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完善香菇无公害设施栽培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

作者: 李爱军 朱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无公害农产品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香菇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用菌,其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香菇的无公害栽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的栽培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香菇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的相关标准和要求。这一技术体系涵盖了前期准备工作、菌棒的制作以及采收等多个环节,以实现香菇生产的高产、优质、安全、环保。本文旨在系统介绍香菇无公害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参考和借鉴。

一、前期的准备

1、香菇品种的选择

香菇品种特性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香菇238。原种源于日本,经过多年杂交驯化而成,属于广温型品种,特别耐高温,远远超过808、212。

②香菇808。菌盖较大,肉厚柄短,菇质较好,出菇温度5-30℃,菌龄100-120天,属于中温品种,但越夏容易出现高温烧棒现象。

③香菇9608。朵型圆整,菌丝抗逆性强,比较耐高温,越夏烂棒少,菌龄180天左右出菇,其温度范围4-28℃。

④香菇939。菌龄100-120天,出菇温度5-25℃,菇体圆整,易形成花菇,其特点是出菇猛、产量高、转潮快,但菇柄较长。

⑤香菇A6。朵型大,菌柄粗,菌盖呈灰白色,属于硬质菇,菌龄100-120天,出菇温度5-30℃,越夏防止高温烧棒。

在选择香菇品种时,除了考虑其耐高温、耐低温等特性外,还需考虑其产量、菇质、菇柄长度等因素。香菇的栽培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栽培设施、市场需求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的品种。对于无公害设施栽培,还需要特别注意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对病虫害的抗性。

2、香菇栽培季节

香菇是一种喜温菌种,其生长温度范围较宽,但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最佳生长温度为20-22℃。因此,在选择香菇栽培季节时,应主要考虑温度因素,以确保香菇能在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

①春季栽培(3月-5月)。春季是温度逐渐升高的季节,适合香菇的生长。此时栽培香菇,可以利用春季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和发育。在春季栽培香菇时,应选择中温型或中温偏低温型菌株,以适应春季温度逐渐升高的特点。

②秋季栽培(9月-11月)。秋季是温度逐渐降低的季节,也适合香菇的生长。此时栽培香菇,可以利用秋季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香菇菌丝的生长和发育。在秋季栽培香菇时,可以结合气候及出菇目的等确定出菇时间。若气温在8-25℃,可为菌袋注水,3-4天即可出菇。若待气温降至适宜花菇培育的温度后开始出菇管理,则主要用于培育中档花菇和厚菇。

3、香菇菇棚的修建

菇房应选址在地势高燥、排水方便、周围环境清洁且开阔的地方,远离鸡棚、仓库及饲料间、近水源,并有堆料场地。选择的地方应便于通风换气,最好坐北朝南(东西横向),以利于通风和冬季保温,避免春、秋季节干热的西南风直接吹到菌床。菇棚长30-50m,宽8-10m,高3.5-4m,这样的规格有利于空气流通和温度控制。菇棚采用钢架结构,拱架间距1m,确保结构稳固,能承受一定的风雪压力。横向设置5-7道拉杆,以增加菇棚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棚顶安装微喷管,便于调节棚内湿度,为香菇生长提供适宜的水分环境。棚内安装换气风扇,增强通风效果,确保香菇生长所需的新鲜空气供应。大棚外覆膜,再加盖遮阳网遮阴,以调节棚内温度和光照,避免过强的光照对香菇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地面和四壁应光洁、坚实,最好用石灰粉刷,以防害虫躲藏。所有漏风处要堵塞,以利于消毒和保温、保湿。

二、菌棒的制作

1、培养料的配置

香菇培养料的主要成分包括杂木屑、麦麸、石膏粉、蔗糖等。通常的配比是:杂木屑占70%-80%,麦麸占10%-15%,石膏粉占1%-2%,白糖占1%-1.5%。这种配比可以提供香菇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选择高质量的原料是制作优质香菇菌棒的基础。杂木屑应选用阔叶树硬杂木木屑,新鲜、无霉变;麦麸应选用新鲜、无结块、无霉变的麸皮;石膏粉和白糖应选择纯净、无杂质的产品。按照上述配比准确称量各种原料,确保培养料的营养均衡。将木屑、麸皮和石灰先拌均匀,再将糖化水均匀装入料中,补足水分于55%-60%。雨季料含水量可控制在55%,干季料含水量可控制在60%。拌料过程要多次翻拌,确保培养料混合均匀。应注意严禁在培养料中加入多菌灵等有害化学物质;木屑使用前需过筛,确保木屑粒径适度;麦麸等含氮化合物加入量应视香菇品种的不同而有所增减,高温型品种用量略减少,中温型品种用量则略增加。

2、装袋

应选择用耐高压的聚乙烯、低压聚乙烯或耐热聚丙烯等薄膜制成的塑料袋。塑料袋的规格一般为15cm×55cm,一端封口,另一端开口。塑料袋的选择应考虑到灭菌方式和压力,高压聚乙烯塑料袋只能用于常压灭菌,而低压聚乙烯或耐热聚丙烯塑料袋可用于高压高温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料装入塑料袋中,确保料袋尽量装紧,避免装得太松导致胀袋。装填时应五指凹陷,这样有利于菌种的生长和发育。装好料后,应扎口要紧,但不扎死,以便于后续接种操作。对于大规模生产,可采用机器装袋,提高装袋效率。机器装袋时,应控制好装袋的速度和力度,确保培养料均匀填充,且袋口扎紧。装好的菌棒应进行称重,确保每棒的重量符合标准,一般每棒装干料800-850g。再检查菌棒的塑料袋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或沙眼。同时检查菌棒的扎口是否紧密,防止在后续过程中漏气或污染。装袋过程中应保持操作环境的清洁,避免杂菌污染。

3、灭菌

灭菌是确保香菇菌棒中的菌丝不被其他细菌或真菌污染,从而保证菌棒的质量和口感的必要步骤。灭菌前应确保菌棒装袋紧密,无破损或沙眼,避免在灭菌过程中发生漏气或污染。在灭菌设备中,菌棒应摆放整齐,尽量多留空隙,提高灭菌效果。目前,常用的香菇菌棒灭菌方法主要有高压灭菌、蒸汽灭菌和化学灭菌等。

①高压灭菌的原理是利用高温高压环境杀灭微生物。将菌棒装入压力锅中,与饮用水一起加入,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灭菌。灭菌时间为30分钟-1小时不等。

②蒸汽灭菌是指利用蒸汽的高温高压环境杀灭微生物。将菌棒放入蒸汽灭菌器中,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灭菌。灭菌时间为30分钟-1个小时不等。蒸汽灭菌对菌棒的影响较小,但设备和能耗较大,灭菌周期较长。

③化学灭菌是指利用氧化剂或过氧化氢等化学药剂杀灭微生物。通过将菌棒放入添加了化学药剂的水中进行浸泡灭菌。时间通常在30分钟以内。化学灭菌不会影响菌棒的口感和色泽,但需注意控制浸泡时间和药剂浓度,避免对菌棒产生不利影响。

灭菌后的菌棒应迅速冷却至适宜温度,便于后续接种操作。并检查菌棒是否有漏气或污染现象,确保灭菌效果。

4、接种

接种前应选择避风、干燥、密闭性好且附近无污染源的房间作为接种场所。接种室须在菌棒搬入前一天打扫干净并消毒。将菌种、接种工具等用75%酒精消毒后备用。同时,用消菌剂或多菌灵配制的药剂涂擦接种部位。在涂擦处打孔,每段菌棒打3-4个孔,孔深4-5cm,注意不能打穿。将生产种掰成块塞入孔内,接种块和菌棒要结合紧实,但不能挤压,防止杂菌从空隙侵入。接种后,可用专用胶布或医用胶布封住接种口,以减少杂菌污染。如果不是高温季节接种,接种后可不用胶布封穴口。接种后应注意通风换气,温度升至25℃时,揭开薄膜进行通风换气,及时翻堆,防止高温烧菌。接种时必须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者必须衣着清洁,用70%-75%的酒精消毒双手。接种好的菌棒搬动时要手托菌棒中间,或者双手托拿两头,切不可单手拿一头,以免污染。

5、发菌培养

①菌丝定植。接种后1-6天是香菇菌丝的萌发和定植期。在此期间,应控制好发菌棚内的环境条件,确保菌丝能够顺利萌发和定植。接种后,应定期检查菌棒的菌丝生长情况。若发现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应及时调整环境条件,促进菌丝生长。接种后7-10天,菌丝开始吃料,此时应根据棚温、堆温和袋温情况进行第1次翻堆。翻堆时应轻拿轻放,避免破坏菌丝。此后,每隔7-10天翻堆1次,确保菌丝均匀生长。在接种和发菌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程,确保菌棒不受杂菌污染。发菌期间,应控制好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环境条件,为菌丝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还应定期检查菌棒的菌丝生长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通过以上的发菌培养及菌丝定植过程,可以确保香菇菌棒在无菌条件下顺利生长,为后续的香菇生长提供良好的基础。

②越夏管理。香菇菌丝在越夏期间,应尽可能将发菌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8℃以下。高温会影响菌丝的正常生长,甚至导致菌丝死亡。白天温度较高时,可利用电风扇、冷风机或负压机等设备进行通风降温,同时,发菌室的门窗可以使用黑色窗帘或遮阳网进行遮挡,以减少直射阳光带来的热量。在通风管理方面,初期(接种后15天内)不需要通风,以保持较高的湿度和温度,促进菌丝快速萌发。中后期(接种后16天开始)每天通风1-2小时,以确保发菌棚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供应,同时降低棚内二氧化碳浓度和温度。高温时段(白天)可以打开所有可通风口,利用自然风或机械设备进行通风降温。越夏期间,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0%±10%。湿度过高会导致杂菌滋生,湿度过低则不利于菌丝生长。若湿度过低,可以通过喷水、增加湿度剂等方式提高棚内湿度。再者,发菌棚内应保持弱光或黑暗培养,避免过强的光照对菌丝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当80%的菌棒接种孔菌丝生长直径达6-8cm时,应进行翻堆,翻堆主要是将上层菌棒翻到下层,将里层菌棒翻到外层,使香菇菌棒发菌一致。菌棒在培养过程中随着菌丝生长会出现缺氧现象,为了香菇菌丝快速生长,需要进行刺孔增氧。第一次刺孔在香菇菌丝生长直径达到10-12cm时进行,第二次在菌瘤达到表面积的20%-30%时进行。若发现污染菌棒,应及时挑出并单独处理,避免交叉感染。同时,定期检查菌棒的菌丝生长情况,记录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参数,以便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③转色管理。在转色前,确保发菌棚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光照等环境条件适宜。温度一般控制在18-22℃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脱袋后1-4天,密封薄膜,不翻动菌袋,保持上述环境条件,遮光成荫。第5-8天,菌丝表面分泌一层黄色或棕红色水珠,此时结合揭膜通风,连续2天给菌袋喷营养水,第1天用喷雾器轻喷,把黄红色的水珠冲散,第2天加压重喷,把过浓的棕红色水珠冲净,然后将菌袋表面菌丝干燥,不粘手时再覆盖薄膜。第9-15天,转色结束后,每天进行干湿差及温差刺激,昼夜温差拉大到10℃以上,但要掌握最低8℃,最高22℃,连续3-4天,即可有大量菇蕾发生。当菌棒表面菌丝开始浓白、有一层刚布满培养料表面的菌膜时,及时增大薄膜内的干湿差,增多掀动薄膜的次数,让其与干燥空气接触,迫使浓白绒毛状菌丝迅速倒伏,分泌色素而形成一层薄薄的红棕色、具有光泽的菌膜。

④出菇管理。在出菇前,需要确保棚内的环境条件适宜。这包括保持棚内湿度在80%左右,为香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在发菌培养阶段结束后,菌棒应达到重量成熟,表面菌丝呈现棕红色。此时,应检查菌棒是否有污染,确保出菇环境的纯净。在出菇期间,保持菌筒的含水量在55%-60%。这有助于形成菌盖厚实、菇柄较短的香菇。及时喷水以保持棚内湿度,促使香菇正常生长。喷水时要注意避免水滴直接落在香菇上,以防烂菇。每批菇采收后,应加强通风,偏干管理7-10天,袋温维持在20-25℃。这有利于菌丝积累营养,为下一轮出菇做准备。在出菇期间,保持适当的通风量,以确保棚内空气新鲜,有利于香菇的呼吸作用。与此同时,温度控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持棚内温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香菇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三、采收

香菇的无公害设施栽培管理技术中,采收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影响到香菇的品质和产量。香菇的采收时机通常依据其成熟度来确定。当香菇的菌盖边缘微破,菌盖开展周边仍内卷时,即开伞度70%-80%时为最适宜的采收期。此时的香菇品质最佳、口感鲜美。采收时,香菇的菌盖颜色应为深褐色、表面光滑、无病虫害。菌柄应短而粗壮,与菌盖连接紧密,无断裂现象。采收香菇时,应使用专用的采收工具,如采收刀或剪刀。这些工具应保持清洁,避免污染香菇。采收时,一只手握住包装袋,另一只手握住菌柄的底端。先上下转动菌柄,随后轻轻地往上拉,使香菇与菌棒分离。注意避免碰破菌盖和未成熟的菇蕾。采收后的鲜菇应立即进行初步处理,去除杂质和泥土,分类摆放。优质香菇应符合一级香菇的标准,即菇体为深褐色,菇帽为环形,直径大约6cm,茎长不超过菇帽的半径。采收的香菇应立即贮藏在透气性好的竹帘或苇席内,放置在自然通风处,适合温度为0-4℃。注意避免挤压变形和受潮。如需长途运输,应采用冷藏车或冷藏集装箱进行保鲜。

在采收过程中,应注意时间的把握。采收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香菇的品质和产量。过早采收会影响香菇的香味和产量;过晚采收则会导致香菇品质下降,甚至烂菇。采收后应及时清理采收工具和场地,保持环境整洁。通过以上采收管理技术的实施,可以确保香菇的无公害设施栽培达到较高的品质和产量。

综上所述,香菇无公害设施栽培管理技术是实现香菇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的栽培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香菇的产量和品质,同时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障食品安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香菇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157199黑龙江省海林市农经总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