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种植管理技术推广应用详细分析
作者: 魏礼艳
灵璧县隶属于安徽省宿州市,地处安徽省的东北方,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量较为适中、冬季干冷且夏季炎热多雨,年平均气温约14.5℃,年平均降水量则为895.5mm,种植玉米的规模超过666.67km2。近年来,灵璧县加大了宣传和推广玉米高产优质高效种植管理技术的力度,并努力追赶时代的潮流,以期最大程度发挥出该种植技术的优势。
一、玉米高产栽种技术中整地及选种的重要性
玉米生性喜热和喜水,在种植的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种植土壤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玉米在松散和肥沃的土块内会有更高的存活率,且玉米产量也会随之提高。基于此,选定玉米种植地块时,通常选择具有以下的地块:土壤肥沃、光线充足、水肥适宜、地形平坦、pH值适中且灌溉排水更加便捷的区域。并使用轮作方式来种植多种作物,避免作物单一导致病虫害种类和总数大幅度上升。在收获上茬后,可通过粉碎机来将植株秸秆切断为3-5cm长度的物体,并将尿素和秸秆以3-4kg/100kg的配比混匀,即可有效降低秸秆中散发出来的碳元素和氮元素,再经由翻耕机来开展深翻作业,耕深保持在22-25cm最为适宜,将田块中所有切断的秸秆翻到土层以下,有效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在玉米栽种的全过程中,选种工作决定着最终的种植效果,玉米品种适宜会使最终产量提高约40%,所以玉米提高产量的重点在于将种植技术和优良品种有机结合起来,在选择玉米品种的过程中,必须优先选种具有不易倒伏和抗密植等优势的种子,相较于常规玉米品种,这类玉米种的产量和质量都很高。再根据灵璧县的土质和天气等因素,最终选用了鲁研106、黄金粮MY73、丰乐358、俊单658、中科玉505、迪卡C1210和吉祥1号等质量产量双高的品种,更具种植优势。
二、玉米种子的处理方法
1、玉米种子的晾晒方法
在选种完毕后,需提前将其晾晒在阳光之下,时长在2-3d之间,如此,不但可以提高种子活性和发芽率,还能筛除携带有虫卵、外表不完整且瘪粒的种子,并将种子表皮上的细菌完全消杀,以免发生病虫害。晾晒最佳时间通常为晴天的10:00-16:00,此时可将玉米种晾晒在通风且干燥的地方,夕阳下落后将其收起来。在晾晒期间,需不断翻转种子,避免出现受光不匀问题,注意晾晒工作不能在铁器上或水泥地上进行,否则就会因为温度过高烫伤种子。
2、玉米种子的浸种催芽
冷水浸种可加快发芽速度,这指的是在清水内放入待播种的种子,种子应完全淹没在水中,浸种最佳时长为12-24h,随后将种子捞出并沥干水分,即可下种。温水也可以加快发芽速度,水温为45-50℃浸入,待6-10h捞出沥干,即可下种。后一种浸种催芽方式能将表皮上的炭疽病菌和黑粉病菌等完全消失,以免病害频频发生。
3、玉米种子的药剂处理
在使用药剂处理时,最为普遍的有辛硫磷乳油和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一方面,可在种子中加入药剂拌匀,粉锈宁用量为玉米种重量的0.2%,或1∶100∶1000的配比来将50%辛硫磷乳油、水和种子混匀在一起,随后将其封进密封袋闷种,静置半天后下种,能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率。另一方面,可选择种子包衣的方式来防治,以1∶40的配比来拌匀包衣剂和玉米种,待其在表皮上构成药剂膜,随后将种子放在通风的位置吹干水分,便能播种。玉米种通过包衣处理后,可直接购买播种。
三、玉米的科学播种技术
1、玉米的适宜播种时期
在玉米播种过程中,播种时期适宜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若墒情适宜,越早播种越好,一般在收获小麦的第2d进行播种最为适宜。在频频出现粗缩病的区域,夏玉米最佳播种时间通常为6月10日-15日。播种期间应保证土壤水分含量充足,保持在70%-75%之间。按照降雨状况可借墒播种,如此便可有效提高种子的成活率,为玉米质量产量提供保障。
2、玉米单粒精量播种方式
单粒精量有利于保证每一颗玉米种的成活率。播种行距和播种深度分别保持在60cm和5cm。在播种期间应严格按照深浅统一和行距统一的原则,以免缺播漏播。
3、玉米的播种密度
为了保证植株成活率,实际种植密度应比预估收获的密度增加12.5±2.5%。此外,若选种品种有所差异,其种植密度也会有所不同,如大穗型和抗密型种植密度分别为3900粒/667m2和4500粒/667m2即可,播种产量保持在1.85±0.65即可。
4、玉米带施底肥或种肥及注意事项
为了加快播种速度,可引进播种施肥集于一体的农机设备,在加快播种速度的同时,保证播种质量。追加1.5kg/667m2硫酸锌和35±5kg/667m2氮磷钾(15-15-15)三元复合肥。特别注意要以侧深施的方式来施肥,但要与种子隔开一定间距,以免烧种和影响播种质量。
5、玉米的中耕最佳时期及除草工作
中耕和除草工作可同时开展,中耕2-3遍即可,首次中耕最佳时间点为定苗前(苗叶4-5片)时小犁耕地,无需培土;苗高约30cm即可再次中耕,适当培土;拔节前即为第3次,深度为10cm左右,此时可高培土和起大垄。这样便能使涂层的透气能力和松散性更好,有助于提高地表温度,减少杂草数量和虫害数量。除草越早越好且最好完全除去,在种植期间也可以使用封闭药剂来除草,按照杂草生长习性来选用适宜的药剂,用药规范可避免出现药害现象,杂草较大时,可通过人工的方式去除。
6、玉米生长时期需进行及时灌排
涝排旱灌,丰产丰收。针对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的气候特点,实施了一系列精细化的灌排管理措施。由于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该区域旱涝交替频繁,对玉米生长构成较大威胁。因此,注重在播种后及时清理畦沟、腰沟和围沟,保持水流通畅,预防涝渍。一旦发生涝渍,迅速采用速效氮肥和黄腐酸类生长促进剂,强化玉米根系功能,提升抗旱能力。
在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特别是穗期,需要高度警惕“卡脖旱”的发生。此阶段玉米对水分需求极高,干旱会严重影响其正常授粉和结实。并采用水肥一体化设施,及时浇丰收水,保证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80%,发挥灌溉保丰收的作用。另外,玉米散粉盛期,通过无人机辅助授粉,提高结实率。
四、玉米种植的田间精细管理
1、玉米幼苗期需注意防旱防涝
在栽种幼苗的过程中,若正值强暴雨天气,须确保开展好排水处理工作,以免积水过多导致“芽涝”问题;反之若田间水分含量不足,应立刻开展灌溉处理作业,确保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以免土块含水量过大或过小,进而使玉米产量大幅度下降。此外,还要保证排水顺畅,以免暴雨积水。
2、玉米的科学施肥
①玉米施肥量的合理确定
施肥量应按照种植实况和各类产量指标等因素来综合确定,用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就产量较高的田块来说,若其产量在100kg籽粒,可按照纯N 2.75±0.25、P2O5 1.5kg、K2O 3kg来计算。高肥水地和中肥水地也需要按照种植实况来设定适用的种植指标,特别是高肥水地应选择低限指标,中肥水地则与之相反。此外,还应按照幼苗发育情况和用肥实况,来调整使用钾肥、磷和微肥的用量。
②玉米种植的合理用肥运筹
用肥次序和最佳时间点通常按照种植情况来确定,特别注意应提前追加钾肥、机肥、微肥和磷肥等,最好在拔节之前使用完。若追加的钾肥数量较多,对了取得良好的施肥效果,可将40%的钾肥用作穗肥。因为氮肥较为独特,可选用喷洒的方式来进行追肥。为了提高幼苗苗根的稳定性,拔节前可通过深沟施肥的方式,将30%氮肥与其余肥料用在和幼苗距离17.5±2.5cm的位置;这时即可再用穗肥,在原有施肥数量的前提条件下使用45±5%-50%的氮肥,即可取得较好的生产效果。最后加追花粒肥,如此便可全面提高玉米叶片光合能力,确保生产质量。
③提倡施用玉米专用控释肥
在玉米后期发育时,因为玉米秆较高,但植株间距过小,因此不具备较好的通风条件,并提高了追肥的难度。为推动施肥工作更好地实行,可摒弃以往的用肥方式,使用肥流程更加简便,一次性追加专门使用的玉米控释肥,可降低劳动强度;或分成2次来开展施肥作业,分别是播种时和定苗后。
3、玉米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及重点
在防治病虫时,可从物理防治、生物和农药防治这三方面来开展,在观察病害的实况后,在此基础上选用适宜的防治方式。
①玉米锈病防治方法
在玉米发育期间,发生各类病虫害是极为正常的现象。就玉米锈病而言,在发病早期就可使用浓度为25%、65%和50%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50±250倍液、代森锌500倍液以及代森铵水剂900±100倍液喷洒在病变的位置,每隔10d喷洒1次。
②玉米螟防治方法
若玉米花叶率在10%,为了使玉米发育质量更为良好,应全面开展药剂防治工作。其中花叶率低于8%的区域,可按照实际需求来进行防治,避免影响玉米发育;在花叶率超过20%的区域,可采用喷药和灌心两种防治方式,其中可选用高架打药机来使喷药防治工作开展更为顺利。
③玉米叶螨防治方法
在初春时节,应及时清理干净田间杂草和地埂,并将各种混合药剂使用到种植区域的周边区域,便可消除杂草,加快玉米生长速度。在玉米生长至中后期,若仍存在此类病害,可将发生病害的叶片全部掩埋,避免传播到其他正常植株上。
④玉米三点斑叶蝉防治方法
内吸性药剂可在早期发生三点斑叶蝉时使用,在数量较多时就应根据实际状况来使用药剂,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来防治,每7d开展1次,持续两-三个周期。因为这类药剂具有较高浓度,所以在治疗时需选用相应的防护措施,撒药最佳时间点通常在上午11:00前。
⑤玉米双斑萤叶甲防治方法
在玉米抽雄、吐丝期百株虫口300头和发病概率为30%时防治。此外,若在其他时间点发生了双斑萤叶甲,也应该及时检查和确认数量,若百株虫量为500头时,英立刻进行防治并选用20%速灭杀丁乳油2000倍液来配合其余药液,将药液喷洒在病变位置,时间为10:00前或19:00后。特别注意应控制好用药频率,次数过多会抑制玉米生长速度,所以每7-10d开展1次喷药防治工作即可。
⑥玉米红蜘蛛害虫防治方法
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红蜘蛛是最为常见的害虫,在玉米抽穗之后频频发生,其利用吸口来吸取叶片内的养分,使叶片表面出现很多黄白色的斑点,后期叶片就会变黄枯萎,甚至死亡。导致叶片产生大量的斑点,颜色为黄白色,在气候较为干旱时,红蜘蛛的数量会持续攀升,被红蜘蛛危害的玉米粒瘪小瘦弱,质量和产量都很差。
⑦玉米圆斑病防治方法
玉米圆斑病通常会对叶片、叶鞘、苞叶和玉米穗产生危害,导致穗腐,病菌可传播至穗轴,发病部位下陷变黑,且玉米会弯曲变形,玉米粒也会变黑变瘪。叶片刚出现圆斑时,是水状的淡黄色或淡绿色小斑点,随后会增大成具有同心轮纹的椭圆形或圆形,边缘层呈褐色。苞叶刚发病时,通常为褐色斑点,后期会增大成有同心轮纹的圆形,表层还会出现黑色霉斑。防治措施如下:第一,加大检疫力度,严禁从发病区引种,并优先选用抗性品种。第二,在玉米吐丝巅峰期使用药剂进行防治,重点防治部位为果穗,可选择100g/667m2的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加入50-75kg的水使用,每隔7-10d开展1次,持续2次。
防治重点如下:在收获玉米后,确保开展好灭茬深耕工作,将地底的红蜘蛛翻到地面,避免害虫越冬;春冬两季可利用耙耱和磙压来压榨红蜘蛛的生存空气,使其窒息而亡;做好杂草清除工作,特别是田埂和沟渠中的杂草,应立刻清理干净,以免红蜘蛛繁衍;科学选种,首选抗虫性玉米种,并将种子包衣处理,增强抗虫能力;规划好种植密度和时间,做好田间管理作业,为植株茁壮成长奠定基础;红蜘蛛具有趋色的本能,在田块中挂上蓝板或红板,挂约25张/667m2即可取得较好的诱杀效果;利用以虫治虫和以菌治虫等生物防治技术,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现绿色安全无污染防治的目标;若红蜘蛛产生大规模危害时,可轮换使用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40%氧化乐果乳油1500倍液和73%克螨特乳油2000倍液,每7d开展1次,持续2-3次。
4、玉米化控防倒、隔行去雄和人工辅助授粉
①玉米高产种植中化学调控措施
化学调控也是提高作物产量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玉米化控是最为主要的防治措施,具有难以替代的防治作用。在倒伏严重和种植密度较大的种植区,需在玉米9±2展叶时就开展防治工作,为玉米茁壮成长奠定基础。在这一情况下,可将25g施矮壮素和35±5kg水混匀后,直接喷洒到玉米作物上,保证种植质量和产量。
②玉米高产种植中隔行去雄方式
去雄是玉米种植中最为简便容易的增产方式,被大力推广到农作物行业内,可切实将农作物产量提高9±5%。具体原因:去雄后,雌穗能吸收到足够的营养成分,确保植株茁壮成长;降低种植密度,加快抽丝速度,提高通风质量;螟虫病害发生率下降。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在去雄期间应控制好去雄的力度,确保抽出的长度能用手握完即可。
③提高玉米受精质量的辅助授粉模式
在授粉期间,可选择人工协助的模式来提高受精质量,在雄穗开花的顶峰时期,且天气较为适宜的情况下,等露水风干后即可授粉。人工授粉频率保持在3-4次/2d即可。
五、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
玉米机械化收获最为适宜的时间点为玉米颗粒水分含量在21%-24%时,若此时发生植株倒伏问题,不可强行开展农机收获作业,以免损失加剧。在机械收获期间,应严格根据提前预定的行驶路线行进,确保农机保持直线匀速行驶。若水分含量适宜且种植田块地形整平,可适当加快行驶速度。若玉米粒的水分含量较低、玉米粒分散或在降雨后进行收获,就应适当减小行驶速度,以免玉米粒受损。若收获坡度较大,在实际收获前应对坡度进行测量,坡度在8°以上就不能使用农机进行收获。在收获期间,应确保粉碎秸秆的长度较为适宜,一般在10cm以下,收获期间应主动避开石块以及其余障碍物,以免刀具损伤。收获完毕后,将粉碎的秸秆还归田块,并以相应的农机来深耕土块,使其和土块完全融合在一起,将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总之,要想提高玉米的生产产量和质量,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合理科学的玉米栽培技术。同时,还应做好病虫害防治的工作,按照病虫害不同的生长规律和特征,有针对性地选用适宜的防治方式,为玉米茁壮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进而提高玉米种植的产量和质量,实现经济效益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