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豆栽培中的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应用措施

作者: 宋宏瑜

在红小豆栽培期间,植株的生长发育会受到病虫害的影响,如果防治不及时,则会对植株的长势造成不利影响。一旦某种病害或虫害大面积发生,则会导致红小豆的品质和产量下降。所以,做好红小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一、红小豆主要病害与防治技术

黑龙江地区红小豆栽培过程中,主要的病害有以下几种:根腐病、白粉病、角斑病、病毒病、锈病等。各种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方法有所差别,具体如下:

1、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

根腐病是黑龙江地区红小豆栽培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在幼苗期和成株期的发生几率比较大,植株的根部是主要的受害部位。根腐病发生的初期阶段,植株的根部会出现小斑点,颜色为赤褐色或黑褐色,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病斑会持续扩大,呈现为梭形或是不规则的形状,病害发展至中后期时,植株的主根会变为褐色,并整体溃烂,侧根和须根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秃根。由于植株的根部受害,使得地上部分的长势下降,造成植株矮化,叶片的颜色由绿转黄,并变得比较瘦小,分枝的数量和结荚量大幅度减少,豆粒的体积变小,受害严重的植株会因为根部腐烂而死亡,对总体产量影响较大。据调查,发生根腐病的地块,红小豆产量会下降8%-10%左右。因此,要对该病害的防治予以重视。

(2)防治方法

针对红小豆根腐病,可以采取如下方法进行防治:

①农业防治。红小豆栽培的过程中,应当以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作为首选,并在播种前选用适宜的种衣剂拌种,如浓度为35%的多福克,或是浓度为2%的菌克毒克悬浮剂,每100kg种子的用药量为1L;实行轮作制度,对红小豆合理轮作,避免重茬或是迎茬;播种时应当施足基肥,可以选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适时、适量追肥,这样才能确保营养充足,避免根部因吸收不到足够的肥力而诱发根腐病。

②药剂防治。在根腐病的防治方法中,药剂防治见效最快,可将之作为首选。豆田发现根腐病后,要将染病的植株及时清除,带出豆田后深埋或是烧毁。随后,选用浓度为25%的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喷施的方式给药,或是用浓度为72%的克露可湿性粉剂700倍液与叶面肥混合,以叶面喷雾的方式给药。也可选用金原菌活菌剂,用1kg的药剂和2000kg的水混合,以滴灌的方式给药,这样能够对根腐病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在根腐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可用该药剂100倍液灌根,病害较为严重的地块,应适当增加药剂的用量,由此可使根腐病得到有效控制。

2、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

白粉病是红小豆生长发育期间常见的病害之一,气温在10-25℃时,均可能发生白粉病,而在较低或是较高的气温下,白粉病的发生几率会有所降低。白粉病会对植株的叶片、茎、荚造成危害,当植株感染白粉病后,叶片的表面会出现零星的小霉斑,形状接近圆形,颜色为白色。同时,会产生大量白色的粉状物。随着病情的持续加重,叶面上的病斑数量与面积均会增加,直至布满整个叶面。此时叶片会干枯、脱落,由于叶片的减少,使得植株的正常光合作用受到影响,进而导致长势不良。当植株的茎、荚发病时,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粉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的数量进一步增多,直至布满整个茎、荚,由此会导致茎、荚枯黄、干缩。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较大的环境中更容易萌发和侵入植株,如果出现连续的阴雨天,导致田间湿度过大,则会使白粉病的发生几率增大。而在温度较高且干燥的环境中,分生孢子会定殖于红小豆植株的叶片上,当高温与高湿交替出现时,将会引起白粉病大面积流行。除此之外,密植、重茬、氮肥施用过量等,均会诱发该病害。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红小豆栽培期间,应当将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作为首选,并采取轮作的方法,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对红小豆合理密植,改善田间的排水设施,降雨之后及时清沟、排渍,避免田间积水过多,导致湿度增大。在整地的过程中,足施底肥,可以选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控制好化肥的施用比例,避免氮肥用量过大的情况发生。红小豆收获后,应当将田间的病残体集中带出,深埋于远离田间的位置处或是烧毁,这样可以使翌年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大幅度降低。

②药剂防治。红小豆播种前,应当对种子全面消毒,在此基础上,选用浓度为70%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由此能够使白粉病的发生几率大幅度降低。可在白粉病发生的初期阶段,选用浓度为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是浓度为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以喷雾的方式给药,每隔10-15天用药1次,连续2-3次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3、角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

角斑病的病原菌通常会在红小豆的种子上越冬,除此之外,植株的病残体也是角斑病菌越冬的载体。成功越冬的病原菌会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当气温达到30℃以上时,会增大角斑病的发生几率,相对湿度过高、多雨季节会使角斑病的发生变得更加迅速。密植、重茬、积水、施肥不合理、粗放的田间管理方式等,均可能导致角斑病的发生。角斑病的危害对象是红小豆植株的叶片与叶柄,茎、荚有时也会受到感染。角斑病发生的初期阶段,植株叶片的背面会出现斑点,并在较短时间内扩大为水渍状的病斑。发病的后期阶段,由于受到叶脉的限制,使得病斑会发展为不规则的形状或是三角形,病斑的颜色则会呈现为黑褐色。角斑病严重时,病斑会布满整个叶片,形成连片的不规则斑块。

(2)防治方法

为有效预防红小豆角斑病的发生,栽培过程中,应合理轮作,并在红小豆收获之后,将田间的病残体及时清除,消灭病原菌越冬的场所,减轻翌年病害的发生及危害;该病害发生的初期阶段,可以选用适宜的药剂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代森锌500倍液、多菌灵1000倍液等,以喷雾的方式给药,每隔15天用药1次,连续2-3次可以见效。

4、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

病毒病是红小豆生长发育阶段常见的一种病害,该病的致病菌通常会依附在红小豆的种子上越冬,成功越冬的致病菌会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毒病在红小豆田间的发生,主要是由蚜虫传染所致。蚜虫的数量及迁飞情况,与该病害的发生与流行具有直接关联,即蚜虫多的年份,病毒病的发生要比蚜虫少的年份严重。除了蚜虫之外,不合理的肥料配比、粗放的田间管理方式,也是引起病毒病的重要原因。病毒病的危害对象为红小豆的叶片,发病一般都是从幼叶开始,病叶的绿色会逐渐褪去,转变为花叶,同时叶片会卷缩,叶脉发黄并逐步坏死。病株明显比正常的植株矮小,花、荚数量大幅度减少,严重时,甚至会出现不开花、不结荚的现象,进而导致产量下降。因此,要对该病害的防治予以重视,以此来确保高产目标的实现。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选择并种植抗病害能力强的红小豆品种是防治病毒病最为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之一。从目前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看,尚未有抗病毒病的主栽品种。基于此,在选种时,要确保种子不带毒,红小豆生长发育期间,要加大蚜虫的防治力度。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全面的消毒处理,将附着在种子上的病毒去除掉,可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此外,要做好播种准备工作,适时早播,从而使病毒病的盛发期避开蚜虫发生的高峰期。

②药剂防治。在病毒病发生的初期阶段,可以选用适宜的药剂加以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抗病毒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浓度为1.5%的植病灵800倍液等,以喷雾的方式给药,每隔1周用药1次,一般持续2-3次即可见效。如果豆田内病毒病大面积发生,应向发病的中心位置喷施药剂,阻止病害扩散,各种药剂应当轮换使用,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5、锈病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

在黑龙江地区的红小豆栽培中,锈病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适宜的温湿度是该病害发生的必要条件,当温度处于18-28℃的范围内,相对湿度超过95%时,会增大锈病的发生几率。红小豆越早播种,锈病发生的程度越严重,氮肥过量施用、密植、积水、连作等是诱发锈病的主要原因。锈病危害的对象为叶片,病害发生的初期阶段,叶片的背面会出现一些小斑点,颜色呈淡黄色,随着病害的加重,斑点会逐步形成孢子堆,形状与铁锈状非常相似,该病害也是因此而得名。病害严重时,整个叶片上会聚集大量的孢子堆,叶片的光合能力大幅度减弱,由此形成的籽粒多为瘪粒。如果该病害在豆田内大面积发生,则会导致红小豆减产20%以上。所以,必须做好锈病的防治工作。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连作会导致锈病的发生几率增大。因此,要合理轮作,并采取控水、控肥等措施,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同时,应当以稳产、抗病害的品种作为首选,并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精选,将病粒全部剔除,选取排水条件好的地块作为种植地,以此来减轻锈病的发生。

②药剂防治。化学药剂在红小豆锈病防治中效果比较显著,可在该病害发生的初期阶段,选用适宜的药剂,如浓度为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浓度为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以喷雾的方式给药,每隔10天用药1次,持续2-3次可以见效。

二、红小豆主要虫害与防治技术

1、豆荚螟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

豆荚螟是红小豆栽培过程中常见的虫害,老熟幼虫通常会以结茧的方式潜藏于地面表层下越冬。待到翌年春季,成功越冬的老熟幼虫变为成虫,并将虫卵产在豆荚上,刚刚孵化的幼虫会在豆荚的荚面上爬行一段时间,之后结成白茧,咬穿荚面,蛀入豆荚内部,以豆粒作为主要的危害对象,受害的豆荚会被蛀空,幼虫会将粪便排泄到豆荚内,即便豆荚未被蛀空,豆粒也会因为受到粪便感染而变苦,无法食用。豆荚螟一旦大规模发生,会导致红小豆的品质和产量下降。为此,要对该虫害的防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红小豆栽培期间,要避免连作,可与玉米轮作,由此能够减轻豆荚螟的发生及危害。当种植地块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时,可在红小豆进入开花结荚期时灌水,以1-2次为宜,这样能够将入土的老熟幼虫淹死,降低虫口基数,同时可在秋季或是初冬,采取翻耕的方法,消灭表土下越冬的幼虫,减轻翌年虫害的发生程度。选择适宜的时间对红小豆播种,避开豆荚螟成虫产卵盛期。

②生物防治。在豆荚螟成虫产卵盛期,向豆田内释放赤眼蜂,当田间赤眼蜂达到一定数量时,能够有效防治豆荚螟。可在老熟幼虫入土之前,向土壤施入适量的生物菌剂,如白僵菌粉剂等,由此能够使化蛹幼虫的数量大幅度减少。

③药剂防治。化学药剂在豆荚螟的防治中效果比较显著,最佳的用药时间为幼虫尚未蛀入豆荚之前,可以选用的药剂有浓度为2.5%的溴氰菊酯4000倍液、浓度为20%的三唑磷乳油700倍液、浓度为50%的杀螟松乳剂1000倍液,每隔7天用药1次,一般1-2次即可见效。药剂应当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影响防治效果。

2、蚜虫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

蚜虫以红小豆叶片中的汁液为食,受害的叶片会严重卷曲,由此会对光合作用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导致植株矮化。在黑龙江地区,红小豆蚜虫每年有4次迁飞高峰期,分别出现5月末、6月上旬、7月中旬、9月上旬。每年6月中下旬是蚜虫发生的高峰期,尤其是高温、干旱的天气,会增加发生几率。因此,可将7月上旬作为防治蚜虫的最佳时间段。由于蚜虫会传播病毒病,所以要对该虫害的防治予以重视。

(2)防治方法

①物理防治。蚜虫的成虫具有趋黄性,可以利用黄板诱杀成虫,具体做法是将涂抹凡士林或机油的黄板,挂于豆田内适宜的位置处,待黄板粘满蚜虫后,要及时更换。蚜虫还有较强的趋光性,可以利用黑光灯对其进行诱杀。

②生物防治。蚜虫的天敌较多,应发挥出天敌的作用,实现以虫治虫的目标。

③药剂防治。当豆田内的蚜虫大规模发生时,可以选用浓度为10%的溴氟菊酯乳油,或是浓度为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兑水后以喷雾的方式给药。

3、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1)发生

红蜘蛛归属于叶螨科的范畴,是一种对红小豆危害比较严重的害虫,这种害虫之所以危害严重,主要是因为一年能够发生若干代。通常情况下,雌性的成虫会潜藏于红小豆植株的病残体中越冬,待到翌年5月末时,成功越冬的成虫便会在杂草上繁殖,并逐步转移到红小豆植株下部的叶片上,以下部叶片作为载体,向上部叶片蔓延,直至遍布整株红小豆为止。在氮肥过量的地块上,红蜘蛛的发生相对较重,该虫害的高峰期多出现在每年的7-8月,红蜘蛛的繁殖速度与红小豆叶片的叶龄有关,叶龄越长繁殖速度越快。最有利于红蜘蛛发生的田间湿度为50%,当相对湿度过高或是过低时,会使红蜘蛛的发生有所减轻。一旦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则可能导致红蜘蛛大规模暴发。红蜘蛛发生的初期阶段,主要是以叶片中的汁液为食,因该虫害为聚集发生,所以受害的叶片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卷曲、萎蔫,最终脱落。

(2)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红蜘蛛喜高温、干旱的环境,对此可在田间管理时,采取浇水的方法增加土壤的湿度,改变田间的生态环境,以此来减少繁殖数量。当豆田内少量的植株受害时,可将受害的叶片及时摘除,带出田间烧毁。同时,要做好田间杂草的清除工作,减少寄主,以此来降低虫口基数,减轻危害。

②药剂防治。当豆田内发现红蜘蛛后,应选用适宜的药剂进行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浓度为1.8%的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浓度为73%的炔螨特乳油3000倍液,以喷雾的方式给药。

综上所述,黑龙江地区在红小豆的栽培中,应当对病虫害的防治予以高度重视,要明确各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这样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防治,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对红小豆生长发育的影响,为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158327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八五五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