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小麦种植中先进种植技术及构建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

作者: 艾根发

芜湖小麦种植中先进种植技术及构建完善病虫害防治体系0

芜湖市是坐落于华南地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呈双翼状。地貌类型多样,平原丘陵皆备,河湖水网密布,长江将市域划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以其温和湿润的气候条件为小麦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然而,尽管拥有如此优越的生长条件,小麦产量却得不到提高,这背后既有种植技术滞后、土地质量退化等现实问题的制约,也有对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不足的遗憾。小麦作为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鉴于小麦的高产性、耐旱耐寒性以及易收获等特点,它在我国农业种植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打破芜湖小麦产量的瓶颈,提升种植技术水平,确保小麦品质,对小麦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一、小麦科学种植技术

1、小麦科学筛选品种

在芜湖地区,科学选种是实现小麦高产、优质、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针对该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小麦品种至关重要。华麦5号属春性小麦、生育期适中、株型较紧凑、茎秆坚韧,春发性强、返青快,抗倒性较强,抗赤霉病。在芜湖地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播种期一般为10月底至11月中旬,完美地适应了芜湖的气候特点。

此外,宁麦14则是春性中熟的小麦品种,全生育期211d左右。长芒、白壳,幼苗半直立,株型较紧凑,耐肥抗倒性较好,抗赤霉病和梭条花叶病。播种期一般为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期同样在5月底至6月初,也是一种适合在芜湖地区种植的小麦品种,它以高产、品质优良、抗逆性强而受到种植户的青睐。

2、小麦种植精细整地

在小麦种植前精细整地是确保种子顺利发芽和生长的重要步骤,这包括对种植地的土壤进行深耕深松,以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通透性和保水能力,通过耙耢镇压法整理土地,可以进一步细化土壤颗粒,为小麦种子的发芽和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此外,利用优质秸秆进行还田是提升土壤肥力的有效方法,在玉米、高粱等其他作物收割后,将秸秆切碎并均匀撒在田地上,然后进行翻耕,使其与土壤充分混合,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合理轮作也是保证小麦生长品质的重要措施,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小麦可能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和病虫害累积。因此,建议在进行3次小麦种植后,调整种植其他作物,以实现土壤的休养生息和养分的平衡利用,这样可以确保小麦在生长过程中能够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保持其优良的生长品质。

3、小麦科学播种的重要环节

播种是小麦种植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科学播种能够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对于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过早或过晚的播种都可能对小麦的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经验,灵活确定小麦的实际播种期是至关重要的。在播种过程中,播种密度、垄深和播种深度等因素都会对小麦的生长和质量产生影响,一般来说,播种密度应控制在10万~30万粒/667m2之间,这样可以保证小麦植株之间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过密导致的光照和养分竞争问题,同时,垄距和垄深也需要分别控制在约70cm和80cm,这样可以确保土壤的良好通气性和保水性,为小麦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此外,播种深度也是需要注意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播种深度应控制在3~5cm之间,过浅的播种可能导致种子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到干旱和寒冷的影响;而过深的播种则可能导致种子发芽困难,影响出苗率,因此,合理的播种深度可以确保小麦种子在土壤中处于适宜的位置,有利于其顺利发芽和生长。

4、控制小麦苗间距离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苗间距的控制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技术环节,这一环节的执行应根据小麦生长的实际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来进行,通过深入研究小麦生长所需的环境指标,并结合现代化的栽培技术,能够科学合理地控制苗间距参数。这样不仅能确保小麦植株获得充足的光照、水分和养分,还能有效减少植株间的竞争,为小麦的健康生长和发育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在小麦种植实践中应充分重视苗间距的控制,为实现小麦的高产和优质奠定坚实基础。

5、加强小麦的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提高产量的关键环节,在不同生长阶段,小麦对养分、水分和生长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至关重要。在小麦分苗至分蘖期,叶片和根系的迅速生长对养分和水分的需求较高,此时,应密切关注苗情,及时进行疏苗,确保苗匀、苗全,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当遇到高温少雨天气时,要及时进行人工灌溉,保证小麦扎根牢固、分蘖旺盛,形成壮苗,从而提高其抗逆性,具体灌溉量可根据土壤墒情和小麦生长状况来确定,一般灌溉量为40~60m3/667m2。在越冬期,对于长势较弱的小麦,需要进行分蘖肥的补施,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状况,可适量施用尿素等氮肥,促进小麦发根、分蘖,一般施用量为80~100kg/hm2,具体施用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拔节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田间管理的重点,在这一阶段,要严格控制肥料的使用量和使用时机,根据小麦生长状况进行调控,同时,配合灌溉措施,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小麦充分吸收养分,在拔节前,还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及时防治麦蚜虫等病虫害,确保小麦健康生长。

其次,灌浆期是小麦籽粒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的管理重点是提高粒重和品质,应适时浇好灌浆水,确保小麦充分吸收水分,一般浇水时间应在开花后的10~15d内完成,可通过叶面喷施尿素或磷酸二氢钾等溶液来补充小麦所需的营养元素,具体喷施浓度为尿素1%~2%、磷酸二氢钾0.2%~0.3%,喷施量以叶面湿润不滴水为宜,此外,还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小麦丰产增收。在成熟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促进小麦的成熟和收获,此时应结合其他农事活动,及时拔除田间杂草并带出田外处理,防止杂草结籽影响小麦生长和品质,要科学选择除草剂类型和浓度进行化学除草,避免药害发生,一般建议在蜡熟末期进行收获,此时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都能达到较佳水平,收获后还要及时进行脱粒、晾晒等后续处理工作,确保小麦的安全储存和品质稳定。

6、做好小麦种植灾害监测工作

灾害监测在小麦种植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为确保小麦种植的顺利进行,各地区需紧密关注当地气候变化动态,实时监测可能威胁小麦生长的各类因素,特别是常见病虫害的发生状况,更需得到精确、及时地掌握,这样的监测工作不仅能为自然灾害和病虫害防治提供宝贵数据支持,还有助于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防灾措施。

二、小麦的病虫害防治

1、小麦常见病虫害种类及特点

①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侵害小麦的穗部。在潮湿温暖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特别是在开花期至乳熟期,病害初期小穗颖壳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病斑,逐渐扩散至整个小穗,使其枯黄,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病斑处会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受赤霉病侵害的小麦粒会干瘪,并可能含有毒素,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②小麦叶枯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叶枯病是一种多发性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和叶鞘,在病害初期,叶片上会出现小而圆的褐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加重,斑点逐渐扩大并合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大斑,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则呈深褐色,有时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会产生黑色的小点,这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叶枯病的发生会导致叶片早枯,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产量。

③小麦锈病的发生特点

小麦锈病是由锈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分为条锈、叶锈和秆锈三种类型。条锈主要侵害叶片,形成黄色至橙色的夏孢子堆,排列成条状;叶锈则在叶片上形成散乱的夏孢子堆,颜色较浅;秆锈则主要侵害茎秆和叶鞘,形成较大的红褐色夏孢子堆,锈病的发生会导致小麦叶片早枯,光合作用减弱,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此外,锈菌还能在小麦种子上越冬,成为下一年的初侵染源。

④小麦蚜虫的发生特点

小麦蚜虫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害虫,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小麦的汁液为生,受害的小麦叶片会出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叶片会卷曲、枯黄甚至脱落。在小麦灌浆期,蚜虫的危害尤为严重,会导致小麦粒不饱满、品质下降,此外,蚜虫还能传播病毒病,加重小麦的受害程度,蚜虫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旱少雨的季节往往有利于其大量繁殖和危害。

⑤小麦吸浆虫的发生特点

小麦吸浆虫是一种专以小麦籽粒为食的害虫,在小麦灌浆期,成虫会飞到穗上产卵,卵孵化出的幼虫钻入麦粒内吸食浆液,受害的麦粒会变空、瘪瘦甚至霉烂变质。吸浆虫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往往在小麦收获时才发现其造成的严重损失。此外,吸浆虫还能传播病害,加重小麦的受害程度,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吸浆虫的发生动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小麦常见病虫害防治措施

①小麦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治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化学防治技术因其快速、高效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该技术主要通过喷洒化学药剂来抑制或杀灭害虫和病菌,从而达到保护作物健康生长的目的,然而,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作物产生药害等,因此,在使用该技术时需要谨慎选择药剂种类、用量和用法,以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最小化负面影响。在小麦生长的不同阶段,化学防治技术的具体运用也有所不同,以返青期为例,此时主要防治对象为纹枯病和吸浆虫。针对这两种病虫害,可选用三唑酮乳油和纹枯净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使用三唑酮乳油(20%浓度)时,用量建议为30~40mL/667m2,将乳油兑水30~40kg(即乳油兑水1kg/mL),充分搅拌均匀后进行喷洒,使用纹枯净可湿性粉剂(假设为50%浓度)时,用量建议为80~100g/667m2,将可湿性粉剂兑水40~50kg(即可湿性粉剂兑水0.5kg/g),充分搅拌均匀后进行喷洒。为确保防治效果,建议在喷洒后15d左右再次进行施药,第二次施药时,可根据病虫害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用药量和稀释比例。进入抽穗期后,小麦面临的病虫害威胁发生变化,此时应重点防治赤霉病和锈病,可选用氰烯菌酯悬浮剂和避蚜雾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使用时需按照说明书推荐的用量和方法进行稀释和喷洒,以确保药剂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灌浆期是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病虫害防治的重点阶段,在这一时期,应密切关注白粉病、锈病等病害的发生情况。根据病虫害的具体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针对性的药剂进行防治,在确定药剂用量时,应综合考虑作物生长状况、病虫害密度等因素,以确保防治效果的同时避免药害发生,例如针对白粉病,可选用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针对锈病,可选用敌锈钠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具体用量可参照产品说明书或咨询农业技术人员。

②小麦常见病虫害农业防治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领域,农业防治技术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一种环保且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它通过调整农业管理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而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在播种期和秋收期,选择抗病性强的良种是农业防治的关键一环,这些良种具有天然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对秸秆进行无害化还田工作也是一项重要措施,通过秸秆还田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还能有效保墒杀虫,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在田间管理方面,深耕土壤和清理田间杂物、杂草也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措施,深耕可以打破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有利于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清理田间杂物和杂草可以减少病虫害的藏身之处,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这些措施共同作用下,可以显著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为小麦健康生长提供有力保障

③小麦常见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是当下推崇的环保且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它巧妙利用自然界的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或天敌生物的自然调节,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这种方法不仅不会对小麦生长和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还能避免病害产生耐药性。目前,生物防治已取得显著进展,如利用蜘蛛、瓢虫等天敌防治麦蚜虫,或投放青蛙捕食害虫,在防治小麦纹枯病方面,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也展现出良好效果。

④小麦常见病虫害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其核心在于通过调控种植环境,提升防治效果,加强田间管理,如人工除草,能维持土壤适宜的温湿度和透气性,有助于防控病虫害。同时,筛选和日晒种子能有效杀灭携带的害虫和病菌,此外,利用杀虫灯诱杀害虫,如麦叶蜂,能显著降低田间害虫密度,释放信息素式诱杀剂则能干扰害虫交配,进一步实现防治目标,这些物理方法共同构成了环保且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体系。

总之,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策略的实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的经济收益。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合理轮作、科学施肥、精准灌溉等,不仅能够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还能为小麦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发达、植株健壮,从根本上增强小麦的抗逆性和病虫害抵抗力。同时,针对小麦生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病虫害威胁,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防治体系。这包括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实现病虫害的综合治理。生物防治通过引入天敌、微生物制剂等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物理防治则利用光、热、电等物理因素,直接杀灭病虫害;而化学防治则需谨慎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确保在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同时,不对小麦及环境造成危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