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玉米茎基腐病发病特点和创新防治方法的应用探索
作者: 梁成林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黑龙江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玉米生产地之一,然而,玉米茎基腐病作为严重的农业问题,对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构成了重大威胁。玉米茎基腐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具有传播力强、发病周期长等特点,它直接影响玉米的生长,甚至可能导致整片玉米植株的死亡。近年来,玉米茎基腐病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逐渐增加,给黑龙江的玉米生产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使得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更加迫切。尽管各地针对此病害已采取了一些传统的防治措施,如使用抗病品种、合理施肥、除草甘膦洗剂处理种子等,但鉴于病情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当前的防治方法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加强对玉米茎基腐病防治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病特点及传播途径
玉米茎基腐病可以导致植株早衰、叶片枯黄、死亡等,对玉米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危害。玉米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发生。高湿度和高温度环境会促进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加速病害的发展速度。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病初期,玉米叶片出现麻点和黄斑,随着病情的加重,植株开始出现枯死和倒伏现象。在切割植株后可以看到腐烂部位,通常表现为茎基部的软化和腐烂,有时伴有黄色粘液的分泌。如果不及时治疗,植株将逐渐衰老死亡。玉米茎基腐病是导致玉米产量减少的重要因素。在发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导致玉米产量减少30%以上,甚至影响到整个玉米种植区域的产量。
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常存在于土壤中,并通过土壤传播。这种病害的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感染过的土壤和残留物进行传播。因此,在连作或轮作中,如果不注意清除残余物和对土壤进行适当的处理,就会增加病害的传播机会。玉米茎基腐病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在风力较大的天气条件下,病原菌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从一片叶子传播到另一片叶子、从一棵植株传播到另一棵植株,从而引起大规模的病害。同时,玉米茎基腐病还可以通过种子传播。如果种子本身存在病害,那么在播种后,植物很容易受到感染。此外,在种植前不注意对种子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也会导致病害的扩散。
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引起。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其发生和扩散的主要条件。该病害主要通过土壤传播、空气传播和种子传播等方式进行传播。
二、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降低发病概率
玉米茎基腐病若防控不当,将直接影响玉米产量。黑龙江富锦市处于北纬47°左右,有较长的昼夜温差,光照充足,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然而,这里的适宜环境同时也为玉米茎基腐病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因此选用抗病品种就显得格外重要。在选种防控玉米茎基腐病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避免使用易感品种,重点放在选择和改良抗病性强、抵抗力良好的玉米品种。目前,黑龙江农业科学研究机构已经选育出一些对茎基腐病有抵抗性的玉米品种,比如富尔116、合玉29、中邦6等。这些品种在富锦市的种植广泛,效果良好。对于新上市或待鉴定的品种,可以通过收集信息或与专家咨询,了解其病害抵抗性。并合理做好品种更迭计划,间隔几年更换1次品种,可以有效避免患病密度升高。在富锦市的实际种植中,建议各大玉米种植户做到每2年更换1次品种,既能够保持产量的稳定,又可以缓解地下病害累积的情况。最后注意种子质量,种子的健康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与抵抗疾病的能力。购买种子时应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的种子生产者,尽量购买通过农业部门检验合格的种子。
选种只是预防茎基腐病的手段之一,全面有效的防控还需要综合多种防治手段,配合合理的土壤管理和肥料施用等,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在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同时,保障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2、合理施肥灌溉,提高抗病能力
针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合理地施肥和灌溉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极为重要。在施肥方面,需要保障玉米营养充足,但又不能过量施肥,或者施用不合适类型的肥料。过量施肥,会导致玉米植株生长过于旺盛,容易引发病菌攀附感染。在种植前进行基础施肥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主要的肥料应包括磷肥、钾肥和有机肥,如沤肥、秸秆等。磷肥能帮助促进根系的发育,增强植株的抵抗力;钾肥也有助于提升病害的抵抗力,能防止病原物进一步入侵。在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进行适时的追肥。各阶段需要施用的肥料类型和数量会略有不同。总体来说,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可加施1次氮肥;抽雄花期和结实期,追施1次钾肥,促进籽粒饱满,增加产量。
灌溉管理也是提高玉米抗病能力的关键。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导致对灌溉的需求也会有所差异。在播种前的阶段,适当的灌溉可以帮助改善土壤结构,并使得土壤湿润度适中,便于种子的发芽生长。此时应避免过度灌溉,以防止地下水位过高,不利于玉米的根系发育。出苗阶段,玉米还处在脆弱的幼苗状态。因此,它需要维持一定的土壤湿度来保证生长。一般来说,控制土壤湿度在60%-70%是最理想的。玉米开花后到收割的阶段,是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气候条件调节灌溉量,以保护植株免受病害侵害。
3、加强消毒与除草,减少病菌
种子携带的病菌是玉米茎基腐病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在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深度消毒。这可以通过化学药剂处理达到目的。比如,使用多菌灵、甲霉唑等杀菌剂,以稀释溶液浸泡种子,每公斤种子用药剂0.3-0.5克为宜,浸种2-3小时,随后取出晾干即可。
土壤消毒可以通过深耕作物残根及有害生物进行土壤个体处理,将病虫害及病原菌彻底埋入土壤深处,并通过日晒杀灭大部分病菌。另外,也可以选择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化学消毒,常用的有福美双、高效氯氰菊酯等,需要按规定的剂量稀释后喷洒。并选择在土壤温度适中,空气湿度较小的时候播种,可以有效减少病菌的入侵。同时,播种后要及时浇水,并对田地进行定期翻耕,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种子生长。并适当减少种植间距,以保证空气流通。过于密集的种植会导致空气不流通,湿度过高,易于形成病菌滋生的环境。在种植和收获等整个过程中使用的农具,都应定期消毒,避免由此带入病菌。首先用刷子和水彻底清洗农具上的泥土和有机物质。针对农具特点,采用不同消毒方法。例如,采用热处理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耐高温的农具,处理时将农具完全浸入热水中,保持70-80℃,持续30分钟。化学消毒剂方法:例如,漂白粉(含氯的消毒剂)溶液可以用来消毒工具。通常,将100克的漂白粉溶解在10升的水中,再将工具浸入溶液中至少30分钟。苯甲醛、84消毒液等也常被使用于农具消毒。苯甲醛的使用浓度一般为0.5%-1%,84消毒液的使用浓度一般为0.1%,消毒时间约为10分钟至30分钟。所用消毒液需现配现用,使用后应放置在通风处晾干。最后用清水冲洗农具,消除残余消毒液影响,然后擦干或自然干燥。干燥的工具不容易生锈,并且有助于防止病菌黏附。消毒后的农具应妥善保管,避免与未消毒的农具混放,避免与污染源接触。
杂草是病菌生存和传播的一大载体,所以定期除草对于该病害的防治极为必要。首先,针对玉米的生长周期进行合理的除草规划,这将有助于减少草类的竞争压力并降低寄生真菌的潜在威胁。具体来说,不同生长阶段的除草频率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初次除草应在玉米出苗后2-3周内进行。在整个玉米生长周期中,每隔15-20天除草1次比较合适。其次,选择合适的除草工具。小型或者刚开始的玉米田可以选择使用手工或机械化除草,大面积的玉米土地则可以选择使用动力除草机。其中,还需要注意的是选择除草幅度,无论是手工还是机械,都要尽量避免伤及到玉米主体,在保证清除杂草的同时还要维护玉米的牢固度。在具体操作上,除草的深度通常在5-10厘米之间,可以让杂草暴露在空气中自然死亡,还能够挖掘表层土壤,使得病菌难以生存。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结合机械耙或轮耕机进行深层碾压,以进一步压制病菌的生存空间。另外,除草后要及时清理田间的杂物,防止真菌藏匿在杂物中。具体来说,除草后需收集所有被清理掉的杂草,可选择堆积起来制作堆肥或外运处理,不可将其丢弃在田间。再者,还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和农药,来控制真菌的生存环境。例如,使用含硝酸氮的化肥可以抑制真菌的生长,而含有铜、锌等微量元素的化肥则可以增强玉米对病害的抵抗力。最后,定期调整土壤酸碱度,也能够防止病菌在玉米生长过程中扩散,最大限度地减低病害的发生。
4、合理用药,针对性化学防治
化学药剂对于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极为明显,但由于对生态环境可能造成损害,所以应合理选择药剂种类,科学用量,防止对环境、人体造成损害。农户可选择硫酸亚铁、溴霉素、百菌清等药剂。
①硫酸亚铁:硫酸亚铁可以增强玉米的抗病性,用于预防茎基腐病的初期发生。可以每公顷施用10公斤左右,随着灌溉水进行浸透处理。优点是价格便宜、容易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缺点是持续防治效果不显著,需要结合其他农药进行治疗。
②溴霉素:溴霉素是一种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可以有效防治茎基腐病。每公顷施用50-75克,用500-600倍的水稀释,并均匀喷洒在作物上。优点是强效、低毒,偶尔使用对人体和环境影响较小。缺点是使用过度可能导致真菌产生耐药性。
③百菌清(含甲霉素、苯甲酸酯):此药剂一种杀真菌剂和杀菌剂,对于预防和治疗玉米茎基腐病非常有效。每公顷施用40-60公斤,用500-1000倍的水稀释后灌溉。它的优点是广谱、高效、环保,与多数农药兼容,可用于化肥、饲料添加剂等的消毒;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或过度施用,可能会导致药剂残留,影响玉米的产量。
农药虽然可以防治病害,但是按照规定的浓度使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浓度过大,反而会烧伤作物,导致产量降低。而且长时间重复使用同一种农药,可能会让病菌产生抗药性,药效降低,所以需要经常更换药剂。无论选择何种药剂,都需要同时考虑药剂的效果、价格、安全性等因素,以求既能有效抑制病害,又能保障环境和人体健康不受影响。
5、建立病虫害监测体系,及时防治
根据地理位置、环境条件、作物种植分布等因素选择设立病虫害监测点,优选环境条件和玉米种植情况相对典型和稳定的区域。正在繁殖的病虫活动更频繁的区域,由专业人员定期对病虫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每个监测点都必须定期收集并记录伤虫率、侵害程度、健康玉米和受害玉米的数量、区域气温湿度等相关数据。无论是昆虫种类、密度、在田间的分布状态,还是田间环境状况如气温、湿度、风速、降水等气象参数,都应作为日常监测的重要内容。可使用现代化工具和技术,如无人机航拍、遥感技术等,快速、准确地获取田间病虫害信息以及大面积玉米田间实时图像,生成高精度的影像地图,分析病虫害分布。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分析模型,预警阀值可以根据历年数据动态调整。一旦达到预警阀值,预警系统会向农业部门和农户发送预警信息,提醒采取防控措施。将所收集的病虫害数据进行整合和公开,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使得农户,农田管理人员,科研机构等可以随时获取最新的情况,及时针对目前的状况进行决策部署。
该系统涉及到了数据采集、预测模型、农田信息化、信息共享等各个层面。它需要在软硬件设施、科研力量、农民参与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运行过程中,还应不断修正和优化,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生物和环境因素,尽可能地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减少由玉米茎基腐病带来的损失。
6、引入生物药剂,保护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农户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来防治玉米茎基腐病,造成了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和土壤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微生物药剂已成为其对环境友好性和持久性的新型防治方法,将其应用实际中可在防治病害的同时有效保护生态环境。首先,生物防治剂可通过在玉米植株中引入有益细菌如拮抗性真菌或者具有寄生效果的硅藻类,使得真菌型枯萎病无法在玉米体内生存。其中,硬膜杆菌、长根霉,优势菌种如放线菌等皆是较为常见且效果明显的生物防治剂。使用时,它们可以通过浸种、喷施或者灌溉等方式应用到玉米生长过程中,从源头上抑制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其次,对于生物防治剂的使用,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譹?訛要选择适合自己地块的生物药剂,因为每种生物防控剂都有适合生存和发挥作用的特定环境;?譺?訛在使用生物药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防止破坏生物药剂在田间的生存环境;?譻?訛在施用过程中,要遵守药剂的使用说明,包括药剂数量、施药方式及防护措施等;?譼?訛必要时需进行田间的监测和评估,以观察生物药剂的效果和可能的不利影响,如此反复使用和调整,才能达到最优的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常见的玉米病害,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针对这一病害,本文对其发病特点、传播途径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断探索和创新防治方法。通过注重选用抗病虫性好的品种、采用生物、农业和化学等多种综合手段进行防治,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及时清除田间杂草,保持土壤通气性和水分平衡;避免连作,在轮作中选择适宜的绿肥或豆类作物,有助于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玉米茎基腐病防治技术也将得到进一步完善。例如,培育抗病性更强、适应环境变化的新品种;同时,智能化农业技术的使用将进一步优化田间管理,提高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将来针对玉米茎基腐病的防治技术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156100 黑龙江省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