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播种期病虫害常见类型和综合防治技术有效建议

作者: 秦丙波

我国是农耕大国,无论是水稻、玉米还是小麦都有较大种植面积,其中小麦产地遍布全国,占据第三大粮食作物,其种植产量直接影响粮食安全。我国小麦种植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在小麦种植期间,对病虫害精准把握和分析,可消除小麦生长阶段的安全隐患,在增加小麦产量的同时提升小麦品质。

研究发现,小麦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小麦出现病虫害侵蚀问题,如气候、土质、施肥机制等,如果以上因素得不到较好控制,势必会增加纹枯病、蚜虫等病虫害的可能性,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特别是冬小麦播种期,综合防治技术实施难度较大,需要考虑因素较多,稍有不慎便会降低冬小麦种植的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的冬小麦种植为例,分析小麦播种期间综合防治技术要点,对病虫害防治提出有效建议,借此营造良好的小麦种植环境,为今后冬小麦种植提供合理的经验借鉴。

一、冬小麦病虫害的常见类型

1、小麦白粉病症状表现

结合现有种植经验可知,在冬小麦种植期间,小麦白粉病是比较容易出现的。受到白粉病侵害后,小麦叶片上会出现比较明显的黄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黄色斑点的腐蚀范围会进一步扩大,逐渐发展成椭圆形病斑,在出现病斑的同时,表面还会覆盖浅浅的一层白粉状霉层。如果病症不能在早期进行防治,将会引起小麦秸秆的干枯,造成麦粒的腐烂,从而降低粮食产量。小麦白粉病分布广泛,几乎在全国的小麦种植区都可以看见其身影,对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为感染此病症后,会出现白色的霉点,所以白粉病还是很容易分辨的。通过研究发现,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多数情况下和小麦种植区降雨有很大的关系,如果雨量过多,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程度也会明显增加。除了天气外,如果种植过密、氮肥使用不合理同样也会诱发白粉病,所以要提前注意避免。一旦发现白粉病以后,需要采取药物防治的方式,使用三唑酮、咪鲜胺等,控制小麦白粉病的蔓延程度。

2、小麦赤霉病症状表现

研究发现,小麦的整个生长期内,容易受到赤霉病的侵染,导致小麦根茎腐蚀,最终影响小麦产量。特别是在小麦扬花期,小麦赤霉病出现概率较高,症状表现为小穗基部出现褐色斑点,随着斑点的扩散,会有黑色腐蚀区域的出现,最终造成小麦枯死。该病症的防治方法也是使用药物喷洒或者选用抗病性、适应性强的小麦种子。小麦赤霉病是多数小麦种植户比较害怕的病症之一,一旦确认感染此病,就要及时有效防治,否则会造成小麦绝收。当小麦的穗部出现红色霉层后就要引起注意。小麦抽穗到灌浆这一时期,是赤霉病的高发期,如果此时雨水较大,则要增加赤霉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合理密植、适宜水肥等有效措施,降低危害,控制病害的发生范围。

3、小麦纹枯病症状表现

小麦种植中纹枯病的发病率较高,多数出现在小麦返青之后,对小麦的品质以及实际产量会产生深远影响。结合种植经验可知,小麦感染纹枯病后,会严重影响小麦长势,观察麦株会看到枯黄的情况,另外还会在小麦根茎处发现腐蚀问题。小麦纹枯病的传染源多数情况下为土壤中残存的病菌,纹枯病与以上病症一样同样以预防为主,例如选择抗病品种或者实施科学的田间作业管理等,另外也可借助合理拌种的方式,降低病症出现的概率。小麦一旦出现纹枯病的相应症状,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针对病症的严重程度,采取科学的防治方式,确保小麦产量与品质。

4、小麦蚜虫的危害表现

除了常见病害外,小麦种植期间也容易受到虫害的影响。在众多虫害中,小麦蚜虫是最常见也是危害范围最广的。蚜虫又称腻虫,通常成群结队出现,容易存留在肥水条件较好的田块,从而对作物产生威胁。蚜虫的出现,容易促使麦苗麦叶发黄,从而抑制麦苗的生长,使其麦粒不饱满。如果放任蚜虫虫害,不及时采取措施,则会诱发整株枯死的问题,最后导致小麦种植陷入绝产的危机中。

5、小麦地下虫的危害表现

小麦地下虫同样发生范围较广,是指小麦地下存活的害虫,这些害虫会蚕食小麦的根部或者咬食种子和幼苗,地下虫种类较多,如金针虫、蝼蛄等。如果小麦种植阶段,忽视了地下虫的影响,则会增加小麦断垄的风险,降低冬小麦经济收益。以蝼蛄为例,蝼蛄这类害虫属于直翅目蝼蛄科,是一种杂食害虫。生活在小麦种植区的蝼蛄,会吞食掉大量的小麦种子,造成小麦产量的下降。有研究发现,体型较大的蝼蛄(成年蝼蛄)一天可以吞食20~30粒的小麦种子。另外,它还会在地下挖隧道,致使作物缺水和营养成分,让作物幼根和土壤分离,最终造成植物枯萎。

二、冬小麦病虫害防治的科学路径

通过研究发现,冬小麦生长期病虫草害的类型众多,综合防治的压力较大,为取得满意的效果,必须采取优化措施,提高冬小麦种植阶段的综合防治水平,从源头消除病虫害的影响。结合现实经验可知,冬小麦种植期间,白粉病、赤霉病、纹枯病、地下害虫、蚜虫以及阔叶杂草等问题是很容易发生的。现实中,要落实好相关的病虫草害防控工作,可有效提升小麦产量。与此同时,提高小麦的口感,实现小麦种植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另外,早日实现病虫害的预防,还可以合理控制农药的使用次数,合理保障绿色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实际工作中,为做好防控工作,提高小麦种植科学性,现提出以下防治建议:

1、采用科学的农业措施

(1)积极应用生态调控技术

生态调控技术主要是指清除田间及周边杂草,实施科学的田间管理,有效减少田间菌源,从源头消除病虫害的隐患。此外,及时深翻灭茬,营造良好的小麦生长环境。结合实践经验可知,翻耕深度需要保证在25厘米以上,并且冬小麦种植区域要2-3年深翻1次,借此优化土壤结构,实现水分和养分的动态平衡。实践证明,深耕(深翻)后,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如纹枯病、茎基腐病等菌源可以被深埋地下,从而消除此类病菌对小麦的影响,最大程度保障小麦的种植产量,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

(2)有效使用适期晚播技术

除了生态调控技术外,还需要有效使用适期晚播技术,确保小麦种子茁壮成长。现实中,根据当地土质类型和主要病虫害发生种类,要选用抗病性强的小麦种植,夯实小麦高产丰收的基础。对小麦种子有针对性的筛选,在此基础上合理规划种植区域,借此降低病虫害的危害。通过前文分析可知,小麦种植考虑因素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大,为确保小麦幼苗的成活率,可结合小麦品种特性以及相关的地质条件等,实施适期晚播与播后镇压。利用先进的种植经验,控制小麦旺长,确保土壤供给充足,减轻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病菌侵染,确保小麦种植综合防治的科学性。

(3)合理进行田间管理

小麦病虫害的发生与气候、降水、施肥等存在密切的联系,为此想要控制小麦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就要实施有效的田间管理,控制好施肥的比例和时间,同时做好灌溉和田间积水排放工作,为小麦生长提供优质的空间。实践证明,创建防病虫的小麦种植理想环境,需落实好以下措施:

?譹?訛换茬轮作。在病虫害发生概率较高的区域推广轮作换茬种植技术,借助科学的方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例如,针对发生小麦纹枯病的麦田,在第二年种植时可以改种棉花、玉米、蔬菜等,优化和调整土壤结构,尽可能减少稻麦连作,从而保障实际种植收益。

?譺?訛精细整地。为了消除病虫害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种植环境,为小麦生长提供便利,通常情况下要进行精细整地作业,对地头的杂草种子和土壤病原体实施有效清理。在玉米、小麦轮作的地区,还要开展翻耕灭茬作业,借助有效的处理方式,降低灰飞虱越冬基数,并且控制麦田草害。针对病害严重地区,可在整地期间喷洒农药,充分发挥药效,杀死土壤中的病菌。

?譻?訛精准施肥。现实作业中,可进行测土配方施肥,优化施肥比例,保障氮、磷、钾等肥料的充足。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最好施用腐熟的农家肥,增强土壤肥力,实现绿色种植的目标。采用适期足墒晚播等技术,确保小麦种子的自身防御能力,积极优化小麦的生长空间。

?譼?訛处理土壤。小麦种植田间管理较为复杂,涉及的内容众多,除了上述管理措施外,还需实施有效的土壤结构优化,确保土壤的种植条件。研究发现,地下虫害较多的小麦种植区,可使用50%辛硫磷进行土壤种植环境的优化,对土壤中潜藏的病菌合理消除。除此之外,为减少土壤污染,并防止对害虫天敌的误杀,可合理施用颗粒剂,控制好颗粒剂的使用量,从而合理消除土壤中的病菌。

2、小麦选种与预处理

(1)小麦选种技术

现实中,任何农作物种植以及综合防治都是从选种开始的,选种质量与后期的生长状态息息相关。鉴于小麦种植期间病害的类型众多,所以要实施科学的选种,提高小麦种子自身的防御力,为小麦生长提供基本保障。小麦选种工作中,需要优选抗病、耐病的种子,并在播种期进行晒种操作,剔除掉有“污染”的坏粒,进而保障小麦种子的出芽率。除此之外,还需开展小麦种子检疫的相关工作,防止种子调运途中发生污染问题,影响小麦种子的生长状态。

(2)小麦包衣拌种

小麦包衣拌种是不可省略的种子处理步骤,属于播种期防治病虫害的核心技术手段之一。从现实了解到,小麦包衣拌种具有多种的功效和用途,有“一拌多效”和省工省药等优点,符合绿色农业的推广要求。通过小麦包衣拌种工作的实施,可预防多种病害和地下害虫,确保小麦幼苗的生长状态,延缓麦蚜、白粉病等病害对小麦种植区的影响。种子包衣拌种技术要明确以下技术要点:

?譹?訛预防小麦纹枯病以及茎基腐病的拌种技术

因为小麦纹枯病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在小麦种子处理阶段需采用科学的拌种技术,注重生物药剂的比例,强化种子的处理效果。实践中,选用枯草芽胞杆菌作为拌种药剂,通常情况下50克拌种药剂可以拌麦种15公斤。通过处理后的种子可以长期被药效保护,从而降低纹枯病、根腐病在小麦生长期间的危害。除了枯草芽胞杆菌外,也可使用咯菌腈种衣悬浮剂进行拌种,将种子搅拌均匀堆闷3小时,之后将小麦种子完全晾干,为小麦播种做好准备。

?譺?訛预防地下害虫蝼蛄、蛴螬的拌种技术

为了防治地下害虫,在实施拌种时可选用甲基异柳磷乳油(浓度为40%)进行拌种,控制好药剂的使用比例。按照规范操作要求,50毫升的药剂可以在现场拌种30-35公斤种子。拌种后将种子堆闷2-3小时,确保药剂的完全渗透,晾干后播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药剂进行拌种,可较好抑制地下害虫及蚜虫对小麦生长状态的影响。

?譻?訛预防小麦蚜虫的拌种技术

针对小麦蚜虫问题,在拌种阶段需要选择理想的药剂,比如70%吡虫啉,将种子搅拌均匀后晾干,借助这样的方式,保障小麦种植安全性,使小麦生长过程远离蚜虫等虫害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拌种药剂的使用量是有具体要求,勿随意加大用量,以免出现严重后果。

?譼?訛针对病虫混发区的拌种技术

病虫害混发区的拌种要求会相对高些,为了让小麦种子茁壮生长,现实中可根据病虫种类合理选择拌种试剂,起到“一拌多防”的效果。可将杀虫和防病毒的药剂混用,先拌杀虫剂,待小麦种子完全晾干后再拌杀菌剂,确保拌种技术的应用效果。另外要注意的是,拌种要随拌随用,切不可将拌好的种子堆放太长时间,以免影响小麦种子的生长状态。

3、专项预防预治

在防治冬小麦播种期杂草和病虫害时,需采用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提前做好防治准备,并结合相关政策内容,制定综合防治的技术方案,提高小麦病虫害专项预防预治的实际水平。冬小麦种植期的病虫害类型众多,虽然通过科学的农业措施和小麦包衣拌种等技术手段,可以合理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生长状态的影响,但现实中还必须健全应急机制,采取专项预防预治技术,为小麦生长营造安全的环境。下面将对小麦病虫害治理手段进行详细的介绍:

(1)白粉病防治

小麦白粉病能引起小麦大面积枯死问题,降低冬小麦的实际产量。为此在白粉病防治期间,需遵循科学的方法,重视预防白粉病的破坏能力。在小麦孕穗抽穗期,要提高白粉病的防治力度,可用20%粉锈宁乳油加水实施喷雾防治。通常情况下,用药要达到7天,从根本消除白粉病对小麦生长状态的影响。

(2)赤霉病防治

小麦赤霉病也比较常见,防治赤霉病也要采取药剂喷洒的方法,在小麦抽穗扬花期喷洒氰烯菌酯等药剂,从而抑制赤霉病的传播范围,改善小麦的生长条件。现实中,要注重交替轮换用药,以防小麦形成抗药性。

(3)纹枯病防治

想要防治小麦纹枯病,除了科学选种和拌种之外,还要在小麦生长的重要节点喷洒相应的药剂,确保小麦的生长状态。例如,每亩用5%井冈霉素兑水稀释后喷洒,保障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此外,还要适期播种、避免早播,在此前提下选用配方施肥技术,确保土壤中的肥力充足,氮、磷、钾肥的比例科学,从而有效增强小麦植株的抗病力。

(4)蚜虫防治

防治小麦蚜虫时,为达到理想效果,要根据蚜虫的危害特点,早期进行科学防治。每亩用20%菊马乳油80毫升兑水喷洒。需要注意的是,药剂喷洒时间要集中在露水干后或下午。针对蚜虫虫害严重的病区,可增加喷洒的次数或者在药剂中加入10%吡虫啉,科学强化小麦蚜虫防治效果。

(5)地下虫防治

除了上述内容外,地下虫防治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地下害虫严重区,可使用5%辛硫磷颗粒剂进行防治,将其均匀撒施地面,然后实施翻耕作业,保障地下害虫虫卵得到有效的消杀。

综上所述,冬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综合防治属于重点内容,直接影响着小麦种植产量和实际收益。为给冬小麦生长营造良好的环境,现实工作中需明确各类小麦病虫害的特征,采取科学的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技术,科学消除小麦病虫害隐患,有效提高小麦质量,从而助力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251800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综合行政执法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