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科学的造林技术体系和病虫害综合治理的深入探讨

作者: 黄健 马江 刘宁 徐晓博

林业资源是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十年由于受到经济发展以及人们思想意识的限制,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同时很多树木因为技术上的问题造成死亡,所以现在需要高度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以及林业造林技术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根据湖北地区近年林业资源的现状,深入探讨了林业栽培种植方法和林业保护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栽苗造林技术、播种造林技术、分殖造林技术、根苗造林技术等目前主要的林业造林技术;并概述了病虫害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以供参考。

一、湖北地区林业资源现状

湖北地区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覆盖了广阔的森林面积。这些森林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区,为湖北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湖北的山区,森林资源尤为丰富。这些森林主要由针叶树和阔叶树组成,其中不乏一些珍稀树种。针叶树包括松、杉、柏等,生长迅速,适应力强。而阔叶树则包括栎类、枫香、樟等,为湖北的森林增添了多彩的颜色。这些树木不仅为生态系统提供了支持,还为湖北的林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除了山区,湖北的丘陵和平原地区也拥有一定的林业资源。这些地区的森林资源相较于山区可能较为有限,但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些地区的林业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土流失、提供野生动物栖息地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湖北地区的林业资源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经济发展的加速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湖北的一些林业资源正在遭受破坏,给湖北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威胁。

二、 植树造林技术研究

1、 栽苗造林技术

苗造林技术的应用涵盖多类苗木资源,其核心优势在于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小且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因此在植树造林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采纳。在实施苗造林过程中,关键技术步骤包括3次埋土、两次踩实及1次提木处理。在种植前期,树坑的挖掘至关重要,需对表层土与深层土进行明确区分,为后续苗木的植入奠定坚实基础。树坑挖掘完毕后,需施加适量基肥以促进树木生长,但需避免基肥与树根直接接触,故而在施肥后需覆盖一层浅层土,既保护了树根,也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环境。随后,将树苗植入,并覆盖深层土,在覆盖过程中,当土壤覆盖至一半时,需将树苗轻微上提,以防止根系过度弯曲,影响树木的后续生长。

为确保树苗与土壤充分接触,从而有效吸收土壤中的养分,提苗后需对土壤进行踩实处理,此举有助于树根向下延伸,提高成活率。此后,继续填埋深层土直至树坑与地面平齐,再次踩实土壤以确保树苗的稳定生长,并避免倾斜或倒伏现象。最后,在树苗根部构建围土堰,最佳形状为倒漏斗状,便于灌溉水或雨水顺利渗透至苗木根部。在后续的培育过程中,应持续维护此漏斗状储水结构,确保苗木获得充足的水分供应,以保障其顺利生长。

2、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技术也是现阶段比较常用的栽种技术,其主要技术优点是方法简单,不受地理气候条件的限制,繁殖系数大,并且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促进植被的快速恢复。种植造林技术要点有以下几点:①整地做床:在播种造林前,需要对目标地进行整地做床。采用机械深耕的方式,以打破底层、加厚土壤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为幼苗根部生长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土壤翻深时,翻耕深度为25~30cm,同时施用农家肥、磷酸二胺等有机复合肥。另外,使用化学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可选用二恶酮2~3kg/667m2,将药剂与细沙土混合均匀,播种前在1cm左右厚的播种沟内撒土,然后将种子撒在土上,用土覆盖种子。如果土壤pH过高,可用2%~3%硫酸亚铁20~25kg/667m2进行土壤改良,保证土壤pH值满足幼苗生长要求。此外,结合树种及其生长习性选择合适的作床。耐旱、耐涝品种适宜平床种植,对土壤水分较敏感、耐旱性和耐涝性较低的树种适合于高作床。床距地面5~10cm,宽度为1~1.2 m。在整地过程中,需要清理目标地上的杂草和垃圾,以便为接下来的播种育苗做好准备。②播种育苗:播种育苗是播种造林的核心环节。播种时间的选择对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春季和秋季是播种的最佳时期。春季播种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而秋季播种则可以保证种子在冬季来临之前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和适应环境。播种季节确定后,根据预期出苗产量和树种特点确定种苗密度,计算播种量。一般来说,播种深度不宜过深,以免影响种子的萌发和生长;播种间距也不宜过窄,以免影响植被的通风和光照。此外还需要注意后期管理,比如浇水、施肥、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工作,还需要对植被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维护以保证其健康生长和生态效益的发挥。

3、根苗造林技术

在进行根苗造林时,首要前提是确保种植的树苗拥有完整的根系。这些树苗在抵达指定区域后,将被直接投入种植。该技术显著的优势在于其完整的根系,赋予了树苗旺盛的生命力和高成活率,同时简化了种植过程。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苗造林技术被广泛采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苗造林对土壤条件亦有一定要求。为确保苗木在运输过程中的存活率,必须对其根部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这通常包括使用草绳对树干进行捆绑,以减少根部的机械损伤。对于长途运输的苗木,更需定期对其根部进行浇水,以维持其生命活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害。此外,为进一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培育过程中需根据苗木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这包括但不限于优化培育环境、合理施肥等,以确保苗木生长不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其整体的存活率。

4、分植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作为一种造林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树木的根部、树干等局部直接进行种植。该方法操作简便,显著优势在于无需进行育苗过程,从而大幅减少了育苗所需的时间和成本,并提高了树木的成活率。通过分殖造林技术培育的树木,初期生长迅速,且保留了母体的优良特性,因此其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也相对较高。然而,分殖造林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①其对立地条件的要求较高,土壤条件必须达到特定的标准,方能确保树木的种植和培育质量。②由于该技术依赖于树木的母体性能,树种的选择受到限制,如数量、分布状况等因素均可能影响其适用性。③分殖造林并不适用于大面积种植。在树种选择上,适宜进行分殖造林的树种应具备营养繁殖的适应性,如杨树、松树、泡桐等。这些树种通过分殖造林技术,能够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作出贡献。

5、 浇水施肥

春季作为林业栽培的关键时期,土壤干燥的特性有效地抑制了树根腐烂的风险,从而显著提高了林业移植的成功率。在执行林业移植任务时,浇水和施肥两项工作至关重要,它们确保了林业获得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供给,进而强化了其生长效果。在浇水时,需精细调控水量,既要避免过量浇水导致的树根腐烂,也要防止水量不足引发的树根缺水问题。在浇水前,土壤应经过严密压实。例如,小叶杨在插条育苗后,应依据其生长需求进行合理浇水,通常每10天浇水1次,首次浇水应在插穗生根前进行,之后每隔10天重复此操作。此外,6~7月份是追肥的关键时期,应及时补充土壤养分。土壤的养分状况直接决定了林业的生长状况和质量。肥沃的土壤为林业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使其能够更快、更茂盛地生长。因此,合理施肥成为提升林业生长效率的关键措施。定期施肥不仅满足了林业对养分的基本需求,还增强了其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为后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肥料的选择上,应以绿色有机肥为首选,并与其他肥料结合使用,以全面满足林业的养分需求,从而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林业资源。

三、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1、 生物防治

在林业栽培种植后的管理过程中,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核心在于发挥微生物药剂的效能,以实现对林业病虫害的及时防治。生物防治技术以其高安全性、高效性和低污染性等特点,充分契合了自然生态环保的理念,进一步提升了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时,我们特别强调以菌治虫的策略,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菌种来抑制或消除害虫。此外,结合病毒的使用,能够进一步增强防治效果。例如,在针对根腐病、枯萎病等常见病害的防治中,木霉菌等微生物药剂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防控鳞翅目等害虫时,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成为有效的选择;而对于天牛等特定害虫,性诱剂等生物防治手段亦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除了微生物药剂和病毒的应用外,生物防治技术还包括了益虫防治的方式。通过引入和增加害虫的天敌数量,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为平衡的生态系统,从而实现更为持久和有效的防治效果。这种综合性的生物防治策略不仅展现了其在林业病虫害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林业种苗检疫技术

为了提升林业栽培种植中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首先应从种苗选择这一核心环节着手。必须确保对种苗进行及时的检疫工作,并加大检疫的把关力度,以确保筛选出抗逆性强、抗病虫害能力优异的苗木。此举旨在从源头上提升对病虫害的预防效果。此外,在栽培种植过程中,可灵活采用混栽法等技术手段,这不仅能够丰富林业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能够充分展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效规避病虫害的发生,从而满足林业健康生长的需求。

3、营林防治

在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时,营林防治策略已被证实为一种有效手段。特别是在育苗阶段,若苗木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较弱且遭受病虫害侵袭,其健康生长无疑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从育苗工作入手,采用科学、高效的育苗技术至关重要。这包括对苗圃土壤进行科学管理,通过深翻土壤等措施,增强土壤的疏松透气性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中病虫体的数量。在营林防治实践中,合理配置混交林同样重要,这主要是为了满足生物多样性的需求。例如,采用乔木与灌木混合种植的方法,不仅可以丰富区域内的生态结构,还有助于提升林业的抗病能力。此外,还需加强对林区的日常管理。这包括定期对枝叶进行修剪,清除现场枯枝等废弃物,以及设置合理的隔离带和防护带。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能够显著提高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为林业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4、 美国白蛾防治

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美国白蛾对森林资源的危害不容小觑,其广泛的取食树种特性使得这一害虫成为林业资源保护的关键挑战。为了有效遏制其蔓延,我们首先需要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对可能潜藏美国白蛾蛹的区域、树皮缝隙、杂草以及林区表土进行全面清理,这是预防其进一步扩散的基础步骤。针对美国白蛾的防治,生物防治措施同样重要。在低龄幼虫阶段,可以采用仿生农药灭幼脉3号2000倍液,并结合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制剂,对目标区域的幼虫进行集中诱杀。此外,周氏啮小蜂的释放也是一种有效手段,针对已化蛹的幼虫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除生物防治外,树干打孔注药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物理防治方法。相关人员可针对植株基部,以45°角打孔3~5个,并注入适量药物,一般而言,0.51mL/cm2的药物浓度即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在追求环保的当下,人工防治措施同样不可忽视。针对4龄前结网危害的幼虫,可通过人工剪除网幕的方式彻底消除幼虫。对于老熟但未化蛹的幼虫,可利用其下树化蛹的习性,在树干上捆绑草把,以集中诱杀并销毁这些幼虫。而对于成虫,则可采用频振灯诱杀法,将设备悬挂于距离地面约1.5m处,以100m为间隔设置,每晚19:00至次日6:00开灯,以此高效诱杀成虫。对于美国白蛾的防治,我们需结合检疫、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人工防治等多种手段,以确保我国林业资源的有效保护。

5、 春尺蠖防治

(1)卵期防治

在卵期的防治策略中,我们主要依赖于喷药和人工干预两种方法。①在喷药过程中,我们可选择的化学药剂种类多样,涵盖了氟虫脲、氯氰菊酯、除虫脲以及速扑杀等。以氟虫脲为例,实际应用时,我们可以根据防治对象的需要,将5%的氟虫脲溶液稀释至1500~3000倍液,随后在卵期或孵化期直接喷洒于树干上,以达到防治效果。②在人工防治方面,我们需要在春尺蠖产卵的特定时间段内,组织专业人员前往受害林区,采取人工手段摘除并破坏春尺蠖的卵块,从而有效控制其繁殖与扩散。这两种方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我们针对卵期防治的综合性策略。

(2)幼虫期防治

在幼虫期的防治阶段,可供选择的措施呈现多样化特点。具体而言,时间选择方面,防治工作通常在每年的4月上中旬进行,以确保对幼虫的最佳防控效果。实施过程中,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是采取打孔技术,并注入10%的吡虫啉,以实现幼虫的有效防治。此外,采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喷药防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若在防治过程中存在环保方面的特殊需求,我们则可以采用病毒防治作为替代方案。这种方法涉及将病毒原液进行适当的稀释,然后在林区进行喷洒,以此达到幼虫防治的目的,同时满足环保要求。这一方法的应用体现了在保障生态平衡的同时,对害虫进行有效控制的现代防治理念。

(3)蛹期防治

对于春尺蠖蛹的有效防治策略通常能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在防治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手段包括人工挖蛹和焚烧林业落叶。鉴于春尺蠖的蛹多隐匿于林区的表层土壤、落叶及杂草之中,因此,通过对周边环境土壤的深入挖掘,我们能够更为有效地找到春尺蠖的虫蛹。一旦找到,将这些虫蛹进行集中焚烧处理,即可实现对该虫害的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在目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大家对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系统方面的认知也越来越高,林业造林技术水平也有了很明显的提升,植苗造林、育苗种植、扦插种植、混交林造林等技术在造林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形成了规范科学的造林技术体系。同时,只有通过加强管理、科学规划、积极培育和合理利用林业资源,才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 430070湖北省武汉市林业勘察设计院)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