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趋势及诊断治疗和防疫措施

作者: 季艾娜

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流行趋势及诊断治疗和防疫措施0

近年来,青海省玉树市的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牦牛大约是世界上1/10左右。然而,在饲养牦牛时,若存在不规范的引种管理、不规范的卫生消毒、不及时接种疫苗,很容易引起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具有很强的传染性的疾病,一旦患病,会对牛各组织器官产生很大的伤害,主要有精神萎靡、淋巴结肿大、皮肤各部位出现结节等,严重者还会影响母牛的产奶量,引起母牛乳腺炎症、流产、母牛不孕、公牛不育等。因此,深入研究该疾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控策略,对于推动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流行趋势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不同品种,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的牦牛都有可能发生这种疾病,哺乳期的牦牛对该病的抵抗力最强。该病的感染源为隐性带毒和病牛,其感染途径为隐性带毒型和病牛型,其病毒多见于隐性带毒型和病牛型的患者的皮肤结节、精液、唾液和血液中,且以吸血昆虫的叮咬为主。通过互相舔舐,进食受污染的饲料或饮用水也可传染,共享用污染的针头也可引起群体传染。被感染牛的精子携带有病毒,可能通过自然交配和人工受精的方式传染。有关研究表明,高集约化条件下,牦牛结节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而其它中小规模的牦牛养殖场则多为零星分布。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疫至关重要,因其对牦牛群健康和养殖业的影响巨大。有效的防疫措施可减少病毒传播,降低牛只感染的风险,保障牛群的生产和生存。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检测牦牛健康状况,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消毒养殖环境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疫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生,维护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和养殖户的经济利益。

二、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症状及诊断

1、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原学

牛结节型皮肤病病毒是一种双链 DNA病毒,它是一种结构比较稳定、遗传变异很少的双链 DNA病毒,它有囊膜,病毒粒子很小,可以在比较苛刻的环境下生存,在pH值6.6~6.8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在干燥的地方可以生存一个月,在-8℃可以生存10年,在4℃的病变组织中可以生存180d,在干燥的痂皮里面可以生存超过一个月。目前仅有1种亚型,对三氯甲烷、乙醚非常敏感,可以用十二烷基硅酸钠溶液迅速灭活,而用甲醛等消毒剂则能杀死。这种病毒不会传染给人类,但是它可以在任何种类的牛身上传播,而且没有年龄上的差别。一般来说,欧洲的牛种比亚洲、非洲的牛患比例要高。病牛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吸血性昆虫如蜱虫、马粪蝇等为其主要传播媒介,此外,该疾病还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用水等途径传播,并可在牛群免疫、治疗等工作中共享针头进行传播,并可通过人工配种、自然交配等方式传播。

2、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

①牛结节性皮肤病皮肤症状

牛皮肤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肿块,摸起来很硬,还会有疼痛的感觉。多见于腹部、颈部、胸部、生殖器等。病情较重的患病牛会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结节溃烂、结痂,容易被细菌和寄生虫感染,从而引起败血症。结节破裂的地方容易被蚊子、苍蝇等昆虫叮咬,从而把病毒传染给其它健康的牦牛。牦牛感染后,其表皮上出现的溃疡病灶不易消失。

②牛结节性皮肤病眼部症状

牦牛眼睛发病时出现畏光、流泪、红肿等症状,且有较多的眼分泌物。病情较重的病牛,会有粘稠的或脓性的分泌物从眼睛里流出来,眼睛的结膜也会有很大的肿胀,有的牛还会出现溃疡。

③牛结节性皮肤病呼吸道症状

发病时,鼻粘膜充血,肿胀,有流鼻液等症状。如果病情较重,则可导致患病牛的呼吸系统出现小结节病变。若不积极处理,易发生原发或继发肺炎,影响患牛的愈合。

④牛结节性皮肤病其他症状

发病时,主要症状是食欲下降、精神不振、体温增高、消瘦、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病牛发病时,偶有马蹄炎,卧地,跛行。患病妊娠的母牦牛有一小部分会流产,而患病的公牦牛则会在发病4~6周之内产生短暂或永久的不育,如果患上了睾丸炎,就有可能造成永久不孕。母牛乳腺如果出现了结节,就会引起乳腺周围的皮肤溃烂,从而引起母牛的疼痛,降低母牛的产奶量和质量。

3、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病理变化

病死牛剖检后,发现病死牛的呼吸道、消化道、生殖器及周围粘膜均有明显的病变。死亡牦牛消化道、呼吸系统和生殖系统的病变较为严重。在气道、消化道表面可见结节样改变,表现为气管粘膜充血、粘液质浸润;肺体积增大,并有出血点;胃粘膜和小肠的弥漫性出血;心肌表面出现大片的淤血,并伴有明显的淤血;肝体积增大,边缘钝圆;脾脏肿胀、出血、变硬,肾表面有出血点。另外,病死牦牛全身水肿严重,表皮增生,结节病变附近的皮肤出现比较明显的炎症反应,有红黄色的出血性渗出液,主要见于皮下组织和结缔组织。真皮、皮下组织的血管及淋巴管被严重栓塞,淋巴结肿大,并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患者可见淋巴管扩张,坏死性血管炎,皮下肌肉组织凝固坏死。

4、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治疗难点

牛结节病是一种发病率高、危害大、控制难度大的疾病。其防控仍面临一些困难。具体分析如下:

①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因复杂

牛结节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项研究提示该病原菌可能与放线菌相关,但其致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前为止对于牛结节病的病体调查研究,尚未能发现其发病机制和治愈手段。尽管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已有较多研究,但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手段。

②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传播途径多样

接触传播、咬虫传播、污染物传播等是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由于其传播路径的不确定,再加上病原的长期增殖,极易形成隐性感染,给该病的防治带来了困难。目前,我国大部分传染病防控措施都难以有效地控制该病,而且对某些传染途径的防控效益也非常低下。

③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疾病诊断困难

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确诊要结合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方面来进行综合分析。由于牛发生疾病的种类繁多,尤其是皮肤类疾病,临床表现有重叠现象。因此其临床症状多样,极易与其它皮肤疾病相混淆,若无专门的病理检测,极易导致误诊、漏诊。误诊、漏诊容易导致大规模的病毒传感,使耗牛的发病率大幅度提高。

三、牦牛牛结节性皮肤病治疗措施

对患病的牦牛,日饲料中加入阿苯达唑伊维菌粉20g,1~2次,连用1~2d,连续1周或用400万IU的青霉素给病牛做辅剂,以预防继发性感染。为有效地减少患病牦牛的死亡率,可以将200mL的黄橙口服液与100 g的卡巴匹林钙加入50kg的水中。在饲养过程中,可以用大青叶颗粒、鱼腥草等饲料喂养4~6d,以减少并发症。另外,还可以给病牛注射5~7d的头孢噻呋钠和15 mL的双黄连注射液。可以1~2次/d,使用碘伏或碘甘油涂抹在牛结节上。当牦牛皮肤结节破溃时,可以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清洗、消毒,然后涂抹碘甘油,使其蛋白变性而死,每日一次,直到完全治愈为止。

四、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疫措施

1、做好日常排查和安全防护

为了减少牦牛结节型皮肤病的发病率,预防其疫情的蔓延,应加强日常检查与安全保护工作。从根源上做好防护工作,及时阻断病牛病源的传播。具体的防护工作有以下几点:

①做好牦牛结节性皮肤病宣传工作

通过专家讲座、发放安全防护手册、养殖区广播等手段,加大对牦牛结节性皮肤疾病的传播趋势、流行特征、临床症状、防疫措施、危害程度等方面的宣传力度,使养殖户更好的了解牦牛结节性皮肤疾病,并在实际饲养中加强防治工作,一旦怀疑患有结节病,要及时进行现场隔离,并及时向动物疫病防控部门报告。

②做好养殖场卫生管理工作

在生产实践中,要按照预防和控制牦牛结节病的需要,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套科学、切实可行的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同时,还要给饲养设备编号,保证每一个饲养设备都是专用的,防止多个圈舍混合,防止牦牛结节性皮肤病在多个牛舍内发生交叉感染。干净整洁的生长环境使耗牛高效养殖的关键因素。

③建立完善设备专用台账

在饲养牦牛时,饲养人员要对养殖场的各种设施进行编号,并将各种设备的使用情况,包括使用对象、消毒情况、使用情况等,都要在登记簿上进行详细的记录。在设备专用台账记录完毕后,养殖人员要定期查看设备专用台账,从而对养殖场的卫生管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保证对养殖场进行定期的卫生消毒,使污水能及时排出,从而避免养殖场的污水积累过多,从而增加牦牛结节性皮肤疾病的发病风险。

④加强进出管理工作

养殖场要建立严密的出入管理体系,严禁无关人员和车辆进入养殖场,对进入养殖场的牲畜、人员和车辆都要进行登记,并对其进行彻底的检查和消毒,以避免外来的牦牛结节性皮肤病。减少病原的输入输出。

⑤提升养殖人员专业素质

养殖场和动物疾病防治部门要定期对牦牛饲养者进行培训,以充实牦牛饲养者的防疫知识储备,使其能够有效地提高牦牛饲养者结节病的防治意识。在平时的饲养工作中,要针对牦牛的实际饲养状况,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卫生管理体系。在进入养殖区的过程中,应戴帽、穿鞋、穿隔离衣、戴口罩和手套,同时注意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消毒。同时,饲养人员应注意将畜栏固定,避免随意走动,防止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相互交叉感染;每日检查制度。在平时的饲养管理中,要注意观察牦牛的饮食情况和精神状况,并要定期测量牦牛的体温。在这期间,如果发现牦牛出现发热、皮肤结节等病症,应马上将发病牦牛进行集中隔离,并请专业的兽医进行检查;二是建立健全的训练制度。要定期的对牦牛饲养者进行培训,然后再对饲养者进行考核,这样才能保证牦牛饲养者更好的了解牦牛养殖和疫病的防治知识。

2、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根据有关研究,防治牦牛结节性皮肤病,降低其发病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加强疫苗免疫。所以,动物防疫部门要做好相关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养殖户都知道,疫苗接种是防治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重要步骤和必要选择,这样才能更好的与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疫苗接种工作相结合,才能有效地提高疫苗的接种密度。(牦牛饲养有冬、夏两个季节,多在夏季爆发,如果能在冬季草原向夏季草原过渡之前进行免疫,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在实际的免疫工作中,应结合本地区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发病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免疫计划,以保证疫苗接种的质量。在未接种疫苗前,若发生大范围的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应及时给其它牦牛注射紧急型疫苗,剂量约为每日预防剂量的5倍。免疫结束后,防疫工作人员还会检测牦牛的免疫抗体水平,如果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补免疫。另外,传染病流行区以疫苗接种、预防为主;如无疫苗,则可将5只羊痘疫苗接种于尾根皮下,3周后再进行第二次免疫。使用人用BCG注射器或1mL一次性针筒(7针),用5mL无菌生理盐水稀释50mL,每只奶牛0.5mL。

3、做好病例处置措施

在牦牛饲养中,一旦发现患有结节性皮肤病的病例,应立即将病死的牛和被杀的牛及牛制品进行无害化处理。彻底杀灭病牛,避免牛群之间的恶性传播。对同群病原体呈阳性的奶牛,要进行隔离,并采取预防吸血寄生虫感染的措施,提倡提早出栏、屠宰。以上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控制牦牛结节性皮肤病的传播;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通常要及时用消毒试剂如过氧乙酸对饲养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同时,饲养者可以使用灭蝇灵等驱虫剂来杀死养殖场中的所有蚊子,以预防蚊子叮咬引起的牛节性皮肤病的传染。

4、强化排查,搞好消毒灭源

对辖区内的牦牛进行全面检查,并对疫区周边和边境地区和与确诊病例有关的地区进行重点检查。如果牦牛身上有10~50mL的多发性结节、结痂,还会有肩、股前淋巴结肿大、乳房炎、产乳量减少等典型的临床表现,应马上将患病的牦牛隔离起来,并将其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凡有隐瞒、迟报、漏报、谎报的,一经发现,将对有关人员和主要负责人进行问责。要做好饲养环境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工作,消灭蚊子和其他昆虫的传播媒介,使病毒得到有效的消灭,预防疾病的蔓延。传播媒介一旦切除,病牛的发病率就会控制在一定范围,降低牧民损失。

5、加强宣传引导

加强对牛结节病的预防和控制,建立健全完善的宣传教育模式,在牛结节病防治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要提高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对牦牛结节病的诊断水平,及时上报,及时处理,阻断疾病扩散。在普查工作中,要主动向牦牛养殖场(户)宣传防治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相关知识,使之进一步提高牦牛对该病的认识程度,从而加强对该病的防治意识;指导饲养人员做好对牦牛的消毒、驱虫等工作。在活牛贩卖者中开展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及打击走私活牛等偶蹄动物的联合行动,提高贩运者的诚实守法意识,从根源上加以预防。

6、强化组织,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

加强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应急免疫与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各乡镇统筹安排村内的动物防疫员,认真细致地做好应急免疫工作,保证免疫的密度与质量。本研究拟以我国已批准的羊痘疫苗(5倍山羊)为对象,通过皮内或皮下接种两种途径,对辖区内患病的牦牛实施应急免疫。在应急免疫结束后的一个月之内,所有的同群都要停止流动,并且不允许任何一头活牛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在接种的过程中,要规范接种记录的填写,并做好农户和防疫人员的签字,收集影像资料。在此期间,市畜牧兽医局还将派人到各乡镇开展现场的防疫技术指导及防治督导工作。

综上所述,牛结节病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它不但严重降低了牦牛的产肉量,还严重损害了其繁殖能力,造成了不育、流产和滑胎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牦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在饲养牦牛时,一定要提高对其发病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