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优质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对提升农业生产效益的研究
作者: 钟海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稻谷米质及口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水稻是海南省传统种植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海南省处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平均气温在22℃—27℃,无霜期长。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较我国其他地区更适合水稻生长发育,是最适宜水稻生长的地区之一,即便是冬季也能满足水稻的生长。纵观海南省水稻种植产业情况发现,目前,海南省水稻栽培管理过程中还存在水稻播种面积缩减;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田撂荒和闲置等问题,尤其是在栽培与病虫害统防统治方面工作不到位。因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不断通过优化种植模式、加强栽培管理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积极创新和优化栽培技术,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提升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能力,有效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升水稻高效优质种植效益,促进粮食生产安全,保障人民的生活安康。
一、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选择优质高产水稻品种与浸种消毒催芽
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品种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每亩的用种量应控制在1.5—3kg之间,但这个数值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土壤条件、气候环境以及种植技术等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实现最佳的种植效果。在选择种子时,应优先考虑适应性强、抗倒伏性能优异、抗病性出色的新型优质水稻品种。这些品种不仅能在各种环境下保持稳定的生长,还能有效减少因病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科学处理是提高发芽率和出苗整齐度的重要环节。首先,将种子在阳光下暴晒1—2小时,这一步骤有助于打破种子的休眠状态,刺激种胚的活性,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动。接着,将经过日晒的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时间通常在10—24小时之间。在浸泡过程中,可以加入2000倍左右的3%克菌丹颗粒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这些药物能有效杀灭潜藏在种子表面或内部的病原菌,防止病害的发生。浸泡后,用清水将种子冲洗2—3次,确保种子清洁且无药物残留。清洗后的种子应放在阴凉或保温的地方进行堆沤催芽。待种子破口露白,即种皮裂开,露出白色的胚根时,即是达到了最佳的播种状态。对于直播的种子,种根的长度应稍长于芽,以保证在土壤中的良好扎根。通过以上的种子处理步骤,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的种植效果,为丰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水稻种植人员应充分认识到种子选择和处理的重要性,以实现高效、高产的水稻种植。
2、水稻田的选择与深翻整地
在进行水稻栽培前,需要对种植区域的土壤状况进行检测,便于通过土壤检测结果进行科学施肥,能够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和有效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在对种植区域土壤进行检测时,需要综合分析和考虑海南省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大致情况,同时还需了解当地的具体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土壤情况、地形状况以及地势条件并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土壤进行改良,据此选择适宜的种植水稻的地块和水稻品种。如存在污染、盐碱问题时,需要及时处理,避免水稻受污染、盐碱等问题导致病虫害发生。同时,在具体种植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对水稻品种进行合理选择。水稻田整地时,先犁田暴晒1次约15—20d后再耙碎1次,随后暴晾晒10d左右,重复犁1次,待直播种子或移栽种植水稻时提前耙好整平。
3、选择区域性播种
①水稻的播种时间。海南省各地方的气候条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不同的种植区域内所适宜种植的时间也有所不同。为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后期的产量,必须结合品种、地区和气候,选择合适的播种期。海南省水稻种植分为早稻和晚稻甚至中稻,水稻进行播种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种植区域来进行,一般早稻播种时间,东南部为12月中旬左右,西北地区为1月的中下旬;晚稻的播种时间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别为6月上中旬和7月的上旬;中稻均与本地区早稻播种时间稍晚2—3个月。
②水稻种植方式。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其种植方式主要是采用机械或人工直播、机械或人工插植、人工抛秧等方式。
③播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主要采用人工和机械两种方式进行播种。其中,人工播种是将种子撒入稻田中,然后再利用耙子等工具将种子轻压入泥中,机械播种则通过播种机将其均匀地撒入稻田中,人工抛秧是用育秧盘育好秧后进行人工抛植,水稻进行播种种植时还需要保证播种时的密度合理,从而实现对水稻产量的提高。
4、水稻栽培与肥水管理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为了保证产量能够实现提升,需要注意水稻的合理密植,保证水稻能够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在水稻进行播种时,沿海地区通常情况下会采用秧田密植,而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还需要保证每亩机械插秧使用秧盘35—40片,人工抛秧使用秧盘50—65片,种植密度调整为株行距23—25×25—30cm,每穴2—3苗。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通过灌溉施肥等方法,遵循科学、合理、适量的原则,掌握好施肥时间和次数,合理控制肥水的使用情况,从而保证水稻苗顺利生长发育,将水稻产量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
①水稻施肥技术
在种植水稻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施肥。一般来说,种植水稻时,需要采取以下三种施肥技术:一是基肥。基肥在水田耙平前施入,每亩可施腐熟有机肥500—1000kg+过磷酸钙25kg或25kg过磷酸钙+尿素12.5kg+复合肥12.5kg+氯化钾12.5kg,这是水稻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施肥技术。主要是指在种植水稻前要将肥料施入土壤中,其中包括了氮肥、磷肥和钾肥等;二是分蘖肥。是指在种植水稻后需要施用的肥料,主要是指氮肥和磷钾肥。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施肥时需要根据当地的土壤情况和作物品种的不同合理施肥。例如,根据海南省的土壤成分普遍存在缺钾的情况,在肥料使用上,钾肥是不可缺失的。分蘖肥可分两次施入,第一次施肥可在定植后5—6d进行施肥(直播田在秧苗4.1—4.5片叶)亩用量尿素10kg+复合肥12.5kg。第二次施肥在第一次施后7—8d进行,亩用量尿素12.5kg+复合肥15kg+氯化钾10kg。另外,也可以根据不同区域地块的情况及对肥料的需求合理施用不同的肥料。
②灌溉管理方法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水分是水稻生长的重要条件。因此,水稻灌溉管理可分为灌水与露田。在种植水稻时,要根据水稻的生长状况来控制灌溉的水量与次数。灌溉时,要遵循“浅水插秧,干湿交替,深水护苗”的原则。另外,在进行灌溉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根据土壤的肥力来确定灌溉量。对于一些肥力较高,保水保肥能力好的土壤来说,可以适当减少灌溉量;而对于肥力较低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来说,需要适当增加灌溉量。二是,根据天气情况来确定灌溉次数。对于天气干燥、水分蒸发量较大、气候比较干燥的地区,需要适当增加灌溉次数;而对于气候较为湿润、气温较为温和、降雨量比较多的地区,需要适当减少灌溉次数。水稻生长旺盛或者生长速度较快时,可以适当减少浇灌量;如果水稻生长较为缓慢或者生长速度较慢时,需要增加浇灌量。当水稻生长进入分蘖高峰期时,要对水稻田进行露晒,长势过旺时要重晒至稻田露白开裂,地表有新根出现即可浇灌跑马水1次再露晒至地表干白,连续2—3次;长势中等的晒至稻田露白即可复水;长势弱的,轻晒3—4d即可复水。
5、水稻田间杂草与温湿度管理措施
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对水稻的田间杂草进行管理,以此来提高水稻的质量和产量。与此同时,还需要对田间的温湿度进行控制,通过增加稻田内的湿度来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此外,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还需要对水分进行管理,以此来确保水稻能够正常生长。
稻田中的杂草不但参与水及营养等资源竞争,而且还容易引发病虫害,使稻田病虫害发病率提高,影响水稻生长,造成产量下降。因此,治理稻田杂草显得尤为重要。防除田间杂草,应根据杂草种类选择合适的除草剂,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除草剂,以免降低稻田质量,降低产量。如果田间有杂草,可以用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恶唑酰草胺等除草剂进行喷洒;如稻田中稗草和野慈姑数量多的情况下,可采用五氟磺草胺等进行防治;当水稻田中有大量的沙草科和阔叶杂草时,可以喷洒灭草松等;当水稻田中有大量的阔叶杂草如野慈姑、泽泻和雨久花时,可以用氯氟吡啶酯、灭草松+二甲四氯进行喷洒。在小面积种植的情况下,最好采用电动喷雾器进行喷洒;在大面积种植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植保无人机进行喷洒,同时要在晴朗的天气下进行喷洒,这样能保证操作的顺利进行,雷雨大风的天气,不能进行喷洒,以免造成药剂挥发。
二、水稻病虫害防治手段
海南省水稻栽培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有稻瘟病、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纹枯病、稻曲病、南方黑条矮缩病毒病等。常见的虫害主要有蓟马、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瘿蚊、三化螟、黏虫、稻苞虫等。其中较为严重的病虫害是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三化螟。这些病虫害贯穿整个水稻生长期,如何做好病虫害防治是水稻丰产稳产的重要栽培技术措施之一。
1、水稻生物防治措施
水稻生物防治是一种更加环保的新技术。生物防治是指将害虫天敌引进到水稻田中,利用其捕食作用。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杀虫剂将害虫杀害。生物防治可以有效降低有害生物的种群,但在引进天敌时要注意不要打破本地的生物链条,要全面考量各种要素,以免引入的天敌给本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不利的后果。
2、水稻物理防治方法
水稻物理防治方法是通过对稻田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进行人工调节,使病虫害无法生存,从而减少病虫害的暴发几率。既能对稻田进行生物诱杀,又能对稻田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采取物理控制措施,可以提高粮食增产效益,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水稻化学防治技术
在推广优质、高产的过程中,采用药剂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措施,能较好地防止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①杀虫剂的筛选。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及危害的轻重,选用适宜的药剂。为减少对生态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应选用低毒高效、对环境友好的农药。②杀虫剂的使用。应针对不同时期的害虫,选择合适的用药时间与方式。要在害虫暴发的早期施药,以防止其蔓延,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③掌握施用量。结合农药的具体要求,科学地选择合适的用药剂量。如用量少,不能起到控制作用,用量大,会引起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④施用途径。应针对不同种类的害虫,选用适宜的施用方法。常用的施用方法有喷雾法或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方法。⑤有规律地进行防治。按害虫发生发展规律及药剂有效期限,适时进行预防控制。如:病虫害发生时可参照如下情况进行防治:稻瘟病发生时可选择2%春雷霉素1000—1500倍液或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倍液或用25%稻瘟净500—8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白叶枯病发生时可选择3%中生菌水剂1000—1200倍液或用20%叶枯唑500—1000倍液或用15%三环唑1500—2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纹枯病发生时可选择5%井冈霉素液500—800倍液或用25%苯醚甲环唑1500—2000倍液或用枯草芽孢杆菌1000—12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南方黑条矮缩病发生前后可用5%病毒A500倍液+70%吡虫啉液800—1000倍液或5%氨基寡糖素1500倍液+25%啶虫脒800倍液等进行喷雾。稻飞虱发生时可选择25%噻虫嗪1000—1200倍液或用25%吡蚜酮800—1000倍液或用70%吡虫啉800—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稻纵卷叶螟发生时可选用25%夜蛾多角体病毒杀虫剂800—1000倍液或用10%稻腾800—1200倍液或用5%氯虫苯甲酰胺800—1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三化螟发生时可选用10%稻腾800—1200倍液或用25%啶虫脒或800—1000倍液或用40%杀虫双400—500倍液或用5%氯虫苯甲酰胺800—12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
4、加强田间管理和保护工作
田间管理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具有显著作用。水稻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袭,高效的田间管理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常见的病害有稻瘟病、纹枯病等,都会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极为重要。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采用适宜的水稻种植方式,充分利用地理优势,采取稻渔、稻虾种养模式,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利用生物互惠和资源互补的生态学原理,构建稻渔、稻虾共生轮作系统,实现稻田集约利用,有效控制稻田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农民对水稻田间管理和保护工作的认识和意识,促进科学种田,实现高效农业生产。强化水稻田间管理与保护工作,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帮助农民实现水稻增产、增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合理把控水稻收割时间
目前,海南省大部分地区水稻收割都采用机械收割。确认水稻能否收割,是决定水稻收割产量高低的技术手段。水稻进入青秆黄熟期时,可视为水稻收割阶段生长期。此时收割过早,水稻谷粒因灌浆充实不完全,收获后,因水稻饱满差,导致千粒重低,产量低。收割过晚,水稻落粒多,造成减产。因此,水稻收割的最合适时间可确定水稻扬花结束后23—25d或在水稻成熟度80%—90%初或稻穗底部末小穗余下2—3粒未完全转色时进行收割。
综上所述,海南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总结了海南省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手段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优选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种子与浸种消毒催芽技术、水稻田的选择、深翻整地、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通过对海南省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提供了重要参考。进一步深化对水稻生长发育规律的探究,优化栽培技术,提高水稻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有益的经验和建议,为农业生产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572700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