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肠毒综合症病因和症状表现及科学防治措施的深入分析
作者: 张鉴明
鸡养殖过程中,常受到许多致病因素影响,而诱发鸡出现肠黏膜发炎、增厚脱落以及出血坏死等病变情况。在临床中,这种情况被叫做鸡肠毒综合症,其属于一种综合性疾病。当鸡患有肠毒综合症时,其肠黏膜会遭到严重的破坏,进而消耗大量氧气。此时,肠道中会有大量的酸性物质生成,并改变其肠道内的生态环境,从而使肠道内有益菌群的繁殖生长受到抑制,并为有害菌种的繁殖生长创造条件。若此时鸡食用了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的饲料,会给肠道内的球虫、细菌及病毒生长繁殖提供营养条件,从而加剧鸡肠黏膜细胞所遭到的破坏。不仅会造成病鸡自身电解质失衡,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降低,还会因吸收过多的有害物质而诱发酸中毒。当病鸡发病以后,会有大量未被彻底消化的饲料(个别还会带有血液)从粪便中排出,少部分病鸡在患病以后会有明显的神经症状表现,给鸡的正常采食以及健康生长发育带来了严重的抑制影响。随着当前鸡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鸡肠毒综合症发生率也随之而升高。为此,养殖场应对引发鸡肠毒综合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全面了解鸡肠毒综合症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诊断方法,为后续有效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鸡肠毒综合症的流行特点和症状表现
1、鸡肠毒综合症的流行特点
根据相关调查,最近几年无论是网上养殖还是地面圈养,都有较高的鸡肠毒综合症发生率。通常情况下,与网上饲养相比,地面平养的发病率更高,且发病时间更早。不仅如此,在同一养殖区域或同一鸡群当中,常常会出现鸡肠毒综合症反复发作的情况,并且病鸡在感染该疾病以后会有较长的病程持续时间。一般情况下,鸡肠毒综合症多发生在15日龄,并于30-40日龄时进入高发期。对于低日龄感染疾病的小鸡来说,其最初不会有显著的症状表现,但此时病鸡生长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当有个别鸡患有鸡肠毒综合症时,如不及时控制,整个鸡群的发病率将会增加6%-30%。若鸡群内同时出现严重的并发疾病,则整个鸡群的发病率会高达80%,死亡率约为5%-10%。该病在一年四季内都可出现,南方地区多发生在春夏两季。若是在饲养过程中,外界环境条件处于高温、潮湿、通风不良的状态下,会进一步增加鸡肠毒综合症的发病率。
2、鸡肠毒综合症的症状表现
鸡只患病初期并不会表现出异常的精神状态和采食量降低的问题,仅有少部分病鸡会排出稀便,有未消化的饲料存在于粪便中。随着病情的发展,在感染疾病后的2-3天,大部分病鸡都会出现腹泻以及稀薄粪便的症状,严重的病鸡会出现水样腹泻表现。此时,鸡所排出的粪便主要为黄色或浅黄绿色。在对鸡的粪便进行观察时,可发现有大量未被消化的饲料存在,该情况又被叫做“吃料拉料”。如果病情进一步加剧,病鸡会有肠道出血的表现,粪便会呈现出烂西红柿样或巧克力颜色,并带有腥臭气味产生。情况严重的话,则会排出鱼肠子样的肠黏膜粪便。对于处在疾病中后期的病鸡来说,会有明显的精神不佳、不愿走动、鸡冠变白等表现。同时,伴有采食量降低10%-20%的表现。与健康鸡相比,病鸡的增重情况会降低至20%-40%。当病鸡进入到疾病后期时,会有兴奋不安、尖叫、乱跑乱撞、头部震颤、瘫腿、双翅拍地等表现,随着症状的不断加剧,最终因衰竭而死亡。若是病鸡转为慢性鸡肠毒综合症,不仅生长迟缓,采食量也会大大降低。
二、病死鸡剖检症状
在对病死鸡进行剖检时,通常发现以肠道为该疾病的主要病变位置。发病初期的病鸡十二指肠、空肠以及回肠等处的肠壁会有增厚的情况,且有气体充满肠腔,致使肠腔扩张。同时,有黄白色粟米大小的结节存在于浆膜面处,部分病鸡还会存在出血斑点。当将病死鸡的肠管切开以后,可以发现有大量的出血斑点存在于病鸡的肠黏膜内,部分病鸡肠黏膜表面会有灰白色的,并有麸皮样或干酪样物质附着在其内膜处,可将其轻易剥离出来。在观察肠内时,可发现有较少的内容物存在,并有较多的胡萝卜色样物以及未被消化的饲料存在于小肠的中后段位置。而在对发病中后期的病死鸡进行剖检时可以发现,肠道有暗红色或柿红色粘脓样的物质,并有大量脱落的肠黏膜,此时的肠壁较薄,并伴有恶臭味。在对鸡的盲肠进行观察,发现有深红色结块或煤焦油样稀便存在其中。除此之外,在对病死鸡进行剖检时,除了有肠道病变表现外,还可以发现有肿胀的肾脏和法氏囊、萎缩的胰腺以及变小的胆囊症状。
三、鸡肠毒综合症的诊断
1、球虫排查
根据粪便的颜色判断,可能存在感染球虫的可能。在对球虫病进行诊断时,常采用实验室检测法。操作的过程如下:首先,采集病死鸡的少量粪便;然后,将采集到的样本放入载玻片上,并将1滴生理盐水滴入其中,待二者混合均匀以后,将盖玻片盖住,放入到4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发现有圆形或卵圆形的球虫卵囊存在,可初步判断是感染球虫。进一步对病死鸡的肠粘膜组织进行观察,首先刮取适量的肠粘膜组织样本,然后放到载玻片处,并将等量甘油水滴入组织上混合均匀,盖玻片盖好后放入100倍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此时,组织中存在着圆形裂殖体和裂殖子;若是使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对5g的新鲜粪便进行检查,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卵圆形的球虫卵囊。通过上述检查形式可以确定样本组织中有球虫存在。
2、细菌排查
解剖病死鸡肠道产气,结合鸡群有神经症状的情况,应重点排查气荚膜梭菌。该菌体较大,大小为(0.9-1.3)×(3.0-9.0)μm,无鞭毛,有荚膜。芽孢椭圆形,位于次级端。厌氧不严格。菌落直径2-5mm,血琼脂平板上有溶血圈。糖发酵能力强,产酸产气。本菌的特征之一是在牛乳培养基中呈暴烈发酵现象。
如解剖病死鸡发现心脏表面存在很多米粒大小的结节,肝脏显著肿大,在肝脏表面也能够看到大量的充血现象,并且还能够看到灰白色或者深褐色的坏死病,应重点排查沙门氏菌。该菌体大小(0.6-0.9)×(1-3)μm无芽胞,一般无荚膜,除鸡白痢沙门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外,大多有周身鞭毛。分离培养常采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不液化明胶,不分解尿素,不产生吲哚,不发酵乳糖和蔗糖,能发酵葡萄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卫芽糖,大多产酸产气,少数只产酸不产气。
如解剖病死鸡发现胸气囊和腹气囊浑浊,囊壁增厚,囊内有黄色纤维性或者黄白色的干酪样渗出物,肺水肿、心包炎、肝周炎,腹腔内有大量的淡黄色的液体,应重点排查大肠杆菌。该菌是一种两端钝圆、能运动、无芽孢的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杆状、大肠埃希氏菌属细菌,常见于小肠下部的细菌。
如鸡群出现运动神经麻痹和迅速死亡的情况,应重点考虑肉毒杆菌。该菌为革兰阳性粗短杆菌,有鞭毛、无荚膜、产芽孢。芽孢呈椭圆形,比繁殖体宽,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网球拍状。在普通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类圆形菌落,表面呈半透明、颗粒状、边缘不整齐、向外扩散、呈绒毛网状,且常常扩散成菌苔。在血平板上,出现与菌落几乎等大或者较大的溶血环。在卵黄琼脂培养基上,可产生脂酶,在菌落表面周围形成彩虹薄层。
3、霉菌排查
引起鸡群肠道疾病症状的霉菌主要有黄曲霉,玉米赤霉,赭曲霉,念珠球菌。以上霉菌的排查要结合饲喂的饲料,日常使用的垫料,再做实验室检查。
根据调查,诱发鸡肠毒综合症的主要因素就是鸡群感染了球虫和细菌。
四、鸡肠毒综合症的致病因素
1、感染因素
①感染球虫
引发鸡肠毒综合症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就是球虫感染。通常鸡在感染了球虫以后,其卵囊会顺着鸡的粪便被排出。当粪便处在合适的温度、湿度以及有氧环境下时,会在1-2天后变成具有较强感染性的孢子化卵囊。当该卵囊被鸡食用以后,会进入到肠上皮细胞内,并进行不断裂殖生殖以及配子生殖。此时,卵囊会再次随着鸡的粪便被排出。当卵囊成熟以后,会感染其他健康鸡群。所以,如果养殖人员未及时清理鸡粪,便会引发重复性感染。而进入到鸡肠黏膜上皮细胞中进行生长繁殖的球虫会造成鸡的肠上皮细胞出现崩解。同时,也会引发肠壁血管破裂以及肠黏膜出血问题。
②细菌感染
产气荚膜梭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肉毒梭菌、霉菌等都属于常见的致病细菌。当鸡感染上述一种或多种细菌以后,会引发肠道发炎,进而诱发消化不良及腹泻等症状。在上述致病细菌中,引发鸡肠毒综合症的主要病原菌就是产气荚膜梭菌。该细菌常生存在土壤、污水、动物消化道以及粪便当中。若是养殖过程中养殖环境较差、鸡群常食用已经发霉变质的饲料、感染球虫或受到刺激引发应激等,都会造成该细菌在鸡肠道内不断繁殖生长,最终使有较强毒性的α-毒素生成。该物质不仅会给肠黏膜带来破坏影响,还会增高肠壁的通透性,使得鸡无法彻底消化饲料,进而影响自身对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若鸡出现严重的细菌感染问题,还会造成部分毒素参与到血液循环,从而使鸡患上毒血症,进而使其全身衰竭而死亡。
2、非传染因素
①饲料
根据在调查中发现,若是鸡群食用了营养丰富、能量较高的饲料,会进一步增加肠毒综合症的发病风险。此类鸡在感染以后会表现出更严重的症状。这是因为,虽然鸡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蛋白质,但其在摄入上述营养物质以后,也会为细菌及球虫的繁殖和生长创造优良条件,致使症状进一步加剧。不仅如此,若是鸡饲料中有较多的鱼粉和肉骨粉含量,也会增加该疾病的发生率。其次,饲料中小麦及大麦的含量较大的话,将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使正常菌群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这是因为小麦和大麦含有非淀粉多糖,含量达到约6%,这种非淀粉多糖主要以阿拉伯木聚糖为主,有很强的粘性,很难被鸡消化,而且会影响鸡对于饲料中其它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由此可见,若在日常饲养鸡群时,将小麦和大麦作为能量进行补充,也会增加肠毒综合症的发生概率。此外,如鸡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了霉变的饲料,不仅会增加发病风险,还会进一步加剧疾病症状。
②饲养环境
如果在鸡群养殖过程中,养殖密度较大,整个鸡舍内温度较高,湿度较大,通风不良的情况下,会增加疾病的发生风险。其次,若在养殖的过程中,突然更换饲料、为鸡群进行疫苗注射、鸡群受到惊吓,均会引起鸡群出现应激反应。鸡出现应激反应时,其体内的生理平衡会被打破,进而降低了吸收钙、磷、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能力,使其免疫力受到影响,增加了发生各类致病的概率。
③药物滥用
在实际生产中,个别养殖户为了预防鸡群发生疾病而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使致病菌的耐药性极大增强,同时还会使鸡群自身的肠道发生紊乱。鸡舍内外消毒时长期使用单一消毒药剂,达不到环境消毒的目的。
④霉菌毒素中毒
鸡若是食用的饲料或所使用的饲料含有霉菌毒素,则会吸收部分毒素,而使鸡自身出现中毒反应。当毒素进入鸡的体内时,会给鸡的肠黏膜带来刺激,甚至会使鸡的神经系统受到侵害影响。
五、鸡肠毒综合症的防治策略
1、鸡肠毒综合症的治疗方法
当鸡群被诊断为患有肠毒综合症时,应更换垫料,并对鸡舍进行全面、细致的消毒处理。对病鸡隔离精心管理,对病死鸡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鸡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使用肌肉注射的方式:10%的磺胺间甲氧嘧啶钠0.4mL/只。同时使用30%的磺胺丙氯拉嗪钠+0.2%的地克珠利进行配制饮水(配制的水应在1h内喝完),让病鸡连续饮用3天。饮用药物后可让其饮用电解质、多维以及氨基葡萄糖口服液,使其自身所需营养得到及时有效的补充,降低病鸡发生酸中毒的概率。正常情况下,经过采取上述治疗方式持续进行3天左右的治疗,可以确保大部分病鸡症状好转。若是持续进行9天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整个养殖场内的肠毒综合症的蔓延。
2、鸡肠毒综合症的预防方法
①免疫接种
按时依据该品种鸡的免疫接种程序接种,并对重要的病毒病的抗体水平进行监测,保证新城疫、禽流感等病毒病免疫接种工作的有效性。在免疫接种的时候,建议使用转因子、黄芪、灵芝以及左旋咪唑等免疫增效剂,以此确保鸡在疫苗接种后的免疫应答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其次,按时进行球虫免疫,降低球虫病的发生风险。据了解,欧盟对母鸡进行了两次A型产气荚膜梭菌类毒素疫苗的接种工作,并在接种后发现母鸡的后代体内拥有产气荚膜梭菌的抗体,该方式应结合当地有无常发生产气荚膜梭菌病的情况实施。
②科学搭配饲料
在日常养殖的过程中,应避免饲喂已经发霉的饲料。同时,在对饲料进行更换时,需要遵循过渡和递增的原则。而饲料的科学搭配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饲料中添加谷氨酰胺。谷氨酰胺不仅能够使鸡小肠的吸收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还有助于降低应激反应发生率,提高自身抗感染能力,强化机体免疫能力。二是饲料中添加甘露低聚糖。甘露低聚糖可以维持鸡群肠道内乳酸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吸附有害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并达到免疫调节效果。三是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乳糖、丁酸以及肉桂醛。这样可以预防鸡因感染产气荚膜梭菌以及大肠杆菌而出现肠炎,同时鸡发生球虫感染的概率也会大大降低。四是自配料应确保使用小麦的量不高于35%,同时避免对鱼粉和骨粉等进行过量添加。五是日常养殖过程中,应重视对维生素A、维生素E及微量元素C等营养元素的补充。
③改善养殖环境
饲养方式的选择,尽量选择棚架或网上饲养方式。日常养殖管理中,应确保鸡舍处于干燥、保温、通风良好的状态。对粪便和潮湿的垫料应进行及时清理和更换。建议有条件的养殖场对鸡粪和饲料实施无害化处理。当鸡群内出现患有肠毒综合症的病鸡,应及时将其隔离或者淘汰。此外,日常养殖管理还应对鸡舍内以及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的消毒处理。为增强鸡群对外界声音的抗应激能力,可通过在鸡舍内播放音乐的形式。