚移栽均会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水稻秧苗移栽的当日,在正式起苗之前,可向苗床内施入磷酸二铵,施用量为100g/m2,需要注意的是,该肥一定要在起苗前施入,不得早施,以免产生肥害。利用水稻插秧机开展机械插秧的规格以30cm×10cm为宜,株行距应当保持一致,每公顷的插秧量控制在24万-28万穴,这样才能给水稻稳产、高产奠定基础。水稻插秧期间,可选用氯氰菊酯乳油,兑水后喷施在田埂的大边上,以此来防治埂边的地下害虫。

三、田间管理

寒地水稻栽培中,分蘖期是田间管理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与稳产、高产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

1、水肥管理

(1)水分管理

在水稻分蘖期,水分管理的主要工作是促进秧苗分蘖,尤其是早期低位分蘖,并对后期的无效分蘖进行抑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分蘖的成穗率,这样才能使水稻秧苗能够形成良好的株型和大穗。分蘖期的水分管理操作性比较强,可以结合土壤条件、积温状况、水稻品种等,选择浅水灌溉的方式,可以促进水稻秧苗分蘖早生,可以此来提高水稻的产量。水稻返青后,可将田间的水层深度控制在3-5cm之间,并使水温保持在16℃以上,当稻田内的茎数达到计划每亩穗数的80%后,采取浅-湿循环灌溉晾田的方式,对秧苗的无效分蘖进行控制,以此来实现以水促肥、以肥调水的目的。在该方式下,灌溉用水能够节约40%左右,水稻产量可以增加2.5%-11.6%左右,在节水灌溉的基础上,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给水稻稳产、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可靠保障。

(2)施肥管理

水稻秧苗移栽后的1周左右,选择一个晴好天气,于10时后向稻田内施分蘖肥,需要注意的是,雨天以及露水尚未干透时,不宜施肥,以免叶片粘肥引起烧苗的现象。要控制好蘖肥的用量,以水稻整个生长发育期施用氮肥总量的30%为宜,可以分2次施用,首次可于水稻4叶龄时施用,施用量为蘖肥总量的80%左右,第二次可在水稻7叶龄时施用,施用量为余下的20%。如果分蘖肥中氮肥量过多,则会造成水稻高位无效分蘖增加,这样一来,会使田间的通风性和透光性受到影响,植株后期抗倒伏的能力会有所下降,容易导致水稻减产。所以,必须对分蘖肥中氮肥的含量严格控制。可在水稻返青后追肥分蘖肥,选用纯氮,施用量控制在29kg/hm2,若是地块缺钾,则应增施钾肥,按照土壤pH值的测定结果,选择适宜的钾肥,施用量以2.5kg/667m2为宜。

2、晒田

当田间的水稻分蘖数达到计划亩穗数的80%以上时,便可晒田,以中晒为主,这样不但能够促使秧苗的根系下扎,而且还能抑制无效分蘖,有助于成穗率的提升,给水稻稳产、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同时,晒田可以使田间土壤的透气性得到显著改善,耕层内的氧气含量有所增加。晒田后,土壤中好氧微生物的活动有所增强,加快了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根系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根系的吸收能力随之增强。按照地势、稻田内的水位、水稻植株的长势、分蘖数等,确定晒田的程度,对于地势相对较低、田间水位高、排水不畅的田块,要提早晒田,通过晒田使表层土更加沉实,晒田程度为重晒,标准是人入田脚不陷。晒田的开始时间为有效分蘖终止前3天,结束时间为植株1/3拔节时。需要注意的是,应当早晒田、轻晒田、多晒田,不宜大促大控。

3、化学除草

田间的禾本科杂草,如稗草等,可以选用以下除草剂进行防治:恶唑酰草胺、氯氰菊酯、氯喹磷酸等;阔叶类杂草,如三棱草、泽泻等,可以选用氯氟吡啶酯、五氟磺草胺等除草剂进行防治。水稻分蘖末期时,可选用灭草松,以喷施的方式给药,这样也能有效去除田间杂草。

四、病虫害防治

1、主要病害

(1)稻瘟病的防治

①水稻种植期间,以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作为首选,并轮换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这样能够对稻瘟病起到预防的效果。

②田间管理时要控制好氮肥的施用量,避免施用过多或是过少的情况发生,加强水肥管理,增施磷钾肥,这样可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降低稻瘟病的发生几率。

③种植经验表明,叶瘟的最佳防治时期为水稻9叶龄、茎瘟的最佳防治时期为孕穗末期,治疗效果较好的药剂为浓度75%的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用量控制在15-20g/667m2。

(2)恶苗病的防治

由于目前尚未研制出能够有效治疗水稻恶苗病的药剂,所以预防该病害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可在水稻播种前,选用适宜的药剂处理稻种,或是用种衣剂对稻种进行包衣,从而避免恶苗病的发生。氰烯菌酯是目前防治恶苗病最为有效的药剂,可以选用浓度为25%的氰烯菌酯悬浮剂2000-3000倍液,对稻种浸泡消毒,浸泡时间以5-7天为宜。

(3)立枯病的防治

①在水稻育苗阶段,应对苗床土全面消毒和调酸。选用浓度为77.2%的固体硫酸,用量为2-3kg/100m2,与过筛后的细土拌和均匀,撒施于苗床表面,再将表面的药土耙入地表以下5cm左右;选用浓度为30%的瑞苗青,兑水后喷施于床土上,以此来达到床土消毒的目的。

②立枯病发生后,选用浓度为32%的甲霜灵·恶霉灵,兑水后以喷施的方式给药,由此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4)纹枯病的防治

①在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中,要重视菌源数量的控制,这是因为越冬的菌源是诱发该病害的主要原因,随着菌源数量的减少,能够降低纹枯病的发生几率。针对发病的地块,要将所有的病株清除干净,带至距离稻田较远的地方深埋或是烧毁。秋季整地时,采取深翻深耕的方式,使原本散落于地表土层中的菌核深埋到土壤中。

②加大田间管理力度,选择适宜的时间段排水晒田,以此来降低田间湿度,这样能够使纹枯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对氮肥要适量施用,避免过量,并增施硅肥,以提升水稻植株的抗病性。

③选用浓度为75%的戊唑醇·肟菌酯水分散粒剂,兑水后向水稻中下部的叶鞘进行喷雾给药。

2、常见虫害

(1)二化螟的防治

①二化螟是寒地水稻最为常见的害虫之一,为降低该虫害的发生几率,要在控制虫源的基础上,培育壮苗。二化螟通常会潜藏于田间枯草中越冬。因此,在秋季和翌年春季对田间、沟渠内的杂草全面清除,以灭杀二化螟的幼虫,减少虫口基数。二化螟具有趋光的特性,可对此进行合理利用,在二化螟的盛发期于稻田内布设黑光灯诱杀成虫,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

②田间出现二化螟危害后,可以选用浓度为30%的氰酯·氧乐果乳油,兑水后以喷施的方式给药。

(2)潜叶蝇的防治

潜叶蝇是哈尔滨地区寒地水稻大田移栽后最为主要的虫害,成虫会在分蘖期将卵产在近水面的叶片上,一旦大规模发生,会导致水稻减产。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潜叶蝇的防治。

①潜叶蝇的成虫会潜藏在杂草内越冬,要将田间和排灌沟渠中的杂草及时清除干净,破坏潜叶蝇越冬的场所,减少越冬的虫源。同时,要做好壮苗培育工作,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促进植株根系发育,使叶片变得更加挺立,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插秧后成虫在叶片上产卵的概率。

②选用浓度为70%的吡虫啉水分散剂,兑水后喷施给药,可以有效防治潜叶蝇。

综上所述,寒地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要在培育壮秧的基础上,做好大田移栽及田间管理等工作,并针对水稻生长发育期间的主要病虫害,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防治,这样才能为稳产、高产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150036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