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黄瓜科学种植管理关键技术及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作者: 贾桂芳

大棚黄瓜是设施蔬菜的重要品种之一,凭借其产量高、周年供应、效益好等特点,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产量和品质提升的主要瓶颈。因此,系统总结大棚黄瓜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和绿色防控措施,对于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重点阐述大棚黄瓜生产关键技术要点,重点分析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策略,以期为广大种植者提供参考。

一、大棚黄瓜种植技术

1、品种选择

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黄瓜品种是大棚种植成败的关键。目前国内外黄瓜品种资源丰富,京研系列(京研3号、京研4号等)、新钻系列(新钻2号、新钻4号等)、科星系列等都是广受欢迎的主栽品种。在品种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设施类型以及市场需求等因素。例如,京研4号是一个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早春和晚秋茬品种,而科星106则是一个耐热性好、产量高的夏茬品种。此外,还要合理搭配不同熟性品种,利用早中晚熟品种错峰上市,既可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又能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实现周年均衡生产。需要注意的是,品种的引进和更新要因地制宜,通过小规模试种示范,择优选用,切忌盲目跟风,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之,选择适宜的优质品种,搭配合理的栽培结构,是实现大棚黄瓜优质高效生产的品种基础。

2、育苗技术

大棚黄瓜多采用穴盘基质育苗。优质的育苗基质应疏松透气、无病虫害、肥力适中,常用的有泥炭、珍珠岩、椰糠等及其混合物。播前要对基质进行彻底消毒,常用的方法有臭氧消毒、高温蒸汽消毒等物理方法和福尔马林等化学熏蒸法。播种前,可用50℃左右的温水浸泡种子催芽,待种子吸胀露白后,按每穴1—2粒播入穴盘,覆土0.5—1cm,浇透水后盖膜保湿。出苗前,温度控制在25—28℃,相对湿度70%—80%;出苗后视子叶展开情况揭去地膜,苗期温度调控在20—25℃,相对湿度60%—70%,昼夜温差维持在8—10℃。同时注意苗期管理,及时浇水施肥,可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等速效肥,以培育壮苗。苗龄达30天左右时,选择阴天或傍晚进行移栽定植。定植前7—10天开始炼苗,通过控水降温、放风锻炼等方式,提高幼苗抗逆性,促进其健壮生长。

3、定植与栽培管理

定植前要彻底清除大棚内残株杂草,并进行土壤消毒。常见的消毒方法有太阳能消毒、生物熏蒸和化学熏蒸等。待土壤处理完毕后,及时整地作畦,畦宽1.5—2m,畦面铺设黑色地膜,开好定植穴。平畦单行栽培,每亩定植1800—2400株,采用“H”型或“工”字形立架搭设栽培架,蔓绳垂直引绳,双向爬藤。定植时间因设施类型和栽培季节而异,日光温室一般2月下旬—3月上旬定植,塑料大棚可提前至1月中下旬。苗期生长适温22—28℃,花果期25—30℃,夜温应高于15℃。空气相对湿度以60%—70%为宜。应通过合理密植、科学通风、适度遮阳等手段,调节温湿度等小气候条件。同时做好水肥管理,采用滴灌、膜下灌等节水灌溉方式,依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长势,科学制定灌溉制度。施肥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磷、钾配比要根据不同生育阶段动态调控,并重视钙、硼、镁等中微量元素的供给。整个生育期还要加强植株调整,及时打杈疏蔓,去除老叶病叶,疏除弱蔓和过密枝叶,维持合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结构,以利高产优质。

4、采收与贮运

黄瓜果实采收应做到随熟随收、分批采收。当果实长至各品种特有的规格时即可采收,夏秋季一天可采收1—2次,但要避开高温时段。采摘时动作要轻柔,避免硬拽硬摘,造成果蒂破损。采下的果实要及时运出棚外,置于阴凉通风处进行分级包装。分级标准通常依据果形、果色、果长或果重等,可分为特级、一级、二级等不同等级,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分级。包装时要轻拿轻放,整齐排列,选择透气性良好的包装容器,如塑料筐、纸箱、网袋等。包装完毕后要尽快运往预冷库进行预冷处理,一般预冷到10—15℃即可。随后转入冷藏库低温贮藏,贮藏温度应控制在7—10℃,相对湿度90%—95%,在此条件下可贮藏10—15天。若需更长时间贮运,则需对单果进行套袋处理,延长货架期。冷库贮藏的黄瓜要做好隔离防霜、定期检查等工作,发现腐烂变质果及时挑拣清理,避免病害蔓延。总之,采后要快采、快运、快销,尽量缩短采后流通时间。如能配置现代冷链物流设施,做到田头预冷、冷藏运输、气调保鲜,则更有利于保持果实品质,延长货架期,提升商品性和产品附加值。

二、大棚黄瓜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1、病害防治

①霜霉病

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大棚黄瓜常见病害,多发生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发病初期叶面出现局部白色粉霉,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严重时可导致叶片黄化脱落,影响植株正常生长发育和果实产量品质。预防本病要加强大棚通风换气,降低空气湿度,并及时清理病残枝叶等初次侵染源。当发现病斑时,可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化学防治,也可选用1%碳酸氢钾、0.5%烯酰吗啉等药剂轮换使用。此外,平时要加强水肥管理,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能力。综合采取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将病害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蔓延为害。

②白粉病

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黄瓜常见病害,多发生在25—28℃、空气相对湿度50%—70%的环境条件下。病初在叶面出现散生白色粉斑,逐渐扩大连接,最后布满整个叶片,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叶片黄化脱落,植株生长受阻。防治白粉病要注意大棚通风透光,改善小气候环境,避免病菌滋生蔓延。同时加强植株精细化管理,合理整枝疏叶、及时去除病残枝叶,促进植株健康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喷施80%硫磺悬浮剂500倍液、咪鲜胺醋40%乳油20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也可选用内吸性杀菌剂如30%嘧菌酯悬浮剂2000倍液等进行化学防治,但要注意交替用药,严格把握安全间隔期,避免产生药害和残留。

③炭疽病

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一种病害,高温高湿的环境易诱发,在24—30℃时危害尤为严重。该病可危害黄瓜全株,在叶、茎、果表面产生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严重时洞穿溃烂,植株萎蔫死亡,果实腐烂失去商品性。预防炭疽病首先要做好农业措施,加强大棚通风换气,降低空气湿度,并及时清除病残植株,去除侵染源。此外要加强水肥管理,平衡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供应,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可选用50%退菌特1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等保护性杀菌剂喷雾防治,发病中后期可使用40%多·甲基托布津水分散粒剂800倍液、1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等内吸性杀菌剂,但要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做好农残检测。总之,要从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多方面综合施策,将炭疽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④病毒病

黄瓜病毒病种类繁多,如黄瓜花叶病毒病、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等。病毒病主要通过蚜虫、粉虱等昆虫媒介传播,也可经种子、嫁接等方式传播。病株表现为植株矮化、节间缩短,叶片出现花叶、斑驳或畸形卷曲等症状,果实生长缓慢、畸形,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由于病毒病治疗难度大、防治效果差,因此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选用优质无毒种子,培育壮健秧苗;加强苗期管理,避免徒长和早期感染;大棚内设置防虫网、黄板等阻隔传毒媒介;定期巡查,及时拔除病株,控制病毒蔓延。同时还要加强植株健康培育,平衡水肥管理,提高植株抗性和免疫力。必要时喷施植物免疫增强剂如50%噻菌铜250—500倍液等,提高植株抗病能力。一旦发生病毒病要立即采取隔离、拔除等应急措施,控制蔓延,挽回损失。

2、虫害防治

①蚜虫

蚜虫是危害大棚黄瓜的主要害虫之一。成虫和若虫以刺吸式口器为害叶片、新梢等嫩绿部位,吸食汁液,引起叶片卷曲变黄,新梢畸形,并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此外,蚜虫还是多种病毒病的主要传毒媒介。温暖干燥的环境利于蚜虫繁殖,极易引发群体危害。预防蚜虫应做好施肥、灌溉等农业措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大棚内设置防虫纱网、黄板等阻隔蚜虫侵入;利用平腹小蜂、草蛉、瓢虫等天敌昆虫,构建生物防控体系。当发生危害时,可喷洒2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等药剂防治,并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延缓抗药性产生。同时注意用药时间和安全间隔期,避免药害和残留。总之,要通过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构建蚜虫综合防控体系。

②潜叶蝇

潜叶蝇是危害大棚黄瓜的常见害虫。成虫体形似小型蝇类,产卵于叶背。初孵幼虫钻蛀入叶肉组织内,在叶肉内不规则地游走取食,造成大量迂回盘曲的隧道状痕迹。受害叶片逐渐萎黄脱水、干枯,光合作用功能严重受损,植株生长发育受阻。潜叶蝇以幼虫期为害,20—25℃是其危害高峰期。防治上应及时清理受害叶片,降低虫源基数;大棚内悬挂黄板诱杀成虫,阻断虫害循环;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植株抗性;注意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喷施4%阿维菌素乳油2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等对幼虫有效的内吸性杀虫剂,同时注意与除虫脲、噻虫嗪等触杀和胃毒性杀虫剂轮换使用。此外还要做好农事操作,如整枝打杈、疏花疏果,改善植株通风透光和小气候条件,提高植株抗虫能力。

③红蜘蛛

红蜘蛛在连栋温室大棚黄瓜上频发危害,尤其在30℃以上高温干燥环境下繁殖迅速、危害严重。雌成螨在叶背产卵,孵化出的若螨和成螨均以刺吸式口器危害叶片,造成叶片失绿褪色、斑点密布,表面布满灰白色丝状物,影响光合作用和植株正常生长。严重危害时,叶片萎蔫干枯、大量脱落,植株几乎绝收。红蜘蛛危害兼具隐蔽性和暴发性,防治难度大,应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平时要做好大棚内温湿度调控,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加强水肥管理,提高作物抗性;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初期危害;通过人工摘除危害叶片,降低田间虫口密度。当红蜘蛛发生时,可喷施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20%哒螨灵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防治,并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药剂防治要把握最佳施药时机,上下叶面喷雾周到,提高防治效果。

三、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

1、预防为主

在大棚黄瓜病虫害综合防治中,预防为主是首要原则和关键环节。只有从源头上切断病虫危害,才能避免事后防治的被动局面。首先要做好优质种苗的选育工作,优选籽粒饱满、发芽率高的种子,搭配无病原、透气性好的育苗基质,科学调控营养元素,加强苗期管理,培育生长健壮、抗逆性强的壮苗,从根本上提高植株抵御病虫侵染的能力。在品种选择上,要根据当地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和设施条件,有针对性地引进和种植抗性强、丰产性好、品质优的良种,通过农艺调控进一步发挥其抗性潜力。同时还要加强大棚内环境管理,通过合理密植、科学整枝、疏花疏果等措施,改善棚内通风透光条件,降低空气湿度,营造不利于病虫滋生繁殖的小气候环境,将病虫害影响降到最低。尤其是日常管理要做到勤检查、早发现、早清除,一旦发现病株、虫株要连根拔除,并集中深埋或焚烧,切断传播源和侵染循环。总之,只有坚持从选育壮苗抓起,加强栽培管理和环境调控,优化病虫抗性品种搭配,把好“预防关”,才能最大限度控制病虫危害,降低化学防治频次,为黄瓜优质高产提供坚实保障。

2、综合防控

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要立足于综合治理,统筹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构建绿色防控体系。农业防治是基础,要通过合理轮作倒茬、科学施肥灌溉等方式,营造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虫繁殖的农田小气候环境;生物防治是方向,要充分利用平腹小蜂、草蛉、瓢虫等天敌昆虫以及絮状真菌、白僵菌等有益微生物,调节病虫种群,达到生物制衡;物理防治是辅助,可采取设置诱虫灯、粘虫板、防虫网等隔离诱杀措施,也可合理应用太阳能、热力、声波等物理措施进行创造性防控;化学防治是手段,在病虫害严重影响产量和效益时,需要适当使用化学农药,但要优先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注意交替用药,把握最佳施药时机,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施用次数。只有多法并举、综合施治,才能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病虫危害,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平衡统一。

3、科学用药

科学合理用药是大棚黄瓜病虫害防治取得实效的关键。当病虫害达到防治指标,必须进行化学防治时,要严格遵循“无害化、减量化、绿色化”的原则。无害化就是要优先选用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使用内吸传导性杀虫剂吡虫啉、啶虫脒等针对蚜虫、潜叶蝇等害虫,既可减少农药用量,又可提高防治效果;减量化强调在关键时期、关键部位实施精准打击,使用高效农药配以植保机械,在最低用药量的基础上,实现最佳防治效果;绿色化则要求加强用药监管,建立农药管理台账,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加强农残检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总而言之,大棚黄瓜优质高效生产是一项涉及品种选择、苗期管理、栽培调控、病虫防治等诸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生产实践中,种植者要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农业防治和生态调控;要强化监测预警,及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要科学安全用药,严格把控农残风险。只有构建多元防控体系,优化栽培管理模式,才能在保障黄瓜产量与品质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平衡统一,推动大棚黄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251400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仁风镇人民政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