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和影响研究
作者: 李雨冬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剂,并采取科学合理的使用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为了进一步筛选适合山东省莘县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高效药剂,解决的药物不规范使用所造成的耐药性增强的问题。在山东省莘县的小麦示范种植基地当中,开展了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试验。以山农27号小麦作为试验材料,选择了5种药物,在小麦的扬花初期进行处理,并设置不使用药物的对照组,研究不同处理方式下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通过试验结果能够看出整个试验处理过程中,不会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药物使用安全,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由高到低,依次是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40%的丙硫菌唑、25%的咪鲜胺乳油。通过本次试验能够得知在小麦赤霉病防控过程中应该加强药物的科学筛选并轮换交替使用药物,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药物,其中防治效果最好的是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在今后的小麦生产过程中,可以优先推广应用,以便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成效。
一、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区概况
本次研究选择在山东莘县的小麦示范种植基地当中进行,该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北温带,年平均气温在13-14℃左右。冬季气温较低,平均气温在-3℃左右;夏季气温较高,平均气温在26-27℃左右。年平均降水量在600-700mm左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即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80%,年平均日照时数在2500-2800h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受季风影响,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风力适中,年平均风速在2-4m/s之间。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较快,但仍处于寒冷时期;夏季炎热多雨,气温较高;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气候宜人;冬季干燥寒冷。种植基地的土壤类型,以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在1%-2%之间,全氮含量在0.1%-0.2%之间,速效磷含量在10-20mg/kg之间,速效钾含量在150-200mg/kg之间。
2、试验材料选择
本次开展的小麦赤霉病的药剂筛选防治效果试验共选择了5种化学药物,分别是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生产企业: 江西中迅农化有限公司、农药登记证号: PD20190202)、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生产企业: 东莞市瑞德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农药登记证号: PD20160552)、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生产企业: 安道麦辉丰(江苏)有限公司、农药登记证号: pd20183779)、40%的丙硫菌唑(生产企业: 江苏省溧阳中南化工有限公司、农药产品标准证号: Q/320481 ZNH 028、农药登记证号: PD20190014)、25%的咪鲜胺乳油(生产企业: 江苏辉丰生物农业股份有限公、农药登记证号: PD20080001、农药产品标准证号: GB/22624-2008)。
3、试验设计
在试验过程中共设计了5个药剂处理组分别是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用药量为25mL;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用药量为30mL;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用药量为70mL;40%的丙硫菌唑悬浮剂,用药量为50mL;25%的咪鲜胺乳油,用药量为50mL和一个对照组清水,分别命名为处理一组到处理五组和对照组,每个处理组别共设计三个重复区域,每个小区面积为300m2,随机区组排列,各个处理组别之间设置保护行。
4、试验管理
在试验过程中,药物的第1次喷洒时间在4月中下旬,选择晴朗多云天气,最大风力不能超过三级,确保小麦处于扬花初期,选择使用新型电动喷雾器,由专人进行喷洒。按照用药量兑水30kg/667m2,混合均匀之后,对各个处理组别进行均匀的喷洒,对照组不选择使用任何药物进行喷洒,使用相同重量的清水进行叶面喷洒。第2次喷药时间在4月下旬到5月初,确保小麦处于扬花,后期用药量同第1次用药量相同。
5、防治效果调查指标
通过两次药物防治试验待田间小麦赤霉病稳定之后,以小麦穗为单位每个处理区域采用对照5点取样法,每个取样点用0.25m2的圈子随机套圈进行取样处理。每个处理组别共混合取样500穗左右,进一步统计各个处理组别小麦的发病穗数、计算病穗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小麦穗部的病害程度主要划分成5级。0级表示小麦穗健康没有患病,1级表示患病小麦穗占到整个麦穗的1/4,2级患病小麦穗占到整个小麦穗的1/4-1/2,3级病遂占到了小麦全部的1/2-4/3,4级小麦病穗占到了全部小麦穗的3/4以上。
各个处理组别的小麦病穗率=每个处理组别的总患病穗数/调查总穗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穗数×相对级指数)/(调查总株数×4)×100%
小麦赤霉病防效=(对照组区域患病指数-各个处理组别的患病指数)/对照组的患病指数×100%
二、结果
1、不同药物对小麦生长安全性的影响
在两次用药之间对各个处理组别的小麦生长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各个处理组别的小麦植株生长情况与对照组之间不存在明显差异,没有出现明显的药害现象。这说明本次研究所选择的5种药物不会对小麦植株生长发育造成过多影响,用药安全。
2、不同药物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不同药物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析如下。结合数据可以看出各个处理组别的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差异。从病穗防效来看,防治效果最好的是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防治效果达到了86%以上,其次是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和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防治效果分别达到了83%和81%以上,其他两种药物的防治效果分别在49%和41%左右。从病情指数防效来看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效果最好能够达到76%以上,其次是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和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病情指数防效能够达到72%和73%。使用5种药物进行处理之后,各个处理组别的病穗率也会存在较大差异性,病穗率最低的分别是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处理组别为5.8%,其次是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和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处理组比分别达到了7.1%和8.3%,其他两个处理组别的病穗率相对较高,分别达到了20%以上。各个处理组别的病情指数的规律与病穗率保持相同。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来看,以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处理组别效果最好,其次是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和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处理组比。
3、不同药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结合表1数据可以看出不同药剂处理组别对小麦产量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选择使用药物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防治,相较于对照组各个处理组别的产量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现象,相较于对照组的增幅量能够达到5%-18%左右。其中产量最高的是处理一组,相较于对照组增产率达到了18.26%,其次是处理二组相较于对照组增产达到了17.16%以上,排在第3位的药剂处理组别是处理三组,相较于对照组增产率达到了10.45%以上,而常用的两种药物的生产率相较于对照组增产在5.2%-5.8%。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药物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会存在较大差异,药物的防治效果又会进一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处理一组到处理三组所使用的药物,有利于提升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成效,从而更好地发挥小麦品种的生产潜力,增加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
三、讨论
1、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禾谷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禾谷镰孢菌的菌丝体无色,分支状,具隔膜。菌核呈黑色,形状不规则,表面粗糙。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或弯曲;分生孢子无色,呈镰刀状,顶端尖锐。禾谷镰孢菌的生活史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通过分生孢子梗产生分生孢子,有性繁殖则通过产生接合孢子囊进行。在适宜的条件下,分生孢子和接合孢子均可产生新的菌丝体,从而进行侵染。禾谷镰孢菌主要在小麦的苗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进行侵染。其中,扬花期是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主要通过气孔、伤口和表皮侵入。禾谷镰孢菌的侵染需要较高湿度(>70%)和适宜的温度(15-25℃)。小麦幼苗感染赤霉病后,首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腐烂,严重时导致小麦植株死亡。湿度大时,会产生粉红色霉状物。小麦扬花期易感染赤霉病,发病时水浸状浅褐色斑会扩大到整个小穗,致使小穗枯黄。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随后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会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小麦赤霉病不仅导致小麦减产,还会影响小麦品质。发病时,病菌还会产生毒素,对人畜造成较大危害。一般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10%以上,严重时减产幅度达50%。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农民需密切关注小麦赤霉病的发病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降低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选择
随着近年来农药的广泛使用,尤其是部分农民不规范用药,导致小麦赤霉病菌对部分农药产生抗性。如多菌灵、咪鲜胺等传统农药在部分地区的抗性问题较为严重,单一使用这类农药防治赤霉病的效果逐渐降低。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不同种类和品牌的农药,农民在选择时容易陷入迷茫。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农民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种类。部分农民在防治小麦赤霉病时,用药时机和剂量掌握不当。如施药时间过早或过晚,或施药剂量不足,均会影响防治效果。因此,农民需掌握正确的用药时机和剂量。在实际防治过程中,部分农民对农药的混用不合理,如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混合使用,可能导致药效降低或增加环境污染。因此,合理选择农药混合使用,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时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针对上述所存在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地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较弱的问题,注重做好药剂的科学筛选,并规范农药的使用行为,加强对农药使用的规范和管理,提高农民科学用药的意识和技术水平。推广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本次研究共选择了5种化学药剂,分别是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40%的丙硫菌唑、25%的咪鲜胺乳油。戊唑醇·咪酰胺是一种复配型农药,由戊唑醇和咪酰胺两种有效成分组成。戊唑醇属于三唑类农药,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咪酰胺则是一种新型酰胺类农药,具有内吸传导性能,对病菌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两者复配使用,可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病害发生。吡唑·戊唑醇是由吡唑和戊唑醇两种有效成分组成的复配型农药。吡唑类农药具有抑制病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戊唑醇则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两者共同作用,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吡唑·戊唑醇复配型农药由吡唑和戊唑醇两种有效成分组成。吡唑类农药具有抑制病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戊唑醇则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这种复配型农药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通过本次研究可以看出单一的化学药物制剂对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相对较差,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农户在长时间的防控过程中一直坚持传统的防治理念和防治方法,药物更新缓慢,再加上大剂量用药或者不规范用药,导致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强,药物的防控效果逐渐变差。而复配农药制剂能够发挥两种药物的抑菌效果,能够大大提升防治成效。从防治效果来看,前三重复配制剂的效果要优于后两种单一的化学农药,病毒防治效率达到了86.73%、83.76%、81.10%,病指防效达到了76.1%、72.16%、73.58%。同时通过应用上述几种复配制剂除了提升小麦赤霉素防治效果之外,还有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处理一组到处理5组小麦的产量分别达到了568.20kg/667m2、562.92kg/667m2、530.65kg/667m2、508.35kg/667m2、505.88kg/667m2,相较于对照组都呈现出增产的效果,但处理一组到处理三组的增产效果最好,分别达到了18.26% 17.16% 10.45%,而后两种药物的增产率在5.80%和5.29%。综合整体的防治效果,在小麦赤霉病药剂选择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45%的戊唑醇·咪酰胺悬浮剂、40%的吡唑·戊唑醇悬浮剂、17%的吡唑·氟环唑悬浮剂等三种复配的化学农药,并且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应该做到交替用药,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农药产生抗性。切实提升防治成效,降低病原耐药性的产生,充分发挥复配制剂的防控效果。
综上所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毁灭性较强的病害,同时也属于气传性病害,一般在小麦杨花初期侵染能力最强,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流行传播。赤霉病已经成为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再加上病菌繁殖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毒素,对人畜造成较大危害,以后可以种植户生产小麦的积极性造成影响。所以在赤霉病防控过程中,应该注重加强化学药物的科学筛选,避免用药不规范导致的病原耐药性增强,做到科学用药,保障小麦生产安全,确保粮食生产丰产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