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鱼科学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和健康管理机制的探讨
作者: 谢南
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被称为我国的四大家鱼,这四类鱼具有生长迅速、抗病能力强、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在现代水产养殖行业备受欢迎。为提升四大家鱼养殖效益性,养殖户应当采取各种措施完善现代化科学养殖管理。在四大家鱼养殖期间,由于鱼类具有喜好聚集的特征,一旦某个鱼体感染病害就会在鱼群内快速传播,严重影响养殖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的实践生产经验,对四大家鱼科学高效健康养殖进行分析,从养殖场地、鱼苗挑选、种苗搭配、池塘管理、饵料投放、疾病防治等多个技术方面做出相关介绍,以供参考。
江苏省泗洪县是鱼米之乡,四大家鱼养殖工作在水产养殖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只有积极践行统筹性健康管理机制,才能提高家鱼养殖生产价值。在四大家鱼养殖中要秉持高质量无公害的养殖理念,有效落实系统化养殖目标和管理机制,促进水产养殖系统的合理化发展,建立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之间的平衡体系,提升养殖经济效益性。除此之外,养殖人员还应当结合各类鱼的特点和习性为其打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提供适宜鱼类生长的优质饲料,采取科学的饲喂方式,做好鱼类病害的防治措施,从而促进四大家鱼的良好健康生长。
一、四大家鱼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养殖模式
四大家鱼混养的养殖场地与其他淡水鱼的养殖条件差异不大,通常6667hm2左右的圆形或长方形池塘即可。鲢鱼一般生存在水域的最上层,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在天然水体中最大重量可达30~40kg,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鲢鱼在自然环境中没有繁殖能力,只有通过人工育苗进行繁殖生产。鲢鱼鱼苗时期主要以水面上的浮游生物为食,长达2cm以上时逐渐转变为吃浮游植物,如硅藻、绿藻和绿球藻。在人工养殖中可以投入豆渣粉和米糠来促进此鱼的生长,适宜在肥水中养殖。鳙鱼一般生存在水域的中上层,与鲢鱼相同也为滤食性鱼类,主要吃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鲢鱼和鳙鱼养殖的最适宜水深为1.2~1.5m之间。青鱼一般生存在水域的中下层,喜好动物性饵料,通常以水底螺丝为食。草鱼一般生存在水体的中下层和水草较多的地方,是典型的食草型鱼类,鱼苗时期主要吃浮游生物和藻类,长达6cm以上时逐渐转变为吃食各种草类,如苦草、浮萍、眼子草等。青鱼和草鱼养殖的最适宜水深为1.5~2m。四大家鱼对于水体温度要求不高,一般温度在5~28℃之间即可,一般来讲温度高时鱼类活动量大于温度低时,且温度高时进食量相对较大。将鲢鱼、鳙鱼、青鱼、草鱼混养可以很好地控制水体的环境变化。
二、四大家鱼的鱼苗挑选
挑选鱼苗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挑选:
首先,挑选鱼苗尺寸时要注意不应过小或过大,过小的鱼苗进入到养殖池中会造成过多死亡现象,过大的鱼苗的价格会相对较高,通常采购10~20cm左右的鱼苗为最佳。
其次,挑选鱼苗时要注意鱼苗的体型,高质量的鱼苗体色鲜艳有光泽,体表黏液分泌正常,其中高质量的鲢鱼苗,其背鳍应该是银灰色,身、腹为银白色;高质量的草鱼品种其体色为浅金色为主,灰色和黑色的网状鱼鳞较为显著,并且越是强壮的鱼体浅金色越是明显。
再次,挑选鱼苗要看鱼类的行为,鱼类具有高度的集群性,一旦感受到水面有强烈波动,会快速地聚集在一起并潜到水下。鱼类具有很好的逆水性,健康的鱼类在水中头部向下,仅能看见其尾部不停地摇晃。体质较差的鱼苗,游动速度慢,且不会与其他鱼聚集在一起,常独自游荡,抢夺食物能力很弱,最终会由于体弱而出现死亡。
最后,在挑选鱼苗时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抽验,健康的鱼类离开水面时会强烈摆动自己尾巴,规格统一。而不良鱼苗会出现体型肥胖、鳞片无缺失或少量缺失、体表有伤口、寄生虫等附着,筛选时将此类不良鱼苗剔除。
三、鱼苗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1、放养前需要将池中的水排干并进行清淤工作,并使用干法消毒,使用50~80kg/667hm2的生石灰全池泼洒,让池底晒足48h太阳,再灌入新水。
2、放养前可以使用藻益生进行肥水,以使用10kg/667hm2为准,达到池塘的水色明亮、肥、活,提前培养充足的浮游生物作为新进池塘鱼苗的饵料,促进新鱼更快适应新的水体。
3、放养前将新买鱼苗进行消毒处理,操作方法为将鱼苗集中放置在浓度为4%~5%之间的食盐水中浸泡6~10min,具体的消毒浓度和消毒时间要根据鱼苗状态而定。
四、鱼苗的搭配及放养技术
当放养池塘内鱼苗品种以鲢鱼或鳙鱼为主时,要选择水质肥沃且食物来源丰富的水体,每1hm2养殖塘内的鱼苗种类搭配为:鲢鱼、鳙鱼各50尾,体长平均为15cm;鲢鱼、鳙鱼各200尾,体长平均为8cm;草鱼40尾,体长平均20cm;草鱼120尾,体长平均8cm;青鱼20尾,体长平均25cm;青鱼60尾,平均体长10cm。
当放养池塘鱼苗品种以青鱼为主时,要选取河水或湖水作为基本的水源,且每1hm2养殖塘内鱼苗种类搭配为:青鱼100尾,体长平均为20cm;青鱼300尾,体长平均为12cm;鲢鱼、鳙鱼各40尾,体长平均为15cm;鲢鱼、鳙鱼各100尾,体长平均为8cm;草鱼40尾,体长平均20cm;草鱼120尾,体长平均8cm;
当放养池塘鱼苗品种以草鱼为主时,要选取草基池塘,且1hm2养殖塘内鱼苗种类搭配为:草鱼100尾,体长平均为20cm;草鱼300尾,体长平均为12cm;鲢鱼、鳙鱼各40尾,体长平均为15cm;鲢鱼、鳙鱼各100尾,体长平均为8cm;青鱼40尾,体长平均20cm;青鱼120尾,体长平均8cm;
基于以上数据比例,养殖户可结合具体实际养殖需求进行放苗搭配。可根据养殖情况可适当减少少量其他鱼种数量,但多数放养量仍以主要鱼种为主。
四大家鱼的放养时间主要由水温而定,一般采取春放模式,即3月初到中旬投入鱼苗,选择晴天,避免阴雨天,以免造成鱼苗的应激死亡。放养当天环境温度温差不宜太大,温差不可超过3℃,投放鱼苗时要轻捞轻捕,减少对鱼体的损伤。
五、养殖池塘水的检测管理及鱼类生长情况检查
要根据季节的变化,使养殖塘的水位也有相应的变化,根据水温,增加加水排水的次数。持续向养殖塘中注入新水,使塘体中的水充分流动以获取大量的溶解氧。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巡塘观察鱼类是否存在异常,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以免出现病害传染造成鱼群大量死亡的现象,造成经济损失。同时,每天早中晚对池塘中的水进行取样检测,保证鱼类适宜的生长环境。定期检查鱼类的生长情况,通常每隔一个星期随机捕捞5条鲢鱼、鳙鱼、青鱼、草鱼进行称重,检查体表是否有寄生虫或伤口,并做好数据记录。养殖塘内的杂草、污物应随时捞去,清理池塘边杂草,保持良好的池塘环境。如果发现漂浮的死鱼,应捞起检查鱼鳃,用刀破开鱼肚检查鱼的死亡原因,并就死亡原因对水质水体做出调整。
六、鱼类饵料的科学投放喂养
坚持科学喂养,一般采用“四定”投饵,即定位:在水面上设置青草框架,避免青草随风飘动影响鱼类进食。使用饲料喂鱼时应不设置饵料台,采用手撒饲料,扩大投喂范围使各鱼层的鱼类吃到食物。定时:每天早8点、中午12点、下午6点各投喂一次青草与饵料。定量:根据养殖塘中鱼的个体情况,参照当天的水温、压强、水体溶解氧来调整投喂量。在投饵时先投喂青草等待青草被食用一半之后再投喂饵料。定质:青草必须使用每天新鲜的嫩草,精饲料不得出现有腐烂变质。
饵料的投放计算方法是:饲料的全年使用量=鱼计划的净增重量×相应的饲料系数。每一年各月的投饵量要有严格的计划,主要根据鱼类的生长情况、水温和饲料的供应来合理规划。通常情况下鱼类的摄食量与水体水温变化、鱼类的大小成正比、与饵料系数成反比。鱼类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比其他温度生长更快,温度太低时应当减少饵料的投放,以免出现浪费饵料的现象,污染水体。
七、四大家鱼养殖期间常见病害及防治
四大家鱼养殖期间,其疾病的防控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随着养殖面积及产量的提高,四大家鱼养殖期间的病害发生严重程度逐步提升,只有做好病害的防控管理,才能够更好地实现高产丰产目的性。在实际养殖过程中,病鱼患病呈现出来的症状可能是多样的,因此需要养殖户结合水质、水温、鱼种等多个因素对症下药。在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毫无预兆的死鱼的情况,此时优先考虑水质情况,结合水质情况来用药会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鱼类疾病时要重复多次给药,科学用药,切忌盲目更换药物,多种药物混合使用可能会出现疾病难以治愈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给后续治疗带来更大的困难。
1、草鱼出血病发病过程及防治措施
每年6~9月份为草鱼出血病的高发季节,该病草鱼、青鱼均可发病,主要多发于体型较小的草鱼,体型大的草鱼偶尔发病,发病死亡率可达80%以上,随着草鱼养殖量的增加,草鱼出血病的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发病水温一般在20~28℃,当养殖塘中出现水质恶化、溶解氧降低、水体浑浊、水温变化较大,鱼体抵抗力低下,此时鱼群最易感染草鱼出血病。发病过程分为潜伏期、前趋期、发展期三个阶段:潜伏期一般较短为1~3d,在此期间,鱼的外表不会有任何症状,摄食与活动正常,潜伏期的长短一般与水质、水温的变化成正比;前趋期的时间只有1~2d,鱼会发生明显症状变化,如体色发暗、发黑,停止进食、离群独游;发展期的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与鱼体体型有关,病鱼此时表现为充血、出血症状,在岸边观察可以发现患病鱼在近岸游动。
预防措施:①全池泼洒二氧化氯,水体撒施100~500g,每天撒施1次,连续使用5d,以达到水体消毒的效果;②全池泼洒黄芩抗病毒中草药,用量为1~2mg/L水体;③每667hm2水体使用金银花80g、菊花80g、大黄400g、黃柏250g研磨成细末、加食盐150g,混合后添加5L清水充分融化后全池泼洒,每间隔1d撒施一次,连续使用2~3次;④每100kg鱼每天使用水花生8kg、大蒜头500g、食盐500g,充分混合后用机器打成浆状,在向其中拌入3kg米糠,每天投食前投喂1次,连续投喂5d。
治疗方案:全池泼洒碘清、复合碘或菌毒克,依照说明书剂量使用,每隔2d使用1次,连续使用2~3d,同时向饲料中添加出血宁,药剂与饲料的比例为1∶1000,连续使用4~6d即可。
2、鱼苗细菌性烂鳃病的发生与防治
细菌性烂鳃病的致病源为柱状屈挠杆菌,鱼苗或成鱼阶段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鲢鱼、鳙鱼也可发生,为淡水鱼养殖中广泛流行的一种鱼病。通常患此病的鱼体发黑,在头部表现尤为明显,故又称“乌头瘟”。病鱼表现为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游动缓慢、不进食以及离群独游。将病鱼捕捞起可以观察到病鱼的鳃片表面、鳃丝末端黏液增多,鳃丝肿胀发白,严重时鳃丝末端有缺损现象。鳃片上有泥灰色、白色或蜡黄色的斑点分布,鳃盖骨中央的内表皮常被腐蚀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白色透明块。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时开始发生,发病范围在15~30℃内,且会随着水温的上升发病概率也随之上升,因此在高温季节要格外关注养殖塘的水温变化预防该病的发生。柱状屈挠杆菌致病菌的宿主范围很广,野生杂鱼类也可感染,容易在鱼群内发生传染和蔓延。
预防措施:①在鱼苗进池之间要做好鱼苗的消毒工作,发现鱼苗状态有问题要停止放苗,防止鱼苗抵抗力低下时进入到新塘;②在向养殖塘内投喂食草性动物粪便时,要将粪便进行堆肥发酵处理或使用成品肥料,如肥水素、活儿爽等,禁止直接向养殖塘内倒入未处理的动物粪便;③在高温季节到来时需要定期监测水质,当水质发生变化,不适宜鱼类生长时,要及时使用光合细菌、增氧底保净等净化水质的药物,给鱼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④定期向养殖塘中泼洒消毒剂,使用二溴海因,常规使用药剂量为0.3~0.4g/m3。
治疗方案:①向饲料中添加(以每1kg饲料使用5g)百草菌鳃康,每天2次,连用5~7d;②向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常规用量为用于2500kg鱼类/500g,一次拌料投喂,每天一次,连用5~7d,重症药剂用量加倍,预防药剂用量减半;③使用五倍子(粉碎后开水浸泡或煎煮)连水带渣全池泼洒2~4g/m3,大黄经20kg用0.3%浓度的氨水5kg浸泡提取后,连水带渣全池泼洒2~4g/m3,每天中午泼洒,连续使用4~6d。
3、锚头鳋病的寄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锚头鳋病是一种侵袭寄生虫性鱼病,锚头鳋的生活史可分为无节幼体、桡足幼体时期和成虫期,其在第5桡足幼体时期进行交配。锚头鳋大多寄生在鱼胸鳍基部、腹鳍基部、背鳍基部两侧。常见的寄生部位有四种:寄生在鲢、鳙鱼体表、口腔部位为多态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鳞片下为草鱼锚头鳋;寄生在草鱼鳃弓上为四球锚头鳋;寄生在鲢、鳙鱼体表为鲢锚头鳋。对鱼类危害最大的为多态锚头鳋。
预防措施:①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每亩水体撒施生石灰粉末200g,与清水充分融化后撒施水体即可;②鱼种放养时用高锰酸钾液浸浴,用量为10~20ppm,时间15~30min;③为保持水质健康,要防止水体中藻类的过度生长,可定期使用0.5~1.0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
治疗方案:①使用蛛虫必杀剂,常规用量0.06mL/m3,隔7d全塘泼洒1次,或者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7g,隔7天泼洒1次,连续泼洒3次。晶体敌百虫杀不会直接杀死锚头鳋的成虫,只能杀死幼虫,泼2~3次后,锚头鳋成虫的寿命已到,就会自然死亡;或每千克饲料中加鱼虫清2~2.5g,连续投喂2~3d,将寄生在体表的锚头鳋成虫杀死,同时在外泼1次晶体敌百虫,将池水中的幼虫杀死;②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m3水溶解液全池泼洒。杀死池中锚头鳋的幼虫,根据锚头鳋的寿命和繁殖特点,需连续下药2~3次,每次间隔的天数随水温而定,一般为7d,水温高时间隔的天数少;③用聚酯类(溴氰菊酯、2.5%氰戊菊酯等)泼洒全塘,使池水中的药物浓度达到0.02~0.03mg/L即可。当鱼体上有少数虫体时,可立即用剪刀将虫体剪断,用紫药水涂抹伤口,再用二氧化氯溶液泼洒,以控制从伤口处感染致病菌。
在四大家鱼养殖期间,养殖户应当结合四大家鱼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养殖需求,选择适宜的养殖地点、合理养殖模式、科学控制放养量、做好饵料饲养管理、水质管理及家鱼的病害防治,从而增强家鱼品质,提升家鱼养殖生产性能,实现家鱼养殖的高产稳产,维护养殖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