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苗期全面管控及先进施肥管理技术的应用

作者: 孙亚中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玉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能够有效满足人体所需,因此,其在我国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大。在植株生长的过程中,为保证根系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农户应围绕玉米的主体特征,提升对苗期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为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提高籽粒品质,还要应用先进的施肥管理技术,确保玉米可以从土壤中汲取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

一、玉米种植苗期管理要点

1、查苗补苗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为提升粮食产能及果实品质,帮助广大农民群众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应将相邻植株的间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一旦出现缺苗的现象,不但会导致土地资源的过度消耗,更容易对农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玉米种子的种植流程结束后,直至幼苗破土,受各类外界因素干扰,植株过早衰亡、烂根等是当前较为常见的问题,最终导致缺苗现象产生。同时,在选种的过程中,未能选用高品质的待种种子,也可能引发相关风险。为从根本上降低缺苗少苗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应重点了解农田中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存在缺苗隐患时,在第一时间完成补苗作业。另外,如若少苗率较低,则可以选用合理的手段,强化田间植株的单位密度。相反,假如缺苗现象严重,便需要携土移苗,将存有2至3片叶的幼苗移植至指定区域,并选定合理的时间节点操作。意在工作完成后,及时为其提供足量的水分。此外,当农田中少苗问题明显,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选用同种玉米籽粒,待催芽工作结束后,即可将补种幼苗植入土壤中,以此强化玉米的出芽率。

2、间苗定苗

当玉米处于幼年阶段时,为确保植株能够从土壤中汲取足量的营养物质和水,帮助其完成光合作用,应重点关注间苗定苗环节,确保幼苗始终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需要注意的是,间苗的时间不宜过早或过晚,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问题。首先,当幼苗生长出第三片叶片时,即可进行间苗作业。在晴好天气的下午时分,秉承优胜劣汰的思想观念,完成幼苗间苗。其次,当植株生长至5片叶时,采用人工的方式,移除长势低矮和过高的幼苗,确保田间植株的高度和长势始终处于相同状态。对于存在缺苗问题的区域,借助合理的手段,留存活性较高的植株,保障玉米幼苗生长的稳定度。为提升作物的平均产值,还应将单位面积的幼苗数量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单位密度过高,田间的透气性和透光度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情节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早衰或倒伏现象。为有效降低上述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在定苗的过程中,在相邻植株间留存足够的间距,及时移除感染病菌、长势较差的玉米幼苗。此外,在正式定苗前,向农田中喷洒足量的化学药剂,以此规避虫害问题对植株产生的干扰。

3、蹲苗促壮

在玉米幼苗的成长过程中,受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干扰,根系发达、根茎纤弱的风险时常出现。同时,一旦出现极端天气,还可能导致植株出现倒伏现象,早衰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的年产值和品质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在玉米苗期内,为保证植株的长势稳定,还应提升对施肥灌溉管理的重视程度。常规条件下,对比成年期植株,处于幼苗期玉米的需水量相对较低。在自然降雨阶段,当玉米获取足量的水分后,茎部的生长速度便处于上升状态。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植株的根系未能深入地下,因此倒伏问题频发。为从根本上降低此类风险出现的概率,应采用人工手段,落实蹲苗促壮环节。抑制地表结构成长速度的同时,减弱肥料的施加量和灌溉频次,全面掌握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助力植株根系的茁壮成长。

4、深翻早发

在玉米的整个成长周期内,苗期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进行苗期管理,有利于确保植株根系的稳定生长,提升幼苗活性,更能为后续的生产做好充分准备。首先,在定苗工作开始前,对田间土壤进行1次翻耕处理。进入拔节期前,深翻2次。完成上述操作后,能够为玉米植株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当前,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类先进的技术手段也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当植株进入收割期前,还需要完成1次深翻,借此避免土壤板结,助力植株根系的茁壮生长。

5、中耕除草

在玉米的种植区内,一旦其中生出杂草,不但会与玉米幼苗抢夺土壤中营养物质和水分,还会抑制植株的光合作用,为此,除草作业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工作。首先,在正式播种前的准备环节,借助专业的机械设备,完成田间土壤的深翻处理,移除前茬作物根系和杂草草籽,抑制杂草生长。其次,在农业专家的辅助下,购置并应用毒性较低,不易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化学除草剂。例如,使用约40%浓度的乙莠水,按照特定的比例将其调配成水溶液,并将药剂均匀喷涂在农田表层。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可知,在自然降雨的过程中,除草剂极易被稀释,应选定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操作。最后,当玉米幼苗顺利破土后,选用专业的除草药剂,完成农田全域的除草处理。但是在实际的施药过程中,参考使用说明,将施药剂量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避免其直接与植株叶脉和根茎接触。

6、灌溉排涝

在玉米的幼苗阶段,为提升植株根系的发达程度,应向农田中施加足量的水分。?譹?訛结合幼苗的成长状态,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灌溉作业,以此强化植株根茎的抵抗能力。?譺?訛当植株进入拔节期前,避免进行水肥灌注。针对土壤肥沃的玉米种植区,观察玉米幼苗的长势后,施加适量的水分。相反,当农田的含水量较低时,向其中浇足量的水。?譻?訛当自然降水量超出固定值时,如果未能在有限的时间段内进行排灌处理,植株早衰的可能性便会大幅上升。在极端环境下,一旦农田中的水分含量过高,玉米的根部会发生溃烂现象,还容易引发其他类型的风险问题。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在第一时间完成排水作业。

7、追肥管理

将家禽等牲畜粪便收集至一处后,借助科学的手段,对其进行沤熟处理,进而生成能够给予各类农作物充足营养物质的肥料,上述环节的产物即为农家有机肥料。正常状态下,在追肥的过程中,应将肥料的施加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玉米的生长周期内,植株对N元素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在实际的操作阶段,根据田间土壤的现状,向其中添加足量的氮肥。同时,为提升植株活性,还需要完成磷肥的施加。应用时,根据玉米幼苗的长势,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向其中加入定量的P元素。关于钾肥的施加,应围绕特定的比例,完成P、N、K等营养物质的均匀配比。

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强化幼苗活性、缩减玉米叶片的生成时限,以上内容即为追加肥料的意义。首先,结合玉米幼苗的状态,判定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能否满足植株的生长需求。其次,观察叶片颜色,按照一定的比例,完成锌肥和农家肥料的有机融合。再次,对于土壤肥沃的种植区,应避免肥料和水分的二次施加,避免不必要的风险问题。最后,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将尿素等肥料预埋至距离地表5厘米左右的位置,降低其与植株直接接触的可能性,阻断各类隐患因素。

8、病虫害防治

在玉米植株的幼苗期内,导致产能下降的根本原因即为病虫害问题。为此,应全面了解各类病害及虫害的主体特征,并使用对应的手段进行科学治理。其中,常见的病害如下,分别为:大小斑病、纹枯病、黑粉病、叶斑病等。为防止其相关病症对玉米幼苗产生不利影响,正式播种前,使用对应的药剂拌种,以此赋予待播种子抗病药膜。同时,在翻耕农田的过程中,同步施加足量的低毒性抑菌剂,实现其与田间土壤的深度融合,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常见的病害有以下几类,分别为:玉米螟、黏虫、蚜虫、地老虎等。关于地老虎的防治,此类虫害大多以植株幼苗的茎叶为食。为此,在植株表面喷涂20%浓度的敌杀死水溶液即可。亦或是在农田的深耕阶段,将足量的辛硫磷洒入幼苗附近。蚜虫通常靠吸食玉米汁液,抑制植株的稳定生长。在防治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双甲脒和丁硫克百威,调配出对应的水溶液,并将其喷涂在作物表面。

二、玉米种植施肥管理技术

1、需肥特征

①磷肥

当玉米处于成长状态时,需要从土壤中汲取大量的P元素。进入结穗期前,关于磷肥的需求量到达顶点。随后,其对于磷的消耗量便会大幅下降。反之,如若其未能获取足够的P元素,则植株叶片的颜色呈黄色,部分枝叶表面还会出现大量斑纹。

②钾肥

K元素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当植株进入拔节期后,便需要向土壤中添加大量的钾肥。若K元素的含量较低,玉米枝叶便会从绿色变为黄色,情节严重者,还可能致使叶片过早脱落。

?譻?訛氮肥

从拔节期开始,直至孕穗期,玉米对N元素的消耗程度逐步递增。当其进入盛花期后,关于氮肥的需求量达到峰值。在灌浆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中N元素的消耗量逐渐降低。当农田中的含氮量不足时,作物的叶片便会由绿变黄,茎部的长度也较低。

④其他

除以上几类营养物质,Zn与Mo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必备物质。根据以往的经验分析可知,当土壤中的此类元素不足时,植株长势呈下降趋势。一旦Zn含量过低,待玉米生长出第9片叶片时,初夏时间作物便会开花。

2、施肥理念

在肥料的施加阶段,应始终秉承科学合理的理念,不可根据个人的主观臆断使用肥料。反之,不但会导致作物减产,还可能对玉米品质产生严重影响,引发资源的过度消耗。正式施肥前,结合农田的实际情况,参考玉米幼苗的生长态势,制订具备较强针对性的施肥计划,确保田间的养分含量足够。此外,还应酌情提升农家肥料的添加量,降低化学肥料的使用量,以此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物产资源丰富。不同种植区内,营养物质的拥有量也存在一定区别。因此,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应深度了解目标区域内的各类营养物质含量,并准确记录各项数据。随后,根据相关内容,设计对应的施肥计划。此外,还需要严格把控肥料的施加剂量及频次,规避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如此,既可以有效解决农田肥料过剩等隐患问题,更能确保相关地区的生态平衡。

3、种肥施加

在玉米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为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还应在播种阶段向农田中施加种肥,以此为玉米胚芽塑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现阶段,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力求强化施肥的时效性,可以在机械播种的同时,借助专业的农机设备,完成种肥的施肥作业。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应降低肥料直接与种子接触的可能性,规避烧种等风险问题。

关于种肥融合施加手段的应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当玉米种子与种肥同步进入农田中时,烧种的可能性会大幅提升,作物幼苗的破土率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该技术未能在我国农业领域得到全面应用。

为实现玉米种子与肥料的有效隔绝,应用侧方分施法的效果较为明显。同时,还能保证肥料侵入地表后,可以将营养物质直接送至植株根部。使用该手段,容易导致田间养分含量失衡。为此,在前期的准备阶段,借助专业的机械设备,落实渠道的挖掘工作,以此强化肥料的应用率。但是应用此类技术,可能会引发土壤板结。

待复合型肥料混入农田后,使用专业的农机设备将其置于玉米种子下端,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物质会慢慢被植株根系获取,上述内容即为种肥的正向施加法。应用此类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倒伏风险。但是,还需要重点把控种子与肥料的间隔。

4、基肥施加

将经过沤化处理的农家有机肥视作基地肥料,利用专业的机械设备,向其中加入足量的复合型肥料。当农田中锌元素的含量较低时,还应根据实际情况,施加定量的锌肥。由于有机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质和有机物,能够在较长的时间段内,为作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更能改良土壤的酸碱度。因此,正常情况下,可以将农家肥、磷肥、钾肥等肥料按照20∶2∶6的比例,调配成复合肥。应用时,需将其注入到田间的沟渠中。完成施肥后,还应在其表面附着足量的土壤,避免其与作物根系接触,从而引发不必要的风险问题。

5、穗肥施加

当玉米植株进入结穗期前,还应向农田中施加定量的肥料,以此起到攻穗、分穗的作用,确保果实的籽粒数量满足要求,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数据显示,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穗肥消耗量为总肥量的50%,其中主要的营养物质为N元素。在实际的操作阶段,需要重点掌握田间的营养物质含量,把控穗肥的施加量和频次。对于养分含有量较低的土壤,应尽快完成施肥作业,并根据实际情况,适量提升肥料剂量。

6、苗肥施加

在玉米幼苗顺利破土后,植株对于肥料的消耗量出现下降的趋势。尽管如此,还需要结合现状,为作物提供足量的养料,确保其始终处于稳定的生长状态。在玉米的幼苗期,应注意苗肥的施加。一般状态下,在此阶段可以将牲畜的排泄物深度沤熟后,注入到农田中。在这一过程中,应避免使用化学肥料。

7、农机施肥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先进的施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关于农机施肥法的操作步骤如下所示:?譹?訛把肥料播撒至土壤表面。?譺?訛使用专业的农机设备,实现其与土壤的深度融合。进入结粒期前,向田中混入足量的锌肥,并在浸种环节,向水中加入定量的ZnSO4,以此强化种子的活跃度。假如作物的生命力较为强劲,应为其提供大量的锌元素,以喷雾的形式将相关物质均匀喷涂在植株表面。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H3BO3进行药剂拌种。

综上所述,在玉米的整个生长周期内,作为其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植株处于苗期时,应根据玉米苗期的主体特征,借助专业的技术手段,落实苗期的全面管控。同时,科学施加肥料不仅能够满足各个生长周期植株的营养需求,更能强化果实质量。为此,应结合玉米的需肥特点,制订合理的施肥方案,重视种肥、基肥、苗肥等专项肥料的施加,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稳定发展。

(作者单位:272000 山东省济宁市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