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精播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科学田间管理措施深入研究

作者: 张鹏飞

小麦精播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及科学田间管理措施深入研究0

小麦常规栽培模式之下,普遍存在着发育不够协调,品质和产量潜力无法充分发挥的缺陷。小麦生长周期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阶段对外界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一旦在栽培管理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最终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当前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逐渐加快,小麦栽培环节,尤其是播种环节,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精量播种机械设备的积极推广应用,切实提升了小麦的播种精确性,从而营造良好的群体结构,更好地满足小麦生长要求,确保小麦出苗之后能够健壮生长,充分发挥优良小麦品种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为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小麦精播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希望通过研究对更好地推动现代化农机装备的应用以及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有一定帮助。

一、小麦优质品种选择过程

在小麦品种选择过程中,通常应该选择耐旱、耐涝、耐寒、抗病虫害能力强,对不同土壤类型、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性,产量高、品质好,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籽粒饱满、面粉品质好,适合加工优质面粉,株型紧凑,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目前郸城县推广应用较好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主要有郑麦9023、商麦22、小偃6号、中麦175、登海618等棘手。确保种子出苗率≥85%、成穗率≥80%、千粒重≥40g、亩产量≥500kg。

二、小麦种植地的选择与处理

小麦种植地的选择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基础,通常情况下应该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低洼易涝地块。保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以壤土或沙壤土为宜,土壤pH值在6.0~7.5之间。同时要制定合理的轮作制度,避免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小麦,选择种植过豆类、绿肥等固氮作物的地块,保证周边有充足的灌溉,光照充足,能够满足小麦生长阶段对养分水分的实际需求。种植选择完成之后,应该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进行翻耕种地,秋耕以9~10月份为宜,春耕以2~3月份为宜,深耕20~25cm,彻底翻埋杂草和秸秆,推荐采用旋耕机或犁铧式耕犁进行深耕。结合深耕整地,还需要做好基肥的施入工作,应该坚持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化肥。通常施入腐熟有机肥3000~5000kg/667m2,45%的氮磷钾复合肥(15-15-15)20~25kg,磷酸二铵20~25kg,氯化钾10~15kg,基肥在翻耕前均匀撒施于地表,然后深翻入土。

三、小麦播种前种子处理工作

小麦播种之前要做好种子的晒种精选和药剂拌种工作,这样能够提高种子的萌发能力,降低苗期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播种前1~2周选择通风透光、干净平整的晒场,将小麦种子摊开在晒场上,厚度不超过5cm,翻动种子,使种子受光均匀,晒种时间一般不小于两2h,晒种是温度能够达到15~20℃。晒种结束之后要进行种子精选,可以选择使用风选机进行种子精选,将小麦种子倒入风选机,利用风力将杂物和瘪粒吹出。也可以将小麦种子倒入筛子,筛孔大小根据小麦品种和播种方式确定,筛出过大或过小的种子。或者将小麦种子浸泡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下沉,瘪粒和杂质漂浮在水面,捞出漂浮物即可。种子精选完毕之后,还需要做好药剂拌种工作。播种前1~2d,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菌剂和杀虫剂,并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说明书配制药液。目前推广拥有较好的拌种剂,主要有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噻虫嗪·噻呋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戊唑醇悬浮种衣剂(立克秀)、多效唑、矮壮素、矮苗壮、壮丰安、硅噻菌胺(全蚀净)乳剂。

四、 小麦精量播种过程

1、小麦精量播种机配置

小麦精量播种操作过程中常见的播种机主要包括了气吸式播种机、气动式播种机、机械式播种机,其中应用最为常见的就是气吸式播种机,该种机械设备播种精度高,出苗均匀,适用于各种种子,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播种速度快,效率高。

2、小麦精量播种操作

郸城县作为小麦的主要产区之一,播种日期的选择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小麦播种的最佳时期是在霜降前后,大约在10月中下旬,这个时期播种,可以确保小麦在越冬前有足够的时间生长壮苗,为越冬做好准备。播种之前确定适宜的播种量,根据播种量和播种机行距调整播种机,将种子装入播种机料箱,驾驶播种机沿直线播种,播种后覆土镇压,确保种子与土壤良好接触。一般情况下机械化播种深度2~3cm、行距15~20cm,播种量控制在10~12kg/667m2,确保播种之后大田出苗率能够达到85%以上。

3、小麦大田封闭除草

小麦播种到出苗前进行大田封闭除草,能够更好地降低杂草对苗期生长发育造成的不良影响,确保麦苗能够健康生长,发挥其生产性能。大田封闭除草常用的除草剂主要有氟乐灵、苯磺灵、异丙嗪。在应用过程中可以用20%氟乐灵乳油40~60mL兑水30kg喷雾,或者20%苯磺灵水剂100~150mL兑水30kg喷雾,或者用30%异丙隆乳油100~150mL兑水30kg喷雾,要确保施药后4h内不能降雨。大田封闭除草期间需要严格按照除草剂使用说明书施药,避免超量或不足,施药时风速小于3级,避免药液漂移,施药后及时清洗喷雾器,防止药液残留。

五、小麦田间科学管理

1、小麦查苗补苗工作

小麦出苗期查苗、补种是确保小麦高产的关键环节之一,一般在小麦出苗后7~10d左右即幼苗2~3叶期进行,采用“一看、二摸、三提”的方法。重点观察幼苗叶片数量、颜色、生长速度等,判断是否存在缺苗、断垄、病虫害等问题,然后用手触摸土壤,感受土壤湿度、硬度,判断土壤是否适宜幼苗生长,必要时可以提起一部分幼苗,观察土壤中是否有根系,判断幼苗根系发育情况。小麦出苗后10~20d左右即幼苗3~5叶期进行补种处理。对缺苗、断垄地块,先进行土壤松土、破除板结,提高土壤通透性,然后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小麦种子,进行浸种催芽,采用条播、穴播等方式,将种子均匀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覆盖1~2cm厚的土壤,补种后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

2、小麦科学越冬灌溉

小麦冬灌是北方地区小麦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目的是保证小麦安全越冬,促进春季返青,提高产量。冬灌通常在小麦越冬期每年的11月中下旬进行,具体时间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小麦品种和墒情来确定,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70%,或者日平均气温下降到3℃左右时,应进行冬灌。冬灌的水量不宜过多,以免造成土壤湿度过大,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推荐灌水量控制在30~40m3左右/667m2,常用的灌溉方法主要包括了灌的方法畦灌、沟灌、喷灌。其中畦灌适用于墒情较好、土壤透水性强的地块,将水引入畦中,让水自然渗透。沟灌适用于墒情一般、土壤透水性中等的地块,大田当中可以设置排水沟,让水沿沟渗透到田间。喷灌适用于墒情较差、土壤透水性较差的地块,使用喷灌设备将水均匀喷洒到田间。

3、小麦冬前化控处理

对于旺盛生长的小麦田,在冬前应该进行化控处理,抑制小麦旺长,防止倒伏,促进分蘖,增加穗数和粒数,同时增强小麦植株抗寒性和抗病性,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作业时间一般选择在越冬期前的11月下旬至12月初进行,推荐使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浓度为50~100mg/L,用药液30~50kg/667m2,或者使用5%的矮壮素可湿性粉剂浓度为浓度为,用药液30~50kg/667m2,或者应用12.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浓度20~30mg/L,用药液30~50kg/667m2,使用药液喷雾器均匀喷洒在小麦叶片上。作业过程中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作业,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说明书配制药液,均匀喷洒,避免漏喷或过量喷施,冬前要确保小麦株高控制在25~30cm左右,分蘖整齐,叶片肥厚,倒伏率降低。

4、小麦返青期中耕划锄

小麦返青后至拔节期要及时进行中耕划锄,破除土壤板结,促进土壤养分和水分的交换,加速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为促进小麦健壮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在中耕划锄时要确保土壤墒情在50%~60%左右,松土深度8~12 cm,耕幅15~20 cm,使用耘锄或中耕耙,速度控制在2.5~3.0 km/h,耕后用镇压器或耪子整平土壤,这个阶段可以结合追肥进行中耕划锄处理,中耕划锄结束之后要确保大田松土程度均匀,无明显漏耕或过耕,同时除净茬口杂草,控制新发杂草,杂草数量减少50%以上。

5、小麦田间科学施肥

小麦返青后要结合田间小麦的生长情况科学追肥,一般情况下根据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和前期施肥情况确定追肥量,追肥期间坚持以氮肥为主,适当补充磷钾肥,同时要做到分次追肥,避免一次性施用过多肥料。返青期对于田间基肥摄入不足,生长发育不良的小麦田可以结合中耕追施尿素3~5kg/667m2。进入拔节期之后需肥量逐渐增加,可以追施尿素15~20kg/667m2。小麦进入抽穗期会逐渐转入到生长阶段,要做到科学追肥,此时选择尿素10~15kg进行追施,并搭配使用磷酸二氢钾100~150g,用10~15kg的清水混合之后进行叶面喷洒,增强叶子光合作用能力,有效预防后期阶段的干热风。

6、小麦田间合理灌溉

小麦返青后大田灌溉方案需要结合土壤墒情、天气情况和作物需水规律确定灌溉时间和灌溉量,并做到适时灌溉,避免干旱或渍涝,小麦返青期可以灌溉一次,灌溉量通常控制在30~50m3,拔节期抽穗期分别进行一次灌溉,灌溉量分别控制在50~60m3,确保灌溉之后,土壤层的湿度能够达到5~7cm。

7、小麦常见病虫害物理防治

①杀虫灯防治小麦虫害

杀虫灯防治小麦虫害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特点,通过杀虫灯发出特定波长的光线,吸引小麦田中的害虫飞向杀虫灯,再通过高压电网将害虫杀死,从而达到防治小麦虫害的目的。该种防治方法主要用于防治小麦田中的趋光性害虫如麦蛾、麦蚜、麦蜘蛛等。在药用期间应选择光波范围在320~650nm,高压电网电压在3000~5000V的杀虫灯。将杀虫灯应安装在小麦田的中心位置,周围无遮挡物,距离地面1.5~2m高,每盏杀虫灯能够防止1~2hm2的小麦田害虫。杀虫灯应在天黑后开启,天亮前关闭,具体时间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每半个月清理杀虫灯上的昆虫尸体,保持杀虫灯的清洁,确保杀虫灯正常工作。

②色板防治小麦虫害

色板防治小麦虫害是利用特定颜色的纸板或塑料板,吸引特定害虫的成虫,达到降低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这种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的范畴,是利用害虫的生物学特性来进行害虫防治的一种方法。色板防治技术主要适用于防治对特定颜色有明显趋性的害虫如小麦上的蚜虫、飞虱、夜蛾等。在小麦种植区,尤其是蚜虫和飞虱发生较为严重的地区,使用色板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种群密度,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应用期间应该根据目标害虫的趋色性选择合适的颜色,例如对于蚜虫黄色色板效果较好,对于某些夜蛾蓝色或红色可能更有效。色板的大小通常为20cm×20cm或更大,放置高度以离地面1m左右为宜,以便于吸引害虫。根据农田的大小和害虫发生情况,可能需要放置30~50块/667m2色板,且色板之间需要有一定的间隔,均匀分布在农田中。色板应在害虫成虫活动季节的早晚时段进行放置,并每个月更换一次色板,以保持其诱捕效果。

③糖醋液防治小麦虫害

糖醋液防治小麦虫害的技术原理主要是利用糖、醋、酒以及EM原露(有效微生物群)等原料混合发酵制成的一种天然生物防治剂。糖醋液的气味可以抑制作物上的害虫生长,同时吸引一些对糖醋气味敏感的害虫,达到忌避和诱杀的效果。另外,糖醋液中的糖类可以作为碳源,提供额外的营养,有助于增强作物的生长势,从而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该种方法可以有效防止蚜虫、飞虱等多种害虫。用药之前按照一定的比例(如1∶1∶1∶1∶10的比例)混合红糖、酿造醋、酒精、EM原露和水,将配制好的液体放置在阴凉处发酵,一般需要几天时间,发酵后糖醋液的气味会更加浓郁,诱杀害虫的效果也会更好。在小麦的生长周期内,特别是在害虫发生的高峰期,定期(如每7~10d一次)喷施糖醋液。根据害虫的种类和对糖醋液的敏感程度,可以适当调整糖醋液的浓度。对于某些害虫,可能需要更高的浓度以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④赤眼蜂繁殖小麦害虫

赤眼蜂是一种卵寄生蜂,主要用于防治小麦上的鳞翅目害虫,如地老虎等。赤眼蜂将卵产在害虫的卵内,赤眼蜂的卵将以害虫卵内的营养物质为食,发育成长,最终导致害虫卵死亡。这样赤眼蜂可以有效降低害虫的孵化率,减少害虫对小麦的为害。根据当地的主要害虫种类,选择适宜的赤眼蜂蜂种,并选择在害虫卵盛期放蜂,以提高防治效果。根据小麦田的面积和害虫发生程度,确定放蜂的数量,一般大田放蜂量在2万~4万头/667m2左右,选择使用商品化的蜂卡,将其释放到大田当中,大田可以设置2~3个/667m2释放点,在害虫孵化率达到高峰期前,一周可以释放一次翠艳峰峰卡,释放量为1万头/667m2,在第1次释放后的一周进行第2次释放释放1万头/667m2。放蜂后要注意观察田间的害虫发生情况,及时进行补蜂或调整放蜂量,确保防治效果。放蜂时避免阳光直射,防止蜂种损失,放蜂前后一周内,避免使用农药,以免影响赤眼蜂的生长发育,确保放蜂田块与非放蜂田块有一定的隔离距离,防止害虫迁移。

⑤小麦常见病虫害化学防治

小麦栽培过程中常见病虫害主要包括了蚜虫,细菌虫调锈病和赤霉病,针对这几种病虫害应该做到达到防治标准之后,科学选择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小麦蚜虫推荐使用3%腚虫洣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者50%抗蚜威800倍液防治。麦吸浆虫可使用50%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者2.5%的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小麦条锈病可以在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或者40%氟硅唑乳油800倍液1000倍液防治。小麦赤霉病可以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者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上述几种病虫害的药物使用间隔为7~10d,必要时连续使用2~3次,用药量控制在30~ 40kg/667m2。

综上所述,在小麦精酿优质播种模式下,应该从科学选择小麦品种,加强种子处理,确定小麦最佳播种日期以及明确性的播种技术规范等几方面入手,并注重做好播种之后的大田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满足小麦植株的生长需求,为提升小麦产量和品质奠定坚实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