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不同阶段的肥水管理技术要点探讨

作者: 张媛媛

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其加工制成的食品是人们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在我国,小麦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我国小麦种植的面积广阔,产量和贸易额均为世界之最,但是我国小麦生产的品质与发达国家仍然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新品种的推广和种植管理上缺乏强筋和弱筋两类优质小麦,加强高产栽培质量强化种苗优选和肥水管理是促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济宁16号在山东省区域实验当中屡屡拔得头筹,该品种具备优质高产、稳定、穗大、茎粗、粒粒饱满、株型紧凑、抗倒伏等一系列的优势,在山东省的种植范围较为广泛。本文以山东济宁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应用示范与推广体系理论结合实践阐明当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济宁16号的肥水管理技术作为案例,分析小麦高产栽培的具体技术。研究认为小麦高产栽培的水肥管理技术关键在于实现栽培技术的标准化,通过集约栽培机械化管理,减少栽培过程当中的失误,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同生育期的小麦对营养需求不同,因此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和方式下进行施肥。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并且逐渐改善土壤养分供应。将有机肥进行合理施用,可以提高小麦田的肥力。秸秆不仅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还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在小麦田中轮作其他作物,可以改善土壤养分结构的均衡,充分利用和调节土壤养分,有效地提高小麦田的肥力。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进行适量的浇灌和追肥,避免过度灌溉和过度施肥,保持土壤湿润度和养分供应的平衡。

一、小麦高产栽培秋种阶段技术要点

1、增强土地肥力,配方施足底肥

小麦的高产种植技术要兼顾改善和提高小麦的营养品质以及加工品质,这就要求土壤具备较高的肥力,一般来说,在秋季的种植阶段,土壤有机质含量要在1.1%以上,全氮含量在0.08%以上,速效氮含量70ml/kg、速效磷25ml/kg、速效甲95ml/kg、速效硫15ml/kg。满足以上肥力要求后,还要考虑到土壤其他养分的缺失,不断平衡施肥,以发挥品种的优良潜力。在秋季种植之前,施撒有机肥22500kg/hm2、纯氮肥220~230kg/hm2、磷肥120~150kg/hm2、钾肥120kg/hm2、硫酸锌15kg/hm2。在此基础条件之上通过复合配套施肥,能够兼顾产量和品质,实现优质种植。

在肥料的选择上,钾肥可以采取硫酸钾进行施肥,不仅能够提供钾元素,也可以提供很好的硫元素。在磷元素的选择上过磷酸钙是一种较好的肥料,其中包含多种复合微量元素,能够改善小麦品种的颗粒质量,因此硫酸钾联合过磷酸钙是一种较好的肥料组合方式,如果土地肥力较高,2年配施1次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施肥效果,在中等肥力的麦田当中可以将有机肥无机肥复合施洒。以上各种肥料,例如磷肥、钾肥、锌肥和50%的氮肥可以在种植之前混合均匀施入底层,不必分层施用。翌年春天小麦拔节之前再次使用剩余50%的氮肥进行施肥,在土壤肥力较高的麦田当中进行施肥,需要注意分层操作。可以将有机肥、磷肥、锌肥以及1/3的氮肥作为犁地之前的底肥,第2年春季拔节之前再施撒剩余67%的氮肥,各种分层次、分量作业的施肥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小麦种植的产量水平,促进小麦营养物质的积累,增加小麦的营养,改善小麦的加工品质。

2、选择适宜的种植规格

济宁16号以及其他的分蘖力和成穗率中等的小麦品种,往往抗冻性稍差,穗数不足,成为制约这些品种产量的主要因素。因此这一类小麦品种的种植应采取适中的播种距离,不适宜采取小畦大背的种植方式,需要进一步加强土地肥力的利用程度,例如增加单位种植面积,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种植的产量。示范田畦宽度要在2.5~3m范围之内,根据品种的株型特征调节种植的平行距离,一般来说种植的平行行距控制在21~23cm之间,能够达到较好的抗倒伏效果,充分发挥株型的特点。

3、深耕或深松耕

深耕或深松耕是了保持土壤的松散和透气性,促进小麦的生长和发育。在进行深耕或深松耕之前,进行土壤测试,了解土壤的质地、pH值、含水量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和病虫害等问题,为后续的耕作计划提供依据。清除田间的杂草和秸秆,以免影响后续小麦的生长。根据田地的情况选择适当的深耕机具,联合使用旋耕机、翻转犁等,保障田地的大小和土壤质地相适应。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要达到的深度,将深耕机具调节到合适的状态,开始进行深耕或深松耕。使用机具将土壤松散,把下层土壤翻到地表面,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根据土壤的质地和要求,控制深耕或深松耕的深度。一般来说,可以深耕10~25cm左右,但具体深度应根据土壤类型和需要进行调整。将下层土壤翻到地表面,与上层土壤混合均匀,形成一层混合的耕作土壤,促进养分的均匀分布,提供丰富的土壤基础。深耕或深松耕后,进行适当的平整工作,将土壤表面进行平整,便于后续的作业。

4、播种

按照土壤墒情,实施播种,适宜播种的田间含水量为75%~80%,如果连续阴雨天可以进行避开播种,稍微等待土壤含水量达到预期范围,但是播种之前春季往往由于土壤含水量不足而造成影响播种,这种情况之下,应采取多种形式造墒,确保土壤含水量达到预期,当墒情和播种期发生冲突时,宁可晚播3~5天也要保障土壤含水量达到预期,造墒播种避免强行播种影响出苗率。

济宁16号对于播种的要求比较宽松,种植弹性较大,虽然种苗有抗冻性不足这个缺点,但是在山东地区进行播种也能够基本满足气温上面的要求。如果播种过早,苗旺长、缺位、病虫害严重,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发生冻害。虽然该品种对于播种期的要求并不严格,但是也不能播种过晚,如果种植期间平均温度已经不足15℃,加之田间温度过低、水分蒸发量较大,土壤含水量低,也会造成小麦分蘖不良、根系不发达、麦苗瘦弱,达不到壮苗的种植预期。在鲁南、苏北等地进行种植时,最晚的播种日期最好不要超过10月30日,适宜播种的日平均温度要控制在15℃以上,越冬期间的日积温应控制在600℃以上,越冬期间小麦苗的植株需要形成7叶1心的壮苗苗形。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鲁南、鲁西南等地区冬季气温下降较慢,低温形成时间比较晚,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但需要预防“倒春寒”情况的发生,因此适宜播种的时间段是10月8~15日,鲁西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较慢,秋季降温较快,同时冬季整体温度较低,因此播种时间应当适当提前,安排在10月5~10日,丘陵地区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每一处适宜种植小麦的平整地块温度情况可能都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按照整体的气温条件进行灵活的安排,但是播种的适宜时间范围要介于鲁南和鲁西北之间,不要晚于10月15日。

5、播种密度

基本苗是创建合理群体的起点,在进行播种和田间水肥管理时,要确定合理的基本苗能够降低后续水肥管理的成本,平均种植行距控制在22~24cm之间,播种深度控制在3~5cm之间能够提高整体产量,适宜的基本苗每公顷保持在210万~270万之间为宜。高肥力的土地,适合早播的土地,管理水平较高的土地,可以适当地取低值。反之,肥力较低的土地,适合晚播的土地以及管理水平较低的土地可以取高值。在播种管理上,要确保苗齐、苗全、苗壮。主要是播种均匀覆土疏松,底土踏实,避免出现缺失和断裂的情况,采用小麦播种机进行播种,确保播种的均匀,籽粒分布良好。采用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技术,进行种子的前期处理,没有种衣剂的要采取药剂拌种,可以施撒5%的辛硫磷,按照种子总量0.2%的比例进行预拌,预防全蚀病、白粉病,还可以添加20%的粉锈宁或35%的甲基环硫磷进行预拌。

二、冬前管理技术要点

冬前要做好土壤管理工作,清除杂草和残留植株,以防止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进行耕翻和松土,促进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和小麦生长阶段的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在出苗之后及时进行出苗情况的查看,采取补救措施避免缺苗。化控可以减少无效分蘖的产生,避免种苗群体过大,造成通风不良的情况,改善小麦田间的光照条件,进一步提高根系的活力,还能够增加小麦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起到增产优产的作用,有条件的麦田也可以进行深耕断根,减少老根,促进新根萌发深扎根系,促进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这种先控后促的做法,更有利于提高小麦的单位产量,依据群体的大小和具体的长势进行深耕,能够更有效地调节田间水肥。

加强对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及时清除田间的病虫株,以减少病害的发生。采用化学药物或者生物制剂的方式进行防治。进行整地和土壤平整,并做好排水工作,保证田间排水良好。注意保持田面覆盖,以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侵蚀。适时浇好越冬水是促进小麦高产重要的田间管理方法,越冬水有利于提高土壤的含水量,还有利于年后早春保持较好的墒情。“浇通水”的时间一般是在立冬节气之后小雪节气之前,如果群体适宜或偏大,可以适当晚浇水。反之如果群体偏小,可以早浇水,促进根系生长,冬水不宜灌水量过大,每亩浇水的数量需要控制在600m3左右,还要及时地进行田间土壤管理,避免出现土壤板结的情况,也要做好覆膜管理,避免出现严重的地表龟裂,促进土壤进一步疏松,让根系发育和植株分化。冬前要注意保持小麦温室的适宜条件,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参数,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三、春季管理技术要点

1、起身期、拔节期追肥浇水

高产优质小麦的水肥管理技术,需要根据苗情和土壤墒情适当进行管理,避免土壤的温度过低,达到提高地温的效果,一般来说在早春季节也就是生长初期可以推迟到拔节期,在这之间进行追肥浇水,进一步提高小麦的千粒重,有效控制无效分蘖和旗叶倒长情况,建立紧凑的株型。也能够进一步提高根系的下扎深度,改善植株的生长活力,促进后期小麦的水肥获取延缓植株的衰老,进一步增加干物质。通过这种浇水追肥的方法还能够有效地提高营养物质的积累,在生殖生长阶段推进小麦苗快速进入生长节奏,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消耗,促进小麦苗、小麦花的发育和穗粒数,这种追肥浇水的方法还能够促进小麦苗的光合作用,使得光合产物向营养器官储存,使土壤当中的氮元素向籽粒运转,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籽粒品质。

拔节期的施肥浇水要根据气候条件、土壤墒情灵活进行调整,没有严格的要求,地力基础是决定施肥浇水的关键,当地肥基础较低,群体不足时可以适当追肥浇水。在地力较高的情况之下,可以在拔节初期甚至是中期浇水,如果地力水平较高,群体偏大,整体的施肥浇水需要在拔节后期进行,每公顷宜追尿素240kg~250kg。

2、浇挑旗水和扬花水

小麦种植管理中,挑旗水和扬花水是麦田灌溉的两个重要环节。挑旗水是在麦穗初露旗叶时进行的一次重要灌溉,扬花水是在麦穗开始抽雄蕊至扬花阶段进行的另一次关键灌溉。

对于挑旗水的浇水方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应在早晨或晚上进行浇水,以避免阳光直射叶面烫伤小麦;②使用喷头或喷雾装置进行细小的喷淋,确保水分均匀降落在麦田上;③控制水量,避免过多的灌溉导致麦田积水或水浸根系。挑旗水的浇灌有利于减少小麦植株的小花退化,进一步提升小花的发育情况,同时也有利于小麦干物质的积累,增加穗粒数。此时,浇水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障土壤的深层蓄水,因此水量不宜过小,需要保障水分向深层渗透,从而提升土壤的水分积累。在麦穗开始抽雄蕊至扬花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一次浇水,采用喷灌、滴灌或渠灌等方式,确保水分充足但不能过多,注意湿润根部土壤,保持土壤湿度适中,有利于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根据地区气候、麦田实际情况、土壤含水量和小麦生长状态的监测,合理控制浇水量,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浇水,确保小麦的生长发育。

四、后期(开花-成熟期)管理要点

1、视情况浇灌浆水

小麦开花后土壤水分含量会直接影响小麦的灌浆品质,如果水分含量过高,那么籽粒的干物质积累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对于济宁16号这类型的强筋小麦在开花后需要调节土壤的含水量,切忌含水量过高,在浇过挑旗水或扬花水的基础之上,应适当保持土壤的干燥,有一定量降水的情况之下,不必再浇灌浆水,如果遇到干旱年份超过20天未出现降水,那么在浇过挑旗水之后可以适当浇灌浆水,但不能浇水过多或浇水过晚,也要避免在收割前再浇麦黄水。

2、病虫害、草害预防

种植人员需要学习和掌握各种小麦病虫害的特征和症状,以便能够快速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危害。通过培训和教育来实现,提高种植人员对病虫害的认知和观察能力。采取种植抗病虫害品种、科学轮作、合理灌溉等农艺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排水要良好,通风要适当,以减少病原体和害虫的滋生环境。利用天敌或寄生虫来控制病虫害的繁殖和传播,对环境友好且有效。物理防治方法包括利用陷阱、粘板、捕虫灯等设备来捕捉和杀灭害虫,对人体和环境无害。化学农药应该谨慎使用,按照正确的剂量和方法施用,以避免对环境和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3、蜡熟末期收获

高产田小麦生育后期根系活力强,光合速率高,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干物质积累,籽粒灌浆速度也较高,例如济宁16号持续生长周期较长,生育后期是营养转化的关键,也是籽粒有机物质运转的关键,也是决定品质的关键,一般情况之下蜡熟中期至蜡熟末期千粒重持续增加,因此在此时进行田间管理,需要高度关注籽粒的营养品质。籽粒含水率控制在20%~25%之间,叶片枯黄茎秆有弹性,使用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避免在脱粒的过程当中造成混杂情况,影响籽粒的商品价值。

小麦田间的高产管理技术需要高度关注水肥控制,在推广高产品种的同时加强技术的宣传,提高种植者的认知,同时农业技术人员在推广优质种苗的同时,也要实行一村一种繁育的策略,提高种植人员科学种植管理的技术水平。

(作者单位:273100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书院街道办事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