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科学栽培和精细化管理的优化及完善病虫害防控措施

作者: 卢勇 吴俊涛

小麦科学栽培和精细化管理的优化及完善病虫害防控措施0

小麦栽培对农业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均有重要作用。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小麦栽培从以往粗放化转向精细化,高产栽培和病虫害绿色防控是现代小麦栽培的重点内容。文章从选种、选地整地、播种、种植密度、栽培、田间管理等方面综合分析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提出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旨在给小麦栽培提供技术指导,促进小麦提质增产,提高经济效益,推动现代化小麦栽培产业长远发展。

一、小麦选种的意义与整地方法

不同小麦品种对环境的适应性、产量、品质存在差异,合理选种是小麦高产的前提之一。综合考虑栽培地区土壤、气候、病虫害发生情况,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选择小麦品种,要求品种抗病虫害、耐旱、稳产丰产、市场接受度高。农户通过正规途径从具有资质的厂家选购小麦品种,进行检查,确保小麦种子色泽亮、饱满、无病虫害。

选地的意义在于挑选土壤、光照、排灌各项条件良好的地块,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环境。小麦种植地块地势高,土壤富含有机质,耕作层深厚,排灌条件良好。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轮番种植,减少田间菌源和虫源,防治病虫害。若前茬种植小麦,利用秸秆还田机将小麦秸秆粉碎为长度约5cm的小段,均匀撒至田间,翻耕入土,均匀混合秸秆和土壤,采用秸秆还田方式提升土壤肥力,为小麦生长提供营养,避免秸秆浪费以及焚烧等处理方法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小麦整地方法以深耕和深松为主,作用在于破除土壤板结,提升土壤墒情。深耕整地深度小于30cm,翻耕后镇压。小麦生长后期易倒伏、犁底层浅的地块,采用深松机深松30cm左右,频率为每隔2~3年进行1次,打破犁底层。深松后,按15cm左右的深度要求用旋耕机旋耕2遍。整地必须全面、细致,改善田块各部位土壤条件。

二、小麦播种时间及播种方法

冬小麦适播期10月3日至10月10日,根据田间生产条件、小麦品种特性确定播种量,全田均匀播种,播后镇压。田间土壤黏度高或湿度高时,先晾晒2d,再镇压。田间为沙壤地,无需晾晒,播后随即镇压。小麦越冬前和返青期分别镇压1次,小麦全生育期共计镇压3次。镇压方法要根据田块实际土壤条件确定。例如,不压盐碱地、压干不压湿。

三、小麦种植密度的范围

播种密度低,田间小麦数量少,产量低,未充分发挥田块农业生产价值;播种密度高,小麦通风透光条件差,小麦之间争夺养分,部分小麦营养汲取不足,影响小麦质量和产量。因此,合理控制小麦种植密度至关重要。根据种植面积计算小麦产量的总指数,结合田间生产条件,在不影响小麦正常生长发育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增加亩产。冬小麦播种时间为10月上旬,结合土壤墒情、温度等因素,播量控制在10~11kg/667m2。若延后播种,需要增加播种量,以10月20日前后播种为例,以11.5~12.5kg/667m2为宜,保证出苗率。若未在适播期播种,每推迟2d增加播种量0.5kg。

四、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

小麦宽幅精播,采用等行距22~26cm宽幅播种方式取代传统小行距15~20cm密集条播,扩大播幅,对小麦植株生长有益。宽幅播种籽粒分散均匀,植株根系发达,从土壤中汲取养分和水分,植株长势良好,具有抗逆性和抗寒性。宽播幅8cm种子分散式粒播,田间各部位种子量合适,分布均匀,规避传统密集条播方式可能存在的缺苗断垄、疙瘩苗等问题,提供良好环境供小麦种子生根发芽,汲取足量水分和养分,苗壮、苗全。小麦土壤耕层浅,表层疏松,宽幅精播的小麦个体长势良好,边际优势突出。结合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促进小麦绿叶生长,有效进行光合作用,防止小麦植株早衰。适当降低播量,改善小麦生长发育环境,个体健壮,群体合理。得益于科学栽培方式,小麦穗粒多,粒重高,具有提质增产栽培效果。

五、小麦全生育期的施肥时间和施肥量

根据田间小麦生长情况科学施肥,以氮肥为主。由于农作物类型和种植管理方法的差异,同一小麦栽培产区不同地块的土壤养分不同,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小麦施肥计划,做到针对性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养分类型及含量,结合小麦生长对养分的需求,确定土壤中缺失或含量不足的营养元素,选择合适肥料,确定施肥时间和施肥量,为小麦补充营养。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方式保证小麦营养充足,减少肥料浪费。

小麦全生育期主要肥料及用量为腐熟农家肥3500kg/667m2、尿素10kg/667m2、硫酸钾10kg/667m2、锌肥2kg/667m2等。小麦整地时施足底肥,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同一肥料不同施肥次数的应用效果存在差异,部分麦农为减少工作量一次施足肥料,小麦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汲取养分,导致小麦长势差,浪费肥料。针对该问题,建议分阶段施肥。以底肥为例,第1次施加总量的60%,后续根据小麦长势追施剩余部分,通常在小麦起身拔节期进行第2次施肥。分阶段施肥方式能够使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麦均获得足够营养,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小麦生长发育。

六、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持续时间长,细节多,属于小麦高产栽培的重要环节,麦农应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麦采取田间管理措施,促进小麦全生育周期健康生长。适期足墒播种,保证小麦越冬前有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和生长积温,培育冬前壮苗,使小麦顺利越冬。结合土壤墒情,在小麦越冬前浇越冬水,平抑低温,预防春季干旱,增强小麦抗寒能力。小麦发芽后,麦农及时查苗,采用补种方法处理种子未出苗的区域,提高出苗率,实现全苗。补种后及时浇水,保证补种效果。土壤板结降低土壤透气性,影响土壤根系舒展,小麦对营养成分的吸收率低。土壤板结与降雨天气有关,若小麦发芽后遇降雨天气,以划锄方法处理土壤,解决雨后土壤板结问题。若冬前小麦旺长,基部节间过度延长,小麦抗倒伏性差,田间管理方法是在小麦返青后镇压1~2遍,使小麦以正常速度生长。

七、小麦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小麦病虫害农业防控技术

农业防控重点在于改善生产方式,通过日常管理措施防控病虫害,例如推广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通过科学的栽培管理方式改善小麦生长条件,提升小麦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传统小麦栽培方式粗放化,田间病菌和虫源较多,小麦病虫害发生率高。小麦农业防控时,改旋耕为深翻,深度不少于25cm,翻出并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害虫。受传统耕作方式影响,部分田块在以往多年种植中均未深翻,土壤犁底层增厚、耕作层变浅,影响小麦生长。根据现代化小麦生产理念,改变传统栽培方式,深翻打破犁底层,减少田间病菌和虫源,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条件,发挥耕地利用价值,提高小麦产量。

每隔2年深翻1次土地,取得如下效果:一是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维持良好土壤墒情,适应干旱或洪涝恶劣天气;二是打破土地犁底层,加深对小麦生长有益的耕作层,形成适宜栽培小麦的土壤结构;三是培肥地力,使土壤疏松透气,土壤的矿物质和气性微生物有效分解,提升土壤营养价值;四是预防病害和虫害,避免田间病菌或害虫较多导致小麦栽培期间频繁发生病虫害。

2、小麦病虫害物理防控技术

物理防控是一种对病虫害防控效果良好且符合绿色生产要求的防控技术,在小麦栽培期间采取物理防控技术,减少田间害虫,为小麦生长发育提供保障。物理防控原理是利用害虫习性进行防控,关键步骤是引诱和捕杀。小麦虫害物理防控前,相关人员先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确定田间虫害类型以及发生特点,再根据害虫习性设计物理防控方案。以红蜘蛛、麦叶蜂物理防控为例,害虫夜间有较强趋光性,昼伏夜出,基于该习性,制定物理防控方案:在麦田设置频振式灯具,夜间亮灯引诱害虫,集中捕杀聚集在光源周边的害虫,采用此方法捕杀1次后,能够有效防控麦田红蜘蛛和麦叶蜂,必要时多次诱捕,加强虫害防控效果。

3、小麦病虫害化学防控技术

①小麦返青期纹枯病防控

小麦纹枯病致病菌在13~35℃温度环境中均保持活性,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温度约为25℃时活性尤为显著,病害严重。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感染纹枯病的症状存在区别:苗期感病,近地表叶鞘有棕褐色环圈和淡黄色小斑点;小麦生长中后期感病,受害部位出现病斑,随着病害加重,病斑对小麦生长产生严重危害,可能导致小麦烂茎、倒伏,受害小麦植株不能正常生长,麦穗无籽或秕籽,小麦质量和产量下降。

返青期小麦容易感染纹枯病,由于此阶段小麦的包衣剂药效基本丧失,对病害防控效果差,需要根据小麦病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化学防控措施。例如,向叶片喷施12.5%烯唑醇,用量为20~30g/667m2兑水30~40kg,喷雾防控,每隔7~10d进行1次,连续2次,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100g/667m2交替用药,保证防效。喷施部位以小麦基部发病区域为主,喷药均匀。

②小麦白粉病的防控

由于空气流动,病菌的孢子传播至小麦植株,导致小麦感病。叶片是小麦白粉病主要为害部位,叶片正面的症状较为明显,部分小麦植株的叶鞘、茎秆、穗部也可能感染病害。叶片受害,症状为前期灰白色小霉点发展为后期绒状霉斑,部分叶片病斑面积扩大,融合至一体,叶片各部位均分布病斑,颜色由灰色转为灰褐色。

小麦白粉病化学防控药剂可选择1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用75g/667m2药剂兑水60~80kg,每7d喷雾防控1次,连续2~3次,或采用20%的粉锈宁乳剂防控小麦白粉病。田间病叶率达到10%随即采取化学防控措施,尽快控制病害,避免蔓延。

③小麦扬花期赤霉病的防控

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容易发生小麦赤霉病,常见于温润多雨的温带地区,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小麦幼苗至抽穗阶段均可能感染赤霉病。小麦扬花期感病,初期症状为颖片上存在水浸状褐色斑,若病害持续发展,病斑范围扩大,危及小穗各部位。病害严重程度与田间湿度有关,生长于高湿环境的小麦感染赤霉病后,病斑部位有粉红色胶状霉层,后发展为颗粒状,对小麦的主要危害在于籽粒干瘪,导致小麦质量差、减产。赤霉病致病菌在植物残体存活,腐生能力强,感染范围大。种子带菌导致小麦感病,引起苗枯,若病菌数量多,严重侵害小麦植株,表现出茎基腐烂症状。病残体上子囊孢子产生的高峰期是小麦赤霉病高发时期,对应小麦抽穗至扬花末期,此阶段致病菌数量多,小麦植株容易感染病菌,引起病害。乳熟期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率较低,但遇到阴雨天气可能发病。小穗感染赤霉病后,3~5d显现出症状,病害范围持续扩大,相邻小穗感病,主要症状在于侵染点以上病穗枯萎。子囊孢子连续侵染和花期初侵染量是决定小麦穗枯程度的主要因素。麦田地势低洼、土壤黏重、田间郁闭、偏施氮肥均容易引起赤霉病,不耐肥、迟熟小麦品种发病率高,症状严重。

小麦扬花期是赤霉病化学防控重点时期,采用10g甲基保利特和8g醚菌酯兑水15kg,每隔7~15d喷雾防治1次,连续2次防效较好。

④麦蚜的化学防控

麦蚜通过刺吸式口器侵害小麦植株,受害部位以茎、叶和嫩穗为主,遭受麦蚜侵害的部位汁液流失,长势差,千粒重下降。若麦田爆发大规模麦蚜虫害,减产超过20%。

麦蚜化学防控药剂可选用98%磷酸二氢钾、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丙环唑乳油,用量分别为100g/667m2、10g/667m2、20mL/667m2,兑水45kg,综合应用多种药剂,加强虫害防治效果。每隔7d喷雾防治1次,连续2~3次防效较好。

⑤蛹期和成虫期小麦吸浆虫的防控

以幼虫为害小麦,受害部位以小麦乳熟籽粒为主,浆液被幼虫吸食,籽粒饱满度差,部分籽粒空壳,导致小麦减产10%~30%,若田间小麦吸浆虫为害范围大,可能减产50%以上,是一类影响小麦产量的常见虫害。

蛹期和成虫期是小麦吸浆虫化学防控的重要时期。蛹期,采用1.5~2.5kg的3%辛硫磷颗粒剂拌细沙土20kg,向麦田土表均匀撒施药土。施药时田间不可存在露水,上午10:00后施药效果好。严格控制施药范围,不将药土撒施至麦叶上。蛹期防控效果差的麦田,在成虫期加强防治,喷施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隔7d进行1次,连续2~3次。喷施均匀,用量合适,小麦全株着药。

⑥害虫红蜘蛛的防控

小麦抽穗后容易遭受红蜘蛛为害,大量叶片汁液被害虫刺吸,受害叶片有黄白色斑点,若虫害持续发展,叶片黄枯死亡,小麦籽粒秕瘦,遭受虫害的小麦质量和产量下降。麦田干旱时,红蜘蛛数量多,虫害严重。

采用化学药剂防控。例如,每隔7d喷施1次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连续2~3次,长期使用相同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后,害虫抗药性增强,因此与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等红蜘蛛防治药剂交替使用,保证防效。

八、小麦成熟期的收获与晾晒

根据小麦成熟情况和天气条件制定采收计划,采用机械化收获方式,设备选择横纵轴流结合的联合收割机,喂入量大、清洁率高,高效收割,保证小麦收割质量,设备提供的秸秆粉碎功能可以快速处理采收后的小麦秸秆,实现秸秆还田。按计划及时收获,设备收割、脱粒、清选、装袋各道工序紧密衔接,收割速度快,收割的小麦品质好。根据小麦含水率进行晾晒处理,入库储存要求是小麦籽粒含水率在14%以内。经过晾晒的小麦储存时间长,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在合适时间售卖,获得较高收益。

综上所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强调科学栽培和精细化管理,严格管控水分、肥力等与小麦生长发育相关的因素,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小麦生长发育。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强调以无污染、无残留的方式防控病害和虫害,减轻病虫害对小麦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相关人员应重视小麦现代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结合实际生产条件优化栽培技术,加大田间管理力度,完善病虫害绿色防控措施,保障小麦茁壮生长发育,促进小麦提质增产,利用先进农业技术推动小麦栽培产业可持续发展,同时防护麦田周边生态环境,提高现代化小麦栽培技术的综合效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