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规范化种植技术流程及效益分析

作者: 郭向荣 官瑞峰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规范化种植技术流程及效益分析0

菏泽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山东省辖地级市,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符合大豆和玉米的生长需求,为当地农业发展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近几年来,菏泽市始终重视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然而由于该种种植技术涉及技术要素较多,部分农户对技术细节掌握度不足,降低了技术应用效果。因此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务必要细化种植技术要点,优化生产流程,提升农民技术能力。

一、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

1、玉米和大豆的良种选择

在选择玉米和大豆品种时,需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以及这两种作物的生长特性。通过优化品种搭配,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长条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对于玉米品种的选择,要注重株型紧凑、中矮秆、适宜密植和机械化收获的特性。这些特性有助于提高玉米的抗倒伏能力,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并方便机械化地操作,降低劳动成本。在菏泽市,可以考虑选用登海605、立原296、京农科828等高产品种。这些品种在当地的生长表现稳定,产量较高,能够为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对于大豆品种的选择,要注重耐荫和抗倒的特性,同时要求底荚高度在10cm及以上。这样的品种能够更好地适应光照不足的环境,减少倒伏的风险,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在菏泽市,可以考虑选用齐黄34、菏豆33、菏豆12号、临豆10号、中黄13等品种。这些品种在当地的生长表现优秀,能够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通过合理的品种搭配,可以更好地实现玉米和大豆的轮作和套种,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选择

综合考虑菏泽市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和机具使用现状,最为适宜的带状结构为大豆2~6行、玉米2~4行。大豆有效株数按照不同大豆品种单作密度70%计算,控制在6500~8000株/667m2之间,播种种子粒数>9000粒/667m2,玉米有效株数控制在3000~4500株之间,播种种子粒数>4500粒/667m2。4∶2模式为常用带状结构,大豆带和玉米带分别为4行、2行,带宽50cm,带间距65cm。大豆行距、株距分别为40cm、10cm,若采取宽窄行种植模式,窄行距应当在30cm之上,力争有效株数7600株。玉米行距、株距分别为40cm、12cm,力争有效株数3400株。4∶3、4∶4、6∶3等在实际种植中也有所应用,根据不同种植模式适当调整带宽、带间距、亩播种粒数、株距、行距等参数。

3、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播期及播种方式

①玉米大豆播种日期及播种条件

在小麦收获后,为了确保玉米和大豆的顺利播种,需要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并根据地块的墒情来调整播种时间。一般来说,最晚的播种日期不应超过6月25日。在播种时,土壤的湿度是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土壤相对含水量达到70%,这是一个理想的播种时机,可以抢墒播种,充分利用土壤中的水分。然而,如果土壤过于干旱,就需要根据未来天气的变化情况来调整播种时间。

为了应对干旱情况,一种有效的策略是采用滴灌的方式进行灌溉。这样可以精确控制水分供应,既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又能确保作物得到充足的水分。通过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滴灌,可以确保土壤湿度适宜,为玉米和大豆的播种创造良好的条件。

然而,在严重旱情下,可能需要采取更为激进的措施。如果土壤过于干燥,可以先进行大水漫灌,使表面土层充分湿润。但这种做法需要谨慎操作,因为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土壤板结或者大豆出苗受阻。通常,在漫灌后需要晾晒3~5d,使土壤恢复适当的湿度和松软度,然后再进行播种。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豆的播种,不能直接进行大水漫灌。因为这样可能会导致土壤过湿,影响大豆的正常出苗。因此,需要特别小心地处理大豆的灌溉问题,确保水分供应适度且均匀,以利于大豆的健康生长。

②玉米大豆现代化机械播种

近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机械化播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菏泽市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也积极采用了现代化的播种技术,以提高作物的播种效率和产量。在玉米和大豆的播种过程中,机械化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使用现代化的机具,播种行距和深度得到了精确控制,保证了作物的生长条件一致,有利于作物的整齐生长。

为了进一步提升播种的精度和效率,菏泽市在播种机具方面也有所创新。优先选择可自动导航的拖拉机进行播种,这样可以减少人工操作,降低误差,并提高播种的均匀性。同时,在播种机上方增加划行器,确保了邻接行距的稳定性,使得作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利用光照和养分。

在播种时,机具保持匀速前进是关键。机械式排种器速度控制在3~5km/h,而气力式排种器速度为6~8km/h。这样的速度控制可以确保种子均匀播撒,避免出现漏播或重播的情况。

4、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施肥管理

玉米和大豆在施肥时分别坚持施足氮肥和少施氮肥的原则。根据菏泽市土壤内营养成分分布情况,玉米选择30-7-8(N-P2O5-K2O)配方肥、大豆选择13-17-15(N-P2O5-K2O)配方肥。根据地块产量水平调整肥料用量,高产地块玉米、大豆种肥配方肥施用量分别为30~35kg/667m2、10~15kg/667m2。中产地块玉米、大豆种肥配方肥施用量分别为25~30kg/667m2,15~20kg/667m2。低产地块玉米.大豆种肥配方肥施用量分别为20~25kg/667m2,15~20kg/667m2。玉米和大豆分别在大喇叭口期、初花期追施尿素,追施量分别为15~20kg/667m2,3~5kg/667m2。

5、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苗期除草

在田间管理中,杂草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们与幼苗争夺营养成分,干扰作物的正常生长,从而影响产量和品质。因此,对于杂草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在玉米和大豆的苗期,是杂草防治的关键时期。此时,应当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杂草的种类,采取适当的除草措施。对于玉米,最佳的除草时期是在3~5叶期。此时,可以选择使用27%烟·硝·莠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除草。这种除草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在使用时,需要使用150~200g/667m2的除草剂,与30~40kg的水混合后,喷洒在玉米的茎叶处。

在大豆田中,如果杂草与大豆混生,在2~3片复叶期是防治杂草的关键时期。此时,可以选择使用10%精喹禾灵乳油和25%氟磺胺草醚水剂进行除草。这两种药剂都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对大豆的生长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在使用时,需要分别使用30mL/667m2和25mL/667m2的除草剂,与30~40kg的水混合后,对行间杂草的茎叶进行喷雾给药。

在实施除草措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选择适当的除草剂和剂量,避免对作物造成伤害;其次,要掌握好除草的最佳时机,提高防治效果;最后,要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进行喷洒,确保药剂能够均匀覆盖在杂草上。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控制田间杂草的生长,为玉米和大豆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这不仅能够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能够减少农民的劳动力和投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6、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

应始终坚持绿色病虫害防控理念,将预防放在首位,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这包括使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技术手段,以及合理使用化学药物。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担。

①对于大豆容易受到的根腐病和豆秆黑潜蝇的危害,可以在大豆播种前进行种子拌种处理。使用6.25%咯菌晴·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和噻虫嗪等药剂与种子混合,可以有效预防这些病虫害的发生。这种预防措施可以大大降低后期防治的难度和成本,同时减少对化学药物的依赖。

②对于玉米螟的防治,可以选择使用1.5%辛硫磷颗粒剂。按照每株玉米1.5~2g的标准,将0.25kg的颗粒剂和7~8kg的细沙混合后灌心处理。这种治疗方法能够直接针对玉米螟的侵害部位,提高防治效果。

③对于常见的虫害问题,可以利用一些物理工具进行治理。例如,使用黄板和黑光灯等工具可以有效地吸引害虫,提高处理效率。这些物理工具既环保又高效,可以作为辅助防治手段,进一步增强病虫害防控的效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有效控制大豆和玉米的病虫害问题,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种绿色防控理念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并确保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并不断优化和完善技术措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需求和生态环境条件。

7、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中收获时机及方法

当玉米果穗苞叶开始干枯、中部籽粒乳线消失、籽粒基部出现黑层时,这是玉米成熟的标志,表明可以进行收获。此时,玉米的籽粒已经充分成熟,并且水分含量适中,能够保证良好的收获品质。

对于大豆,当叶片开始脱落、茎秆变黄、豆荚颜色改变、手摇时籽粒有明显声响时,这是大豆成熟的信号。此时的大豆籽粒已经饱满,且水分含量适宜,是收获的最佳时机。为了确保收获作业的高效进行,最适宜的收获时间段通常是9:00~17:00。然而,12:00~13:00由于温度过高,不适宜进行收获作业,以免对作物造成损伤或者影响收获品质。

在收获时,如果遇到下雨的情况,或者在雨后,应当先晾晒一段时间,等作物表面的水分蒸发后再进行收割。这样可以避免作物在收获过程中发生霉变或者受到其他损害。

通过观察玉米和大豆的生长状态,选择适宜的收获时间,并遵循相关的收获注意事项,可以确保获得高质量的收获成果。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农民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效益分析

1、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产生的经济效益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科学的种植管理,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均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根据数据,玉米的平均产量范围为7500~9750kg/hm2,而大豆的平均产量在900~1800kg/hm2之间。这样的产量水平相较于传统的单作种植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复合种植模式不仅提高了玉米的生产效益,还增加了一季大豆的收获量。这为市场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农作物供应,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从经济角度来看,与单作种植模式相比,玉米每公顷的经济效益增长了约4500元。这无疑为农民带来了更为可观的收入,激发了他们从事农业种植生产的积极性。

复合种植技术的成功应用,达到了“一季双收”的目的。农民在同一块土地上既收获了玉米,又收获了大豆,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有利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市场中,稳定的农作物供应对于满足市场需求至关重要。这种复合种植模式还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玉米和大豆的复合种植有助于平衡土壤养分,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从生态角度看,这种种植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为改善现有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该技术通过合理的作物布局和轮作方式,有效地减少了土壤流失,降低了地表径流量,从而减少了养分流失和土地退化。

土壤流失量的减少幅度在10%~11%之间,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表明该技术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具有显著效果。地表径流量下降了85%,这进一步证明了该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地表水分的流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还有助于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水平。土壤内有机质整体含量水平上升了5%~6%,这有助于改善土壤的结构和肥力。同时,玉米和大豆的土壤总氮量也分别提高了4%和7%,这表明该技术能够提高土壤的氮素供应能力,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提高。

除了对土壤的改善作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还有助于提高氮肥的利用率。氮肥利用率上升到了39%,这意味着减少了氮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同时,该技术还减少了每公顷尿素施用量60~75kg,从而降低了化肥的投入成本和环境负担。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还有助于保护土地资源,落实化学农药减量增效的政策要求。通过合理轮作和复合种植,该技术能够为农作物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有效规避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这有利于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玉米和大豆的复合种植在提高抗灾能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通过将这两种作物结合在一起,可以分散风险,降低单一作物因自然灾害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玉米和大豆的生长习性有所不同,因此遭受的灾害类型也可能不同。将它们混合种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降低因特定自然灾害造成严重损失的风险。例如,当遇到极端干旱天气时,玉米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但大豆可能相对较耐旱,因此损失较小。同样在洪涝灾害中,大豆可能受损较轻,而玉米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通过复合种植,可以平衡这两种作物在不同灾害中的损失,确保整体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稳定。

复合种植还有助于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耐逆性。玉米和大豆在生长过程中会相互促进,产生协同效应。例如,大豆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同时产生根瘤菌,为土壤提供氮素营养。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结构稳定性,从而增强作物的抗逆性。

总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了两种农作物的优势和特性,减少了种植资源投入量,提升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要求。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中需要重视落实品种选择、种植模式选择、播种、水肥管理、苗期除草、病虫害防控以及收获要点,为玉米、大豆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构建规范化种植技术流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