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下疫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探讨

作者: 徐佳佳

羊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下疫病流行特点和防治方法探讨0

羊肉作为一种优质的营养补品,其富含的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及矿物质具有显著的补气养血、温中暖肾功效,对于促进养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当前绵羊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趋势下,绵羊疾病发病率的上升已成为影响绵羊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制约我国肉羊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为减少损失并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养殖户应高度重视对羊只的日常管理,确保疾病的及时发现与有效处理。

一、羊细菌性疾病的种类

1、羊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羊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

大肠杆菌,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能够引发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此疾病在畜牧业中尤为显著,特别是在6周龄以下的羔羊群体中更为普遍。若这些动物面临营养缺乏或遭遇恶劣的气候条件,将显著增加该疾病的发生率。具体而言,冬季和春季因气候条件较为不利,成为了此类疾病的高发季节。

(2)羊大肠杆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大肠杆菌病的潜伏期通常为1-2d,一旦度过此期,疾病便会显现。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其一为败血型,主要影响2-6周龄的羊群,患病羊体温可升高至41℃,伴有精神萎靡、轻度腹泻、运动功能受损、磨牙、视力异常以及关节炎症等症状,且在发病后4-12h内存在较高的死亡风险。其二为下痢型,主要发生在2-8日龄的羔羊中,早期症状包括发热,随后发展为腹泻,粪便伴有泡沫和血液,同时伴随腹部疼痛、虚脱及无法站立等症状,腹泻后体温会下降,且通常在发病后的24-36h内不幸死亡。

(3)羊大肠杆菌病的治疗方法

肌注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5mL,早、晚各一次,连续3-5d;也可以选择口服土霉素2.5g,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5d以上。对症处理:患有心力衰竭的绵羊,给予25%尼可刹米5-10mL的皮下注射;对失水的病羊,给予5%葡萄糖盐液50mL静脉输注;对于出现异常激动症状的病羊,可以用0.1g水和10mL的水合氯醛喂养。

2、羊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羊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羊沙门氏菌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其病原体主要包括鼠伤寒沙门菌、羊流产沙门菌和都柏林沙门菌等。此类病原细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相当广泛,它们主要通过羊只的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径进行传播。该疾病具有广泛的易感对象,即在所有羊只中均有可能发生感染。在季节性分布上,夏季和秋季羔羊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而妊娠羊则更易于在晚冬和早春时节出现发病情况。

(2)羊沙门氏菌病的临床症状

羊沙门氏菌感染分为两大类型:①下痢型:该类型主要影响年龄在15-20d的幼羊。发病时,羊只的体温显著升高至40-41℃,伴随腹泻症状,粪便呈淡黄色糊状。同时,表现出腹部疼痛、脱水、眼眶下陷、精神萎靡、全身乏力及消瘦等体征。在特定情况下,部分绵羊还可能出现咳嗽、呼吸急促等附加症状。②流产型:此类型主要影响怀孕约两个月的母羊,此时为流产的高发期。在流产前,受感染的母羊体温会升高至41℃,并伴随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腹泻以及阴道分泌异常等症状。流产后的新生羊羔通常身体虚弱,无法进食,并可能出现腹泻等症状,多数在一周内不幸夭折。

(3)羊沙门氏菌病的治疗方法

羊沙门氏菌病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强力霉素、呋喃唑酮、复方新诺明等药物。强力霉素每日一次,体重5mg/kg,持续3-5d。呋喃唑酮每日两次,体重20mg/kg,持续3-5d。复方新诺明每日两次,体重70mg/kg,连续3-7d。病情严重者可采用磺胺嘧啶联合甲氧苄氨嘧啶的复合方案,磺胺嘧啶体重30mg/kg,甲氧苄氨嘧啶体重3mg/kg,每日1-2次,连续5-7d。

二、羊病毒性疾病的种类

1、羊痘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羊痘的流行特点

羊痘,作为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明确为羊痘病毒。该疾病具备在各类绵羊中广泛传播的特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山羊痘病毒仅在山羊种群中传播,与羊痘病毒之间不存在交叉感染的情况。羊痘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涵盖呼吸道、粘膜损伤及皮肤接触。特别是冬春季作为本病的高发期,若在此期间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不达标,将显著增加该疾病的发病风险。

(2)羊痘的临床症状

羊痘的潜伏期明确为一周。在疾病发作之前,患病羊只的体温显著升高至41.5℃,同时出现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的现象。其结膜呈现发红状态,心跳、呼吸和脉搏均有所加快。痘疹主要集中出现在眼睛、嘴唇、四肢、脸颊、乳房、阴唇、包皮等少毛或无毛的身体部位。发病初期,痘疹表现为小丘疹,随后逐渐增大,色泽转为灰白色,内部有少量浆液积聚。随着病情的发展,丘疹破裂后会逐渐形成痂皮。此外,部分病例由于化脓性细菌的侵袭,导致皮肤坏死,并可能伴随一系列系统性症状。

(3)羊痘的治疗方法

羊痘作为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当前缺乏特效药物,对于患病羊只,必须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并依据疾病特性实施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扩散。对于患处,建议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多次彻底的冲洗,随后涂抹碘甘油或碘酒以进行局部消毒。为了预防继发性感染,建议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肌肉注射青霉素,剂量为160万 IU。此外,也可选择肌肉注射10%的磺胺嘧啶片,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续注射3d。为提高羊只的免疫力,可以肌肉注射5-10mL的羊痘康复血清。以上措施旨在有效控制疫情,确保羊群的健康与安全。

2、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流行特点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正式名称为支原体肺炎,是一种具有显著高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病季节覆盖全年,但尤以冬、春、秋三季为高发期,其中3岁以下的山羊群体更是发病的主要对象。在此疾病中,病羊和携带病原体的羊只被视为重要的传染源,而易感绵羊则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方式,受到感染并进而发病。

(2)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临床症状

疾病紧急症状包括咳嗽、打喷嚏、流涕、高烧41℃、精神萎靡、食欲减退和呼吸短促。咳嗽时患者可能站立不动。病情恶化可能引发呼吸困难,需用腹部呼吸,胸部按压疼痛。症状持续1-2周。慢性疾病绵羊表现为持续咳嗽、流涕、贫血和消瘦,生长迟缓影响出栏。

(3)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方法

首先,每日肌肉注射恩诺沙星5mg/kg,持续一周。同时,辅助使用复方长效磺胺注射液(0.4mL/kg)和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每日一次,连用3-5d。另一方案为肌肉注射氟苯尼考注射液(0.2mL/kg)和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每日一次,疗程3-5d。

3、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流行特点

羊小反刍兽病,又称“羊瘟”,由绵羊细小反刍兽病毒引起,主要传播媒介为绵羊。此病具有季节性,春季、夏季及秋季易发。春季天气转暖,绵羊体质及免疫力较弱,病毒活跃,导致疫情频发。夏季和秋季,高温多雨,细菌和病毒繁殖迅速,增加传播风险。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传播,病毒广泛存在于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中,污染土壤、空气、物品等。

(2)羊小反刍兽疫病的临床症状

①成年绵羊感染后的症状

潜伏期极短,约3-5d。初期体温升高至40℃,精神不振,食欲下降,饮水量增加。鼻部干燥,可能伴有皮肤皲裂,口鼻和眼角有分泌物。随病程发展,出现鼻塞、呼吸困难、胸闷、心跳加速(约90次/min)等症状,口腔内溃疡加重。病情恶化时,排便频繁,大便稀软带血。最终可能因严重脱水和酸中毒死亡。

②慢性病羊感染后的症状

病程从急性逐渐转变,持续10d以上。初期症状轻微,不易察觉。随着病情发展,食欲减退,活动能力下降,出现流鼻涕、咳嗽、眼睑发红、流泪、体温异常、心率加快(80-90次/min)等症状。大便稀软,小便清黄,身体消瘦。慢性症状多见于老疫区病羊,死亡率低但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易携带病毒,威胁正常羊群健康。

(3)羊小反刍兽疫病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羊小反刍兽疫的初期阶段时:①疾病初期:应给予口服羊瘟清(20mL)和羊血清免疫肽(按200kg体重计算剂量),并伴随头孢噻呋钠(同样按200kg体重计算剂量),每日一次。②中晚期:对于疾病进入中晚期的病例,建议每日口服羊血清免疫肽(按150kg体重计算,给予20mL)与刀豆素,并额外注射3-5mg的地米,持续进行2d治疗。此外,使用中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具体配方为:麻黄、杏仁、黄连、甘草各6g、石膏、板蓝根、黄芪各30g、桔梗9g、丹参12g、车前子12g、白头翁15g、二花15g、连翘15g。该中药方剂应每1-2d服用一次,连续服用三次。

三、羊寄生虫疾病的种类

1、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羊肝片吸虫病的流行特点

该疾病普遍存在于各类绵羊品种中,尤以幼羔群体为高发对象。在绵羊的饲养过程中,若存在引进羊群数量过多、忽视检疫程序、缺乏消毒措施、以及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均会显著增加羊肝片吸虫病的发生概率。

(2)羊肝片吸虫病的临床症状

在急性发病期,病羊行为异常,精神状态差,食欲大减,可能出现腹胀、腹泻,易疲劳,贫血,粘膜发白或黄疸,肝叩诊半浊音区扩大。慢性期病羊持续贫血,粘膜苍白,食欲减退,可能异食。排便不稳,便秘与腹泻交替,可能排黑便。哺乳期母羊乳汁减少,质量下降。孕期母羊易流产,可能产死胎,分娩后瘫痪风险高。

(3)羊肝片吸虫病的治疗方法

在首次用药之后,每次用药应间隔一周,并按照10mg/kg的剂量服用。同时,硝氯酚应在首次用药后的第一周内再次服用,剂量为5mg/kg。五氯柳胺亦需在首次给药后的第一周内以15mg/kg的剂量再次服用。硫双氯酚则应在首次用药后的第一周内,按照80mg/kg的剂量再次服用。对于阿苯达唑,建议的剂量范围为10-15mg/kg,且每次服用间隔为一周。在服用前两种药物的过程中,为确保病情早日恢复,建议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给予右旋糖酐铁注射液3-5mL以补充血液。

2、羊疥癣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及防治方法

(1)羊疥癣病的流行病学

疥癣病,亦称疥螨病或羊虱,乃绵羊饲养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皮肤性寄生虫疾病。此疾病主要分为疥螨与痒螨两种类型。其流行范围广泛,全年均有发病,尤以秋末至早春时节为高发期。在此期间,由于空气湿度增大,绵羊绒毛生长旺盛,为寄生虫提供了适宜的滋生环境,因此发病率显著上升。即使在夏季,也有部分病例出现。

(2)羊疥癣病的临床症状

病羊若罹患疥癣病,会呈现出显著的病征,包括剧烈的瘙痒感、毛发脱落以及皮肤炎症等。其行为表现异常暴躁,无法正常进行休息和进食。由于寄生虫的侵扰,病羊会感受到强烈的瘙痒,因此常出现将身体紧贴墙壁或栏杆摩擦以缓解瘙痒的行为。随后,皮肤上会出现丘疹、结节和水疱,病情严重者可能出现化脓现象,溃破后形成结痂或皮肤龟裂。

(3)羊疥癣病的治疗方法

在羊群出现健康问题时,可采用药浴疗法进行治疗。推荐使用的药剂包括0.05%的蝇毒磷水乳剂、0.05%的辛硫磷乳油水剂以及1%的敌百虫溶液。对于小规模的羊群发病情况,建议进行皮下注射0.2mg/kg的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并在首次给药后的一周内再次执行相同操作。

四、羊饲养管理中的疫病预防措施

1、坚持做好羊舍卫生消毒

羊只饲养管理中,卫生消毒是关键。饲养者应制定卫生消毒方案,定时清洁羊舍,更换垫料。消毒需明确必要性,选择适当消毒剂,如羊舍内用20%石灰水,患病羊用1∶2000百毒杀。空置栏位采用高锰酸钾加福尔马林蒸熏消毒。粪便处理应建堆粪场,用生物热杀菌法,提升资源利用,防污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