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温室越冬黄瓜高产栽培管理与病虫害防治研究
作者: 吴涛
黄瓜因其口感佳,食用方式多样,且具有助于身体健壮、舒缓神经、调节血糖等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反季节种植的黄瓜为众多菜农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作为我国首要的设施蔬菜种类,黄瓜目前在市场上的需求量持续高涨。在推动产业进步的同时,也对黄瓜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因此,优化栽培技术以提升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对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温室越冬黄瓜生长习性要点
(一)黄瓜对生长环境温度的要求
黄瓜的生长环境为温带气候。在其生长周期中,确保温室温度维持在适宜的区间是至关重要的。具体到结瓜阶段,理想的日间气温应为28~17℃,日间温度变化幅度控制在10℃,而土壤温度应保持在23℃。值得注意的是,若环境温度超过45℃,黄瓜植物可能会遭受“高温障碍”,而当温度低于0℃时,植物则有遭受冻害的风险。
(二)黄瓜在全生育期内对水分的要求
黄瓜在全生育期内对水分的需求显著。为了确保其品质与产量,建议维持土壤含水量在80%的理想状态。在幼苗阶段,需控制浇水,以65%的土壤湿度为宜;然而,在黄瓜的结荚阶段,由于对水的需求增加,应适当增加灌溉,保持土壤含水量在85%~80%以上。
(三)黄瓜栽培对土壤的要求
黄瓜的根系表浅,根系分布有限,因此对土壤的通气性和保肥能力有严格要求。在种植时,应选择深厚、疏松且具有良好排水性的土壤。同时,增加有机肥料的施入,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确保土壤的pH值维持在5.5~7.2的范围内,保持微酸性至中性状态。
二、温室越冬黄瓜栽培技术
(一)黄瓜种子选择及处理
首先,应优先选择高产、优质、粒满、抗病及抗逆性优良的新品种。使用完整无损的种子,通过预处理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从而保证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常见的杀菌措施包括:一是采用传统的温水浸泡法,将种子在50℃的温水中浸泡15min。二是使用30℃的热水进行3h的浸泡,随后清洗并沥干水分,添加腐殖酸铜,以增强种子对疾病抵抗的能力。三是采取医学方法,如使用1500倍液的代森锰锌溶液浸泡20min,或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60min的消毒处理。消毒后,种子需进行干燥处理,以减少水分过多对发芽率和出苗率的负面影响。
(二)黄瓜直生苗和嫁接苗育苗技术
1、提升黄瓜直生苗成活率选择
建议采用商业化育苗基质,确保基质含水量保持在55%~60%的范围内,静置2~3h以充分吸收水分。选用50~72穴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穴盘,采取手工或机械单点播种方式。随后覆盖0.8~1.0cm的蛭石,浇水并覆膜以保持湿度。出苗后,及时揭开薄膜,通过通风、覆盖保温材料和使用遮阳网等方法,以维持适宜的秧苗生长温度和湿度。为了提升幼苗的成活率和抗逆性,移植前一周应进行炼苗处理。黄瓜直苗的理想苗龄为35~40d。
2、黄瓜嫁接砧木的选择
众多黄瓜品种中,云南黑籽南瓜是嫁接的首选品种。该品种属于葫芦科,其特性包括发达的根系、圆润的茎干、漫长的生长期以及丰富的分枝。嫁接后,黄瓜的原有特性可得到保持。此外,黑籽南瓜在越冬期间展现出优异的抗寒性,并且其生育力和抗病性均表现出色。
3、黄瓜嫁接育苗技术
(1)黄瓜采用温室育苗钵内靠接技术
在温室环境中育苗,将猪粪、牛粪或马粪与肥沃的农田土壤按4∶6的比例混合,再混入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g,确保均匀,然后装入直径8~10cm的塑料育苗钵中,置入含有培养土的容器。对黄瓜种子的处理如下:先用55~70℃的温水浸泡15min,其间持续搅拌,防止种子受损,同时不断加入热水,热水应沿着盆边缘倒入,待水温降至28~30℃后,继续浸泡6h,然后彻底冲洗,播种前在育苗钵中浇水,待种子萌发,每钵点播一粒已发芽的黄瓜种子,覆盖2~3cm的营养土,再覆盖上塑料薄膜。黄瓜幼苗出土时,移除地膜。保持日间温度在20~25℃,夜间10~18℃。
(2)黄瓜栽培直接播种靠接法
在黄瓜种子发芽后,于左侧开孔播种两颗发芽的南瓜种子,当黄瓜长出一片真叶且半展开时,采用舌接法进行嫁接。嫁接后11~15d的下午进行第一次挤压,1~3d后再挤压一次,随后剪除茎秆,进入常规管理阶段。秋季和冬季,当幼苗长出第一,三片真叶时,喷施150mg/kg和200mg/kg的乙烯利溶液,以促进日光温室栽培。在幼苗期,应适当增加日夜间温差,日间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10~13℃。
(3)黄瓜栽培种日光温室消毒处理
在移植前7日,需对温室进行密闭处理,将内部温度设定为60℃,持续约10日以达到杀菌效果;另一种方法是,将10kg/667m2硫黄粉均匀撒在木屑中,随后在日光温室的各个点引燃,保持12h的封闭熏蒸操作。
4、黄瓜栽培过程中整地方法
在中肥土的管理中,建议施用3000~5000kg/667m2的优质有机肥,50kg/667m2的三元复合肥,以及50kg/667m2的过磷酸钙。这些肥料应在整地过程中均匀撒施。同时,可采用2.5~5kg/667m2的生物制剂,将其与30~45kg/667m2的水混合,然后对土壤进行20~30cm的深翻作业。在低温条件下,应于定植前25d搭建棚架。对于旧棚,可采用磷酸三钠、次氯酸钠喷洒,或使用百菌清进行熏棚处理。
5、黄瓜栽培过程中定植管理
在日光温室的环境里,若日间温度超过8℃,夜间温度超过5℃,宜选择阳光充沛的早晨或16时之后进行定植。移植过程中,应以土壤条件为基准,对幼苗进行分类,以保证大田内植株的均匀性。行间距离应设定为大行80cm,小行60cm,株距30~33cm。在气候条件为“阴尾晴头”的时段进行定植,采取坐水分畦的种植方式,确保子叶离地面约1cm为宜。根据品种特性和茬口安排,种植密度应控制在3500~4000株/667m2之间,以确保所有苗株的生长一致性。定植后3~5d内,应根据土壤湿度状况,适时进行灌溉。在坐瓜期之前,通过精确的水分管理,避免植株过度生长。
6、黄瓜栽培定植后的管理
(1)黄瓜栽培温度管理
黄瓜对气温的反应极为敏感,其生长和果实的扩展都非常快速。理想的生长环境温度应保持在25~32℃,而15~18℃则是适宜的范围。黄瓜的生长对土壤温度有严格的要求,最适宜的温度为20~25℃,且不可低于15℃。若土壤温度低于这个阈值,将干扰黄瓜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出现“花打顶”现象,叶片自下而上呈现黄化,并自上而下泛黄。
(2)黄瓜栽培光照管理
新开发的薄膜透光率估计为80%,然而在使用期间,其透光性能会逐渐下降,尤其是对于PVC膜,其对灰尘的吸附性较强。因此,定期清洁维护是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以确保温室内的光照条件。在照明管理实践中,我们强调以下几点:
{1}优先选择高透光性能的农用膜
目前推荐的是PVC无滴型长寿膜和EVA复合的高隔热薄膜,这些膜的透光率优于其他类型,能提供更大的光合强度,较低的导热系数,以及出色的隔热效果,有助于减少黄瓜病害的发生。
{2}控制水滴和灰尘,以维持膜的透光率
据测定无滴膜的透光率为76.8%,但当其表面附着水珠后,平均透光率降至52.7%,下降约1/3。因此,使用无滴膜并定期清洁以保持其透光性能,可提高透光率15%~24%。避免使用旧膜。
{3}利用反射光以增强光照
在温室的后墙涂刷白色涂料可以提高光线的反射效果,同时在后墙悬挂一层铝膜,可使前方1~3m地面的照度提高19%,60cm处的照度提高13.6%,并能提升地面温度2℃。
(3)黄瓜栽培水分管理
{1}维持空气湿度在适宜范围
黄瓜的生长环境需保持在70%~90%的湿度,过高的湿度可能引发病害。在阴天和雪天,日光温室内的相对湿度日间超过70%,夜间可高达90%,这种条件利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设施栽培中应实施策略以降低室内湿度。主要策略包括:在白天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同时避免因通风导致的温度下降,可以采用间歇通风,即当气温升至30℃时开启风口,30min后关闭,当气温再次达到30℃时再次开启,如此循环。另外,可以在畦沟内撒布草木灰或其他干燥土壤以减少室内空气的湿度。
{2}确保适当的灌溉
黄瓜对水分需求较大,生产期间应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通常每10~15d灌溉一次,若气温低、寒冷或多云,可延长至20~25d灌溉一次。最佳的浇水时间是晴朗的早晨。灌溉量为15~20m3/667m2。覆盖120~140cm厚度的膜能有效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4)黄瓜栽培过程中追肥管理
{1}黄瓜栽培土壤施肥管理
依据灌溉情况,应施用尿素10kg/667m2,硫酸钾10kg/667m2,磷酸二铵15kg/667m2或20kg/667m2的肥料。所有肥料需预先溶解于水中,再与灌溉水一同施用。
{2}黄瓜栽培叶片喷肥处理
使用“云大一120”稀释4000倍液或“天达2116”促进根系和抗病性。可选惠满丰活性液肥500倍液促进授粉。冬季避免叶面施肥。若坐瓜量大或植株弱,用100倍液白糖、0.2%磷酸二氢钾和0.1%尿素混合液喷施2~3次,喷施后加强通风。在果实生长期,适时施用腐植酸叶面肥和微量元素叶面肥辅助作物生长。
(5)黄瓜栽培中施用二氧化碳气肥
二氧化碳在植物的光合作用中起着核心作用,但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常常不足,从而影响了光合速率。因此,补充二氧化碳是提升作物产量的关键策略。在阳光充沛的时候,进行二氧化碳施加;然而,在光照不足的时候,应考虑使用固态二氧化碳肥料,将其埋入土壤中,或者通过一种强酸与特定碱性物质的化学反应来生成二氧化碳。
(6)黄瓜栽培过程中植株管理
{1}对黄瓜进行吊蔓处理
当黄瓜植株发育至5~6片真叶时,自上而下铺设一条12~14#的线,随后使用可循环利用的红色藤蔓绑扎物固定黄瓜藤,并在生长期间持续使其沿绳索旋转。当藤蔓生长接近电线时,将其从绳索上解除,然后在1.2m的高度重新提起。
{2}对黄瓜实施病残叶、卷须及侧蔓的修剪
当底部叶片出现老化并转黄时,需及时摘除,以改善通风和光照条件。通常情况下,第2~7节的主茎段易产生侧蔓,应尽早去除。同时,须定期清除蔓藤上的卷须。
(7)黄瓜采收注意事项
在雌花绽放后的大约10d,即可进行收获。理想的收获对象是那些具有刺状、直挺的瓜条,其品质上乘。建议在花朵开放前的2~3d进行首次采摘,之后在结瓜期每间隔1~2d采摘一次。推荐的采摘时间是早晨,以避免午后高温导致果实柄部水分大量流失,以及病菌可能通过伤口侵入,从而影响果实的品质。采摘时务必谨慎,防止刺伤果实。应将其放置在装有20~30kg重的竹筐、木箱或塑料盒内,同时在箱子四周铺设蒲席或膜,以确保在长途运输过程中的安全。
三、温室越冬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黄瓜霜霉病防治
黄瓜霜霉病常见于温室前沿。初期症状为叶片背面出现微小的浅绿斑点,正面不明显。随着病情,斑点扩展成黄褐色,形状多变,受叶脉限制。高湿度下,病斑背面有紫色或灰褐色霉层,叶片可能枯干并卷曲。湿度持续,叶背可能出现灰黑霉斑,严重时植株死亡。诊断依据是叶片背面的多角形湿润斑点和灰色霉斑。病害在16~22℃,湿度超过83%时易扩散。防治方法包括保持通风和避免积水。
生态控制策略:在干燥和高温的条件下,霜霉菌的数量会减少。可将温室温度提升至45℃左右,维持2h,以高温抑制病菌生长。2h后逐步进行通风,以防止长时间高温对黄瓜造成伤害。
药剂防治措施:在发现早期病菌侵染时,可使用53%甲霜灵锰锌水分散剂稀释500~600倍,25%嘧菌酯悬浮剂稀释1500倍或64%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稀释400~500倍,均匀喷洒叶片正反两面。每7~10d喷施1次,连续2~3次。若病情严重,可缩短至5~7d喷施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