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草莓灰霉病的发病原因和规律及综合高效防控分析
作者: 孙晓乐
当前随着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对草莓需求量的逐渐增加,这也就推动了大棚草莓种植产业的发展,当前基层地区的大棚草莓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健康发展,增加种植户经济收益的有力支撑。然而大棚草莓种植模式之下,由于大田种植密度相对较大,如果不能够做好科学的温度湿度调控以及合理的病虫害防治,就会给多种病害的传播蔓延提供条件。大棚草莓病虫害种类多种多样,其中灰霉病是一类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基层地区的种植户在灰霉病防控期间往往存在不规范用药行为,导致病原耐药性逐渐增强,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不利于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新时期在草莓灰霉病防控过程中应该从综合角度入手,在掌握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发病因素的基础上,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几个环节入手,确保防控的综合高效。
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将设施栽培与草莓种植有效结合发展大棚草莓种植产业能够更好地攻克季节因素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确保草莓能够促进上市,满足冬春季节大众对优质果品的实际需求。目前大棚草莓种植方式已经在基层地区得以有效地推行,种植面积也在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由于受到地域限制,草莓轮作种植难度相对较大,很多种植户不得不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大棚当中种植草莓,再加上秋冬季节阴雨连绵等异常天气,经常会造成大棚内的温度湿度较高,给草莓灰霉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生流行提供条件。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生之后一般年份会减少20%-30%,重大流行年份减产量能够达到50%以上,严重威胁到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到种植户的经济收益,同时制约大棚草莓产业的发展。为更好保证草莓的产量和种植效益,就需要种植户明确灰霉病的病原特征和发生流行规律,掌握常见的诱发因素,然后实施针对性的防控方案,以此来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危害。
一、灰葡萄孢菌病原特征
灰葡萄孢菌是造成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的主要病原,该类病原属于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子菌目的真菌。灰葡萄孢菌是一种多寄主、广泛分布的真菌,可以侵染多种水果和蔬菜,如草莓、番茄、茄子等。菌丝无色透明,具分隔,分枝状,宽度约3-5μm,繁殖生长过程中菌丝上产生孢子囊梗,孢子囊梗无色,顶部产生孢子囊。孢子囊的菌丝体呈密集的褐色根状结构,梗数根丛生,隔膜清晰分明,在顶端形成1-12次分叉。每个分叉的末梢都紧密排列着大量细小的孢子梗,大小通常介于1452.5-3168.2μm×8.5-11.5μm之间。分生孢子呈现椭圆形或圆形,是单个细胞构成,几乎透明,大小范围在4.2-10.5μm×3.5-7.5μm。此外,这种菌类有时还会形成紧凑的菌核结构。
二、草莓灰霉病发病症状
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花序和果实上。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呈淡褐色,边缘颜色较深,随着病情发展,病斑逐渐扩大,相互连接,导致叶片枯死。花序受害时,花瓣和花梗变褐色,逐渐腐烂,有时整个花序枯死,导致草莓减产。果实受害时,起初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病斑颜色为淡褐色,随着病斑扩大,果实表面出现灰色霉层,当危害严重时会引起果实腐烂,失去食用价值。灰葡萄孢菌也可以侵染草莓的茎和根,导致茎枯死、根腐烂,最后整株草莓枯死。
三、灰葡萄孢菌侵染规律
灰葡萄孢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通过菌丝生长侵入草莓叶片、花序、果实和茎根,菌丝无色透明,具分隔,分枝状,宽度约3-5μm,初期阶段不容易发现: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产生孢子囊,孢子囊梗无色,顶部产生孢子囊。孢子囊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0-20μm,无色或淡黄色,孢子囊内含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囊内的孢子成熟后,通过风、雨、昆虫等途径传播,感染新的寄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孢子萌发成为菌丝,进一步侵染草莓。孢子落到适宜的环境后,萌发成为菌丝,进一步侵染草莓,形成新的病斑,在病斑上,灰葡萄孢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一步传播和侵染。
四、大棚草莓灰霉病发病原因
1、大棚温度湿度调控不当
大棚草莓灰霉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其中大棚温度湿度调控不当是主要的原因之一。草莓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菌在低温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因此,大棚内温度和湿度的调控对于防止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至关重要。草莓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较窄,一般在15-25℃之间,大棚内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导致草莓灰霉病的发生。温度过高时,草莓植株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菌的侵染;而温度过低时,草莓植株的生长速度减慢,抗病能力减弱,也容易受到病菌的侵害。此外。灰霉病也是一种喜湿病害,大棚内湿度的调控对于防止病害的发生也非常重要。湿度过高时病菌容易滋生和传播,导致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率增加。一般要求大棚内种植草莓时尽量保持相对湿度在40%-60%之间,避免湿度过高。另外,大棚内通风不良也是导致草莓灰霉病发生的原因之一。通风不良会导致大棚内空气质量下降,增加病菌的滋生机会。
2、草莓生长阶段过量追施氮肥
氮肥过量会导致草莓植株生长旺盛,叶片繁茂,从而增加了植株之间的湿度,为灰霉病的发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此外,过量施用氮肥还会导致草莓根系发育不良,使植株的抗病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受到灰霉病的侵染。一般认为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氮肥施用量的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当草莓栽培过程中氮肥施用量超过植株需求时,植株生长过快,叶片密集,通风透光条件较差,湿度较高,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灰霉病菌的滋生和传播。同时,过量施用氮肥还会导致草莓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减弱,使植株生长势减弱,抗病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灰霉病的发生风险。
3、植株旺盛生长,定植密度过大
在大棚种植草莓时,如果定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加剧,通风透光条件变差,湿度增加,这为灰霉病的病原菌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当植株密度过大时,叶片相互遮挡,空气流通受阻,湿度在大棚内滞留,容易导致草莓植株表面出现水分,从而使病原菌容易侵入。
五、大棚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措施
1、强化大田翻耕整地与土壤消毒
在大棚草莓种植过程中,土壤翻耕与消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草莓的生长和产量,同时对预防草莓灰霉病的发生类型也有任何大的帮助。翻耕土壤是为了使土壤更加松软,增加土壤的通气性和渗水性,有利于草莓根系的生长。在种植前应将上茬作物的残留物清除干净,然后进行深翻,深度一般为20-30cm,翻耕后,土壤应保持一定的湿度,以便于种植。同时会更好减少土壤当中病原菌的数量,还是要注重做好消毒处理工作,妥善有效的土壤消毒能够杀死土壤中的病菌、虫卵和杂草种子,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常用的土壤消毒方法有物理消毒和化学消毒两种。物理消毒主要是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杀死土壤中的病菌和虫卵,在晴朗的天气下,将土壤表面翻松,暴露在阳光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照,可以有效杀灭病菌和虫卵。另外也可以采用高温消毒方法提高土壤温度来杀死病菌和虫卵,方法是在盛夏季节将温室大棚进行密闭处理,通过高温密封能够提高大棚内部的温度到55-60℃,利用高温杀灭土壤当中参与的病原微生物,必要时在密封处理之前可以灌溉一次透水,水层,通过增加温度和湿度,也能够有效杀灭土壤当中的病原。化学消毒主要是使用化学消毒剂如生石灰、硫酸亚铁等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以确保人体和环境的安全,通常生石灰的使用量控制在30-50kg/667m2,硫酸亚铁的使用量控制在3-5kg/667m2。
2、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方法
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施入有机肥2000-3000kg/667m2,氮肥10-15kg/667m2,磷肥20-30kg/667m2,钾肥10-15kg/667m2。整地结束之后将土地分成若干长垄,垄高20-25cm,垄宽30-35cm,然后在垄上覆盖地膜,地膜要紧贴垄面,确保没有气泡,地膜可以选择无色透明或黑色地膜。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草莓幼苗进行移栽。移栽时,将幼苗从育苗圃中取出,去掉部分叶片,留下2-3片真叶。移栽时要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和过度湿润,每垄栽植2行,行距20-25cm,株距15-20cm。在移栽定植过程中,要保持大棚内温度适宜控制在25-30℃,遇到极端气候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温度调节。
3、大棚草莓科学施肥管理
大棚草莓大田管理过程中主要在移栽成活后、花蕾期、果实膨大期和采收后进行追肥,为有效预防灰霉病的发生流行,追肥量需要严格按照土壤养分状况、草莓生长需求和气候条件制定施肥方案,考虑使用有机肥、氮肥、磷肥、钾肥等,以保证草莓生长的养分需求,同时注意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避免过量施肥和肥料损失。一般移栽成活后,施入氮肥5-8kg/667m2;花蕾期施入氮肥3-5kg/667m2,磷肥5-8kg/667m2;果实膨大期,施入氮肥5-8kg/667m2,钾肥5-8kg/667m2。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湿度、肥料种类和草莓生长情况适时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方法,避免过量施肥,以免导致草莓生长过快、品质下降和病虫害发生。施肥时还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以利于肥料的吸收和利用。
4、加强大棚温度湿度调控
草莓灰霉病是一种在大棚草莓生产中常见的病害,对草莓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为了有效地防控草莓灰霉病,需要对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大棚草莓管理期间草莓灰霉病的发生与温度密切相关,最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是15-25℃。当气温低于15℃或高于28℃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速度会减慢,从而降低发病风险。因此,在防控草莓灰霉病期间,应尽量将大棚内的气温控制在15-25℃之间。同时,高湿度条件也是草莓灰霉病发生的重要条件,一般大棚内的相对湿度超过70%时灰霉病的发生概率会显著增加。因此,在防控草莓灰霉病期间还应该将大棚内的相对湿度控制在60%以下。结合草莓植株的生长情况通过增加大棚的通风口,降低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在晴朗的天气下,应尽量打开大棚的通风口,增加空气流通。同时,在大棚内安装除湿机或喷雾装置,定期进行喷雾除湿,以降低大棚内的相对湿度。合理控制草莓的浇水量,避免土壤湿度过高,避免大水漫灌,积极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施肥灌溉方式。为预防低温冻害在阴雨天气,应适当调整大棚的覆盖物,推荐使用草苫子、薄膜进行大棚覆盖,避免大棚温度过度散溢。
5、及时清理棚内患病植株
在大棚草莓灰霉病防控期间,对患病植株的清理是关键环节,及时发现患病植株,及时拔除对,减少大田病菌数量,降低感染范围有着很大帮助。大棚草莓栽培管理期间应该每天观察草莓植株的生长情况,发现病害症状如叶片、花序、果实上的病斑,以及茎根的枯死等。根据病害症状,判断是否为草莓灰霉病,并注重与其他疾病如褐斑病、叶枯病等有效区别。对于病害较轻的植株,可以剪除病斑部分,保留健康的部分,病害较重的植株,应将整株草莓剪除,并清理出大棚,以防止病菌传播。应该在下一个季度栽培管理之前及时翻耕,重新种植。在清理患病植株后使用酒精、消毒液等消毒剂进行消毒对工具、衣物等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病菌传播。
6、反光膜增加植株光合作用能力
大棚内部通过设置反光膜能够提高草莓果实着色和品质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植株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植株抗病力有效降低灰霉病的发生流行。在应用过程中通常选择高质量、耐用的反光膜如铝箔反光膜、聚酯反光膜等,确保所选择的反光膜应有一定的抗拉强度、耐候性和抗老化性。一般在草莓果实成熟前1-2个月进行反光膜设置,此时果实的着色已经开始,反光膜可以提高果实着色度和品质。将反光膜覆盖在大棚内草莓植株上方,使果实能够直接接触到反光膜,确保反光膜应紧贴大棚内壁,确保没有气泡和皱褶。铺设完毕之后还需要大棚的方向和光线照射情况,适时调整反光膜的方向,使光线能够最大限度地照射到果实上。
7、利用益生菌制剂防治
观察到草莓的萼片背面出现红褐色斑点,叶片和果实表面呈现出水渍状斑点或覆盖有霉菌层时表明灰霉病的侵袭已然发生。为了控制此病害建议使用40-60g的含有1000亿活孢子/g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667m2,或200-300g的含有2亿活孢子/克的木霉菌可湿性粉剂/667m2,亦或是使用20-25g的16%多抗霉素B可湿性粉剂/667m2,对水量控制在30-40kg进行叶面喷洒,间隔7-14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3次。
8、大棚草莓灰霉病化学防治
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和草莓生长的阶段选择合适的药剂。应选择具有内吸性、渗透性强、持效期长的药剂,如速克灵、大生、扑海因、百菌清等。同时,要注意药剂的成分,避免重复使用同类成分,以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在用药过程中通常选择在草莓灰霉病发病初期进行施药,此时病害刚出现,防治效果最佳。推荐在草莓第一花序有20%以上开花,第二花序刚开花时开始施药。对于新建的温室大棚进行定植作业之前,务必先将杂草和病残物彻底清除,然后深层翻松土壤。为了消灭病菌建议使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kg/667m2,或者45%的百菌清烟剂0.25kg/667m2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在灰霉病的早期阶段推荐采用50%的啶酰菌胺(凯泽)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40%的嘧霉胺(施佳乐)悬浮剂800倍,10%的咯菌腈(适乐时)悬浮剂2000倍液,50%的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的异菌脲(扑海因)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者70%的甲基硫菌灵(日曹)可湿性粉剂稀释至800倍。为了避免产生抗药性,建议在同一个温室大棚内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化学农药,并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药剂。
综上所述,大棚草莓灰霉病防控过程中应该从强化病原特征调查、明确危害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等几方面入手,掌握灰霉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并在防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充分应用其中,当大田病虫害达到防治标准之后,才使用化学药物进行针对性的防范,并要注意在药物防控进行规范药物的使用行为,尽量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明确最佳的用药时机和用药量,保障用药安全,避免产生药物残留以及不科学用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