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的主要环节与病虫害有效防治措施
作者: 江植宏
安徽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暖温带季风气候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安徽省不仅适宜种植早熟、中熟、晚熟等各类水稻品种,更因其卓越的水稻产量而成为国家稻米的重要输出省份,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环节
1、水稻种子的选择及处理技术
为实现水稻种植的高效与优质,首要步骤便是精选良种,这一环节关乎着后续稻田的产量与稻米的品质。在安徽省这样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选择如早籼1205、杂交中稻以徽两优系列品种为主,还有y两优、911等经过实践检验、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优质稻种至关重要。在播种之前,稻农需对稻种进行细致的预处理,以确保其健康并提升发芽率。预处理的首要步骤是晾晒,在浸水之前稻种应在阳光下晾晒1~2天,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唤醒种子的生命力,还能通过阳光的紫外线作用进行初步的消毒,与此同时,为进一步确保稻种的健康,使用70%浓度的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进行浸泡消毒是必要的,将稻种浸泡在1000倍稀释液中1~2天,可有效杀灭潜在的病菌。此外,为了促进稻种快速出芽并增强其抗逆性,采用营养液进行包衣处理成为现代农业技术的一项创新。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为稻种提供了出芽所需的营养,还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保护膜,有助于稻种在播种后更好地适应田间环境,从而提高其成活率和生长势头,通过这些精心的预处理措施,安徽省的稻农们为水稻的高产栽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水稻种植环境的考察与选择
为确保水稻的高质量与高产量,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尤为关键。水稻作为一种对生长环境极为敏感的作物,其生长状况直接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其中土壤条件更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必须谨慎行事,充分考察并了解土壤的各项特性。专家实地考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土壤肥沃度、营养状况以及透气性和含水量的深入分析,可以准确判断该地点是否适宜水稻生长,这些土壤特性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水稻的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进而影响到最终的产量和品质。
3、采用先进的育秧移栽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水稻栽培方式正逐步由传统的人工插秧向机械插秧转变,机械插秧以其高效、节省人力的优势,显著提高了水稻种植的效率和产量,与国家推行的农业现代化方案不谋而。在机械插秧的应用过程中,播种时间的确定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当连续三天气温稳定在12℃以上时,即可进行播种,对于海拔400m以下的地区,建议播种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初,而海拔高于400m的地区,则应在3月初至中旬进行播种。播种量方面,播种量通常控制在380~450kg/hm2,而杂交稻的播种量则相对较低,为150~180kg/hm2。当秧苗生长到叶片直立、白根较多、茎基扁平的阶段时,即可进行移栽。此时的秧龄大约在5叶,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移栽密度的合理控制对水稻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田间的通风环境,还直接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根据水稻品种和土壤肥力等因素,移栽密度可灵活调整,一般控制在20~30万株/hm2之间,对于杂交稻,可适当增加密度至45~60万株/hm2;而常规稻的移栽密度则可控制在100~150万株/hm2之间,通过这样的移栽密度管理,可以进一步优化水稻的生长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4、水稻栽培过程中的肥水管理技术
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肥水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着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因此,栽培管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水稻的叶片变化,以及生长情况,从而判断其是否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或肥料。例如,当水稻生长速度减缓,分蘖期无法正常分蘖时,这往往表明其缺乏氮元素;当叶片颜色暗淡且呈直立状态时,可能意味着缺磷;而叶片表面出现褐色斑点,则可能是缺钾的迹象;此外,如果叶片发黄且分蘖松散,逐渐出现萎缩现象,这通常表明水稻缺锌,针对这些不同的缺素症状,管理人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施肥补充。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有两个需肥量较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蘖期前后,此时水稻需要充足的养分来支持其分蘖和生长。第二个阶段是灌浆期前后,这一时期水稻需要大量的养分来确保谷粒饱满和产量提高。在这两个阶段,栽培管理人员必须科学地进行肥水管理,合理控制水稻的生长速度和长势。在稻田耕整前,应施用适量的复合肥和有机肥作为底肥,为水稻的整个生长期提供基础养分。在分蘖期,根据水稻的生长情况和土壤肥力状况,稻田耕整前应均匀撒施复合肥370kg/hm2、有机肥2000kg/hm2,为水稻的生长奠定坚实的基础。进入分蘖期,需要施用氮肥150kg/hm2、磷肥40kg/hm2、钾肥100kg/hm2,以满足水稻对营养元素的全面需求,而在扬花期和灌浆期,钾肥的施用量应适当增加,以确保谷粒饱满、提高千粒重。除了施肥管理外,灌溉管理也是肥水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水稻虽然喜水,但过度灌溉并不利于其生长,因此,栽培管理人员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灌溉计划,确保水稻生长的正常需水量。在插秧阶段,田间应保持浅水状态,以促进秧苗的分蘖和活棵。当分蘖末期到幼穗刚刚开始分化时,茎蘖数量超过80%后,可以进行排水烤田,以提高田间的透风性和透光性,促进根系的茁壮生长,增强水稻的抗倒伏能力,在烤田过程中可以选择分批次进行,当田地产生裂缝且不陷脚时再进行润水,持续约3次左右到拔节期,为防止颖花退化,孕穗开花过程中应间歇性灌溉3~6cm的浅水。
5、水稻除草的关键时期及药剂喷施
在水稻的栽培过程中,杂草是一大难题,它们不仅与水稻争夺养分和阳光,还可能成为病虫害的栖息地,严重影响水稻的健康生长和产量,因此,分蘖末期是开展除草工作的关键时期。除草时,一般选择在晴朗的天气进行,以确保药剂能充分发挥作用,需要选用适量的灭草松水剂和二甲四氯钠可溶性粉剂,这些药剂在与水充分混合后,通过喷施的方式均匀洒布在稻田中,喷施前,必须做好田间的排水工作,以降低田间水位,使药剂能更好地接触到杂草,喷施后的第二天,再进行复水操作,并保持水位一周左右。这样可以确保药剂在杂草体内充分传导,达到除草的效果。如果稻田的草害情况特别严重,还可以选择使用二氯喹酸可湿性粉剂,使用时同样需要兑水喷施,喷药前的排水工作和喷药后的复水保水步骤也必不可少。
二、水稻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其特点分析
1、稻飞虱的发生规律及危害
稻飞虱是一种具有显著迁飞特性的水稻害虫,它们对光线有着强烈的趋向性,这种虫害的发生与它们的迁飞习性紧密相连,呈现出一种季节性的规律,一般来说,从5月中旬开始,稻飞虱的数量就会逐渐增多,到了5月末,其数量更是会急剧上升,进入6月末7月初,第四代稻飞虱害虫就会开始出现。对于晚稻来说,稻飞虱的威胁同样不容忽视,从8月末开始,稻飞虱就会陆续回迁,对晚稻进行侵害。到了9月末,稻飞虱进入第六代害虫的泛滥时期,对水稻的危害达到顶峰,它们会聚集在水稻植株上,吸食叶片的汁液,导致叶片枯黄、萎缩,甚至整株枯死,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稻飞虱的危害将会使水稻产量遭受严重损失。
2、稻纵卷叶螟的生活习性及危害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主要以幼虫形态危害水稻的生长,它们具有独特的取食习性,会将水稻的叶片纵向卷起,躲藏在其中取食叶肉,仅留下白色的叶表皮,这种取食方式不仅破坏了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还严重影响了水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稻纵卷叶螟的幼虫活泼好动,常常在田间快速爬行或吐丝下垂随风飘荡,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都能生存和繁殖,这使得稻纵卷叶螟成为水稻生产中的一大难题,此外,稻纵卷叶螟还具有远距离迁飞的能力,在适宜的条件下,它们可以随风飞行数百公里,寻找新的寄主植物,这种迁飞习性使得稻纵卷叶螟的危害范围广泛,给水稻生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3、水稻二化螟的生长习性及危害
二化螟作为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具有很强的钻蛀性,它们在水稻生长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部位进行钻蛀,如叶鞘、茎秆等,这种钻蛀行为不仅破坏了水稻的组织结构,还影响了养分的输送和植株的正常生长。在幼虫孵化后,它们往往会群集在水稻的叶鞘内侧取食,造成“枯鞘”现象,随着幼虫的长大,它们又会转移到茎秆内部,导致“枯心”和“白穗”等症状。而且,二化螟具有转株危害的习性,当一株水稻上的食料不足时,它们会转移到另一株上继续危害,这种转株行为使得二化螟的危害范围更广,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它们以幼虫形态在稻桩、稻草或其他寄主植物中越冬,成为次年的虫源,这种越冬习性使得二化螟的危害具有持续性和反复性。
4、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危害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水稻纹枯病具有隐蔽性。在发病初期,病斑通常出现在水稻的叶鞘和叶片上,呈现出水渍状的小斑点,这些斑点不易被察觉,因此很容易错过最佳的防治时机,随着病情的加重,病斑会逐渐扩大并融合成云纹状的大病斑。这些病斑会向水稻的上部蔓延,甚至扩散到整个稻株,受病害影响的水稻叶片会逐渐枯黄、萎缩甚至死亡,导致光合作用能力下降,进而影响稻谷的产量和品质。
5、稻瘟病的流行特点及危害
稻瘟病具有流行性的特点,在适宜的条件下,稻瘟病可以迅速传播和蔓延,导致大片稻田受害,这种流行性使得稻瘟病的危害具有突发性和严重性。根据病斑的形状和颜色,稻瘟病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叶瘟、穗颈瘟等,不同类型的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程度和症状表现也有所不同,受病害影响的水稻叶片会出现病斑、枯死等现象,导致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和养分输送受阻,这不仅会影响稻谷的产量,还会降低其品质和市场价值。
6、稻曲病的发病症状及危害
稻曲病主要危害水稻的穗部,特别是谷粒,在受害的谷粒上,会形成球状、墨绿色或黄褐色的菌块,这些菌块会消耗谷粒的养分并产生毒素,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在发病初期,受害的谷粒外部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但内部已经开始受到真菌的侵害,这种潜伏性使得稻曲病的防治更加困难,因为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三、水稻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探讨
1、水稻的农业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一种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的环保型防治方法,通过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选用抗病害的水稻种子是农业防治的关键环节,在选购种子时,应优先选择经过抗病育种、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品种,这些品种在生长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抵御病原菌的侵袭,减少病害的发生概率,同时,抗病害种子的使用还能降低对化学农药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此外,通过轮作、休耕等方式,可以改变田间生态环境,破坏病虫害的生存条件,水稻与旱作物轮作可以减少水田中的病原菌和虫卵数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2、水稻的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作为一种环保且高效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在农业生产中日益受到重视,其核心在于利用自然界的生物平衡原理,通过引入或增殖有益生物来对抗有害生物,从而达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不同于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避免了有毒化学物质的使用,显著减少了农药残留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潜在威胁,实施生物防治的策略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精心挑选并引入专食性强的天敌生物,如某些特定种类的昆虫、螨类、杀虫真菌以及寄生蜂等,如稻飞虱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苦参碱等,这些天敌生物能够有针对性地捕食或寄生在害虫上,从而有效控制害虫种群的数量。此外,生物防治还倡导资源的循环利用,例如,将农林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转化为富含有机质的肥料。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还为有益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进一步促进了生物防治的效果。
3、水稻的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因子来干扰、破坏或消除病虫害的生命活动,这一方法涵盖了多种策略,如运用低温环境(如通过冷库或液氮等手段)来抑制储藏害虫的活动,或者采用高温处理(如蒸汽熏蒸、热水浸种等)来直接杀灭害虫及其卵、幼虫或病菌。此外,电磁辐射(包括紫外线、X射线等)也被广泛用于破坏害虫的生理机能或诱导其不育。物理防治方法的显著优势在于它们能够在不使用化学农药的前提下,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从而降低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和减轻了对环境的负担,这类方法既适用于田间地头的农作物保护,也适用于仓储环节的虫害管理。然而,物理防治方法往往需要较高的初始投资,且操作过程可能需要特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同时,对于某些特定的病虫害种类,物理方法的效果可能有限。
4、水稻的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作为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能够在病虫害暴发时迅速控制其蔓延,针对不同类型的病虫害,需要选用不同的药剂和用药配比,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对于稻飞虱的防治,可以选用三氟苯嘧啶、氟啶虫酰胺、醚菊酯、烯啶虫胺、呋虫胺、吡蚜酮等药剂,这些药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能够有效杀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防治可选用阿维·氯苯胺、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等药剂,这些药剂能够抑制病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控制病害的蔓延,具体用药配比可根据病害严重程度和气候条件进行调整。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是确保水稻健康生长、提高产量的关键要素。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先进的栽培技术,结合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产量损失,保障粮食安全,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